国际IT巨头相继弃硬转软中国IT产业焉得无动于衷?

来源 :物联网与云计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db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T业“硬”转“软”趋势,引发科技史上规模最大的收购案
  近几个月来,戴尔私有化这起科技史上规模最大的收购案一直波折重重。2013年2月5日,戴尔公司CEO兼创始人迈克尔·戴尔(MichaelDell)与私募股权投资公司银湖(silver Lake)结成同盟,以每股13.65美元的成本将戴尔公司私有化,总交易额达到244亿美元,戴尔董事会宣布初步接受该报价。7月24日,迈克尔和私募股权公司银湖与买家集团达成协议,同意将戴尔私有化报价从每股13.65美元提高至13.75美元,并支付每股13美分特别股息,新的报价估值接近249亿美元,并声明这是他们的最终报价。基于此,戴尔特别委员会宣布将私有化投票日期由8月2日,再度推迟到9月12日。
  其实过去几年里,这家全球PC巨头已在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开始了转型之旅。2007年,迈克尔·戴尔重回运营管理角色时,PC业务的一再下滑让他终于承认PC业务不再是资产而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从那时起,他便己为戴尔制定了一条转型之路。从2007年至今,戴尔并购了二十几家IT服务和软件公司,希望由硬件制造商转型为IT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2010年,他在一次投资者大会上有此表示,PC业务的衰落逼迫戴尔不得不拿出实际动作,为公司转型争取到更多时间和更大的自由度。2008年以来戴尔的股价己累计下跌40%,2012年市值蒸发近1/3。2012年8月,迈克尔·戴尔首次向董事会宣布了私有化计划。然而就目前的局面,即使戴尔私有化成功,一些分析师也认为这可能太晚了,因为IBM和惠普已经锁定大部分企业市场。惠普和IBM在企业市场的经验已经有7到10年,而戴尔才刚刚起步。
  如今,这一震惊IT界的新闻背后蕴藏的却是IT产业“硬”转“软”高潮的到来。回顾IT产业的发展史,“硬”转“软”现象还要从IBM被微软抢去IT界头把交椅说起。
  IBM打头,国际IT巨头纷纷弃硬转软
  IT企业由硬转软的源头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名不见经传的微软杀入个人操作系统领域,终结了IBM数十年在计算机产业的统治权。在此期间,以硬件为主导业务的IBM亏损高达160亿美元,几乎到达崩溃的边缘。到1999年,微软更是以6205亿美元的市值达到了IBM的近三倍。
  而IBM这艘行驶了近百年,历经过无数风雨浪涛的超级航母,并未在这个超级大浪中斡旋多久,而是及时调转了航向。1993年,IBM新任的CEO格斯纳尔(Gerstner)临危受命,开始了对IBM由硬转软的改革。他做出了几项重大决策:其一,逐渐退出低利润额的硬件产品类别,如硬盘驱动器、打印机、显示器、DRAM记忆器、网络硬件及个人电脑业务,只专注于主机和特种微处理器;其二,大力扩展原有的软件业务;其三,大力扩展原有的IT服务业务。通过这三大举措,IBM极大地收缩了硬件业务,并从主机业务中延伸出来,以电子商务为主的软件和IT服务为业务核心,完成了由硬到软的转化。这一改革不仅是1993到2002——格斯纳尔掌舵的十年间,IBM发展的主旋律,而且其继任者鲍米萨诺更将这一理念继续推进并进一步发扬。这期间,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若IBM将其PC业务弃之于联想。
  正是这一系列改革,使得IBM 2010年收入达999亿美元,全球排名第18位,远超苹果(第35位)、微软(第38位)和谷歌(第92位)。按市值,其在全球排第4位,超过微软(第5位)。IBM终于重回IT产业霸主地位。之后2011年全年收入1069亿美元。2012年全年营收总计1045亿美元。
  而似乎一夜之间,整个IT产业界都感受到了软件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的威力:2011年8月,惠普宣布剥离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业务的同时,将斥资100多亿美元收购英国商业软件开发商Autonomy公司;同年,爱立信在移动设备方面,从索尼爱立信中撤资,并花费12亿美元收购美国知名话费软件提供商Telcordia Technologies。
  此外,其他IT厂商如戴尔、三星等,要么大肆收购软件企业,要么联姻软件巨头,纷纷开打软件牌。一时间,“硬转软”成IT产业一大风景。
  云计算来袭,软件与服务已成lT产业新坐标
  IBM之所以能够成为IT企业追捧与效仿的对象,并能够在众多场合将自己的理论上升到产业乃至社会发展的高度,虽说它终是为自身的利益,然其理论绝非漫言乱造,而是集合了其百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经验与其对产业的认知沉淀。
  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之后,物联网和云计算在全球范围内渐次风靡。而云计算更是成为IT产业发展到现阶段的代名词,无数IT企业都将之视为扭转乾坤,扩展企业版图的新着力点。云计算虽也因此屡遭质疑,但是由它带来的IT产业商业模式的改变,无不肯定了信息产业发展到今天,软件与服务已成为时代主旋律。而这一结论是经得起推敲的:
  如果将IT产业的起源追溯到1936年,英国数学家A.M.Turing发明图灵机之时,世界IT产业已有了近百年的历史。从1936年到1958年第一台商用计算机发布,为硬件绝对主导时期;从1959年第一块集成电路问世到1996年,微软、苹果、英特尔、贝尔、惠普、戴尔等纷纷在IT产业中贡献力量,软硬件并驾齐驱,IT产业一派繁荣;从1996年微软市值超IBM到2010年IphoneA发布,软件成为IT产业的主导;而自2010年Iphone4发布以来,也即是云计算概念风靡以来,以应用软件为核心的生态圈服务逐渐成为IT产业的主角。
  参考“尼古拉斯论证”和“伯克利论证”,云计算之所以出现,并逐渐虏获人心,并非因为世界各国都想为经济复苏找一个落脚点那么简单,而是信息产业发展到以软件和服务为主角这个阶段的必然产物。
  云计算带来的数据存储、运算等按需使用的模式,让IT产业的服务特性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的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用户对硬件的依赖性。虚拟化领导厂商Vmware近两年来能够迅速成长的原因,也在于它通过软件整合硬件资源的能力。Vmware大中华区总裁曾表示:“Vmware在云计算领域屡战屡胜,在于它不挑硬件,哪怕是坏了的PC机,在Vmware软件的整合下,功能不会低于高性能的服务器。”   数据的海量增长,与硬件资源的大量闲置,用户对服务需求的增加,使得软件在IT产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软件整合硬件资源为核心的云计算的应运而生,更加印证了以软件为核心的IT生态圈服务成为时代弄潮儿的事实。
  长期重硬轻软,本土软件产业成“天残”“地缺”
  对国际IT巨头们的风云变幻,中国IT产业并非置若罔闻。不时有专家呼吁,企业呐喊,中国IT产业要在这一轮的变革中抗衡国际巨头,引领产业发展。然而,中国IT产业因为起步晚,缺乏核心技术,受重视程度低等因素,致使“硬件不硬,软件不强”。而软硬件相比之下,对软件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硬件。
  2006的一个统计显示,我国在硬件和网络上的投资与在软件和咨询服务上的投资比例为6:4,而发达国家一般为3:7。我国软件收入规模前10家企业收入总和占软件产业总收入不足15%,最大的软件企业收入不足50亿元,而IBM、微软等国际软件企业收入都达到几十亿美元甚至上百亿美元。至2012年,这一现象非但未有改观,反而更甚,据统计,目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只占到整个产业的20%左右。
  归其原因:其一,国内的销售方往往实行硬件、软件捆绑式销售,使消费者误认为“软件是不需要花钱购买的”。其二,国外大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初期以“送软件”的形式出现,也导致“重硬轻软”现象产生。
  而长期的“重硬轻软”造成对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买方不愿意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付费,致使软件产业对地方乃至整个国家经济贡献无力,导致政府对软件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大,如此恶性循环,造成软件企业的生存环境较差,从而投入有限,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不足,最后,在高端软件市场的竞争力弱,只能在低门槛、低利润、竞争激烈的中低端市场中厮杀。长此以来,中国的软件企业不是缺手便是少足,可谓“天残地缺”。这种现象,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然“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要想根除“重硬轻软”弊病,也非一日之功。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或许正是看到了中国本土IT产业中软件实力的不足,国外IT厂商或亲自上阵,或与中国本土厂商联姻,开始大肆侵吞中国IT市场。这一现象,在云计算被大肆推崇之后,更为明显。
  自2008年,IBM在中国渲染“智慧地球”概念后,便一直在智慧地球概念下争夺“数字城市”订单,并先后在江苏无锡、山东东营、四川成都等地建立了众多云计算数据中心。更是于2011年8月23日宣布成立大中华区云计算事业部。
  2012年11月1日,微软和上海市政府及世纪互联签署协议,将在中国合作运营Windows Azure平台和Office 365服务,实现微软企业级云服务的正式落地。为此,微软成为第一个将公有云平台带入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这也是国外企业首次在中国获得公有云运营资质。
  2011年6月,惠普发布中国云计算战略,并于8月宣布投资20个亿发展云计算。其全球总裁李艾科还先后拜访了上海、重庆、天津和北京的政府官员,这四个城市均是布局云计算战略的重点市。
  除此之外,戴尔、英特尔也不甘落后。戴尔成都基地己于2011年初破土动工,并于2012年12月26日上线了中国西南区公有云计算中心“戴尔·艾普云计算中心”。英特尔则于2010年便推出了开放式云计算战略。英特尔的这一战略高明之处在于不是自己玩,而是拉着其他企业一起玩。
  更有甚者如Vmware,其大中华区总裁宋家瑜曾明确表示,Vmware 2007年刚进入中国时,定下到2012年底收入达到1亿美元的目标,而这一目标早在2011年底便已达到。
  再看中国软件企业,纵有东软、用友、金蝶等在软件主导时期在IT市场上争得了一席之地,然而在云时代,却依然只是接受者,而非引导者。中国的软件企业乃至IT企业进军云计算时,无不是与国外IT或者云计算厂商联合。东软携手NEC用友联合IBM;浪潮打造云操作系统不成,无奈借力Vmware。看似中国软件企业借云计算之势屡有“作品”问世,殊不知无端成为国外软件厂商的代理商,到头来也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从中国民众的本性来看,比肩国际巨头不无可能。春秋战国时期,已是大家频出;唐宋到西汉更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这无不说明中国是一个对人类的文明和创新做出过引领性贡献的民族。所以,只要加以引导,重塑环境,使中国企业重拾中国人本性中钻研、踏实的一面,消除急功近利、浮夸务虚的一面,定能在这一轮的产业洗牌中脱颖而出。
其他文献
毫无疑问,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无关系。面对即将轰然倒塌的三驾马车之一,中国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4万亿救市计划出台后,物联网时宜而匆忙地走进了大家的视线,又自然而然地匆忙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宠儿。也正是这匆忙的开始,使得它这四年的前进步伐不是那么稳健,然而,它依然在前行。安徽朗坤物联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朗坤”),同样因金融危机的冲击,公司由从事进出口贸易投身到一个完全没有
期刊
一、引言  楼宇是城市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工作、生活、教育、休闲的主要场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给楼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建设智慧的楼宇。  业界通用的智能楼宇定义,即综合计算机、信息通信等方面的最先进技术,使建筑物内的电力、空调、照明、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协调工作,实现楼宇自动化(BA)、通信自动化(CA)、办公自动化(OA)、安全保卫自动化(SAS)和消防自动化(FAS)。  智慧楼宇与传统
期刊
1 问题的提出  在2006年我市第七届飞英杯高中物理竞赛高二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有四个电源,电动势均为8V,内阻分别为1Ω、2Ω、4Ω、8Ω,今要对R=2Ω的电阻供电,问选择内阻为多大的电源才能使R上获得的功率最大?
期刊
“格立阁”智能家居是海伯集团旗下海韦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品牌,它是基于ZigBee IEEE802.15.4标准低功耗个域网协议所进行开发的一套智能家居系统及其产品。  格立阁智能家居相比较传统智能家居的五大优势:  1、价格更亲民:只有传统有线智能家居的1/4甚至1/5,让智能家居从少数人的奢侈品变成大众化的智慧生活体验,市场前景更加的广阔。  2、安装更便捷:传统智能家居工期长、安装条件复杂
期刊
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是集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和智能图书馆于一体的“第三代图书馆”,图书馆可以利用馆外24小时图书馆来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延伸,此设备可以直接为市民提供自助借还书、预约借书、自助办证、查询等功能。将一些专题图书、热门图书送到读者的附近,将优质的服务覆盖到社区、商务中心、学校、广场等任何有需求的地方,将24小时自助图书馆打造成市民的“私人书房”。  关于博一格  宁波博一格智能科技有限
期刊
能量无所不在,触手可及,只需加以采集即可使用——这是能量采集的宗旨。如今,基于能量采集技术的无线无源解决方案在智能建筑自动化领域已相当成功,然而,这仅仅是能量采集技术应用的开始。未来,基于能量采集的无需电池的无线通讯技术将被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结构健康监测(SHM)、水质监测、森林防火、智慧城市管理、医疗护理行业等等。  “如果我们稍稍关注一下基于能量采集技术的无线无源解决方案的下一步研发
期刊
2013年10月初,和辰信息新版企业网站noit.cn正式上线。除了带来更好的访问体验,其根本目的在于突显和辰信息的服务愿景:NO IT!企业生意的好帮手!这让笔者眼前一亮的口号,使得《物联网与云计算》杂志迅速邀请和辰信息CEO许晓鲁对此进行分享和解读。  《物联网与云计算》:什么是NO IT?NO IT对用户的价值如何?  许晓鲁: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的盛行,对国内SaaS类企业应用的需求将成
期刊
一、项目背景  移动通信网中有大量的移动通信基站,广泛分布于城乡各个区域,每个基站都有大量的动力及环境设备支撑通信网络的运行。为保证基站环境、动力设备良好工作,提升工作效率、优化管理水平,需要对移动通信基站的动力、环境等设备进行集中监控。  最早的基站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采用干接点方式,由于直接利用移动通信设备的干接点传送监控数据,监控中心只能简单获取基站的定性告警信息,无法满足移动通信运营商
期刊
近年来,云计算的发展与落地的速度证明,云时代已然来临。而随着阿里、百度、腾讯、盛大等互联网巨头进入IaaS领域“跑马圈地”,IaaS亦成为我国云计算市场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 年国内云计算市场收入规模达到 606.8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87.4%。2012年中国IaaS市场规模为5亿元左右,未来5年的年度复合增长率将超过50%。  与以上IT大
期刊
第一次听到罗克佳华这个名字是两年前,几位朋友闲聊,谈及物联网产业中有哪些相对比较成功的企业时,某位资深投资人着重提起了罗克佳华。在大家讨论罗克佳华的商业模式时,暮然想起,更早之前,与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在关于物联网商业模式的交流中,他曾对罗克佳华在煤矿行业的应用模式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只是当时并未提及公司名字。此后,突然发现,罗克佳华这个名字在耳边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对它的好奇也随之而来。  罗克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