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巨头挑战云+端 一场激进与中庸谁主沉浮的较量

来源 :物联网与云计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b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听到罗克佳华这个名字是两年前,几位朋友闲聊,谈及物联网产业中有哪些相对比较成功的企业时,某位资深投资人着重提起了罗克佳华。在大家讨论罗克佳华的商业模式时,暮然想起,更早之前,与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在关于物联网商业模式的交流中,他曾对罗克佳华在煤矿行业的应用模式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只是当时并未提及公司名字。此后,突然发现,罗克佳华这个名字在耳边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对它的好奇也随之而来。
  罗克佳华成长日记:一部转型史
  翻开罗克佳华的履历,其成长就是一部转型史:诞生于2003年,起家于智能设备,如智能高低压柜等代工;2005年,开始智能MCC核心芯片的研发,同时向更上层的系统集成方向拓展,并于两年内取得国家计算机系统集成一级资质;2007年,自主开发的矿用智能ACC取得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认证;2008年,自主开发的环保智能MCC通过国家CCEP认证、国际CE认证;同年,获得国家智能工程设计、总承包资质。
  从2006年,罗克佳华在硬件领域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开始了在行业应用软件方面的探索和拓展,相继组建应用软件开发团队、数据挖掘软件开发团队、虚拟实现软件开发团队,致力于使公司向软硬一体化方向发展,并于2009年通过CMMI国际认证,跻身世界顶级软件商行列。2008年始,更是组建运营服务团队,并在两年内先后获得“环保监测系统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和“除尘脱硫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
  至此,罗克佳华将整个信息技术及服务业40年的发展历程:从硬件的生产制造到软硬结合的系统集成,再到以软件为主的服务运营,浓缩到了6年来完成。
  2009年8月,物联网概念在中国被引爆后,罗克佳华回顾自己的发展历程,暗合物联网的战略研究路线图,这家“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终于彻底找到了自己的产业定位:在工业自动化、IT行业纠结了这么多年,终于发现我们是一家不折不扣的物联网企业!
  新定位下的微转型:全面进军物联网
  2010年6月5日,对罗克佳华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刚刚上任的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视察罗克佳华,明确指出罗克佳华正式进入全面发展物联网应用技术的时代了。这是罗克佳华继从设备代工到自主研发,从硬件集成到软硬结合后的第三次转型。但是用罗克佳华董事长李玮的话说:“我们并非是纯转型,而是在客户需求的不断改变和自身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不断自我提升的结果,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可谓“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而之所以说转型,是因为我们的一个大胆尝试,即从观念到设计理念再到技术实现,都将IT与工业自动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也是真正实现两化融合的必经道路。
  自十七大上两化融合的概念被提出后,一直是近年来信息化产业发展的重点,虽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进展,但是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究其原因,一是技术,二是观念。技术上的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在高度理解工业设备技术的基础上,将其功能以更加智能化的方式来展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即要形成将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作为一个整体对待的思维模式。
  而物联网带来的一体化思维模式正好符合两化融合的这一需求,它将颠覆传统的两化融合实施方式,使人们对两化融合的思考从“如何实现”转变成“为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而实现”,而这种转变带来的变革使两化融合不再是从碎片化到集成化(先做单元信息化再做整合),而是从集成化到碎片化(即先做顶层设计再做单元分割)。这将使 “为两化融合而两化融合”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罗克佳华的转型即在于此:新的方向其实早已在做,只是以前没有合适的概念去对这一模式进行规范,所以罗克佳华也只能“敢做不敢说”。今天,物联网概念的出现并被逐渐认可,罗克佳华终于可以“明目张胆”的大力推广这一模式,并能够先人而为,做更深入的探索。“物联网与大数据的结合是必须的,当历史数据和同期数据进行积累比对之后,形成数据的力量是可怕的。”李玮强调,“有了大数据,你才能体会到客户的真正需求,以及延伸出新的需求,同时感受到大数据带给你的力量。这是物联网企业前途所在。”
  小转型后的大尝试:强力布局云计算
  大方向一经肯定,新布局便开始实施。
  因起家于工业自动化,所以罗克佳华的强项在于“端”,虽然有涉足软件领域,但是对于真正意义上的IT,尤其是近年来盛行的IT新形态——云计算,罗克佳华是没有足够的技术和经验储备的。而要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企业,或者实现李玮所说的“大胆尝试”,IT与工业自动化具有同等分量。因此,罗克佳华决定要在短期内组建一支云计算团队,迅速补充其在IT层面的不足。
  按照李玮“不用二流人才做一流事”的用人标准,2010年,罗克佳华从全球最大的存储服务商EMC引进了一支云计算技术团队,不是购买云计算服务,不是与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合作,而是自建一支百人团队,看来是三大运营商才会用的大手笔,罗克佳华这个产值不过十几亿的企业却成了真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虽然李玮强调这一做法也源自于用户需求:“我们在做市场的过程中,发现在你部署的网络日益增加时,客户越来越不希望你做完工程就走,而是希望你能帮他运营。”但是罗克佳华对物联网的理解也发挥了极大的助推作用:“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系统是规模化的,而这种规模化会致使一旦这个系统运营起来,必将进入大数据时代,这时你就必须使用云计算技术。”基于这两点的分析,李玮认为要成为一家真正的物联网企业,其构成就必须有云计算版块。“而物联网意义上的云计算服务不同于互联网,它主要关注的是实施监控、采集数据的应用价值,因此,这也是我们的云计算团队关注的核心点。”“这个领域的研究,罗克佳华在国内是走在前列的,”李玮强调说。   基于罗克佳华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和对物联网概念的深刻理解,其云计算团队成立3年便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通过与国内外关联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数据中心,承担国家物联网示范项目——智能海量数据中心、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分布式实时数据库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基地建设专项——云计算应用平台及实验室等课题研究,并构建国家信息中心软件远程评测、煤矿远程监控服务平台、煤机远程监控云计算服务平台、环保监控云计算服务平台……
  新布局下的新收获
  “云+端”模式的成绩,不止于此。
  “在进入任何一个领域后,只需要把这个领域中所存在的智能设备和相关数据进行统一的梳理后,我们便能快速布局该领域。” 罗克佳华董事长李玮谈起这些不无自豪,“因为我们现在拥有的不仅仅是生产制造能力,还有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的优势。”
  目前,罗克佳华正在规划建设亚洲最大物联网云数据中心,该项目一期工程涵盖5000台服务器,已于2011年投入应用。二期工程建于山西国际物联网产业园区,计划建成5万台服务器规模的云计算中心,包含5万台物理机,40万台虚拟机,计划今年十月底竣工。
  “我们建设的数据中心是非常有特色的,它实现了实时数据库和关系型数据库的融合,对监控网络后台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是特别有帮助的,尤其是目前还没有专门机构对物联网所产生的大数据提供云计算服务,”李玮在采访中表示。“由于我们的这种优势,以及我们在煤矿和环保领域的成功经验,使得我们可以在其它类似行业,或者我们具有既有优势的行业,甚至是全行业快速复制这种模式,比如近两年我们在节能和农业领域取得的突破。”
  罗克佳华与中国优农协会在太原、朔州等试点城市,启动并试运行“中国优质农产品信任系统及智慧电子商务基础(云)平台”,该平台是国家农业部重点项目,依靠罗克佳华数据中心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以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安全溯源为切入点,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可溯源查询,解除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担忧与顾虑;全国建筑节能监测及服务平台是响应国家关于节能领域的政策号召,开发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该平台以云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BEMS等多种建筑节能先进技术的“云+端”服务平台为基础,集成了建筑节能黑匣子、云平台服务网络及云能源管理软件,将为我国建筑能源分项计量、能耗在线监测、能耗定额管理制度、设备能效评测、建筑能源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和第一手资料。
  从深耕煤矿物联网,再到环保,再到物流、市政工程……罗克佳华日渐在更多的行业发挥力量,且步履日益稳健,这归根结底源自于佳华人的责任心:“我们一旦介入某个行业,一定是我们已经准备好,而不是单纯为了拿一个订单,”不难看出,说这话时李玮极其真诚。
  与此同时,罗克佳华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商业模式的探索方面也一步步走在了产业前列,成为自物联网在中国兴起至今,为数不多的几家崭露头角的企业之一。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曾给予罗克佳话的期望:“山西是全国的能源基地,为很多地方输送能源,希望今后太原可以像现在输送能源一样,为全国各行业提供物联网技术的解决方案,成为物联网技术的输出基地。”


  下一站:升级运营商
  罗克佳华从智能设备生产商向系统集成商,再向软件服务商的提升和转型,完全来源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入研究和精准把握。就如李玮在采访中所说,“在客户需求的引导下,萌生和发展出罗克佳华。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在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再下一步怎么做?”
  那么罗克佳华的下一步怎么走?
  “成为物联网的运营商”,李玮肯定的说,这也是罗克佳华必然的未来。
  罗克佳华的理念是高科技要深入基层,面向应用,从理念可以看出,罗克佳华的产业应用和发展方向,与客户及行业的需求是紧紧相连的。“必须深入基层去了解客户的第一手需求,一方面客户的需求会推动我们发展,另一方面我们的技术将引发、诱导客户的需求,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庞大的力量,和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发展。”李玮表示。
  正是罗克佳华的这一理念,使其有了从自动化设备生产商到系统集成商的每一次成功转型,而这一切早就为其成为物联网的运营商埋下了伏延千里的草蛇灰线。

其他文献
本书主要介绍了如何驾驭大数据浪潮,并详细地介绍了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为什么重要,以及如何应用大数据。本书还从具体实用的角度,介绍了用于分析和操作大数据的工具、技术和方法;以及人才和企业文化的角度,介绍了如何使分析专家、分析团队以及所需的分析原则更加高效,如何通过分析创新中心使得分析更加有创造力,以及如何改变分析文化。《驾驭大数据》适于所有对数据、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感兴趣的技术人员和决策者阅读。  
期刊
毫无疑问,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无关系。面对即将轰然倒塌的三驾马车之一,中国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4万亿救市计划出台后,物联网时宜而匆忙地走进了大家的视线,又自然而然地匆忙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宠儿。也正是这匆忙的开始,使得它这四年的前进步伐不是那么稳健,然而,它依然在前行。安徽朗坤物联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朗坤”),同样因金融危机的冲击,公司由从事进出口贸易投身到一个完全没有
期刊
一、引言  楼宇是城市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工作、生活、教育、休闲的主要场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给楼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建设智慧的楼宇。  业界通用的智能楼宇定义,即综合计算机、信息通信等方面的最先进技术,使建筑物内的电力、空调、照明、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协调工作,实现楼宇自动化(BA)、通信自动化(CA)、办公自动化(OA)、安全保卫自动化(SAS)和消防自动化(FAS)。  智慧楼宇与传统
期刊
1 问题的提出  在2006年我市第七届飞英杯高中物理竞赛高二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有四个电源,电动势均为8V,内阻分别为1Ω、2Ω、4Ω、8Ω,今要对R=2Ω的电阻供电,问选择内阻为多大的电源才能使R上获得的功率最大?
期刊
“格立阁”智能家居是海伯集团旗下海韦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品牌,它是基于ZigBee IEEE802.15.4标准低功耗个域网协议所进行开发的一套智能家居系统及其产品。  格立阁智能家居相比较传统智能家居的五大优势:  1、价格更亲民:只有传统有线智能家居的1/4甚至1/5,让智能家居从少数人的奢侈品变成大众化的智慧生活体验,市场前景更加的广阔。  2、安装更便捷:传统智能家居工期长、安装条件复杂
期刊
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是集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和智能图书馆于一体的“第三代图书馆”,图书馆可以利用馆外24小时图书馆来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延伸,此设备可以直接为市民提供自助借还书、预约借书、自助办证、查询等功能。将一些专题图书、热门图书送到读者的附近,将优质的服务覆盖到社区、商务中心、学校、广场等任何有需求的地方,将24小时自助图书馆打造成市民的“私人书房”。  关于博一格  宁波博一格智能科技有限
期刊
能量无所不在,触手可及,只需加以采集即可使用——这是能量采集的宗旨。如今,基于能量采集技术的无线无源解决方案在智能建筑自动化领域已相当成功,然而,这仅仅是能量采集技术应用的开始。未来,基于能量采集的无需电池的无线通讯技术将被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结构健康监测(SHM)、水质监测、森林防火、智慧城市管理、医疗护理行业等等。  “如果我们稍稍关注一下基于能量采集技术的无线无源解决方案的下一步研发
期刊
2013年10月初,和辰信息新版企业网站noit.cn正式上线。除了带来更好的访问体验,其根本目的在于突显和辰信息的服务愿景:NO IT!企业生意的好帮手!这让笔者眼前一亮的口号,使得《物联网与云计算》杂志迅速邀请和辰信息CEO许晓鲁对此进行分享和解读。  《物联网与云计算》:什么是NO IT?NO IT对用户的价值如何?  许晓鲁: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的盛行,对国内SaaS类企业应用的需求将成
期刊
一、项目背景  移动通信网中有大量的移动通信基站,广泛分布于城乡各个区域,每个基站都有大量的动力及环境设备支撑通信网络的运行。为保证基站环境、动力设备良好工作,提升工作效率、优化管理水平,需要对移动通信基站的动力、环境等设备进行集中监控。  最早的基站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采用干接点方式,由于直接利用移动通信设备的干接点传送监控数据,监控中心只能简单获取基站的定性告警信息,无法满足移动通信运营商
期刊
近年来,云计算的发展与落地的速度证明,云时代已然来临。而随着阿里、百度、腾讯、盛大等互联网巨头进入IaaS领域“跑马圈地”,IaaS亦成为我国云计算市场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 年国内云计算市场收入规模达到 606.8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87.4%。2012年中国IaaS市场规模为5亿元左右,未来5年的年度复合增长率将超过50%。  与以上IT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