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工作室制”是一种师生共同学习与发展的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实践出发,分析了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在本专业教学中构建“工作室制”的教学形式,同时对该种教学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在相应增长,全国各高校为顺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开设的计算机专业已经成规模化状态。特别是近年来,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走向市场,市场已从IT人才的需求饥渴型转化为理智的选择。当前,一方面是大量的用人单位对可以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实用人才的“一将难求”,另一方面是大量应届毕业生专业操作技能薄弱而导致就业形势严峻。多年来被人才需求掩盖的教学与实践脱节问题显现,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对计算机专业的实践与教学进行反思。
一、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的现状
1.学生基础偏弱,参差不齐,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和民办院校越来越普及,学生的生源越来越少,导致招收的学生普遍基本功较差,不愿意主动接受理论专业知识。显然,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这一现实状况。
2.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机房为场所组织教学,学生缺乏操作能力。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实践课程大都是在机房完成的,社会实践环节较少,学生接触不到企业项目开发的实际流程和相关的市场营销及售后服务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
3.专业内容过于广泛,学生的就业目标不明确。随着IT行业的飞速发展,用人单位对IT人才的需求从每样都懂一些转向精通某一具体方向,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开设大量的课程,采取“大锅饭”似的教学方法,导致在就业上没有凸显自己的能力。
面对以上现存问题,如何应对呢?我们尝试建立“工作室制”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这将是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计算机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
目前用人单位对IT人才的需求是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精英人才,“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化解计算机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能够填补人才培养的层次性空白。下面着重介绍构建计算机专业工作室的设置形式、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
1.工作室的设置形式。通过对专业培养方向、专业岗位群的职业工作岗位分析,在确立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建立与专业职业岗位方向相对应的,以教学、科研、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以个人负责制或项目负责制互为依托的专业教学工作室。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我们将分别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室、网站开发与维护工作室、动漫开发工作室和多媒体制作工作室。各个工作室以项目中不同岗位和顶岗实习为主要教学内容,建立以具体项目案例为主轴,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岗位角色鲜明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各环节的作業要领、作业内容和考核办法的明确化,实现能力培养的目标化。
2.工作室的运作方式。在进入工作室学习之前,建立“工作室制”专门领导小组,向师生推广“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工作室制”实施办法及各项管理制度。
首先,开展“工作室”导师申报,组建工作室。工作室的申报内容包括工作室建立的价值与意义、建立工作室的基本思路、工作室专业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开发、“工作室”年度工作计划、聘期内应承担的责任和工作室预期成果等。
其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申请加入工作室。工作室教学实行双向选择的形式,工作室在学生进入前应向学生宣传和公布工作室的职业岗位方向及教学课题项目。
具体的组建过程如图1所示。
3.工作室的管理模式。在构建工作室之初,需要制定工作室的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切实可行的制度,对项目建设的管理、绩效评估、奖惩等方面进行细化,对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修订,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为“工作室制”提供制度保障。
三、“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1.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意味着教师要从原先担任一到两门课程的教学转向全面负责或协助指导项目设计和企业实践。因此,学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分批次地安排相关教师到企业一线兼职和挂职锻炼,让这些教师在企业实际工作中掌握本专业方向较新的技能和方法,为有效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打下基础。
2.项目来源的保证。在计算机专业中应用“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需要有充足的项目作为工作室运作的基本保障。这些项目应该尽量采用来自企事业单位的真实项目,只有通过真实项目的设计和分析,才能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工作情境,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
3.工作室实践环境建设。工作室的实践环境建设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工作室的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初期,学院应提供教学、试验场地、办公等基本运作条件和一定的启动经费支持,保证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四、结语
“工作室制”这一教学模式是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模式。信息工程系经过一年的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验,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有了很多变化,2013年毕业的12级学生对口就业率明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上了一个层次,教学互动明显增强。由此可知,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无疑是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谭秋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111-112.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题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徐秋枫.构建“工作室制”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45-47.
基金项目: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项目(GSJB201106);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重点项目(2010JGZ079)。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在相应增长,全国各高校为顺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开设的计算机专业已经成规模化状态。特别是近年来,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走向市场,市场已从IT人才的需求饥渴型转化为理智的选择。当前,一方面是大量的用人单位对可以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实用人才的“一将难求”,另一方面是大量应届毕业生专业操作技能薄弱而导致就业形势严峻。多年来被人才需求掩盖的教学与实践脱节问题显现,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对计算机专业的实践与教学进行反思。
一、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的现状
1.学生基础偏弱,参差不齐,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和民办院校越来越普及,学生的生源越来越少,导致招收的学生普遍基本功较差,不愿意主动接受理论专业知识。显然,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这一现实状况。
2.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机房为场所组织教学,学生缺乏操作能力。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实践课程大都是在机房完成的,社会实践环节较少,学生接触不到企业项目开发的实际流程和相关的市场营销及售后服务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
3.专业内容过于广泛,学生的就业目标不明确。随着IT行业的飞速发展,用人单位对IT人才的需求从每样都懂一些转向精通某一具体方向,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开设大量的课程,采取“大锅饭”似的教学方法,导致在就业上没有凸显自己的能力。
面对以上现存问题,如何应对呢?我们尝试建立“工作室制”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这将是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计算机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
目前用人单位对IT人才的需求是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精英人才,“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化解计算机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能够填补人才培养的层次性空白。下面着重介绍构建计算机专业工作室的设置形式、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
1.工作室的设置形式。通过对专业培养方向、专业岗位群的职业工作岗位分析,在确立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建立与专业职业岗位方向相对应的,以教学、科研、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以个人负责制或项目负责制互为依托的专业教学工作室。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我们将分别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室、网站开发与维护工作室、动漫开发工作室和多媒体制作工作室。各个工作室以项目中不同岗位和顶岗实习为主要教学内容,建立以具体项目案例为主轴,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岗位角色鲜明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各环节的作業要领、作业内容和考核办法的明确化,实现能力培养的目标化。
2.工作室的运作方式。在进入工作室学习之前,建立“工作室制”专门领导小组,向师生推广“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工作室制”实施办法及各项管理制度。
首先,开展“工作室”导师申报,组建工作室。工作室的申报内容包括工作室建立的价值与意义、建立工作室的基本思路、工作室专业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开发、“工作室”年度工作计划、聘期内应承担的责任和工作室预期成果等。
其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申请加入工作室。工作室教学实行双向选择的形式,工作室在学生进入前应向学生宣传和公布工作室的职业岗位方向及教学课题项目。
具体的组建过程如图1所示。
3.工作室的管理模式。在构建工作室之初,需要制定工作室的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切实可行的制度,对项目建设的管理、绩效评估、奖惩等方面进行细化,对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修订,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为“工作室制”提供制度保障。
三、“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1.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意味着教师要从原先担任一到两门课程的教学转向全面负责或协助指导项目设计和企业实践。因此,学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分批次地安排相关教师到企业一线兼职和挂职锻炼,让这些教师在企业实际工作中掌握本专业方向较新的技能和方法,为有效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打下基础。
2.项目来源的保证。在计算机专业中应用“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需要有充足的项目作为工作室运作的基本保障。这些项目应该尽量采用来自企事业单位的真实项目,只有通过真实项目的设计和分析,才能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工作情境,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
3.工作室实践环境建设。工作室的实践环境建设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工作室的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初期,学院应提供教学、试验场地、办公等基本运作条件和一定的启动经费支持,保证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四、结语
“工作室制”这一教学模式是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模式。信息工程系经过一年的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验,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有了很多变化,2013年毕业的12级学生对口就业率明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上了一个层次,教学互动明显增强。由此可知,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无疑是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谭秋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111-112.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题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徐秋枫.构建“工作室制”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45-47.
基金项目: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项目(GSJB201106);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重点项目(2010JGZ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