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四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做到夯实基础,让表达更流畅;立足课堂,让表达更准确;设计习作,让表达更真实;拓展阅读,让表达更生动。
关键词:夯实基础;流畅;立足课堂;准确;设计习作;真实;拓展阅读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为交际工具,原因在于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学习表达,学会表达。所谓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表达以交际、传播为目的,以物、事、情、理为内容,以语言为工具,以听者、读者为接收对象。
进入四年级以来,我的语文教学工作紧紧围绕两个字来展开:表达。
一、夯实基础,让表达更流畅。
万丈高楼平地起,生字,应该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部分。
认字、写字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直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学生日后阅读及写作活动中起到基础作用。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生字的能力,所以每节课的生字教学,我不会事无巨细地讲解生字,而是采取重点突击,各个击破的策略。每一课的生字教学我重点关注易错字的易错部位,要求学生用红笔描红,这样既能书空易错部位的笔顺,又能让学生做到心生有数,以后的复习也能一目了然,一举数得。每一个词语盘点我都要梳理易错字易错音。坚持每堂课听写五分钟,决不允许出现错别字,也不允许用拼音代替字,一定要过好生字关,让表达更为流畅。
二、立足课堂,让表达更准确。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是的,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开发这个例子,让每篇课文都能学有所获,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自然景观,《观潮》中的观察方法,《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说明方法,《鸟的天堂》的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火烧云》的中丰富的想象,无不教会了孩子写景的方法;第三组课文“童话故事”的学习,借景抒情,丰富合理的想象,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学生发现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的创作秘诀,并尝试用这些方法进行童话创作,表达自己的想象世界,成功的喜悦是最美好的体验;第四组课文“作家笔下的动物”学习了不同作家写的同一种动物,也学习了同一作家写的不同的动物。每一篇课文都是最好的范文,每堂课找一处,学方法,悟方法,用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通过方法学会表达,在表达中巩固方法。
三、设计习作,让表达更真实。
阅读、思考、表达是语文学习的三个重要途径,这三种学习行为必须同时并举,缺一不可。四年级每一学期有八次作文,如果单纯地对每次作文进行训练,学生兴趣不高,收获自然不大,教学也非常机械。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激起表达的欲望,我对这八次作文进行了整合。四年级上期我将第一单元自然奇观,第二单元观察中的发现,第五单元自然遗产这三个单元整合起来,设计了“在路上”作文系列;将第三单元童话故事,第六单元人间真情整合,设计了“最美系列”作文;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我们班孩子又写了“成长的滋味之酸甜苦辣系列”。四年级下期的作文是在四年级上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加入了“我的乡村记忆”系列作文,每一篇作文中,每一个文字里,都藏着孩子最珍贵的记忆。
四、拓展阅读,让表达更生动。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只有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积累起来,才能厚积薄发,达到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这种高层境界。一旦离开了生活实践的积累、思维成果的积累、语言文字的积累,那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千尺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唯有充分的阅读,才能有精彩的写作。阅读是知识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阅读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想,积累了素材。阅读可以影响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个人的思想和观点一旦形成势必会影响下一步的写作活动。结合学校开展的阅读节活动,我组织班上学生进行了系列阅读。同时,在学习“生命的意义”一组课文时,我们利用中午和阅读课读了杏林子写的所有的散文,张海迪、海伦凯勒、史铁生的作品也加入了我们班的书架。也许您会觉得我的阅读很功利,但我始终觉得,与其漫无目的地在博览群书,不如有的放矢地为我所用。
五、结语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躬耕在语文这篇异彩纷呈的沃土上,教材,是连接教师,学生,语文的一个重要途径,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立足教材,让学生透过教材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学习语文的方法,运用语文的技巧,学会语文的表达,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当下最应该做的。
关键词:夯实基础;流畅;立足课堂;准确;设计习作;真实;拓展阅读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为交际工具,原因在于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学习表达,学会表达。所谓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表达以交际、传播为目的,以物、事、情、理为内容,以语言为工具,以听者、读者为接收对象。
进入四年级以来,我的语文教学工作紧紧围绕两个字来展开:表达。
一、夯实基础,让表达更流畅。
万丈高楼平地起,生字,应该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部分。
认字、写字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直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学生日后阅读及写作活动中起到基础作用。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生字的能力,所以每节课的生字教学,我不会事无巨细地讲解生字,而是采取重点突击,各个击破的策略。每一课的生字教学我重点关注易错字的易错部位,要求学生用红笔描红,这样既能书空易错部位的笔顺,又能让学生做到心生有数,以后的复习也能一目了然,一举数得。每一个词语盘点我都要梳理易错字易错音。坚持每堂课听写五分钟,决不允许出现错别字,也不允许用拼音代替字,一定要过好生字关,让表达更为流畅。
二、立足课堂,让表达更准确。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是的,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开发这个例子,让每篇课文都能学有所获,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自然景观,《观潮》中的观察方法,《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说明方法,《鸟的天堂》的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火烧云》的中丰富的想象,无不教会了孩子写景的方法;第三组课文“童话故事”的学习,借景抒情,丰富合理的想象,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学生发现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的创作秘诀,并尝试用这些方法进行童话创作,表达自己的想象世界,成功的喜悦是最美好的体验;第四组课文“作家笔下的动物”学习了不同作家写的同一种动物,也学习了同一作家写的不同的动物。每一篇课文都是最好的范文,每堂课找一处,学方法,悟方法,用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通过方法学会表达,在表达中巩固方法。
三、设计习作,让表达更真实。
阅读、思考、表达是语文学习的三个重要途径,这三种学习行为必须同时并举,缺一不可。四年级每一学期有八次作文,如果单纯地对每次作文进行训练,学生兴趣不高,收获自然不大,教学也非常机械。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激起表达的欲望,我对这八次作文进行了整合。四年级上期我将第一单元自然奇观,第二单元观察中的发现,第五单元自然遗产这三个单元整合起来,设计了“在路上”作文系列;将第三单元童话故事,第六单元人间真情整合,设计了“最美系列”作文;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我们班孩子又写了“成长的滋味之酸甜苦辣系列”。四年级下期的作文是在四年级上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加入了“我的乡村记忆”系列作文,每一篇作文中,每一个文字里,都藏着孩子最珍贵的记忆。
四、拓展阅读,让表达更生动。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只有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积累起来,才能厚积薄发,达到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这种高层境界。一旦离开了生活实践的积累、思维成果的积累、语言文字的积累,那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千尺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唯有充分的阅读,才能有精彩的写作。阅读是知识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阅读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想,积累了素材。阅读可以影响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个人的思想和观点一旦形成势必会影响下一步的写作活动。结合学校开展的阅读节活动,我组织班上学生进行了系列阅读。同时,在学习“生命的意义”一组课文时,我们利用中午和阅读课读了杏林子写的所有的散文,张海迪、海伦凯勒、史铁生的作品也加入了我们班的书架。也许您会觉得我的阅读很功利,但我始终觉得,与其漫无目的地在博览群书,不如有的放矢地为我所用。
五、结语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躬耕在语文这篇异彩纷呈的沃土上,教材,是连接教师,学生,语文的一个重要途径,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立足教材,让学生透过教材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学习语文的方法,运用语文的技巧,学会语文的表达,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当下最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