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年以后我一定会无比怀念现在的光景,仰头就能望见绿树在阳光轻吻下青翠欲滴的叶子,连带着想起的,理所当然便是令人歆羡的青春岁月。都说学生时光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几年,在象牙塔里挥斥书生意气,评点江山,一次次只凭胸中豪情向梦想挑战。真正始终坚持着怀抱的梦想的还剩几人,当时间之刀雕琢了面容,也磨平了大多数人的棱角。约翰·纳什是个例外,因为他用了一生去诠释对数学的信仰,在所有磨难历尽之后,唯一不变的是追求梦想的心。
影片《美丽心灵》是一部以约翰·纳什的生平经历为基础而创作的人物传记片。纳什是美国人,由于他与另外两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奖。尽管男主角身患精神疾病,但让人欣慰的是纳什在爱情方面是幸运的!在初期患上精神病但不很严重时,女主角艾丽西娅出于美女爱英雄的情愫,开始接受并逐步深深地爱上了纳什。以至于在纳什发病威胁到她的生命安全时,她坚强地把孩子送回娘家,对丈夫不弃不离。她理解丈夫不愿意去精神病医院治疗的担心,把丈夫留在身边,在住家休养中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料,并顶住巨大的精神压力支撑着一个家庭走过忧患,或许这就是对美丽心灵最完美的诠释。该片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几乎包揽了2002年电影类的全球最高奖项,影片主人公原型纳什因此而成为热门的公众人物。
在看《美丽心灵》之前,我从未想过去了解一个精神病人的世界。罗斯医生说,精神分裂症的最大因素就是分不清真假世界。我想我能体会那种恐惧,那些你珍惜的人和事,以及重要的时刻,它们没有死,也未曾离开。但是更糟糕的是,它们从来就没有发生过。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就像信仰突然间崩溃。在最开始的时候,约翰极力地挣扎,他吼叫他慌乱他声嘶力竭,这绝望的抵触在妻子慢慢推过来的从未拆封的档案袋上骤然停顿,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大的绝望。
这是一个怪圈,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陷入各种各样的怪圈里,有的让人无法自拔,可是最后还是要靠自己才能走出来。约翰终于发现了不对的地方——那个女孩永远没有长大。影片的情节设定和叙事技巧的确很高超,多数观众到了这一幕才跟着确定这位天才数学家是真的病了吧!幻想真的很可怕,更可怕的是选择活在谎言里而不愿醒来。不禁想起《盗梦空间》里那个关于植入意念的计划,通过进入人的梦境一点一滴如蚕食般根植某种意念,然后这意念会随时间长大最终能够控制人一生的行为。梦境设计师道姆·柯布就是在这一次次进入梦境的过程中,连自己都分不清现实和梦境,只有靠旋转陀螺来辨别是否是真实世界。深层意识的力量是可怕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它让你臣服让你失去理智心甘情愿做任何疯狂的事情。
纳什以后的30年里,一直饱受思维与情绪错乱的困扰。往昔才华横溢的天才少年,变成了一个衣着怪异、喜欢在黑板上乱写乱画,留下些稀奇古怪的信息,成为一个游荡在普林斯顿校园里的满怀忧伤的幽灵。可纳什又是个多么幸运的男子,影片里他的妻子艾丽西亚漂亮的微笑迷倒众生,令她更加动人的是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爱与忠诚。她挺过了丈夫被禁闭治疗、孤立无援的日子,走过了惟一儿子同样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震惊与哀伤……有人说,这部电影的名字“美丽心灵”说的就是艾丽西亚。她不怕得了精神病的丈夫会杀了她,她小心翼翼地跪在纳什面前,将他的手放在了她的脸上,她的心上。她说,你看,我是真的,我的爱是真的,请用你的心来感受真实的世界。
漫长的半个世纪以后,艾丽西亚的耐心和毅力创造了奇迹。约翰在诺贝尔颁奖仪式上动情地说着他的获奖感言,他的目光一直向着美丽的妻子,“神秘的爱情方程式中才找到了我逻辑的来由”,这是纳什对妻子最深情的表白。看到这一幕时我忍不住潸然泪下,其实这爱也说不上多伟大,不过是平凡的生活里一日日平静地陪伴,可没有几人真的能熬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多少人会背叛、会离开、会放弃,其实古人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才是世间最大的浪漫。
伟人常常是孤独的,初见纳什时我想起了很多天才,比如尼采,比如梵高。在那些孤傲伟人心里,他们总是孤苦伶仃的,不止是因为他们与众不同的超前意识,主要是他们内心里的傲慢与偏见使得外界与他们之间总是疏离的。仿佛从古到今就是有那么一种聪明绝顶的家伙,他们的特点就是不会生活,不懂社交,只是一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另一方面这个社会对待这种天才的态度也是各种各样,我们看到最多的往往是那些主要表达对其才智的仰慕之情,比如“阿玛迪斯”中对莫扎特的盛赞以及“鹅毛笔”中对撒德伯爵的标榜。但“美丽心灵”并不是这样一部电影,它甚至可以看成导演对那些只有“大脑”没有“心灵”的天才的摒弃。
不妨对比一下纳什的曾经和后来。曾经的纳什争强好胜,性格内向却总是有强烈的表现欲,在学术上他总以为自己是天才,甚至要求老板请爱因斯坦来倾听自己的学术观点。对大部分人瞧不起,讲课潦草,为了显示自己多牛还把教科书扔到了垃圾筒里。后来的纳什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不再胡思乱想,乖乖的在图书馆看书,老老实实的为同学们讲课。其实纳什的学术颠峰正是他一生中最最轻狂的时候一让他拿到诺贝尔奖的不是其后来踏踏实实的工作,而是他20岁左右处于极端自负的时候在博弈论上的成果。因此,最后纳什获得学术各界认可的那一段非常值得我们思索。从电影的表现手法来看,导演也巧妙的借用大众对纳什头脑的肯定来肯定纳什的心灵,来赞美他学会了生活。
其实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向往光明的缺口。曾几何时它是那么明确,但后来便只能用幻象来填补,随之衍变成一种精神疾病。很多时候都会苦苦追问自己,究竟何为真实,何为虚无?纳什的勇气让很多人重拾信心。他时时遭受幻觉的骚扰,但他已习惯与他们并存,尽最大的心力来重新投入到现实的旷野中。影片取名为《美丽心灵》直击人物内心,纳什的心灵美丽纯洁。为了承担家庭的重担,为了照顾儿子,为了满足妻子的需要,而停止了吃药。并在别人的嘲笑与医生的不赞同下,坚强地活着与心理疾病做斗争,他的心是洁净的,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他坚强的意志。
電影里罗斯医生还说过,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是偏执狂。不过在我看来纳什是可爱的,他是一个天才的偏执狂。不仅仅是因为罗素·克劳出色的演技,还有现实原型人物约翰·纳什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影片《美丽心灵》是一部以约翰·纳什的生平经历为基础而创作的人物传记片。纳什是美国人,由于他与另外两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奖。尽管男主角身患精神疾病,但让人欣慰的是纳什在爱情方面是幸运的!在初期患上精神病但不很严重时,女主角艾丽西娅出于美女爱英雄的情愫,开始接受并逐步深深地爱上了纳什。以至于在纳什发病威胁到她的生命安全时,她坚强地把孩子送回娘家,对丈夫不弃不离。她理解丈夫不愿意去精神病医院治疗的担心,把丈夫留在身边,在住家休养中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料,并顶住巨大的精神压力支撑着一个家庭走过忧患,或许这就是对美丽心灵最完美的诠释。该片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几乎包揽了2002年电影类的全球最高奖项,影片主人公原型纳什因此而成为热门的公众人物。
在看《美丽心灵》之前,我从未想过去了解一个精神病人的世界。罗斯医生说,精神分裂症的最大因素就是分不清真假世界。我想我能体会那种恐惧,那些你珍惜的人和事,以及重要的时刻,它们没有死,也未曾离开。但是更糟糕的是,它们从来就没有发生过。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就像信仰突然间崩溃。在最开始的时候,约翰极力地挣扎,他吼叫他慌乱他声嘶力竭,这绝望的抵触在妻子慢慢推过来的从未拆封的档案袋上骤然停顿,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大的绝望。
这是一个怪圈,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陷入各种各样的怪圈里,有的让人无法自拔,可是最后还是要靠自己才能走出来。约翰终于发现了不对的地方——那个女孩永远没有长大。影片的情节设定和叙事技巧的确很高超,多数观众到了这一幕才跟着确定这位天才数学家是真的病了吧!幻想真的很可怕,更可怕的是选择活在谎言里而不愿醒来。不禁想起《盗梦空间》里那个关于植入意念的计划,通过进入人的梦境一点一滴如蚕食般根植某种意念,然后这意念会随时间长大最终能够控制人一生的行为。梦境设计师道姆·柯布就是在这一次次进入梦境的过程中,连自己都分不清现实和梦境,只有靠旋转陀螺来辨别是否是真实世界。深层意识的力量是可怕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它让你臣服让你失去理智心甘情愿做任何疯狂的事情。
纳什以后的30年里,一直饱受思维与情绪错乱的困扰。往昔才华横溢的天才少年,变成了一个衣着怪异、喜欢在黑板上乱写乱画,留下些稀奇古怪的信息,成为一个游荡在普林斯顿校园里的满怀忧伤的幽灵。可纳什又是个多么幸运的男子,影片里他的妻子艾丽西亚漂亮的微笑迷倒众生,令她更加动人的是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爱与忠诚。她挺过了丈夫被禁闭治疗、孤立无援的日子,走过了惟一儿子同样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震惊与哀伤……有人说,这部电影的名字“美丽心灵”说的就是艾丽西亚。她不怕得了精神病的丈夫会杀了她,她小心翼翼地跪在纳什面前,将他的手放在了她的脸上,她的心上。她说,你看,我是真的,我的爱是真的,请用你的心来感受真实的世界。
漫长的半个世纪以后,艾丽西亚的耐心和毅力创造了奇迹。约翰在诺贝尔颁奖仪式上动情地说着他的获奖感言,他的目光一直向着美丽的妻子,“神秘的爱情方程式中才找到了我逻辑的来由”,这是纳什对妻子最深情的表白。看到这一幕时我忍不住潸然泪下,其实这爱也说不上多伟大,不过是平凡的生活里一日日平静地陪伴,可没有几人真的能熬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多少人会背叛、会离开、会放弃,其实古人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才是世间最大的浪漫。
伟人常常是孤独的,初见纳什时我想起了很多天才,比如尼采,比如梵高。在那些孤傲伟人心里,他们总是孤苦伶仃的,不止是因为他们与众不同的超前意识,主要是他们内心里的傲慢与偏见使得外界与他们之间总是疏离的。仿佛从古到今就是有那么一种聪明绝顶的家伙,他们的特点就是不会生活,不懂社交,只是一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另一方面这个社会对待这种天才的态度也是各种各样,我们看到最多的往往是那些主要表达对其才智的仰慕之情,比如“阿玛迪斯”中对莫扎特的盛赞以及“鹅毛笔”中对撒德伯爵的标榜。但“美丽心灵”并不是这样一部电影,它甚至可以看成导演对那些只有“大脑”没有“心灵”的天才的摒弃。
不妨对比一下纳什的曾经和后来。曾经的纳什争强好胜,性格内向却总是有强烈的表现欲,在学术上他总以为自己是天才,甚至要求老板请爱因斯坦来倾听自己的学术观点。对大部分人瞧不起,讲课潦草,为了显示自己多牛还把教科书扔到了垃圾筒里。后来的纳什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不再胡思乱想,乖乖的在图书馆看书,老老实实的为同学们讲课。其实纳什的学术颠峰正是他一生中最最轻狂的时候一让他拿到诺贝尔奖的不是其后来踏踏实实的工作,而是他20岁左右处于极端自负的时候在博弈论上的成果。因此,最后纳什获得学术各界认可的那一段非常值得我们思索。从电影的表现手法来看,导演也巧妙的借用大众对纳什头脑的肯定来肯定纳什的心灵,来赞美他学会了生活。
其实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向往光明的缺口。曾几何时它是那么明确,但后来便只能用幻象来填补,随之衍变成一种精神疾病。很多时候都会苦苦追问自己,究竟何为真实,何为虚无?纳什的勇气让很多人重拾信心。他时时遭受幻觉的骚扰,但他已习惯与他们并存,尽最大的心力来重新投入到现实的旷野中。影片取名为《美丽心灵》直击人物内心,纳什的心灵美丽纯洁。为了承担家庭的重担,为了照顾儿子,为了满足妻子的需要,而停止了吃药。并在别人的嘲笑与医生的不赞同下,坚强地活着与心理疾病做斗争,他的心是洁净的,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他坚强的意志。
電影里罗斯医生还说过,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是偏执狂。不过在我看来纳什是可爱的,他是一个天才的偏执狂。不仅仅是因为罗素·克劳出色的演技,还有现实原型人物约翰·纳什对梦想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