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哥廷根大学作为欧洲著名的古老学府之一,她曾拥有过辉煌的“哥廷根时代”,然而她的发展却离不开其创办者明希豪森所作出的贡献。通过对哥廷根大学历史发展的梳理以及对明希豪森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的具体分析,阐明了科研自由和一流师资力量对于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重要性,提出提高我国研究型大学科研水平的措施。
关键词:明希豪森;哥廷根大学;科学研究
作者简介:程晶(1987-),女,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2-0003-02
一、哥廷根大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哥廷根大学是由1727~1760年间汉诺威的选帝侯、英国国王乔治二世(GeorgⅡ,August)出资创建的,因而以他的名字命名,即乔治-奥古斯特-哥廷根大学。这位国王将除了出钱以外的事情都交给他的德国大臣去做,而这位在办大学上有远见卓识的大臣也就是后来哥廷根大学的首任董事长冯·明希豪森。1734年10月14日,在哥廷根一间租用的仓库里,哲学院教授霍尔曼讲授了哥廷根大学的第一节课,意味着哥廷根大学正式诞生了。[1]
1.哥廷根大学的历史发展
哥廷根大学的历史发展跌宕起伏,有过无校能敌的辉煌时代,也有惨遭压迫而倒退的时期。然而在这段历史中,哥廷根大学所取得的成就就像天空璀璨的明星,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哥廷根大学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百年(1734~1837年)。这段时间是从哥廷根大学第一次繁荣到著名的“哥廷根七教授”事件。起初哥廷根大学同其他大学一样设置了神、医、法、哲四个学院,不同的是这四所学院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在这一时期内法学院尤其兴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是注册学法律的。在明希豪森等人的努力下,哥廷根大学请来了许多著名教授,吸引了大量各地来此求学的学子,同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著名“国家法之父”皮特在哥廷根任教半个多世纪,写了126本书,奥地利首相克莱门斯·梅特涅、柏林大学的创办者威廉·冯·洪堡都是他的学生;海纳把哥廷根大学图书馆建成欧洲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学术图书馆;若德尔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带产房的妇科医院,等。1803年,当拿破仑占领汉诺威,解散了德国许多大学的时候,却保留了哥廷根,他说:哥廷根属于整个文明世界。1837年11月,由于著名的语言学家格林两兄弟、历史学家达尔曼、格维努斯、东方学家埃瓦尔德、国家法专家阿尔布雷希特、物理学家韦伯等7位著名学者为抗议国王废除宪法,愤然集体辞职,[2]使哥廷根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元气大伤,学生数也急剧下降,而这一年正是哥廷根建校100周年。
第二个百年(1837~1933年)。这段时间是从哥廷根大学第二次繁荣到纳粹旗帜笼罩上空。这一时期在哥廷根大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自然基础学科迅速发展,科学的分化、分支科学的建立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在克莱因等人的努力之下,哥廷根大学走上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2]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1901开始颁发诺贝尔奖开始到1933年,哥廷根大学共有2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物理奖10位、化学奖6位、医学奖3位、和平奖2位、文学奖1位。哥廷根此时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世界数学中心、人人向往的学术圣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哥廷根牺牲了许多老师和学生,接下来的“蔓菁之冬”带来了可怕的通货膨胀,而希特勒的集权统治更是给了哥廷根几乎致命的一击。大批犹太科学家、外籍科学家以及不能忍受这种恶劣政治气候的德国科学家纷纷出走,大多流落到美国。30年代初,原来在世界上最有权威的德国《物理学杂志》第一次被美国《物理评论》超过,标志着科学中心转移到大洋彼岸。
哥廷根大学复苏时期(1933年至今)。从1933年到1945年,德国大学在纳粹党的统治下日趋没落,哥廷根大学也不例外。当时宣传部长戈培尔的任务就是用希特勒的思想去统一全党、全军和全体德国人的思想。在大学里看到的是“焚书排犹”。[3]哥廷根大学失去了昔日的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也牺牲了大量的师生。由于经济拮据和由战争而导致的生源剧减,战后哥廷根大学的恢复较为缓慢。哥廷根大学在1980年进行了一次重大的结构调整,取消“学院”,改设14个“专业领域”。随着经济发展的慢慢恢复,西德教育经费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哥廷根大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它仍然是西德一流的大学,但是却再也看不到高斯、维勒、希尔伯特那样的科学巨人了。那句“打起你的背包,到哥廷根去”的名言只能停留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了。从哥廷根大学的历史发展来看,它的得与失是相伴的,得名师得自由的时候便盛产科学家,失名师失自由的时候便失去辉煌而黯淡。
2.哥廷根大学的现状
目前,哥廷根大学是德国最著名、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有14个分校,在这些分校中设有170多个研究所,有600名教授和2000多名研究人员,在校学生达2万多名,涉及的学科和专业主要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林业、经济、社会科学、教育、法律、地质学、历史与语言学、神学、医约等。[4]在这些领域中,化学及数学等学科一直是走在德国其他大学前列的,物理学和历史学的实力也十分突出。哥廷根大学在2007年10月19日德国第二轮“精英大学”评选中被评为德国九所精英大学之一。哥廷根大学了解自己的伟大传统,今天仍把专业领域广泛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作为自己的任务。
二、明希豪森的办学理念和实践
冯·明希豪森生于1688年,曾在耶拿、哈勒和乌德勒支大学学习过,毕业后在汉诺威从事文职和外交工作,所以有很多机会去国外考察。1728年,明希豪森成为枢密院成员,鉴于当时大学不切实际的教育方式,他极力呼吁成立一所漢诺威大学,为绅士提供良好的高等教育。经过几年的努力,哥廷根大学1734年开始上课并于三年后正式举办了开学典礼,并任命明希豪森为第一任董事长。在36年的时间里(1734~1770年),他一直兼任哥廷根大学的董事长,是这所大学的真正经办人。受当时追求实用的启蒙思想的影响,明希豪森在办大学上显示出了他的远见卓识,如他所说:“我的大学伦理是以声誉和实用为基础。”[5]
明希豪森在创办哥廷根大学的时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扩大生源,通过课程改革和增加体育项目吸引贵族和外国人进入大学。(2)营造学术自由的氛围,注意选聘在教义上保持中立的神学教授以维护和平,同时摒弃那些好争斗或名声过分不好的学者,力图避免17世纪末以来在德国盛行的新教派之间刻毒的论争。(3)注重提高教授的社会地位,他将教授由一般的雇员提高为国家的官员,给予很高的工资及优厚的待遇,因此也吸引了一批一流的学者来校任教。[6](4)重视科研基础设施和科学组织建设,1742年成立的科学学会及后来创办的图书馆使哥廷根大学成为中欧主要的学术和科学中心,也促成了德国大学注重研究和出版的风气。当时格斯纳举办的哲学习明纳成为德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习明纳。(5)改进课程体系,明希豪森通过增加哲学学科的分量表明自己对于学院的重视,尤其重视历史、数学和修辞学。哲学院增设了“经验心理学”、自然法、政治、物理学、自然史等;采用新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赋予古典作品以新的含义,同时创办了著名的语言学研究所。[7]明希豪森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哥廷根大学迅速成为欧洲领先的大学,甚至是后来的世界科学研究中心。
三、明希豪森办学对哥廷根大学后续发展带来的影响
明希豪森作为哥廷根大学的首任董事长,他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为哥廷根大学迅速成长为著名研究型大学铺好了道路。从哥廷根这270多年的发展历史来看,明希豪森在建校之初定下来的两条方针,即教学自由与科研自由以及师资招聘中的唯贤是用。[1]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地贯彻,并且也形成了哥廷根大学的优良传统。
唯贤是用的优良传统。明希豪森任董事长期间,聘请到“国家法之父”皮特讲授法律,破格提拔无大学学历的迈尔任数学和经济学教授,从斯拉特斯堡聘请25岁的若德尔为医学教授,聘请埃克斯勒本讲授兽医学,聘请到了数学王子“高斯”等。在聘请教师方面,明希豪森一方面以知识才学为标杆,另一方面也敢于开辟新的课程与学科。接替明希豪森处理大学事物的海纳秉承了明希豪森唯贤是用的精神,在其任职的近45年的时间里为哥廷根大学争取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其中有历史学家施洛泽、物理学家希滕伯格、经济学家贝克曼、化学家格美林,还有民俗学奠基人和解剖学家布鲁门巴赫等。而这些科学家一方面为哥廷根大学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而且在这些学生中有很多都成为了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诗人。从哥廷根知名的校友录中可以发现,至今为止有4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哥廷根学法科的历史人物有奥地利首相梅特涅、“铁血宰相”俾斯麦、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联邦德国总理施罗德等;著名诗人海涅、著名文学家歌德、童话作家和语言学家格林兄弟、著名教育家与柏林大学创办者洪堡等都曾是哥廷根大学的学子,并且其中一部分知名校友也曾任职于哥廷根大学。由此可以看出,哥廷根大学已经形成了一种开放的引入人才的循环系统,一方面不断聘请知名教授,另一方面在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里生成了一批新的师资力量。
教学自由与科研自由的浓厚氛围。自由最先体现在解除了神学对于其他学科的监督、控制和指导,神、法、医、哲处于平等的地位。其次,由于哥廷根大学重视科学研究,教授承担着传授已知知识和探索未知知识的责任,明希豪森给予了教授充分的自由以便他们更好地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而不过问他们在教授职位上做什么和怎么做。这样,格塞纳作为医学教授却成为了哥廷根数学和天文学的先驱,布鲁门巴赫作为医学教授却成为了民俗学的奠基人。[1]再次,哥廷根的学生也都有很大的学习自由,亚历山大·洪堡学习法律,但是他的突出成就却表现在他作为地理学家和自然考察者身上。哥廷根大学将它的学生看作是大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教学自由、科研自由、学习自由在哥廷根大学里一开始就扎下了根,浓厚的自由氛围里播撒着科学家的种子,当然就不用担心收成了。
四、对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启示
从哥廷根大学的历史发展来看,什么时候哥廷根既有知名教授又有学术自由,它便有杰出的人才和辉煌的成就;当这二者都失去的时候,这段历史留下的就几乎是空白而且要想弥补也相当困难。总的来说,学术自由和对学术研究的鼓励可以看成是哈雷大学和哥廷根大学所代表的大学观念的核心内容,也为它们的发展增添了活力,这一点对最终研究型大学的诞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8]对我国研究型大学而言,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要重视科研自由并给予支持。研究型大学肩负的使命在深层意义上来说涵盖了教学和科研,自然也包括以科研服务于社会。目前国内在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人文社科领域多围绕国家或省级课题展开,自然科学领域研究课题部分源于国家课题,部分源于与企业合作项目,因为这样的课题来源有足够的经费支持。许多学者、研究人员不得不放弃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点,而选择那些有“钱途”的项目,实际上很多对教师的评价及待遇都与这些课题相关,也迫使渴望自由研究的教师们放弃了那些可能成就辉煌的灵感。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自由一方面需要国家从经费上给予支持,采取自由定题方式;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的老师热爱科研,善于抓住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浓厚的研究氛围。
二是要吸引一流学者并给予优厚待遇。“问题的关键是识人,如果你招到的是人才,那么一切‘操心’都是多余的;如果你招到的是庸才,那么再怎样‘操心’也将无补于事。”[1]哥廷根之所以成为一流的大学,培养出那么多杰出的科学人才,全仰仗其一流的师资水平,在我国研究型大学里更需要有一流的学者、一流的科研生力军。高校可以通过优厚的待遇和科研支持吸引那些優秀学者,提高师资力量,从而提高整个学校的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 戴文天.格廷根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2] 李工真.哥廷根大学的历史考察[J].世界历史,2004,(3).
[3] 张帆.纳粹对德国大学衰退的影响——以哥廷根大学为例[J].教育史研究,2007,(4).
[4] 宋焕斌.世界著名大学系列介绍之十九哥廷根大学[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6,(3).
[5] 叶隽.哥廷根思想与德国启蒙大学观[J].书屋,2006,(9).
[6] 贺国庆.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 骆四铭.德国走上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及其经验[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2).
[8] 李东升.研究型大学在德国兴起的三部曲——从哈雷到哥廷根再到柏林大学的历史考察[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6).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明希豪森;哥廷根大学;科学研究
作者简介:程晶(1987-),女,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2-0003-02
一、哥廷根大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哥廷根大学是由1727~1760年间汉诺威的选帝侯、英国国王乔治二世(GeorgⅡ,August)出资创建的,因而以他的名字命名,即乔治-奥古斯特-哥廷根大学。这位国王将除了出钱以外的事情都交给他的德国大臣去做,而这位在办大学上有远见卓识的大臣也就是后来哥廷根大学的首任董事长冯·明希豪森。1734年10月14日,在哥廷根一间租用的仓库里,哲学院教授霍尔曼讲授了哥廷根大学的第一节课,意味着哥廷根大学正式诞生了。[1]
1.哥廷根大学的历史发展
哥廷根大学的历史发展跌宕起伏,有过无校能敌的辉煌时代,也有惨遭压迫而倒退的时期。然而在这段历史中,哥廷根大学所取得的成就就像天空璀璨的明星,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哥廷根大学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百年(1734~1837年)。这段时间是从哥廷根大学第一次繁荣到著名的“哥廷根七教授”事件。起初哥廷根大学同其他大学一样设置了神、医、法、哲四个学院,不同的是这四所学院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在这一时期内法学院尤其兴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是注册学法律的。在明希豪森等人的努力下,哥廷根大学请来了许多著名教授,吸引了大量各地来此求学的学子,同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著名“国家法之父”皮特在哥廷根任教半个多世纪,写了126本书,奥地利首相克莱门斯·梅特涅、柏林大学的创办者威廉·冯·洪堡都是他的学生;海纳把哥廷根大学图书馆建成欧洲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学术图书馆;若德尔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带产房的妇科医院,等。1803年,当拿破仑占领汉诺威,解散了德国许多大学的时候,却保留了哥廷根,他说:哥廷根属于整个文明世界。1837年11月,由于著名的语言学家格林两兄弟、历史学家达尔曼、格维努斯、东方学家埃瓦尔德、国家法专家阿尔布雷希特、物理学家韦伯等7位著名学者为抗议国王废除宪法,愤然集体辞职,[2]使哥廷根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元气大伤,学生数也急剧下降,而这一年正是哥廷根建校100周年。
第二个百年(1837~1933年)。这段时间是从哥廷根大学第二次繁荣到纳粹旗帜笼罩上空。这一时期在哥廷根大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自然基础学科迅速发展,科学的分化、分支科学的建立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在克莱因等人的努力之下,哥廷根大学走上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2]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1901开始颁发诺贝尔奖开始到1933年,哥廷根大学共有2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物理奖10位、化学奖6位、医学奖3位、和平奖2位、文学奖1位。哥廷根此时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世界数学中心、人人向往的学术圣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哥廷根牺牲了许多老师和学生,接下来的“蔓菁之冬”带来了可怕的通货膨胀,而希特勒的集权统治更是给了哥廷根几乎致命的一击。大批犹太科学家、外籍科学家以及不能忍受这种恶劣政治气候的德国科学家纷纷出走,大多流落到美国。30年代初,原来在世界上最有权威的德国《物理学杂志》第一次被美国《物理评论》超过,标志着科学中心转移到大洋彼岸。
哥廷根大学复苏时期(1933年至今)。从1933年到1945年,德国大学在纳粹党的统治下日趋没落,哥廷根大学也不例外。当时宣传部长戈培尔的任务就是用希特勒的思想去统一全党、全军和全体德国人的思想。在大学里看到的是“焚书排犹”。[3]哥廷根大学失去了昔日的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也牺牲了大量的师生。由于经济拮据和由战争而导致的生源剧减,战后哥廷根大学的恢复较为缓慢。哥廷根大学在1980年进行了一次重大的结构调整,取消“学院”,改设14个“专业领域”。随着经济发展的慢慢恢复,西德教育经费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哥廷根大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它仍然是西德一流的大学,但是却再也看不到高斯、维勒、希尔伯特那样的科学巨人了。那句“打起你的背包,到哥廷根去”的名言只能停留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了。从哥廷根大学的历史发展来看,它的得与失是相伴的,得名师得自由的时候便盛产科学家,失名师失自由的时候便失去辉煌而黯淡。
2.哥廷根大学的现状
目前,哥廷根大学是德国最著名、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有14个分校,在这些分校中设有170多个研究所,有600名教授和2000多名研究人员,在校学生达2万多名,涉及的学科和专业主要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林业、经济、社会科学、教育、法律、地质学、历史与语言学、神学、医约等。[4]在这些领域中,化学及数学等学科一直是走在德国其他大学前列的,物理学和历史学的实力也十分突出。哥廷根大学在2007年10月19日德国第二轮“精英大学”评选中被评为德国九所精英大学之一。哥廷根大学了解自己的伟大传统,今天仍把专业领域广泛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作为自己的任务。
二、明希豪森的办学理念和实践
冯·明希豪森生于1688年,曾在耶拿、哈勒和乌德勒支大学学习过,毕业后在汉诺威从事文职和外交工作,所以有很多机会去国外考察。1728年,明希豪森成为枢密院成员,鉴于当时大学不切实际的教育方式,他极力呼吁成立一所漢诺威大学,为绅士提供良好的高等教育。经过几年的努力,哥廷根大学1734年开始上课并于三年后正式举办了开学典礼,并任命明希豪森为第一任董事长。在36年的时间里(1734~1770年),他一直兼任哥廷根大学的董事长,是这所大学的真正经办人。受当时追求实用的启蒙思想的影响,明希豪森在办大学上显示出了他的远见卓识,如他所说:“我的大学伦理是以声誉和实用为基础。”[5]
明希豪森在创办哥廷根大学的时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扩大生源,通过课程改革和增加体育项目吸引贵族和外国人进入大学。(2)营造学术自由的氛围,注意选聘在教义上保持中立的神学教授以维护和平,同时摒弃那些好争斗或名声过分不好的学者,力图避免17世纪末以来在德国盛行的新教派之间刻毒的论争。(3)注重提高教授的社会地位,他将教授由一般的雇员提高为国家的官员,给予很高的工资及优厚的待遇,因此也吸引了一批一流的学者来校任教。[6](4)重视科研基础设施和科学组织建设,1742年成立的科学学会及后来创办的图书馆使哥廷根大学成为中欧主要的学术和科学中心,也促成了德国大学注重研究和出版的风气。当时格斯纳举办的哲学习明纳成为德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习明纳。(5)改进课程体系,明希豪森通过增加哲学学科的分量表明自己对于学院的重视,尤其重视历史、数学和修辞学。哲学院增设了“经验心理学”、自然法、政治、物理学、自然史等;采用新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赋予古典作品以新的含义,同时创办了著名的语言学研究所。[7]明希豪森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哥廷根大学迅速成为欧洲领先的大学,甚至是后来的世界科学研究中心。
三、明希豪森办学对哥廷根大学后续发展带来的影响
明希豪森作为哥廷根大学的首任董事长,他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为哥廷根大学迅速成长为著名研究型大学铺好了道路。从哥廷根这270多年的发展历史来看,明希豪森在建校之初定下来的两条方针,即教学自由与科研自由以及师资招聘中的唯贤是用。[1]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地贯彻,并且也形成了哥廷根大学的优良传统。
唯贤是用的优良传统。明希豪森任董事长期间,聘请到“国家法之父”皮特讲授法律,破格提拔无大学学历的迈尔任数学和经济学教授,从斯拉特斯堡聘请25岁的若德尔为医学教授,聘请埃克斯勒本讲授兽医学,聘请到了数学王子“高斯”等。在聘请教师方面,明希豪森一方面以知识才学为标杆,另一方面也敢于开辟新的课程与学科。接替明希豪森处理大学事物的海纳秉承了明希豪森唯贤是用的精神,在其任职的近45年的时间里为哥廷根大学争取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其中有历史学家施洛泽、物理学家希滕伯格、经济学家贝克曼、化学家格美林,还有民俗学奠基人和解剖学家布鲁门巴赫等。而这些科学家一方面为哥廷根大学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而且在这些学生中有很多都成为了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诗人。从哥廷根知名的校友录中可以发现,至今为止有4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哥廷根学法科的历史人物有奥地利首相梅特涅、“铁血宰相”俾斯麦、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联邦德国总理施罗德等;著名诗人海涅、著名文学家歌德、童话作家和语言学家格林兄弟、著名教育家与柏林大学创办者洪堡等都曾是哥廷根大学的学子,并且其中一部分知名校友也曾任职于哥廷根大学。由此可以看出,哥廷根大学已经形成了一种开放的引入人才的循环系统,一方面不断聘请知名教授,另一方面在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里生成了一批新的师资力量。
教学自由与科研自由的浓厚氛围。自由最先体现在解除了神学对于其他学科的监督、控制和指导,神、法、医、哲处于平等的地位。其次,由于哥廷根大学重视科学研究,教授承担着传授已知知识和探索未知知识的责任,明希豪森给予了教授充分的自由以便他们更好地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而不过问他们在教授职位上做什么和怎么做。这样,格塞纳作为医学教授却成为了哥廷根数学和天文学的先驱,布鲁门巴赫作为医学教授却成为了民俗学的奠基人。[1]再次,哥廷根的学生也都有很大的学习自由,亚历山大·洪堡学习法律,但是他的突出成就却表现在他作为地理学家和自然考察者身上。哥廷根大学将它的学生看作是大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教学自由、科研自由、学习自由在哥廷根大学里一开始就扎下了根,浓厚的自由氛围里播撒着科学家的种子,当然就不用担心收成了。
四、对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启示
从哥廷根大学的历史发展来看,什么时候哥廷根既有知名教授又有学术自由,它便有杰出的人才和辉煌的成就;当这二者都失去的时候,这段历史留下的就几乎是空白而且要想弥补也相当困难。总的来说,学术自由和对学术研究的鼓励可以看成是哈雷大学和哥廷根大学所代表的大学观念的核心内容,也为它们的发展增添了活力,这一点对最终研究型大学的诞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8]对我国研究型大学而言,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要重视科研自由并给予支持。研究型大学肩负的使命在深层意义上来说涵盖了教学和科研,自然也包括以科研服务于社会。目前国内在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人文社科领域多围绕国家或省级课题展开,自然科学领域研究课题部分源于国家课题,部分源于与企业合作项目,因为这样的课题来源有足够的经费支持。许多学者、研究人员不得不放弃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点,而选择那些有“钱途”的项目,实际上很多对教师的评价及待遇都与这些课题相关,也迫使渴望自由研究的教师们放弃了那些可能成就辉煌的灵感。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自由一方面需要国家从经费上给予支持,采取自由定题方式;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的老师热爱科研,善于抓住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浓厚的研究氛围。
二是要吸引一流学者并给予优厚待遇。“问题的关键是识人,如果你招到的是人才,那么一切‘操心’都是多余的;如果你招到的是庸才,那么再怎样‘操心’也将无补于事。”[1]哥廷根之所以成为一流的大学,培养出那么多杰出的科学人才,全仰仗其一流的师资水平,在我国研究型大学里更需要有一流的学者、一流的科研生力军。高校可以通过优厚的待遇和科研支持吸引那些優秀学者,提高师资力量,从而提高整个学校的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 戴文天.格廷根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2] 李工真.哥廷根大学的历史考察[J].世界历史,2004,(3).
[3] 张帆.纳粹对德国大学衰退的影响——以哥廷根大学为例[J].教育史研究,2007,(4).
[4] 宋焕斌.世界著名大学系列介绍之十九哥廷根大学[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6,(3).
[5] 叶隽.哥廷根思想与德国启蒙大学观[J].书屋,2006,(9).
[6] 贺国庆.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 骆四铭.德国走上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及其经验[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2).
[8] 李东升.研究型大学在德国兴起的三部曲——从哈雷到哥廷根再到柏林大学的历史考察[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6).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