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综合分析题,涉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考点,要求高、难度大,是备考的重点和难点。下面结合实例,谈谈解答综合分析题的步骤和技巧。
一、审读原文,初步分析
解答文言文概括分析题,必须建立在自己的阅读理解之上,审读原文,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判断,并进行初步的分析,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透视核心事件。通过透视作者对核心人物的描写或核心事件的叙述,及详略的安排等来判断作者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等,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把握关键语句。关键语句指文言文的中心句,段落起句、结句,以及带有评述性、议论性的语句。对传记文中的议论性文字,要字斟句酌,充分理解文句的含义,把握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观点、情感、态度等。
3.了解写作目的。作者的观点、态度与其写作意图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些写作意图,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明确交代;有的则隐含在文章材料的选用,情节的安排,人物的描写,事件的叙述之中。
4.分析人物个性。
①通过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分析人物个性特征。在同一事件中,对待同一问题处理的不同方式以及心理反映,都会表现出个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正是我们概括人物个性的基本依据。
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分析人物的个性。
③通过人物活动的细节分析人物的个性。
④初步界定传记人物的基本类型:刚烈、忠贞、勇猛、爱国、诚信、孝悌、古直、谨慎、勤勉、博闻、聪慧……
二、审读题干,弄清要求
高考试卷中此类题目,题干提问方法和用语风格比较固定。比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10年全国Ι卷),“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10年天津卷)等。有的是理解,有的是概括,有的是分析;都是选“不正确”的一项。通过审察题干,可以明确要求,并大致了解选项涉及的考点,做到心中有底。
三、题文对照,确认正误
解题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和方法是“题文对照”,要找到每一项中的信息在原文的对应语句,比较它们意思是否完全一致,从而作出正确判断。
例1: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2010年高考辽宁卷文言文第3题D项)
请看与之对应的原文:
命家人出避,乃闭閤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其中并无选项中所讲的“让兵士逃生”的意思,依此可以确认D项的概括是错误的。
审读选项时要特别注意几种情况:
1.错解词义
设计选项时,错解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的语境意义。
例2: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2010年高考重庆卷6题C项)
这里的“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应是“有人冒犯自己也不会计较”,这里的“犯”并非是“犯法”,而是“冒犯”。
2.时序错乱
叙述几件事或人物的行为、表现时,故意使时序错位,干扰考生思维。
例3: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2010年高考山东卷第12题C项)
根据原文,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选项时序错乱。
3.张冠李戴
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或者说成发生在甲与乙身上)。
例4: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2010年高考安徽卷第6题A项)
原文是太祖多方请儒生教贺兰祥学习包括诗书经传等在内的典籍,这里表述为“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将太祖做的事,说成贺兰祥自己的所为。
4.强加因果
引入“因而”“所以”“因为”“以致”等词语,将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强拉在一起。
例5: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2010年高考浙江卷19题C项)
胡叟“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与“仕途受阻,一生坎坷”没有关系,选项中却故意引入一个“因”字。原文是“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
5.无中生有
设计在原文中找不到的情节、细节、情感、思想等,以混淆视听。
例6: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2010年天津卷第11题C项)
洞人们哀怜母女,为其建冢,并没有“以示追悔”。
6.偷梁换柱
偷换时间、场景、人物、概念、事件来设置错项。
例7: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因遭火灾,家道衰弱。(2010年福建卷第4题A项)
原文说“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可以看出周维城祖上并非世代住在杭州,而是迁徙到杭州的,A项说法是错误的。
7.以偏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或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辞,以偏概全,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武断等。
例8: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虎穴”处死。(2010年高考四川卷第10题B项)
“全部”错误,原文是“赏亲阅,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百人为辈,覆以大石”。即十个放走一个,其余每百人为一组投入虎穴中。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
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一、审读原文,初步分析
解答文言文概括分析题,必须建立在自己的阅读理解之上,审读原文,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判断,并进行初步的分析,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透视核心事件。通过透视作者对核心人物的描写或核心事件的叙述,及详略的安排等来判断作者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等,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把握关键语句。关键语句指文言文的中心句,段落起句、结句,以及带有评述性、议论性的语句。对传记文中的议论性文字,要字斟句酌,充分理解文句的含义,把握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观点、情感、态度等。
3.了解写作目的。作者的观点、态度与其写作意图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些写作意图,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明确交代;有的则隐含在文章材料的选用,情节的安排,人物的描写,事件的叙述之中。
4.分析人物个性。
①通过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分析人物个性特征。在同一事件中,对待同一问题处理的不同方式以及心理反映,都会表现出个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正是我们概括人物个性的基本依据。
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分析人物的个性。
③通过人物活动的细节分析人物的个性。
④初步界定传记人物的基本类型:刚烈、忠贞、勇猛、爱国、诚信、孝悌、古直、谨慎、勤勉、博闻、聪慧……
二、审读题干,弄清要求
高考试卷中此类题目,题干提问方法和用语风格比较固定。比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10年全国Ι卷),“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10年天津卷)等。有的是理解,有的是概括,有的是分析;都是选“不正确”的一项。通过审察题干,可以明确要求,并大致了解选项涉及的考点,做到心中有底。
三、题文对照,确认正误
解题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和方法是“题文对照”,要找到每一项中的信息在原文的对应语句,比较它们意思是否完全一致,从而作出正确判断。
例1: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2010年高考辽宁卷文言文第3题D项)
请看与之对应的原文:
命家人出避,乃闭閤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其中并无选项中所讲的“让兵士逃生”的意思,依此可以确认D项的概括是错误的。
审读选项时要特别注意几种情况:
1.错解词义
设计选项时,错解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的语境意义。
例2: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2010年高考重庆卷6题C项)
这里的“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应是“有人冒犯自己也不会计较”,这里的“犯”并非是“犯法”,而是“冒犯”。
2.时序错乱
叙述几件事或人物的行为、表现时,故意使时序错位,干扰考生思维。
例3: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2010年高考山东卷第12题C项)
根据原文,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选项时序错乱。
3.张冠李戴
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或者说成发生在甲与乙身上)。
例4: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2010年高考安徽卷第6题A项)
原文是太祖多方请儒生教贺兰祥学习包括诗书经传等在内的典籍,这里表述为“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将太祖做的事,说成贺兰祥自己的所为。
4.强加因果
引入“因而”“所以”“因为”“以致”等词语,将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强拉在一起。
例5: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2010年高考浙江卷19题C项)
胡叟“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与“仕途受阻,一生坎坷”没有关系,选项中却故意引入一个“因”字。原文是“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
5.无中生有
设计在原文中找不到的情节、细节、情感、思想等,以混淆视听。
例6: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2010年天津卷第11题C项)
洞人们哀怜母女,为其建冢,并没有“以示追悔”。
6.偷梁换柱
偷换时间、场景、人物、概念、事件来设置错项。
例7: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因遭火灾,家道衰弱。(2010年福建卷第4题A项)
原文说“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可以看出周维城祖上并非世代住在杭州,而是迁徙到杭州的,A项说法是错误的。
7.以偏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或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辞,以偏概全,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武断等。
例8: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虎穴”处死。(2010年高考四川卷第10题B项)
“全部”错误,原文是“赏亲阅,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百人为辈,覆以大石”。即十个放走一个,其余每百人为一组投入虎穴中。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
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