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主体教育。那什么是主体教育呢?就“是以尊重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特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已任的一种教育方式。”也就是说,在整个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学生充分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师经常会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浅显的或线性的问题,表面看来问答或谈话的教学方式贯穿整个课堂,但是,由于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的思路模式回答问题的,所以,思维并没有真正活跃起来。又如,教师在安排一堂课的教学时,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常见的做法是,问题提出之后,稍做停顿,即开始搜集答案,其实这些都只是形式,因为教师根本就没有期望学生能解决问题,所以严重束缚了学生主体性思维的发挥。还有教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忽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调动等等,根据对以上这些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中主体教育思想贯彻的很不到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并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学习积极性也不高,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以古诗文教学为例来进行说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学部分教学内容作为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学科内容,日益受到冷落。在一些学生看来,古文诗词都是些“过时”的东西,与实际生活状态相脱轨,与社会发展无直接联系,因此对这部分的学习便产生了可学可不学的消极心态,很少有学生津津有味的阅读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对于这部分内容许多学生只是记笔记、背笔记以应付考试,并没有通过阅读来体味古代文学的意蕴,这种状况暴露出对古代文学学习内容的社会价值的群体性怀疑。正是由于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不积极,学习兴趣普遍降低,导致学生学而无味,教师也教而无趣。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是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创造性,也不能深刻理解民族文化,使得古诗文的教学前景堪忧。那么,应该如何高效组织语文阅读教学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编写说明中提到,古诗文阅读教材的编写,“是为了适应同学们进一步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它着重从鉴赏这一角度引导阅读古诗文。让同学们有计划地阅读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感情,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领会到贯穿《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主导思想,是凸显语文的文学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必修课程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或语言表达等形式完成语文学习实践。”古诗文的教学也需要加强实践性特点,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需要力争在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中,切实训练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深刻体会中国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三、学习方法指导要重视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主要不是把现成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能受用一辈子。”“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个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到处找东西,你不给他这个钥匙,屋里有多少宝贝,他也没法拿到手。”所以,应该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某位教师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嬌 赤壁怀古》时,就进行了多次恰到好处的学法指导,在重点字词理解部分,通过对写景部分修辞手法的分析,指导学生深入了解修辞手法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在自己头脑中构筑赤壁雄奇景象,这样,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即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为学生读诗指导了具体的方法。另外,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引入了苏轼的另外一首词《水调歌头》,通过两者的比较,使学生深刻体会了苏轼当时的心境,又懂得了要想深入了解诗人、诗作,需要丰富自己的课外阅读内容,多读一些同类型的作品。
四、采用灵活的评价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采用多种评价的要求。首先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我们知道,对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进步的程度进行评价,最佳方式是个人内在的自我评价,在古诗文教学中,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相互作用,这往往能促使学生自我对话,也就是促使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从而不仅了解自己的阅读学习状况,而且对自己的阅读学习进行有效的调控,在对自己阅读学习过程的反思中获得发展。其次是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通过同学之间真诚而及时的评价,使学生更深入了解自己,并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再次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对学生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本,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不仅要认真领会《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相关规定,更要准确、高效地在课堂上施行它。
作者简介:
李海霞,女,1978年出生,讲师,现工作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中文系,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张百安,女,1989年3月出生,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08级新闻八班。
曲京京,女,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08汉语言文学(师范)。
李雪,女,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08汉语言文学(文秘)。
以古诗文教学为例来进行说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学部分教学内容作为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学科内容,日益受到冷落。在一些学生看来,古文诗词都是些“过时”的东西,与实际生活状态相脱轨,与社会发展无直接联系,因此对这部分的学习便产生了可学可不学的消极心态,很少有学生津津有味的阅读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对于这部分内容许多学生只是记笔记、背笔记以应付考试,并没有通过阅读来体味古代文学的意蕴,这种状况暴露出对古代文学学习内容的社会价值的群体性怀疑。正是由于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不积极,学习兴趣普遍降低,导致学生学而无味,教师也教而无趣。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是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创造性,也不能深刻理解民族文化,使得古诗文的教学前景堪忧。那么,应该如何高效组织语文阅读教学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编写说明中提到,古诗文阅读教材的编写,“是为了适应同学们进一步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它着重从鉴赏这一角度引导阅读古诗文。让同学们有计划地阅读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感情,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领会到贯穿《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主导思想,是凸显语文的文学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必修课程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或语言表达等形式完成语文学习实践。”古诗文的教学也需要加强实践性特点,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需要力争在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中,切实训练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深刻体会中国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三、学习方法指导要重视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主要不是把现成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能受用一辈子。”“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个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到处找东西,你不给他这个钥匙,屋里有多少宝贝,他也没法拿到手。”所以,应该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某位教师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嬌 赤壁怀古》时,就进行了多次恰到好处的学法指导,在重点字词理解部分,通过对写景部分修辞手法的分析,指导学生深入了解修辞手法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在自己头脑中构筑赤壁雄奇景象,这样,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即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为学生读诗指导了具体的方法。另外,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引入了苏轼的另外一首词《水调歌头》,通过两者的比较,使学生深刻体会了苏轼当时的心境,又懂得了要想深入了解诗人、诗作,需要丰富自己的课外阅读内容,多读一些同类型的作品。
四、采用灵活的评价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采用多种评价的要求。首先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我们知道,对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进步的程度进行评价,最佳方式是个人内在的自我评价,在古诗文教学中,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相互作用,这往往能促使学生自我对话,也就是促使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从而不仅了解自己的阅读学习状况,而且对自己的阅读学习进行有效的调控,在对自己阅读学习过程的反思中获得发展。其次是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通过同学之间真诚而及时的评价,使学生更深入了解自己,并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再次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对学生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本,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不仅要认真领会《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相关规定,更要准确、高效地在课堂上施行它。
作者简介:
李海霞,女,1978年出生,讲师,现工作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中文系,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张百安,女,1989年3月出生,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08级新闻八班。
曲京京,女,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08汉语言文学(师范)。
李雪,女,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08汉语言文学(文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