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晨,迎着阳光,走进教室,学生书声琅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生们沉浸在语文的海洋,望着他们,感慨颇多。时间飞逝,自己不再是懵懂的大学生,一转眼就已经工作了8年了,回顾这几年的工作生涯,几多辛酸,,几多快乐。送走了一批一批的学生,能让他们在语文的圣殿里遨游,能让他们享受语文的快乐,能出口成章,那是我最大的快乐。寻寻觅觅,我认为语文不仅是字词句篇,更是一首流动的诗,一首隽永的抒情诗,一首意味深长的哲理诗。这8年的执教生涯,我觉得用王国维先生的三种境界来概括简直再恰当不过了。
第一招: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记得02年,刚从大学毕业,踌躇满志,虽不是学富五车,但也略有点小才。带着满腔信心走上讲台。第一节课,走上讲台,侃侃而谈,从孔子说到余秋雨,从《诗经》讲到《简.爱》,从散文讲到小说……学生是掌声不断,给自己莫大的虚荣。让我觉得语文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不在话下。可是半期考试结果吓我一跳,两个班都处在最后。那感觉就是“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刻,才明白,读语文和教语文是两回事。正如大圣人孔子所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那种感觉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但孔老先生还告诉我们,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虚心请教德高望重的同组老师,终于明白了:上课不仅是自己讲,还要学生能够听懂;要深入浅出;要注重学生的习惯的培养(记笔记的习惯,听课的习惯,预习的习惯,复习的习惯,考试的习惯);还要多学习(多听课,多读书,多反思),在新课改的形式下,还要注意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老师只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此时,我终于明白了该如何教书,要让学生循序渐进,要让学生有学习语文的兴趣,要让他们既得鱼,又有熊掌。老师要运筹帷幄,并且做了一些尝试,比如:让学生也来当小老师,可以让学生明白老师的辛苦,也能懂得如何合作,如何学习语文,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如《皇帝的新装》《邹忌讽齐王纳谏》《新梁山伯和祝英台》……学生表演起来生动形象,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第二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乃王国维的“三境界”之二,就是说教书也一定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要肯吃苦。首先要同自身的惰性作斗争,要有坚强的毅力,继续发扬“十年寒窗”的精神。经过三年的辛苦努力,自己的第一届学生终于毕业了,而且在中考中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其中初2005级5班在全县单班排名第二。这时候不能有任何惰性,不要以为教了一届就能从容执教了。学生是新的,应该不断给自己的教学注入活水,所以应该广泛地加强学习,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坚持每节课写反思,多听老师的课,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所以枕边会有著名教育家,如:李镇西的《爱的教育》丛书,魏书生老师的教育专著……吸取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用诗意一样的语言营造课堂,让学生有诗意的学习,诗意的人生。
第三招:“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这也是经过8年的语文教学之路,寻寻觅觅,终于明白了语文该怎么教,能够游刃有余地面对教学,驾驭学生。首先,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明白,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生活的舞台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宽广。你和别人交流是语文,流行的音乐是语文,时尚的短信是语文,电视广告也是语文……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并且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增强语文音乐美,可以将语文的文字幻化成美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初中三年应该有整体规划,初一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朗读的习惯、书写的习惯、上课听课的习惯,预习习惯、复习习惯、考试习惯),初二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生活来悟人生、悟社会,初三注重学生考试技巧的培养,我们学语文,既要学得轻松,也要考得轻松。再次,语文教学应该注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此,采取了一些做法。如:课前三分钟命题演讲,让学生开口说话。每周坚持做摘抄,包括积累2个成语,一首诗,优美的句段……并且要写上自己简单的感悟。间隔一周为学生专题讲一个作家,如李清照,苏轼、徐志摩、巴尔扎克,海明威……这能促使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用经典促使学生学好语文。另外,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利用语文课本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如《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让学生明白做人要心胸宽广。学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后,明白,我们虽然不可以增加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学了《老王》,学生懂得了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这个群体不一定是身体残缺,也有可能是心灵的残缺,用爱营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在这几年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泸州市的“屈原魂”古诗词大赛,艺术人才大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现在学生最为困难的就是写作。多给学生写的平台,如假期要求把文章通过邮箱,批改比较及时,平时写随笔,半期写总结……而且把好的文章通过博客,推荐发表,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杨志涛的《水的气质》在校报的发表,就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写作兴趣,觉得自己也可以写出优秀的文章。作为 一名80后的老师,善于在课堂里融于新鲜的血液,每当节日来临时,我就会开展专题讲座,如中秋节时《话说中秋》,5.12地震时课堂就变为了《我为地震做什么》,当学生作文里出现的网络词语很多时,我就上了一节《网络流行语和写作》……让我们的课堂与生活密切联系,为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最重要的还要有个人魅力,用你精深的文化底蕴去感染你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我相信有了这三招,我一定可以笑看未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一招: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记得02年,刚从大学毕业,踌躇满志,虽不是学富五车,但也略有点小才。带着满腔信心走上讲台。第一节课,走上讲台,侃侃而谈,从孔子说到余秋雨,从《诗经》讲到《简.爱》,从散文讲到小说……学生是掌声不断,给自己莫大的虚荣。让我觉得语文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不在话下。可是半期考试结果吓我一跳,两个班都处在最后。那感觉就是“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刻,才明白,读语文和教语文是两回事。正如大圣人孔子所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那种感觉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但孔老先生还告诉我们,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虚心请教德高望重的同组老师,终于明白了:上课不仅是自己讲,还要学生能够听懂;要深入浅出;要注重学生的习惯的培养(记笔记的习惯,听课的习惯,预习的习惯,复习的习惯,考试的习惯);还要多学习(多听课,多读书,多反思),在新课改的形式下,还要注意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老师只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此时,我终于明白了该如何教书,要让学生循序渐进,要让学生有学习语文的兴趣,要让他们既得鱼,又有熊掌。老师要运筹帷幄,并且做了一些尝试,比如:让学生也来当小老师,可以让学生明白老师的辛苦,也能懂得如何合作,如何学习语文,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如《皇帝的新装》《邹忌讽齐王纳谏》《新梁山伯和祝英台》……学生表演起来生动形象,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第二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乃王国维的“三境界”之二,就是说教书也一定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要肯吃苦。首先要同自身的惰性作斗争,要有坚强的毅力,继续发扬“十年寒窗”的精神。经过三年的辛苦努力,自己的第一届学生终于毕业了,而且在中考中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其中初2005级5班在全县单班排名第二。这时候不能有任何惰性,不要以为教了一届就能从容执教了。学生是新的,应该不断给自己的教学注入活水,所以应该广泛地加强学习,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坚持每节课写反思,多听老师的课,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所以枕边会有著名教育家,如:李镇西的《爱的教育》丛书,魏书生老师的教育专著……吸取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用诗意一样的语言营造课堂,让学生有诗意的学习,诗意的人生。
第三招:“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这也是经过8年的语文教学之路,寻寻觅觅,终于明白了语文该怎么教,能够游刃有余地面对教学,驾驭学生。首先,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明白,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生活的舞台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宽广。你和别人交流是语文,流行的音乐是语文,时尚的短信是语文,电视广告也是语文……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并且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增强语文音乐美,可以将语文的文字幻化成美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初中三年应该有整体规划,初一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朗读的习惯、书写的习惯、上课听课的习惯,预习习惯、复习习惯、考试习惯),初二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生活来悟人生、悟社会,初三注重学生考试技巧的培养,我们学语文,既要学得轻松,也要考得轻松。再次,语文教学应该注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此,采取了一些做法。如:课前三分钟命题演讲,让学生开口说话。每周坚持做摘抄,包括积累2个成语,一首诗,优美的句段……并且要写上自己简单的感悟。间隔一周为学生专题讲一个作家,如李清照,苏轼、徐志摩、巴尔扎克,海明威……这能促使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用经典促使学生学好语文。另外,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利用语文课本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如《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让学生明白做人要心胸宽广。学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后,明白,我们虽然不可以增加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学了《老王》,学生懂得了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这个群体不一定是身体残缺,也有可能是心灵的残缺,用爱营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在这几年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泸州市的“屈原魂”古诗词大赛,艺术人才大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现在学生最为困难的就是写作。多给学生写的平台,如假期要求把文章通过邮箱,批改比较及时,平时写随笔,半期写总结……而且把好的文章通过博客,推荐发表,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杨志涛的《水的气质》在校报的发表,就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写作兴趣,觉得自己也可以写出优秀的文章。作为 一名80后的老师,善于在课堂里融于新鲜的血液,每当节日来临时,我就会开展专题讲座,如中秋节时《话说中秋》,5.12地震时课堂就变为了《我为地震做什么》,当学生作文里出现的网络词语很多时,我就上了一节《网络流行语和写作》……让我们的课堂与生活密切联系,为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最重要的还要有个人魅力,用你精深的文化底蕴去感染你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我相信有了这三招,我一定可以笑看未来,“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