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生活”理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与现代化社会的快节奏发展是分不开的。当代人不妨抽出时间手捧一卷古诗词,深入探究古人的“慢生活”。本文首先分析了“慢生活”哲学的基本含义,明确指出“慢生活”理念的建立主要基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对社会真实呼声的呼应,进而对韦庄的诗词进行深入探析,指明其诗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清丽、伤感和空灵的基本特征,最后从韦庄的诗词代表作品《不出院楚公》《桐庐县作》《建昌渡鸣吟》《润州显济阁晓望》中体会诗人的“慢生活”哲学思想。
“慢生活”哲学
当今物质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禁让人们开始反思生活的本源,面对当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生活的压力迫使大众行色匆匆,大自然的闲情逸致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渐渐从民众的视野中消失殆尽。一些学术者不得不深刻反思当前紧迫的生活状态,重新投入于“慢生活”的洪流,“慢生活”不是拖延、迟缓,而是对生活节奏和时间的合理把控,对“慢生活”内涵的深刻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首先,“慢生活”哲学的提出基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基于此,“慢生活”哲学理念应运而生,它的理念就是人在认识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合理把握被改造对象的客观尺度和自身的内在尺度,从而对改造对象进行自觉的调节和控制,创造出有利于满足自身需要的事物。“慢生活”并非拖沓和散漫,而是个体造就的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态和对生活的合理把控尺度。比如“慢阅读”主张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摒弃功利性和娱乐性的阅读思想,能在阅读过程中尽情享受文字的美感和阅读的舒适感;“慢写”提倡写作者始终秉持人文精神的理念,从社会生活的本质出发,尽量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在写作中实现对生命本真的追求和对人文情怀的重新塑造;“慢教育”主张教育者严格遵守被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释放学生天性和增强被教育者的归属感。
其次,“慢生活”是对社会真实呼声的回应。第一,从现今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等方面来看,市场经济和资本的无孔不入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无法离开资本独立生存发展,“慢生活”主张生活在市场经济利益关系中的各种主体合力把控社会化的尺度,积极体验利益关系不那么明显的生活;第二,本文的“慢生活”与物质极度贫困时代的慢生活有本质区别,这要求个体积极对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生活进行反省和思考,较少对物质的欲望和欲求,合理平衡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之间的关系,重新体会老子的“寡欲”思想和庄子的“无为”思想,不断提升自身对“有限物质”的满足感;第三,“慢生活”是一种个体身心健康综合发展的高质量生活,朱光潜先生曾说过,人的一生有一半在活动有一半在思考,生活本身是忙碌的,由于青少年思想不成熟和价值观念尚未确立,因此青少年很难静下心来领略慢生活的奥妙,高质量的慢生活着重强调个体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发展,只有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找到“慢生活”的出路。
韦庄诗词研究
韦庄是唐末五代诗词兼长的著名作家,在多年的坎坷仕途中留下了不少的诗词佳作,并对当时的民众和现代后人产生深远影响,在韦庄诗词的研究中可以深入体会其诗作的基本特点。
虽然诗词同源,但诗和词又有各自的文化发展特征。韦庄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有了诗化的基本特征,以下具体从人物形象塑造、题材选择、意象营造以及修辞手法等多个层面具体阐述韦庄词的“诗化”意境。首先在题材选择方面,韦庄逐渐将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悼亡主题移入词作中,对韦庄诗词的调查研究发现,悼亡主题在诗词中都占有较大篇幅,是为了表达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其次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形象塑造方面,韦庄将诗中的自我形象移植到了词作中,并逐渐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正面形象,从韦庄的诗歌中可以深刻感受颠沛流离和为功名利禄奔波的诗人形象,这些形象是诗人直面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伪装词作中的形象是与诗人自我形象相互补的形象;再次主要体现在人物的意象营造方面,意象营造是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表达手法,意象是诗人对自身情绪的表达和反应,韦庄诗歌创作中多用“夕阳”以及相类似的词语表达自身意向,在其词作中也充分融入了“夕阳情绪”;最后主要体现在诗词手法层面,韦庄诗词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白描手法在其中的应用,从而有效增添了诗词创作的清丽风格。
韦庄诗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伤感、空灵和清丽的基本特征。首先,韦庄诗词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呈现出清丽的基本特征,诗词的文字叙述没有过分雕琢堆砌,在清淡之中即可见明丽,语言文字在朴实之中可以窥探清新、自然和流利的感情色彩,诗词语言风格清丽,追求风韵天成和道妙自然,诗人十分讲究遣词炼句,用清丽秀美的语言刻画诗的鲜明形象和表达自身思想感情;作者善于用色彩的相互搭配和相互对比突出语言特色,进而引导读者从中体会清丽的风姿和诗词韵致;作者在意向方面的表现特征是多选用清風、明月等清新的自然意向营造清丽意境。在感伤特点集中体现在他的伤离别、悲故乡等方面,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深深勾起诗人内心的感伤情怀,比如在《章台夜思》中,诗人通过将一弯残月、孤灯、楚角等的集中呈现,让读者深刻体会其中蕴含的不可触摸的乡愁。韦庄诗词的空灵特征集中体现在,通过大量描写大自然景物表达自身的空灵寂静之感,诗人在诗作中擅长利用“莺、燕、雨、露”等词眼使自然景象变得更加饱满灵动。
韦庄诗词中的“慢生活”哲学
晚唐时期政治动荡、社会黑暗,国运衰竭,唐朝即将步入“日落西山”的发展局面,与此同时儒释道三教中的儒家思想由于失去生存发展的根基而逐渐面临消亡的境地,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逐渐受到当时广大诗词家的追捧,诗人韦庄在长期仕途不畅和躲避战乱的岁月中逐渐树立起道家和佛教的思想理念,深感用自身的力量不能实现改变世界的目的,因此在道家思想的感染下,他逐渐脱离凡尘、放弃世俗观念、走进大自然并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中返璞归真、净化心灵、寻找一片人生的净土。《不出院楚公》是韦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一自禅关闭,心猿日渐驯。不知城郭路,稀识市朝人。履带阶前雪,衣无寺外尘。却嫌山翠好,诗客往来频。”这首诗作深深凝结了诗人“无为、自然”的理念,诗人韦庄经过参禅悟道之后,其内心逐渐排除尘世的杂念,思绪渐渐平静下来,用清净之心感悟人生、感悟社会发展。
《桐庐县作》中写道:“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白羽鸟飞严子濑,绿蓑人钓季鹰鱼。潭心倒影时开合,谷口闲云自卷舒,此境只应词客爱,投文空吊木玄虚。”钱塘江到桐庐这一路上,水波碧绿是风景画无法展现出来的。白色羽毛的鸟飞翔在严子陵钓鱼的浅滩上,披着青绿色蓑衣的人在岸边钓着鲈鱼。水潭的中央晃动着倒影,山谷的出口飘荡着卷卷的云,感到很惬意。诗人徜徉在碧绿的山水之间直面天上的云卷云舒,深刻体会大自然的生之韵律,其思想精神也逐渐升华到与大自然水乳交融的境界,不再受羁绊的限制更加理智地审视自身,与此同时山光、水色在他的诗文中也更具灵性。
《润州显济阁晓望》中写道:“清晓水如镜,隔江人似鸥。远烟藏海岛,初日照扬州。地壮孙权气,云凝庾信愁。一篷何处客,吟凭钓鱼舟。”清晨波光粼粼的江面就如同一面铜镜,诗人站在阁楼远远眺望,矗立在江边的人就如同海鸥一般,而远处的海岛在烟雾的笼罩下也逐渐若隐若现,并在扬州城的阳光照射下更加熠熠生辉,往日孙权的繁盛和庾信的乡愁无不凝集在云卷云舒之中,就在不远处江面上的渔翁悠然自得地进行垂钓。该诗作中诗人用寥寥几笔将江面、烟雾、海岛、渔舟等景象呈现出来,刻画出一幅静谧悠闲、淡泊清幽的意境,整首诗完美地呈现了诗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系统,诗人通过沉浸在自然中从而获得了完整的精神体验。
“慢生活”是一种基于身体和心灵高度发展的高质量生活,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深度体会“慢生活”需要厘清其真实含义、明确其真正旨趣、合理评估其真正价值,最重要的是为我们的生活腾出想象和休息的空间,让自己平复浮躁不安的心灵,回归本性。
作者系广元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慢生活”哲学
当今物质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禁让人们开始反思生活的本源,面对当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生活的压力迫使大众行色匆匆,大自然的闲情逸致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渐渐从民众的视野中消失殆尽。一些学术者不得不深刻反思当前紧迫的生活状态,重新投入于“慢生活”的洪流,“慢生活”不是拖延、迟缓,而是对生活节奏和时间的合理把控,对“慢生活”内涵的深刻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首先,“慢生活”哲学的提出基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基于此,“慢生活”哲学理念应运而生,它的理念就是人在认识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合理把握被改造对象的客观尺度和自身的内在尺度,从而对改造对象进行自觉的调节和控制,创造出有利于满足自身需要的事物。“慢生活”并非拖沓和散漫,而是个体造就的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态和对生活的合理把控尺度。比如“慢阅读”主张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摒弃功利性和娱乐性的阅读思想,能在阅读过程中尽情享受文字的美感和阅读的舒适感;“慢写”提倡写作者始终秉持人文精神的理念,从社会生活的本质出发,尽量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在写作中实现对生命本真的追求和对人文情怀的重新塑造;“慢教育”主张教育者严格遵守被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释放学生天性和增强被教育者的归属感。
其次,“慢生活”是对社会真实呼声的回应。第一,从现今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等方面来看,市场经济和资本的无孔不入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无法离开资本独立生存发展,“慢生活”主张生活在市场经济利益关系中的各种主体合力把控社会化的尺度,积极体验利益关系不那么明显的生活;第二,本文的“慢生活”与物质极度贫困时代的慢生活有本质区别,这要求个体积极对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生活进行反省和思考,较少对物质的欲望和欲求,合理平衡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之间的关系,重新体会老子的“寡欲”思想和庄子的“无为”思想,不断提升自身对“有限物质”的满足感;第三,“慢生活”是一种个体身心健康综合发展的高质量生活,朱光潜先生曾说过,人的一生有一半在活动有一半在思考,生活本身是忙碌的,由于青少年思想不成熟和价值观念尚未确立,因此青少年很难静下心来领略慢生活的奥妙,高质量的慢生活着重强调个体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发展,只有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找到“慢生活”的出路。
韦庄诗词研究
韦庄是唐末五代诗词兼长的著名作家,在多年的坎坷仕途中留下了不少的诗词佳作,并对当时的民众和现代后人产生深远影响,在韦庄诗词的研究中可以深入体会其诗作的基本特点。
虽然诗词同源,但诗和词又有各自的文化发展特征。韦庄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有了诗化的基本特征,以下具体从人物形象塑造、题材选择、意象营造以及修辞手法等多个层面具体阐述韦庄词的“诗化”意境。首先在题材选择方面,韦庄逐渐将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悼亡主题移入词作中,对韦庄诗词的调查研究发现,悼亡主题在诗词中都占有较大篇幅,是为了表达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其次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形象塑造方面,韦庄将诗中的自我形象移植到了词作中,并逐渐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正面形象,从韦庄的诗歌中可以深刻感受颠沛流离和为功名利禄奔波的诗人形象,这些形象是诗人直面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伪装词作中的形象是与诗人自我形象相互补的形象;再次主要体现在人物的意象营造方面,意象营造是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表达手法,意象是诗人对自身情绪的表达和反应,韦庄诗歌创作中多用“夕阳”以及相类似的词语表达自身意向,在其词作中也充分融入了“夕阳情绪”;最后主要体现在诗词手法层面,韦庄诗词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白描手法在其中的应用,从而有效增添了诗词创作的清丽风格。
韦庄诗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伤感、空灵和清丽的基本特征。首先,韦庄诗词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呈现出清丽的基本特征,诗词的文字叙述没有过分雕琢堆砌,在清淡之中即可见明丽,语言文字在朴实之中可以窥探清新、自然和流利的感情色彩,诗词语言风格清丽,追求风韵天成和道妙自然,诗人十分讲究遣词炼句,用清丽秀美的语言刻画诗的鲜明形象和表达自身思想感情;作者善于用色彩的相互搭配和相互对比突出语言特色,进而引导读者从中体会清丽的风姿和诗词韵致;作者在意向方面的表现特征是多选用清風、明月等清新的自然意向营造清丽意境。在感伤特点集中体现在他的伤离别、悲故乡等方面,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深深勾起诗人内心的感伤情怀,比如在《章台夜思》中,诗人通过将一弯残月、孤灯、楚角等的集中呈现,让读者深刻体会其中蕴含的不可触摸的乡愁。韦庄诗词的空灵特征集中体现在,通过大量描写大自然景物表达自身的空灵寂静之感,诗人在诗作中擅长利用“莺、燕、雨、露”等词眼使自然景象变得更加饱满灵动。
韦庄诗词中的“慢生活”哲学
晚唐时期政治动荡、社会黑暗,国运衰竭,唐朝即将步入“日落西山”的发展局面,与此同时儒释道三教中的儒家思想由于失去生存发展的根基而逐渐面临消亡的境地,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逐渐受到当时广大诗词家的追捧,诗人韦庄在长期仕途不畅和躲避战乱的岁月中逐渐树立起道家和佛教的思想理念,深感用自身的力量不能实现改变世界的目的,因此在道家思想的感染下,他逐渐脱离凡尘、放弃世俗观念、走进大自然并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中返璞归真、净化心灵、寻找一片人生的净土。《不出院楚公》是韦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一自禅关闭,心猿日渐驯。不知城郭路,稀识市朝人。履带阶前雪,衣无寺外尘。却嫌山翠好,诗客往来频。”这首诗作深深凝结了诗人“无为、自然”的理念,诗人韦庄经过参禅悟道之后,其内心逐渐排除尘世的杂念,思绪渐渐平静下来,用清净之心感悟人生、感悟社会发展。
《桐庐县作》中写道:“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白羽鸟飞严子濑,绿蓑人钓季鹰鱼。潭心倒影时开合,谷口闲云自卷舒,此境只应词客爱,投文空吊木玄虚。”钱塘江到桐庐这一路上,水波碧绿是风景画无法展现出来的。白色羽毛的鸟飞翔在严子陵钓鱼的浅滩上,披着青绿色蓑衣的人在岸边钓着鲈鱼。水潭的中央晃动着倒影,山谷的出口飘荡着卷卷的云,感到很惬意。诗人徜徉在碧绿的山水之间直面天上的云卷云舒,深刻体会大自然的生之韵律,其思想精神也逐渐升华到与大自然水乳交融的境界,不再受羁绊的限制更加理智地审视自身,与此同时山光、水色在他的诗文中也更具灵性。
《润州显济阁晓望》中写道:“清晓水如镜,隔江人似鸥。远烟藏海岛,初日照扬州。地壮孙权气,云凝庾信愁。一篷何处客,吟凭钓鱼舟。”清晨波光粼粼的江面就如同一面铜镜,诗人站在阁楼远远眺望,矗立在江边的人就如同海鸥一般,而远处的海岛在烟雾的笼罩下也逐渐若隐若现,并在扬州城的阳光照射下更加熠熠生辉,往日孙权的繁盛和庾信的乡愁无不凝集在云卷云舒之中,就在不远处江面上的渔翁悠然自得地进行垂钓。该诗作中诗人用寥寥几笔将江面、烟雾、海岛、渔舟等景象呈现出来,刻画出一幅静谧悠闲、淡泊清幽的意境,整首诗完美地呈现了诗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系统,诗人通过沉浸在自然中从而获得了完整的精神体验。
“慢生活”是一种基于身体和心灵高度发展的高质量生活,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深度体会“慢生活”需要厘清其真实含义、明确其真正旨趣、合理评估其真正价值,最重要的是为我们的生活腾出想象和休息的空间,让自己平复浮躁不安的心灵,回归本性。
作者系广元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