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anbi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背景下,“深度学习”已成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较为核心的概念之一。特别是在基础教育界,在对“深度学习”的概念不断厘清的同时,许多基层学校和教师,对促进学生由“浅表学习”向“深度学习”的途径,进行了诸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张家口市第七中学在重新挖掘陶行知“小先生制”的基础上,提出以“小先生开讲”为途径,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总体思路,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研究,实现了高效课堂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先生开讲”;深度学习;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36-0013-05
  为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以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未来人才,从20世纪初,我国启动了第八次课程改革。这一轮的课程改革,以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优势为逻辑起点,以我国完备高效的教研体系优势为依托,以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的系统建构为目标和任务,以实用主义、建构主义、多元智能、脑科学研究、学习科学、深度学习等近代以来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为指导,以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指向,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推动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特别是2014年以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初步建立,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思考,更加明确了新时代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更加推动了基层学校教育实践研究向纵深发展。
  张家口市第七中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全国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历经摒弃“满堂灌”课堂向“先学后教”的学生主体课堂的转变,经历了对“低效课堂”“反效课堂”的甄别,进而走向了“高效课堂”的探索。在探索实践中,教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基本形成,“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师生的普遍认同,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学科适应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然而,当课堂教学“模式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后,课堂反而却越来越僵化,学生在利用“导学案”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依赖导学案的知识线索和思维进阶,虽然“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形式得到了遏制,但学生以完成学案任务为目标,教师以学案为练案进行串讲教学的现象逐渐凸显,学生“浅表学习”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学术性知识(记忆再现性知识)和技能(程序再现性知识)本身不能够使学生成功地进入社会和职场,学生还必须知道如何分析、评测、协作、创造和创新,这些“软技能”也构成了“21世纪素养”的核心。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走进分析、评测、协作、创造和创新,成为了学校聚焦课堂的新思考。
  张家口市第七中学以陶行知先生“行知行”哲学思想为教育教学实践指导。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同时也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教育实践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践,为学校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不论是文案精细的“导学课堂”,还是时间精细的“高效课堂”,其核心仍是以教师为核心的“束缚课堂”。然而,不真正地解放学生的思想,不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形式的改变都无法摆脱学生对教师的“迎合”,而这种迎合恰恰是“浅表性”的根源。基于此,张家口市第七中学提出了“小先生开讲”的概念,教师把讲台“让”出来,学生们通过主持、主讲、问答等形式获取知识,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则由导师、权威、布道者转变为主持人、助教、专家评委、剧务。
  从2016年至今,学校开展了以“小先生开讲”为途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并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实现了学生由“浅表学习”向“深度学习”的提阶。
  一是由“半堂讲”的一元化课堂、“满堂问”的二元化课堂,向“满堂学”的多元化课堂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课堂教学实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课堂模式备受诟病。为了改变这样的课堂形态,在课改前期学校采用了“导学案”的方式,打破了教师“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导学案”是由教师制定,课堂学习时间是由教师控制,大部分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在脑海中呈现出的仍然是自己讲授的情景。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以“导学案”为知识学习的线索进行自主学习,然后教师以“导学案”的串讲提升学生学习成效,课堂由“满堂灌”变成了“半堂讲”。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把部分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层阶。但是,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实质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一元化“追随性”学习课堂。另外,对于“满堂问”的二元化课堂,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迫于教学内容多、时间紧迫,而在“垫平铺稳”上下足了功夫,使课堂教学无比顺畅,而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设想基本难以实现;或者部分教师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以部分学生的“唱和”代替全体学生的思考。这样的课堂表面上呈现出的是“双主体”的二元化课堂,其实质还是教的一元化课堂而非学的课堂。   案例一:《物理组的一节课堂记录片段》
  以《机械能》一节教学为案例,根据课程内容教师选择了4名学生与自己组成讲解小组,其中3名学生分别讲述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第4名学生作为本节课的小主持。教师在一周前给4位同学下达任务,先由4位同学自己预习,并进行个别备课,然后让4位同学分别讲给小组听,并带领他们进行研讨,形成各自的讲稿,最后又对讲稿进行反复指导、反复修改。小先生正式开讲了,教师把握课堂节奏,主持人串联课堂环节,每位小先生从容讲解,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尤其主持人的巧妙衔接,使课堂精彩不断。观察班内学生表现,参与度百分之百,专注度、活跃度空前高涨。通过课后反馈,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达成度在90%以上,课后有不少同学主动找教师预约下周的小先生。
  借助“小先生开讲”,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学生通过主持、主讲、问答等形式获取知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由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变成教材知识的主动搜集者、探究者、挖掘者、梳理着、解读者、应用者、评价者。在做课前准备时,学生以主动研究的姿态,通过个人学习和同伴交流,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在课堂上,学生紧紧围绕知识核心,以同龄人的经验和视角,用最接地气的方法和学科语言,和同学一起分享学习成果。在教学过程中,讲解者为了不被“挂”在讲台上,在对知识脉络和核心的研究过程以及知识产生背景资料的搜集中,充分调动各种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结果的记忆,而是主动关注和研究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由此进入了“深度学习”的状态。对于参与课堂交流的其他学生,因为没有了对“权威”的仰视姿态,激发了他们对同龄先学者质疑的“斗志”,为了发现和击破讲解者的漏洞,他们积极思考,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也成为了现场交流的“小先生”“小评委”“小专家”。在氛围的感染下,学生主动学习及深入探讨的能力被激活,课堂上“深度学习”的状态在全体学生中得以呈现。
  二是由以知识记忆为目的的“记忆—再现型课堂”向以“自主、合作、交流”为特征的“知识建构型课堂”的转变。传统课堂的另外一个标志是教师过多地关注知识结果的呈现。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无论是在教案的撰写上,还是在学案的编写上,均是以知识的科学系统、准确表达为核心目的。当“标准化课堂”“高效课堂”的概念提出后,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快速记忆知识,采用“多题量、快节奏、反复练”的课堂组织形式,这样的课堂通常在课后标准化试题检测中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因此,这种以“多题量、快节奏、反复练”为特点的课堂目前普遍存在,而且也得到了师生较为普遍的认可。究其原因,问题恐怕就出在“标准化”上。因为教师在出示了知识结果后,基本上就进入了“提问—巩固—记忆”的环节。这个时段教师提出的问题,常常是片段性填空型问题,学生只要跟随教师的节奏,集体口径回答关键字词即可。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关键字词和结论的记忆不断强化,达到了标准化输入的目的。在课堂的后半段,进入以填空、选择、判断等标准化应用练习为主体的巩固练习,以及标准化的评价反馈阶段,课堂以学生标准化的输出为达成目标完满结束。
  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难以运用准确的学科语言来完整地描述学科知识,且在分析和陈述观点时常常出现逻辑问题,在考试答题中表述不顺畅的“蹦词”现象时有发生,理科的逻辑论证也常常出现混乱不清的现象。特别是在解决以生活实际为背景的问题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或者理论模型选择出现错乱等问题时有发生。用深度学习的视角观察就会发现,只关注知识结论准确性输入输出的“记忆—再现型课堂”,基本上仍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判,主要依据数据的记忆量和正确性。换句话说,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知识的存储器,而准确存储恰恰就是“浅表学习”的标志,这距离以数据主动检索处理为标志的“深度学习”还有很大距离。
  案例二:《杨璐老师的教学反思》
  “我所采取的是小组合作下的‘小先生开讲’。”杨璐老师在全校交流会上介绍到。“每个小组集体先学习,分别书写自己的教案,每个小组中的每位小先生都要参加到备课中去,制定目标,设计教案,主持教学,推动课堂教学流程化的进展,然后把集体学习备课的成果拿来与我交流,在流程和知识点的解读上我给出建议。”课堂上,各小组学生分别进行了分段的精彩授课。授课中学生的分工很细,发音好的小先生负责讲解和领读单词,细心的学生负责勾画短语和句子,“学神”级的学生负责知识点的讲解。在讲解过程中,他们还会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分享给大家。这样一来,“吃不饱”的学生都有事做,不会觉得“都会了”就去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吃不了”的学生也能在“小先生”的帮助下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节课中都有了很大的收获。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每名学生都以“小先生”的身份参与全班的学习活动,班级面貌蒸蒸日上,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学生也越来越自信,相互之间的交流多了,思考也多了深了。作为教师的我,课堂上看似轻松,其实我也需更加认真地备课,查阅更多的资料,这样才能通过及时表扬、纠正错误、补充完善,引领学生进入更高的学习境界。同时,课上我也坐在下面认真听,认真记。学生们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給我很大的启发,也促进了我的成长。
  从以上案例可以发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从课前准备到课堂交流,都是在“自主、交流、合作”的状态下,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知识结果的呈现,已经不再局限于教材的表述,也不再局限于教师对结果的陈述,而是在全体学生共同收集、共同思辨、共同梳理、共同应用中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共同体的一部分,与学生一起参与知识的建构,师生成为了成长共同体。这样集所有参与者为一体的学习建构过程,把学生个体记忆输出的“浅表学习”作为了集体建构的基础,学生的许多准备性记忆是在个体备课或小组备课中被强化的,而且这样的记忆从一开始就带有思辨性记忆的因素,这为课堂上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提供了保证。   三是由“以教定学”的“真教假学型课堂”向“真实性课堂”的转变。不论是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还是先学后教的导学课堂,都意在强调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和教师对教学任务的把控性,这样的课堂无论如何改变形式,都是围绕着“教”这个核心而展开的。在课堂上,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发挥自己的讲解、描述、表演、操作、沟通、表扬、点评等各种能力,极力让学生通过教师讲解,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领悟知识要领。
  经过深入的观察和思考,笔者发现,这样的课堂在某种程度上能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然而,这样整齐划一推进的课堂却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研究的问题都是教师精心规划和安排的,使得学习的过程缺失生发性。换句话说,学生的知识增长、能力提升不是生发于学生个体的基础,而是生发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全班集体的认知,这使许多学生把学的过程变成了被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其学习行为变成了学生个体对教师和集体的组织配合。那么,教师“真”教、学生“假”学的课堂也就必然出现了。
  案例三:《“夏天”的启示》
  语文教师赵闺臣给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我的孩子叫夏天,如今2岁10个月,每天晚上临睡前我都会给她讲故事。一次在讲小鸡卡梅拉住在一个大大的鸡窝时,我很想炫耀一下语文教师的文采,就给夏天大肆地渲染这个鸡窝是多么豪华,住在里面是多么舒适,讲的我是眉飞色舞、洋洋得意,就在我继续滔滔不绝时,夏天的一句话给我从头浇了一盆冷水,他说:“妈妈,什么鸡窝啊?”我当时就愣在了那里,这下我才明白,为何我刚才自认为“妙语连珠”,而夏天却眉头紧皱。现在回想起来,我的课堂何尝不是这样呢?我站在教师的角度,用成人的知识储备去衡量学生,有时课堂就陷入了这样的尴尬的境地。特别是讲阅读时,有时候我抽丝剥茧,学生由于缺少一些基本的概念认知,就会听得一头雾水。记得又一次,我讲解一个知识点,等我讲完后,我看到下面的不少同学还是眉头紧锁,可我自认为已经讲明白了,我有些泄气,就在我焦急彷徨时,我突然想到何不让小先生们试着讲讲呢。于是,我请听明白的同学给屡屡头绪,结果他讲得头头是道,因为他用了一些通俗的语言,还做了形象的比喻,他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梳理知识,不明白的同学便豁然开朗了。尝到甜头的我,更加放手为学生提供做“小先生”的机会。自从我让同学们自己讲解知识点以后,我发现大家的课堂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有时候在课堂上会发生激烈的争执,学生们的讲解水平在这样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快速提高。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发现,“小先生开讲”的课堂实施方式,是生发于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实践,生发于教师们对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的追求,生发于“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的真实探索,生发于促进课堂上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问题的真实解决。对于学生来说,“小先生开讲”立足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储备,立足于他们自己的方法积累,更立足于学生们的知识困惑和能力不足,在真实的交流和互动中,他们解决了真实而非教师预设的问题。这样真实的课堂使学生主动走向了大数据的收集,走向了有效信息的检索,走向了多元信息的汇集,走向了深度探究分析。
  经过课改后的课堂,以课堂环节的设计为起点,贯穿“小先生开讲”;以激励卡的发放为起点,落实“小先生开讲”;以小组合作的组织为起点,丰富“小先生开讲”;以主题演讲的形式为起点,提升“小先生开讲”。在以“小先生开讲”為途径的课改实践中,学生学习“有温度”的知识,让知识不再只是冷冰冰的结果,而是包含学生自己的温度,同伴的温度,教师的温度,让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课堂上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裴新宁,舒兰兰.深度学习:“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追求[J].上海教育,2015,(30).
  [2]方   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要】《基础会计》是会计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该课程专业概念抽象枯燥难懂,教师应该把兴趣培养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从入门兴趣的培养、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兴趣、合理的考核和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动手能力;合理考核  Medium job 《foundation accountancy 》the stu
期刊
摘 要:加强中学阶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丰富新时代中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教育可以借助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社团的建设与发展,以艺术社团活动为导引,以艺术社团课程为抓手,以艺术社团实践为载体,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从而带领学生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  关键词:艺术社团;传统文化;艺术修养;综合素质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
期刊
摘 要:迈克尔·富兰是加拿大知名的教育学家,更是教育变革领域中的权威型人物。他主持了多个国家的教育变革实践活动,他的教育变革思想对世界教育变革运动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教育变革中,校长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作用。从校长在教育变革中的重要作用、面临的困难、迈克尔·富兰理想的校长角色以及对我国教育变革的启示四个维度进行述评。  关键词:教育变革;校长;困境;启示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已有的研究证明,心理弹性是一种与逆境和挫折相抵抗的能力。相对不利处境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迫切需要这样的能力,以不断应对环境中的危险性因素进而实现自身发展。在分析心理弹性内涵和作用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澳大利亚“学生心理弹性训练”项目所采取的策略,基于学校教育的视角从教育管理者、教育管理原则、教育管理内容、教育管理形式等方面探讨了该项目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管理的启示,启发学校管理者
期刊
摘 要: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发展过程中,学校可以借助当地的文化历史,培树学校的文化基因,并可通过创建学校环境、规范师生行为习惯、改革创新管理制度与课堂教学模式等措施,提升学校师生的文化品味、彰显学校的文化价值,从而带动学校实现飞跃式的发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人文素养;学校管理;学校发展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个性风貌、格调精神、办学品
期刊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目的是,通过“活动”,引发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通过多个环节建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引导学生利用“冲突”解决“不接纳、不被接纳”这一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倾向。通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真实冲突,来激发其學习动机;再用典型案例感受“冲突”解决的过程与方法,在新的“冲突”情境中开展活动,进行实践与思考;最后整理冲突解决的方法,建立理性认知。实践证明,该教学环节的建构符合心理健康活动课
期刊
摘 要:生命的关怀与促进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最终的落脚点。学生生命危机行为频频发生,恰恰凸显生命教育的不足。学生生命危机行为具有诱因的阶段性、对象的多样性、行为的极端性和行为的突发性等特征。基于学生生命危机行为反思当前的生命教育,主要困境表征为内涵窄化、泛知识化、体系零散和预见性不足。为进一步预防和消解学生生命危机行为,有必要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重视生命教育的实践体验,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出台政策,以此保障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施。近几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普及程度明显提升,然而,在一线教学的心理教师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例如,教学资源匮乏、教学内容乏味、与其他学科重复、教学的有效性受到质疑等。通过参与2020年河北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评优课,从中提出相关思考及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
期刊
编者按:2020年11月29日,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召开2020年河北省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专题研讨会议。会议中,全省各市(含定州、辛集)教科所(教研室)、雄安新区管委会公共服务局的主要负责人,围绕所在地市2020年的教研工作情况做了总结性发言及专题研讨发言,河北省教育廳副厅长王利迁与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马振行做了重要讲话。本次研讨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停课不停学”期间“空中课堂”教学工作的有序开
期刊
摘 要:“以师为本”的管理模式提出,能让幼儿教师有强烈归属感,他们能获得更多的尊重,也能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幼儿园管理中不仅要重视组织管理,更要关注组织管理中“人”的价值体现。努力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得教师能在幼儿园良好的氛围中感觉到自己是一份子,感觉到自己是这个“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关键词:幼儿园管理;管理模式:以师为本;营造氛围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