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参与求发展。
一、拟订学习提纲,引导学生在“思”中参与
学习提纲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或复习旧知的过程中按课程分条目列出自己耍学习或复习的主要内容,这样有利于理清学习思路,明确学习的重点。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拟定学习提纲时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更是如此。学习新知时如果只是单纯的一篇课文,教师的帮助、引导有的可以从文章的“题眼”入手;有的可以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有的还可以从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人手……而如果是一个单元,则可以从单元的主题人手。学生依据学习提纲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借助各种学习条件和手段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在活动中交流讨论,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云雀的心愿》一文是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应根据这一内容引导学生拟出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提纲:一是抓住课文的题眼“心愿”提出“云雀的心愿是什么”这一问题,从而直奔文章的中心“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拟出“为什么森林实在太重要了,从哪看出”。三是进行拓展延伸,云雀的心愿能不能实现呢?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书并勾画圈点有关词、句、段,及时在书中记下自己的点滴感受,教师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交流、讨论,汇报自己的学习体会,在活动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了破坏森林给人类自身所带来的危害。
叶圣陶老先生的“六个解放”就是主张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拟定学习提纲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展开议论品评,引导学生在“说”中参与
议论品评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要让学生咬文嚼字,说一说、议一议、品一品,特别是重点词和有一定内涵的句子,更是要让学生反复议论和品评。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议论和品评:“读读这几句话,认真品味哪些词或哪些句子让你感动,为什么?”在议论和品评活动中。学生有了自己的感受,他们从省略号中品味出了老天鹅用自己的身躯无数次地扑打冰面的牺牲精神;从“石头似的”“镜子般的冰面”这两个比喻句中体味到了老天鹅用力之重、奋不顾身,体味到了冰面的平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让学生议论、品评,不仅是学生之间彼此知识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相互渗透、相互启发、相互作用的过程。
三、进行个性阅读,引导学生在“读”中参与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进行个性阅读。在阅读中感悟文章的语言,感悟人物的特点。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例如,《黄河的主人》一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对于“啊”字的朗读,可引导学生在初读中感知,在精读中感悟。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钻研有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读出了惊讶,这么小的羊皮筏子上居然还坐着人;有的读出了害怕和担心,羊皮筏子太小了,黄河的水太凶险了,随时都有掉下去的危险;有的读出了赞叹,在羊皮筏子这么小,黄河的水这么凶险的情况下这些人还敢坐在上面,多么了不起呀。俗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正因为学生的全部身心都融入了滚滚黄河这一条小小的羊皮筏子之上,融入了乘坐羊皮筏子的人身上,他们才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领会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悟”中参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需教,教师所务唯在启发引导,使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要做到这点。就要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领悟学法非常重要。无论是识字,理解词句,读懂一段话、一篇文章,预习、复习,还是朗读、背诵等等,都有一定的学习方法。由于年龄不同,什么时候引导学生掌握哪些学习方法的重点也有所不同,教师只要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领悟学习方法并掌握它,就能得到最有价值的知识,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中,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几句对话:“我父亲说你是最伟大的爱因斯坦……”“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中年级学生对于句子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这几句话的理解就可以先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仔细阅读文本提出问题:“为什么父亲认为爱因斯坦是伟大的,而小女孩却不这样认为呢?”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同时借助课外资源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在理解句子的过程中学生领悟了读书时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如:借助课外资源,联系上下文等。学生在学中悟法,于学后懂法,不仅知道了学什么,而且真正知道了怎样学。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的思维机器充分发动,感受语文学科的特殊魅力。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拟订学习提纲,引导学生在“思”中参与
学习提纲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或复习旧知的过程中按课程分条目列出自己耍学习或复习的主要内容,这样有利于理清学习思路,明确学习的重点。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拟定学习提纲时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更是如此。学习新知时如果只是单纯的一篇课文,教师的帮助、引导有的可以从文章的“题眼”入手;有的可以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有的还可以从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人手……而如果是一个单元,则可以从单元的主题人手。学生依据学习提纲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借助各种学习条件和手段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在活动中交流讨论,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云雀的心愿》一文是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应根据这一内容引导学生拟出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提纲:一是抓住课文的题眼“心愿”提出“云雀的心愿是什么”这一问题,从而直奔文章的中心“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拟出“为什么森林实在太重要了,从哪看出”。三是进行拓展延伸,云雀的心愿能不能实现呢?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书并勾画圈点有关词、句、段,及时在书中记下自己的点滴感受,教师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交流、讨论,汇报自己的学习体会,在活动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了破坏森林给人类自身所带来的危害。
叶圣陶老先生的“六个解放”就是主张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拟定学习提纲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展开议论品评,引导学生在“说”中参与
议论品评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要让学生咬文嚼字,说一说、议一议、品一品,特别是重点词和有一定内涵的句子,更是要让学生反复议论和品评。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议论和品评:“读读这几句话,认真品味哪些词或哪些句子让你感动,为什么?”在议论和品评活动中。学生有了自己的感受,他们从省略号中品味出了老天鹅用自己的身躯无数次地扑打冰面的牺牲精神;从“石头似的”“镜子般的冰面”这两个比喻句中体味到了老天鹅用力之重、奋不顾身,体味到了冰面的平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让学生议论、品评,不仅是学生之间彼此知识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相互渗透、相互启发、相互作用的过程。
三、进行个性阅读,引导学生在“读”中参与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进行个性阅读。在阅读中感悟文章的语言,感悟人物的特点。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例如,《黄河的主人》一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对于“啊”字的朗读,可引导学生在初读中感知,在精读中感悟。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钻研有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读出了惊讶,这么小的羊皮筏子上居然还坐着人;有的读出了害怕和担心,羊皮筏子太小了,黄河的水太凶险了,随时都有掉下去的危险;有的读出了赞叹,在羊皮筏子这么小,黄河的水这么凶险的情况下这些人还敢坐在上面,多么了不起呀。俗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正因为学生的全部身心都融入了滚滚黄河这一条小小的羊皮筏子之上,融入了乘坐羊皮筏子的人身上,他们才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领会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悟”中参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需教,教师所务唯在启发引导,使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要做到这点。就要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领悟学法非常重要。无论是识字,理解词句,读懂一段话、一篇文章,预习、复习,还是朗读、背诵等等,都有一定的学习方法。由于年龄不同,什么时候引导学生掌握哪些学习方法的重点也有所不同,教师只要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领悟学习方法并掌握它,就能得到最有价值的知识,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中,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几句对话:“我父亲说你是最伟大的爱因斯坦……”“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中年级学生对于句子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这几句话的理解就可以先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仔细阅读文本提出问题:“为什么父亲认为爱因斯坦是伟大的,而小女孩却不这样认为呢?”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同时借助课外资源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在理解句子的过程中学生领悟了读书时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如:借助课外资源,联系上下文等。学生在学中悟法,于学后懂法,不仅知道了学什么,而且真正知道了怎样学。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的思维机器充分发动,感受语文学科的特殊魅力。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