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爱”即为师之爱,其本质是教育之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促进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积极的情感和能力。从教育实践的角度审视,师爱既是教育的实践智慧,又是师德的集中体现,还是师德的重要内涵。
国内外历代教育名家都非常重视“师爱”。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的观点就是师爱的集中体现。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曾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问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儿童”。可见,没有教师的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育活动中永恒的前提和主题,也是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首要信条。
我生长在一个四代为师的家庭,从小就跟随父母生活在学校,目睹、亲历了各种各样的师爱。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对“师爱”这门艺术的摸索、探讨和反思从未停止,曾经有过许多次的迷惘与彷徨、自信与自负。记得刚刚走上讲台时,我继承了父辈严厉的目光、严肃的表情,每天从早到晚紧盯着班级,关注着学生的学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批评、指责和训斥较多,表扬、鼓励和激励较少。我咳嗽一声,教室就立刻鸦雀无声;学生在路上看到我,总是绕道而行。我洋洋自得,觉得自己在学生中有威信,能做到令行禁止,班际之间各项竞赛评比总是拿优,统考成绩总是稳居全县第一,升学考试考上的人数全县最多,校长大会、小会表扬,个人先进年年评上,但每届学生毕业后再回头来看我的却少得可怜。我不以为然,总觉得学生还年轻,不懂事,将来他们会记得我的好,会明白我的一片苦心。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某天,当我在街上看到囚车里被公安人员羁押的囚犯竟然是我的学生时,我愕然了。我教的学生居然会有这种结果!我迷惘、惶恐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偶然翻阅了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忽然,我明白了许多事理。
《弗兰肯斯坦》是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小说。故事的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一位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学者,他力图通过人工创造出生命。在他的实验室里,通过无数次的探索,创造了一个面目可憎又奇丑无比的怪物。起初,这人造的怪物秉性善良,对人充满了善意和感恩之情。但是,当他处处受到他的创造者和人们的嫌恶和岐视时,他感到非常痛苦,于是,他憎恨一切,甚至想毁灭一切。他先杀害了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威廉,又企图谋害弗兰肯斯坦的未婚妻伊丽莎白,所以弗兰肯斯坦怀着满腔怒火追捕他所创造的恶魔般的怪物。怪物在临终前向弗兰肯斯坦喊出:“你给了我情感,可你没教我怎么用它。你给了我生命,然后叫我等待死亡。”这是一种多么凄婉又无奈的呼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劳动,其职业的真正要义在于重塑人的灵魂,这是教育行业的关键和困难所在。
那个被公安人员羁押的学生,多年以前是被其他学校退学后转到我班上的。由于我的严厉和霸道,他在表面上屈从于我的威压,学习成绩取得较大进步。为此,他的父母很高兴,对我充满感激。当时,我觉得,他在读书期间规规矩矩,学习进步,我就算是尽到了教师的义务。岂料,他走出校门,进入社会,脱离我紧握的缰绳之后就变成一匹野马,最终酿成祸患,断送生命。虽然这一切不是我的错,但我非常自责,认为自己应该反思过去的教育行为。
我回想起《南丁格尔传》,南丁格尔天生愿意做护士,她对待伤员的热情深入骨髓。如果一个教师天生喜欢学生,那么这位教师就具有育人的天份。可为什么大部分教师都没有这种天份,甚至个别教师还厌恶调皮和充满棱角的学生呢?我想,教书可能存在技术,有技术就可模仿和传授,而育人是没有技巧的。只有用心揣摩,用爱感召,才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调进丽水中等专业学校。那时,我已一改过去那种刻板的教育模式,对学生少了惩罚、多了宽容。但我对班级、对学生的要求依然是高标准、严要求。记得我担任大专班班主任时,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教室地面不能有唾液、果皮、纸屑;讲台要干净整齐,不能有粉笔头、粉笔灰;黑板要擦彻底,不能留有痕迹;扫帚要摆放整齐;畚斗不能留有垃圾;拖把要彻底清洗干净;自修课不准随意走动和讲话。可是那群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没有如我期待的那般自律。于是,我看见教室里的纸屑就自己拣掉,看到讲台不够干净就自己擦干净,看到扫帚不够整齐就自己摆好,看到拖把不够干净就自己清洗。总之,我没有一声指斥,没有半点怨气。一段时间过后,我的身教感染了学生。久而久之,严谨的班风自然形成,学生学会了自我管理。
时至今日,我的教龄已有25年。对师爱虽谈不上彻悟,但也逐渐明白了为师的真谛:大爱无疆,大道无形。师爱是一种涵养,是无声的关怀和行动,它有如一缕和煦温暖的春风悄悄吹入学生的心田,又恰似一股潺潺流动的清泉轻轻洗涤学生的心灵。
2011年寒假,我和另一位老师走访了部分特困生和留守家庭的学生。开学后,当翻开学生上交的寒假作文本时,我看见了一篇题为《冬天里的一把火》的作文:
“在冬日凛冽的寒风中,我真的非常意外和惊喜。李老师和程老师带着一身疲倦来到我家……我家远离市区,我的学习成绩不好;我觉得,老师几乎要想不起来我了……不过,我真的很希望老师来我家坐坐……
今年的寒假,虽然天很冷,但在我的心里,老师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火焰温暖和照亮了我……虽然满心喜欢,但我没有向您们表达;不过,我知道,您们是真心爱我……”
2012年暑假,一位远在伊朗做生意的学生的母亲打电话给我,她对我2011年的家访和对她女儿在学校读书期间的关心表示感谢,并保证女儿明天回国到校报到。
冰心曾说: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每个学生都是一本需要仔细阅读的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教师的爱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学生不断进步。衷心希望每个教师都能“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江山”!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中等专业学校)
(责任编辑:胡笑玲 梁金)
国内外历代教育名家都非常重视“师爱”。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的观点就是师爱的集中体现。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曾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问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儿童”。可见,没有教师的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育活动中永恒的前提和主题,也是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首要信条。
我生长在一个四代为师的家庭,从小就跟随父母生活在学校,目睹、亲历了各种各样的师爱。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对“师爱”这门艺术的摸索、探讨和反思从未停止,曾经有过许多次的迷惘与彷徨、自信与自负。记得刚刚走上讲台时,我继承了父辈严厉的目光、严肃的表情,每天从早到晚紧盯着班级,关注着学生的学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批评、指责和训斥较多,表扬、鼓励和激励较少。我咳嗽一声,教室就立刻鸦雀无声;学生在路上看到我,总是绕道而行。我洋洋自得,觉得自己在学生中有威信,能做到令行禁止,班际之间各项竞赛评比总是拿优,统考成绩总是稳居全县第一,升学考试考上的人数全县最多,校长大会、小会表扬,个人先进年年评上,但每届学生毕业后再回头来看我的却少得可怜。我不以为然,总觉得学生还年轻,不懂事,将来他们会记得我的好,会明白我的一片苦心。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某天,当我在街上看到囚车里被公安人员羁押的囚犯竟然是我的学生时,我愕然了。我教的学生居然会有这种结果!我迷惘、惶恐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偶然翻阅了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忽然,我明白了许多事理。
《弗兰肯斯坦》是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小说。故事的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一位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学者,他力图通过人工创造出生命。在他的实验室里,通过无数次的探索,创造了一个面目可憎又奇丑无比的怪物。起初,这人造的怪物秉性善良,对人充满了善意和感恩之情。但是,当他处处受到他的创造者和人们的嫌恶和岐视时,他感到非常痛苦,于是,他憎恨一切,甚至想毁灭一切。他先杀害了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威廉,又企图谋害弗兰肯斯坦的未婚妻伊丽莎白,所以弗兰肯斯坦怀着满腔怒火追捕他所创造的恶魔般的怪物。怪物在临终前向弗兰肯斯坦喊出:“你给了我情感,可你没教我怎么用它。你给了我生命,然后叫我等待死亡。”这是一种多么凄婉又无奈的呼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劳动,其职业的真正要义在于重塑人的灵魂,这是教育行业的关键和困难所在。
那个被公安人员羁押的学生,多年以前是被其他学校退学后转到我班上的。由于我的严厉和霸道,他在表面上屈从于我的威压,学习成绩取得较大进步。为此,他的父母很高兴,对我充满感激。当时,我觉得,他在读书期间规规矩矩,学习进步,我就算是尽到了教师的义务。岂料,他走出校门,进入社会,脱离我紧握的缰绳之后就变成一匹野马,最终酿成祸患,断送生命。虽然这一切不是我的错,但我非常自责,认为自己应该反思过去的教育行为。
我回想起《南丁格尔传》,南丁格尔天生愿意做护士,她对待伤员的热情深入骨髓。如果一个教师天生喜欢学生,那么这位教师就具有育人的天份。可为什么大部分教师都没有这种天份,甚至个别教师还厌恶调皮和充满棱角的学生呢?我想,教书可能存在技术,有技术就可模仿和传授,而育人是没有技巧的。只有用心揣摩,用爱感召,才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调进丽水中等专业学校。那时,我已一改过去那种刻板的教育模式,对学生少了惩罚、多了宽容。但我对班级、对学生的要求依然是高标准、严要求。记得我担任大专班班主任时,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教室地面不能有唾液、果皮、纸屑;讲台要干净整齐,不能有粉笔头、粉笔灰;黑板要擦彻底,不能留有痕迹;扫帚要摆放整齐;畚斗不能留有垃圾;拖把要彻底清洗干净;自修课不准随意走动和讲话。可是那群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没有如我期待的那般自律。于是,我看见教室里的纸屑就自己拣掉,看到讲台不够干净就自己擦干净,看到扫帚不够整齐就自己摆好,看到拖把不够干净就自己清洗。总之,我没有一声指斥,没有半点怨气。一段时间过后,我的身教感染了学生。久而久之,严谨的班风自然形成,学生学会了自我管理。
时至今日,我的教龄已有25年。对师爱虽谈不上彻悟,但也逐渐明白了为师的真谛:大爱无疆,大道无形。师爱是一种涵养,是无声的关怀和行动,它有如一缕和煦温暖的春风悄悄吹入学生的心田,又恰似一股潺潺流动的清泉轻轻洗涤学生的心灵。
2011年寒假,我和另一位老师走访了部分特困生和留守家庭的学生。开学后,当翻开学生上交的寒假作文本时,我看见了一篇题为《冬天里的一把火》的作文:
“在冬日凛冽的寒风中,我真的非常意外和惊喜。李老师和程老师带着一身疲倦来到我家……我家远离市区,我的学习成绩不好;我觉得,老师几乎要想不起来我了……不过,我真的很希望老师来我家坐坐……
今年的寒假,虽然天很冷,但在我的心里,老师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火焰温暖和照亮了我……虽然满心喜欢,但我没有向您们表达;不过,我知道,您们是真心爱我……”
2012年暑假,一位远在伊朗做生意的学生的母亲打电话给我,她对我2011年的家访和对她女儿在学校读书期间的关心表示感谢,并保证女儿明天回国到校报到。
冰心曾说: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每个学生都是一本需要仔细阅读的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教师的爱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学生不断进步。衷心希望每个教师都能“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江山”!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中等专业学校)
(责任编辑:胡笑玲 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