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适应新时期下“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应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落实,为我国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本文简要分析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同时对具体的实践策略进行了重点论述,就此提出几点建议供相关教师参考,希望对加快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有所助益。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工作;改进
引言
德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关键路径,为此教师一定要引以重视。在实际落实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观念和态度,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其次才是科学规划德育活动的展开,从多方面入手传播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知识的洗礼,实现自我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健全。
一、渗透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德育工作,对学生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关系着新时期下我国“立德树人”要求的推进效果,因此值得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开展高质量的德育工作,借助一些具有说服力的实际案例加强德育知识的讲解,能有效提高学生们的道德认知,进一步完善对初中生的思想建设工作,循序渐进培养他们健康的价值观,强化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再者,在课程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应深刻意识到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此教师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德育工作作出进一步的改进,合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优化课堂环境,致力于营造开放愉悦的学习氛围,立足于实际设置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活动,由此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外化于行的过程,在真正意义上健全他们人格与品质,从而顺利完成新课标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德育工作的策略探析
(一)教师要改进观念,端正自身的品行
想要真正做好德育工作,教师首先要形成良好的思想认识,正确看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工作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科学严谨地规划后续各项教学活动的实施,合理调整当下的教学目标,以引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新方向。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约束好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日常表现,语言要文明规范、言辞要真诚恳切、着装要大方得体、对待工作要积极投入、说出的话要明确践行,以良好的形象带给学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正自己不懂礼貌、诚信意识差等的坏习惯,最终获得道德素养的提升。
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的话语和情绪往往是能感染学生的,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课上和课下的师生互动,也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们的想法和建议,以真诚友好的态度与他们建立沟通,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或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给予他们科学的点拨和指正,向他们传播红色文化和社会正能量,用当今社会上良好的道德风尚启发他们的思维,使其真正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联系生活场景,激活学生情感体验
通过分析以往的教学案例发现,很多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严重不足,对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好,显然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因此德育工作的改进要考虑到这一点,具体可通过教学生活化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课堂体验,联系社会热点和现实生活构建一个更真实的教学情境,一来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来有助于学生根据这些情境展开更深入的思考,从而拓宽他们的思维深度。
以“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部分知识为例,为切实增强学生的德育感受,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事物的特征及其影响,教师可在课堂上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在班级随机挑选几名学生,让他们扮演售票员、顾客和插队者,然后模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排队与插队的场景。根据这几名学生的精彩演绎,全班同学会更直观地感受到插队这一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不便,认识到违反规则是不可取的[1]。接下来,为了讓每一名学生在后续生活中遇到这种现象都能勇敢地站出来,并正确解决问题、消除矛盾,教师可组织班里的学生进一步拓展场景,如有的学生叫来了周围执勤的保安和民警解决了问题,对插队者进行了批评教育;有的学生直接指出了插队者的错误,并连同其他在队伍中的人员对插队者进行了劝服等等。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切实体会到了制定规则、遵守规则对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也明白了严重违反规则是错误的、可耻的,如此便强化了他们的规则意识,促使他们立志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科学指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道德
教师在落实德育工作的过程中,除了要关注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来检验他们的道德水平,以实现知识外化于行的目的。在这方面,教师可将课堂上的德育工作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联系起来,摆脱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带领学生到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践行道德,使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获得逐步提升。
如在进行“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堂课的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对“以集体利益为重”这一概念的认知,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教师要思考如何激化不同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观点碰撞,让他们切实体会到个人力量与集体力量的巨大悬殊[2],以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为此可鼓励班级内的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趣味体育竞赛、文字活动汇报演出等集体类活动,通过亲身投入到活动中学生会发现,即便是同伴的一句鼓励和宽慰,自己也会充满信心与斗志,从而感受到集体力量的重要性。反之,个人能力的提升同样能促进集体力量的庞大,由此可见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而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在整个活动期间要起到良好的指挥和调节作用,避免学生或班级之间的矛盾激化,科学指导学生将日常学习的道德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情境当中,以高标准规范自身的思维品质和道德品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工作的实施水平,教师要及时改进错误落后的教育思想,合理规划德育工作的改进和落实,并以自身优质的品行影响学生,从而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建林.基于德育理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1(27):157-158.
[2]钱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J].吉林教育,2020(10):9-10.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工作;改进
引言
德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关键路径,为此教师一定要引以重视。在实际落实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观念和态度,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其次才是科学规划德育活动的展开,从多方面入手传播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知识的洗礼,实现自我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健全。
一、渗透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德育工作,对学生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关系着新时期下我国“立德树人”要求的推进效果,因此值得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开展高质量的德育工作,借助一些具有说服力的实际案例加强德育知识的讲解,能有效提高学生们的道德认知,进一步完善对初中生的思想建设工作,循序渐进培养他们健康的价值观,强化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再者,在课程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应深刻意识到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此教师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德育工作作出进一步的改进,合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优化课堂环境,致力于营造开放愉悦的学习氛围,立足于实际设置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活动,由此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外化于行的过程,在真正意义上健全他们人格与品质,从而顺利完成新课标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德育工作的策略探析
(一)教师要改进观念,端正自身的品行
想要真正做好德育工作,教师首先要形成良好的思想认识,正确看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工作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科学严谨地规划后续各项教学活动的实施,合理调整当下的教学目标,以引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新方向。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约束好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日常表现,语言要文明规范、言辞要真诚恳切、着装要大方得体、对待工作要积极投入、说出的话要明确践行,以良好的形象带给学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正自己不懂礼貌、诚信意识差等的坏习惯,最终获得道德素养的提升。
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的话语和情绪往往是能感染学生的,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课上和课下的师生互动,也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们的想法和建议,以真诚友好的态度与他们建立沟通,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或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给予他们科学的点拨和指正,向他们传播红色文化和社会正能量,用当今社会上良好的道德风尚启发他们的思维,使其真正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联系生活场景,激活学生情感体验
通过分析以往的教学案例发现,很多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严重不足,对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好,显然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因此德育工作的改进要考虑到这一点,具体可通过教学生活化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课堂体验,联系社会热点和现实生活构建一个更真实的教学情境,一来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来有助于学生根据这些情境展开更深入的思考,从而拓宽他们的思维深度。
以“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部分知识为例,为切实增强学生的德育感受,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事物的特征及其影响,教师可在课堂上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在班级随机挑选几名学生,让他们扮演售票员、顾客和插队者,然后模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排队与插队的场景。根据这几名学生的精彩演绎,全班同学会更直观地感受到插队这一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不便,认识到违反规则是不可取的[1]。接下来,为了讓每一名学生在后续生活中遇到这种现象都能勇敢地站出来,并正确解决问题、消除矛盾,教师可组织班里的学生进一步拓展场景,如有的学生叫来了周围执勤的保安和民警解决了问题,对插队者进行了批评教育;有的学生直接指出了插队者的错误,并连同其他在队伍中的人员对插队者进行了劝服等等。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切实体会到了制定规则、遵守规则对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也明白了严重违反规则是错误的、可耻的,如此便强化了他们的规则意识,促使他们立志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科学指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道德
教师在落实德育工作的过程中,除了要关注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来检验他们的道德水平,以实现知识外化于行的目的。在这方面,教师可将课堂上的德育工作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联系起来,摆脱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带领学生到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践行道德,使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获得逐步提升。
如在进行“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堂课的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对“以集体利益为重”这一概念的认知,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教师要思考如何激化不同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观点碰撞,让他们切实体会到个人力量与集体力量的巨大悬殊[2],以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为此可鼓励班级内的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趣味体育竞赛、文字活动汇报演出等集体类活动,通过亲身投入到活动中学生会发现,即便是同伴的一句鼓励和宽慰,自己也会充满信心与斗志,从而感受到集体力量的重要性。反之,个人能力的提升同样能促进集体力量的庞大,由此可见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而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在整个活动期间要起到良好的指挥和调节作用,避免学生或班级之间的矛盾激化,科学指导学生将日常学习的道德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情境当中,以高标准规范自身的思维品质和道德品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工作的实施水平,教师要及时改进错误落后的教育思想,合理规划德育工作的改进和落实,并以自身优质的品行影响学生,从而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建林.基于德育理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1(27):157-158.
[2]钱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J].吉林教育,2020(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