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双龙云纹镜为新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藏,出土时已碎损为13块,局部残缺。本文采用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术对双龙云纹镜进行焊接、补配、作旧和封护等处理,保护和再现了破损铜镜原有的历史风貌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双龙云纹镜;补配;焊接
1 引言
在我国制镜史上,唐代是继春秋战国、汉代之后第三个鼎盛期,这一时期的铜镜的纹饰题材丰富多样,其内容十分广泛,社会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除了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饰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打马球纹等。纹样寓意深刻,生动活泼形式优美,反映出唐代社会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意识[1]。铜镜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传世与出土的较多,但出土的铜镜由于长期埋葬于地下,铜镜本身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和破坏,有的受地下水和土壤中各种化合物的侵蚀,有的因墓穴的塌陷、地层变化、挤压撞击等因素的影响,另外,文物在出土后的转运和展出中也会损坏,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这就要求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人员将破碎的铜镜修复、复原,使其恢复原貌,为研究我国古代铜镜的历史提供可靠的实物依据[2]。
本文采用硝酸银滴定法对一面双龙云纹镜的锈蚀产物进行了检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采用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术进行修复。此镜为新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馆藏,直径18cm,破损为13块,其中一条龙和边缘部分残缺,见图1。
2 锈蚀成分分析
双龙云纹镜的背面有若干处点腐蚀,颜色为浅绿色,比较致密。本文从其中四处分别采样,用硝酸银滴定法测定是否存在有害锈,用5%的稀硝酸将样品溶解,过滤至澄清,用1%的硝酸银滴定,结果显示,四份溶液基本澄清,说明无氯离子存在。
3 病害评估与修复技术路线的制定
双龙云纹镜保护修复的目的是为了展览和研究,因此,修复后的铜镜应复原器物的原貌。修复过程中所用的材料必须具有稳定的性质、良好的效果和可再处理性,尽量减少对文物的干预。
根据器物的破损程度和病害分布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从双龙云纹镜的锈蚀成分分析结果来看,无有害锈,从铜镜残缺部位的断面可以看出其铜质较好,这对修复方案的制定,特别是对焊接和补配操作提供了先决条件。由此可制定如下保护修复方案:1、档案记录,2、清洗,3、焊接,4、补配与錾刻,5、打地子,6、作旧,7、封护。
4 修复过程
4.1 档案记录
在修复前,对双龙云纹镜进行拍照,并做好器物保存现状、病害、分析检测数据等文字记录工作。另外,在修复过程中,也应做好修复档案工作,包括修复所用的材料、操作步骤、修复的位置等信息。待文物修复后,对文字记录和影像资料进行认真地登记整理,形成一套完整的文物修复档案。
4.2 清洗
用毛刷蘸上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两者比例为1:1),反复清洗双龙云纹镜残片的断面,使铜镜断面的杂质和泥土全部除掉,随后将破损的铜镜碎片逐块拼对。
4.3 焊接
焊接是整个修复过程的基础,在对接铜镜的断口时要求绝对严密,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铜镜修复的是否平整、是否牢固。为了隔离空气防止氧化,增加焊道润湿性,防止假焊,在磨好的焊口处涂上一层松香和焊锡膏,用电烙铁将焊锡排于焊口处,待焊锡冷却后,再焊接下一个焊口。焊完两个焊点后,检查镜面是否平整,如出现高低不平,再用电烙铁将焊道加热纠正。按照此方法依次将所有碎块焊接起来之后,观察整个镜面,如不严密、不平整,再用电烙铁加热进行局部微调。待整个镜面调整好,在较长的焊缝中间选一至两个焊点进行打磨和焊接,增强碎块之间的连接强度。经过焊接后,要求镜面光洁平整、均匀严密。
4.4 补配与錾刻
补配是铜镜修复工作中的难点,补配时应考虑器物的整体造型和纹饰,并根据器物的残缺情况、位置和大小,来选择合适的补配方法,铜镜边缘残缺的部位选用锡基合金进行补配。翻模时,首先用石膏在完整的部位翻模,然后将成型的模具放入鼓风干燥箱进行烘干,待模具完全干燥后,用锡基合金进行浇注,根据残缺部位的形状用电烙铁进行裁剪,并焊接在残缺的部位。由于残缺的龙头、龙身、龙爪和器物上另外一只龙是对称部位的,无法采用翻模铸造法进行补配,因此采用焊锡进行补配,待焊锡冷却后,参考另外一只龙的造型,用不同规格的雕刻刀进行錾刻。
4.5 打地子
作旧前要对焊道和补配的部位进行清理和打磨,使其平整地与周边对接,同时高度比周边略低。这是作旧的前提,否则会出现高低不平和痕迹。
将腻子和固化剂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制,根据器物的底色,添加矿物颜料进行调配,调好后,用皮刮子或油灰刀上地子,并用特制的小刀抹在接缝处。待地子凝固后,用粒度较小的水磨砂纸进行打磨,最后用抛光砂纸进行抛光,使地子和器物保持一个平面。
4.6 作旧
作旧主要对焊接、补配、复制等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痕迹进行修饰、遮盖,使其与周边的衔接浑然一体,作为修复中最后一道工序,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修复的效果。
本文选用漆片和乙醇作为粘接剂,根据双龙云纹镜各层颜色,添加不同的矿物颜料,通过弹、点、抹、拉等技法上色,在颜色与周边接近时,用排笔蘸上黄泥抹在上色的位置,待黄泥干透后,用清水洗掉。每遍上色后,用棕刷反復进行抛光,以达到同原镜相同的效果。
4.7 封护
B- 72即Paraloid B-72是现今世界文物保护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聚合物材料,它是由66%的甲基丙烯酸乙醋和34%的丙烯酸甲醋构成的聚合物[3],化学性能较稳定,透明性能好,附着力强,防腐效果好、坚固持久。本文选用2%的B-72丙酮溶液对铜镜进行封护保护,以阻止空气中水分等有害物质的侵入,引起铜镜的再次腐蚀,修复后的双龙云纹镜,见图2。
5 结论
本文对锈蚀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锈蚀成分无氯离子存在,即该铜镜不存在有害锈。本文采用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法进行修复,焊接时选择尽量少的焊点,做到尽量小的干预,并选用了国内外文物修复领域最常用B-72进行封护,修复所用材料和工具常见易得,方法简单实用,易于推广。
本文运用现代分析技术与传统修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再现了双龙云纹镜的历史原貌,提升了双龙云纹镜的艺术欣赏价值,达到了展览要求和预定目标,为更好地研究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金弋文,探析唐代铜镜的纹饰内容,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4)。
[2]韩宝龛,古代铜镜修复的一点体会,北方文物,1988,(01)。
[3]杨璐、王丽琴等,文物保护用丙烯酸树酯Paraloid B72的光稳定性能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7,3。
【关键词】双龙云纹镜;补配;焊接
1 引言
在我国制镜史上,唐代是继春秋战国、汉代之后第三个鼎盛期,这一时期的铜镜的纹饰题材丰富多样,其内容十分广泛,社会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除了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饰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打马球纹等。纹样寓意深刻,生动活泼形式优美,反映出唐代社会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意识[1]。铜镜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传世与出土的较多,但出土的铜镜由于长期埋葬于地下,铜镜本身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和破坏,有的受地下水和土壤中各种化合物的侵蚀,有的因墓穴的塌陷、地层变化、挤压撞击等因素的影响,另外,文物在出土后的转运和展出中也会损坏,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这就要求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人员将破碎的铜镜修复、复原,使其恢复原貌,为研究我国古代铜镜的历史提供可靠的实物依据[2]。
本文采用硝酸银滴定法对一面双龙云纹镜的锈蚀产物进行了检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采用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术进行修复。此镜为新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馆藏,直径18cm,破损为13块,其中一条龙和边缘部分残缺,见图1。
2 锈蚀成分分析
双龙云纹镜的背面有若干处点腐蚀,颜色为浅绿色,比较致密。本文从其中四处分别采样,用硝酸银滴定法测定是否存在有害锈,用5%的稀硝酸将样品溶解,过滤至澄清,用1%的硝酸银滴定,结果显示,四份溶液基本澄清,说明无氯离子存在。
3 病害评估与修复技术路线的制定
双龙云纹镜保护修复的目的是为了展览和研究,因此,修复后的铜镜应复原器物的原貌。修复过程中所用的材料必须具有稳定的性质、良好的效果和可再处理性,尽量减少对文物的干预。
根据器物的破损程度和病害分布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从双龙云纹镜的锈蚀成分分析结果来看,无有害锈,从铜镜残缺部位的断面可以看出其铜质较好,这对修复方案的制定,特别是对焊接和补配操作提供了先决条件。由此可制定如下保护修复方案:1、档案记录,2、清洗,3、焊接,4、补配与錾刻,5、打地子,6、作旧,7、封护。
4 修复过程
4.1 档案记录
在修复前,对双龙云纹镜进行拍照,并做好器物保存现状、病害、分析检测数据等文字记录工作。另外,在修复过程中,也应做好修复档案工作,包括修复所用的材料、操作步骤、修复的位置等信息。待文物修复后,对文字记录和影像资料进行认真地登记整理,形成一套完整的文物修复档案。
4.2 清洗
用毛刷蘸上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两者比例为1:1),反复清洗双龙云纹镜残片的断面,使铜镜断面的杂质和泥土全部除掉,随后将破损的铜镜碎片逐块拼对。
4.3 焊接
焊接是整个修复过程的基础,在对接铜镜的断口时要求绝对严密,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铜镜修复的是否平整、是否牢固。为了隔离空气防止氧化,增加焊道润湿性,防止假焊,在磨好的焊口处涂上一层松香和焊锡膏,用电烙铁将焊锡排于焊口处,待焊锡冷却后,再焊接下一个焊口。焊完两个焊点后,检查镜面是否平整,如出现高低不平,再用电烙铁将焊道加热纠正。按照此方法依次将所有碎块焊接起来之后,观察整个镜面,如不严密、不平整,再用电烙铁加热进行局部微调。待整个镜面调整好,在较长的焊缝中间选一至两个焊点进行打磨和焊接,增强碎块之间的连接强度。经过焊接后,要求镜面光洁平整、均匀严密。
4.4 补配与錾刻
补配是铜镜修复工作中的难点,补配时应考虑器物的整体造型和纹饰,并根据器物的残缺情况、位置和大小,来选择合适的补配方法,铜镜边缘残缺的部位选用锡基合金进行补配。翻模时,首先用石膏在完整的部位翻模,然后将成型的模具放入鼓风干燥箱进行烘干,待模具完全干燥后,用锡基合金进行浇注,根据残缺部位的形状用电烙铁进行裁剪,并焊接在残缺的部位。由于残缺的龙头、龙身、龙爪和器物上另外一只龙是对称部位的,无法采用翻模铸造法进行补配,因此采用焊锡进行补配,待焊锡冷却后,参考另外一只龙的造型,用不同规格的雕刻刀进行錾刻。
4.5 打地子
作旧前要对焊道和补配的部位进行清理和打磨,使其平整地与周边对接,同时高度比周边略低。这是作旧的前提,否则会出现高低不平和痕迹。
将腻子和固化剂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制,根据器物的底色,添加矿物颜料进行调配,调好后,用皮刮子或油灰刀上地子,并用特制的小刀抹在接缝处。待地子凝固后,用粒度较小的水磨砂纸进行打磨,最后用抛光砂纸进行抛光,使地子和器物保持一个平面。
4.6 作旧
作旧主要对焊接、补配、复制等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痕迹进行修饰、遮盖,使其与周边的衔接浑然一体,作为修复中最后一道工序,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修复的效果。
本文选用漆片和乙醇作为粘接剂,根据双龙云纹镜各层颜色,添加不同的矿物颜料,通过弹、点、抹、拉等技法上色,在颜色与周边接近时,用排笔蘸上黄泥抹在上色的位置,待黄泥干透后,用清水洗掉。每遍上色后,用棕刷反復进行抛光,以达到同原镜相同的效果。
4.7 封护
B- 72即Paraloid B-72是现今世界文物保护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聚合物材料,它是由66%的甲基丙烯酸乙醋和34%的丙烯酸甲醋构成的聚合物[3],化学性能较稳定,透明性能好,附着力强,防腐效果好、坚固持久。本文选用2%的B-72丙酮溶液对铜镜进行封护保护,以阻止空气中水分等有害物质的侵入,引起铜镜的再次腐蚀,修复后的双龙云纹镜,见图2。
5 结论
本文对锈蚀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锈蚀成分无氯离子存在,即该铜镜不存在有害锈。本文采用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法进行修复,焊接时选择尽量少的焊点,做到尽量小的干预,并选用了国内外文物修复领域最常用B-72进行封护,修复所用材料和工具常见易得,方法简单实用,易于推广。
本文运用现代分析技术与传统修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再现了双龙云纹镜的历史原貌,提升了双龙云纹镜的艺术欣赏价值,达到了展览要求和预定目标,为更好地研究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金弋文,探析唐代铜镜的纹饰内容,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4)。
[2]韩宝龛,古代铜镜修复的一点体会,北方文物,1988,(01)。
[3]杨璐、王丽琴等,文物保护用丙烯酸树酯Paraloid B72的光稳定性能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