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2004年3月开办至今,安徽商报的公益栏目“爱心面对面”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2011年,“爱心面对面”栏目荣获“安徽新闻奖”名栏目一等奖。如何能把“做一件好事”持续十年时间?作为栏目的兼职记者,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爱心项目的小切口、低诉求,爱心反馈的及时、详尽,以及风雨无阻、全年不休的坚持。我们始终坚信,“点滴付出汇成爱的海洋”!
【关键词】爱心面对面都市报公益活动正能量
这是一个宣扬爱心、传播正能量的美好时代,这也是一个新媒体强烈冲击传统媒体、业内人士深入反思探讨“纸媒是不是还要继续存在”的行业激烈竞争时代。一份都市报,如何能把一个赚不来一分钱广告费的公益爱心栏目坚持十余年并继续持续下去,爱心活动的策划和报道如何能在每一秒钟都有海量信息“刷新”的新闻时代被人关注、使人感动并自愿参与其中?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话题。
十年公益路你我携手同行
先来看看“大数据”下的安徽商报“爱心面对面”栏目:从2004年3月开办至今,这个栏目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栏目整十年的“大数据”统计显示:十年里,爱心面对面栏目进行了510期报道,共1020个版面,组织了200多次公益活动,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士、贫困学生、贫困家庭等各类弱势人群数万人,募集图书50000多册,捐建“爱心图书室”70多个,参加爱心栏目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的社会爱心人士达数万人,社会各界直接和间接捐款捐物总价值5000多万元。
十年间,栏目记者们采访了80多所农村中小学校,为农村孩子送去募捐来的各种图书文具和体育用品;在农村的养老院,为数百位五保户、孤寡老人、空巢老人送去米面油以及御寒衣物、爱心捐款;为数百个残疾家庭和残疾孩子送去募捐来的轮椅、生活用品、盲文纸等学习用品;在医院和康复中心,“爱心面对面”栏目重点关注白血病患儿、脑瘫患儿、孤独症患儿,不仅为他们募集医药费,还给他们送去玩具、书籍、围巾、手套等新年礼物。
更值得一提的是,栏目记者四次走访“麻风村”,捐款捐物,在栏目的持续的关注下,“麻风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通上了水电,修整了路面;记者们三次采访“艾滋村”,不仅走进艾滋病人家庭,还曾把几十名艾滋孤儿接到合肥,带着他们免费参观游览,捐赠书包文具;此外,“爱心面对面”栏目还在全省的8个监狱建起了“青年爱心图书室”,捐赠图书一万多册,让服刑人员也感受到来自大墙外的帮扶和温暖,帮助他们改过自新……
每一朵浪花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在爱心面对面栏目报道过的众多人物中,最著名的要算王香君了。就在刚刚结束的2015年高考里,她是我省第一位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考生,也是今年全国唯一一位参加普通高考的应届盲人考生,7月里,她圆梦高考,手捧着天津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真诚地感谢“爱心面对面”栏目及所有帮助过她的人为她的音乐梦想插上彩色的翅膀。
因为患有先天性视神经萎缩,小香君的残疾等级达到视力(盲)一级,遗憾的从未亲眼见过这个世界的模样。幸运的是,当过小学音乐老师的奶奶,在她三四岁时就发现了她的音乐天赋,从那时起,小香君就与音乐为伴。2004年,7岁的小香君来到合肥特殊教育中心上小学,在学校里,动听的钢琴声深深打动了她,“我想学钢琴!”小香君说,当时的她并不知道,昂贵的学琴费让爸爸妈妈犯了愁。也就在那个时候,安徽商报“爱心面对面”栏目与小香君结缘,正是通过栏目的“牵线搭桥”,合肥的一家琴行开始免费教小香君学钢琴。天赋加上勤奋和努力,仅仅用了7年,她就过了钢琴业余十级。
2011年12月,小香君实现了一个音乐梦想。在安徽商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爱的人间——盲童王香君钢琴音乐会”在合肥大剧院音乐厅隆重上演。整场音乐会围绕着香君7年来艰难的音乐路而展开:从先天失明的痛苦到一家人的永不放弃;从学琴的重重困难到很多人的无私相助;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明朗大气,生命在黑暗世界的挤压下反而迸发出无限的热情,现场近千名观众一起为小香君鼓掌、祝福。也正是这场音乐会,让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张云认识了王香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所艺术职业学院为小香君敞开了专业学习音乐的大门,她也成为了学校建校60年来首位盲人学生。让人感动的是,考虑到小香君的实际情况,学校不仅仅为她免除了学费和住宿费,还为她在一楼单设了一间宿舍,方便妈妈陪读。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更是为她配备了校内最最顶尖的钢琴和声乐老师。
从王香君报名参加2015年普通高考的那一天起,爱心面对面栏目全程跟踪报道:报名时遭遇的困难、政策不明了时的担心、专业课考试走上的绿色通道、安徽大学“学霸”们为她组建的“梦幻补习团队”……一直到今年的“残疾人高考新政”出台,省教育厅、省考试院为她量身定制考试方案,盲文试卷、提前进场、延长时间……帮助她顺利完成考试。令人欣喜的是,在安徽省音乐类统考中,香君的总分为180.77分,在全省5000余名考生中排名第14名;在文化课考试中,她的高考成绩超过了省艺术类本科线10分。最终,王香君被天津音乐学院正式录取。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副院长邬平川、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张云等第一时间赶往她家中告诉她这个喜讯,并送去慰问金。王香君参加高考的完整过程,爱心面对面栏目始终如影随形、真实完整地予以记录、报道。
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王香君说,她想通过“爱心面对面”栏目告诉所有关心和帮助过她的人:“虽然我从来没有真正看过这个世界,但一路走来,我感受到的都是温暖和美好,感谢大家为我的音乐梦想插上彩色的翅膀!”这一句话,也让栏目的所有记者感觉心里暖暖的。
点滴付出也能汇成爱的海洋
“点滴付出汇成爱的海洋;扶贫济困共建和谐社会”这是“爱心面对面”栏目的宗旨,也是成功的“秘诀”。
一个赚不来一分钱广告费也不允许与任何经营活动“挂钩”的栏目,十余年来每个星期雷打不动地“强势占领”两个版面,首先是得到了报纸决策层领导的价值认可。这份认可,是对报纸品牌形象的巩固及社会责任的担当,十年如一日。
其次,“爱心面对面”栏目从主持人到负责采访、写作的各位兼职记者,十年来始终关注社会的最基层、始终走在最需要帮助的人们身边,报道这些困难群众的真实生活和他们的困难需求。这里面,有像王香君一样后来成为全国各家媒体争相报道的“名人”,但更多的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普通通的需要帮助的人。栏目记者所要做的,是一次一次的倾听、记录、整理、报道、收集反馈、回访。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更是公益的生命。真实地报道困难群体的需求,真实地为爱心读者搭建爱心通道,把米、油、圖书、药品、爱心款送到需要的人手中,并且在下一期的新闻报道中不厌其烦、一一详述“爱心流水账”。这意味着,栏目的记者不仅仅是新闻事件的旁观者、记录者,还成为了公益事业的参与者、组织者、倡导者。
在这个基础上,每一份爱心的“缘起”与“落脚”都因为脚踏实地而真实可信,越来越多的爱心读者养成了关注“爱心面对面”栏目的阅读习惯,并从“普通读者”变为参与其中的“爱心人士”,真正实现了“点滴付出汇成爱的海洋”。
给“爱心面对面”注入新动力
成就毕竟属于过去,一份都市报的爱心之路要走下去,除了坚持,还需要适当的调整,尤其是不能忽视“新媒体”的作用,这也是“爱心面对面”栏目目前需要积极应对的。
如今的微博与微信上,“微公益”越来越演化成一种生活方式,不仅推动了平民公益事业的发展,更传递着“人人公益”的理念。要让公益活动更大众、更草根、传播更迅速、交流更便捷、捐赠通道更通畅,不能放弃“微领地”,这是现在奇缺人手的“爱心面对面”栏目所欠缺的:仅仅在报纸上“求助”与“反馈”,仅仅靠读者自发地完成微博、微信传播,显然跟不上新媒体时代的“刷新”节奏。
这个品牌栏目需要坚持自己的信念、风格与运行模式,同时注入新动力,才能更好地“让爱心继续”。
(作者单位:安徽商报社)
责编:周蕾
【关键词】爱心面对面都市报公益活动正能量
这是一个宣扬爱心、传播正能量的美好时代,这也是一个新媒体强烈冲击传统媒体、业内人士深入反思探讨“纸媒是不是还要继续存在”的行业激烈竞争时代。一份都市报,如何能把一个赚不来一分钱广告费的公益爱心栏目坚持十余年并继续持续下去,爱心活动的策划和报道如何能在每一秒钟都有海量信息“刷新”的新闻时代被人关注、使人感动并自愿参与其中?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话题。
十年公益路你我携手同行
先来看看“大数据”下的安徽商报“爱心面对面”栏目:从2004年3月开办至今,这个栏目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栏目整十年的“大数据”统计显示:十年里,爱心面对面栏目进行了510期报道,共1020个版面,组织了200多次公益活动,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士、贫困学生、贫困家庭等各类弱势人群数万人,募集图书50000多册,捐建“爱心图书室”70多个,参加爱心栏目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的社会爱心人士达数万人,社会各界直接和间接捐款捐物总价值5000多万元。
十年间,栏目记者们采访了80多所农村中小学校,为农村孩子送去募捐来的各种图书文具和体育用品;在农村的养老院,为数百位五保户、孤寡老人、空巢老人送去米面油以及御寒衣物、爱心捐款;为数百个残疾家庭和残疾孩子送去募捐来的轮椅、生活用品、盲文纸等学习用品;在医院和康复中心,“爱心面对面”栏目重点关注白血病患儿、脑瘫患儿、孤独症患儿,不仅为他们募集医药费,还给他们送去玩具、书籍、围巾、手套等新年礼物。
更值得一提的是,栏目记者四次走访“麻风村”,捐款捐物,在栏目的持续的关注下,“麻风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通上了水电,修整了路面;记者们三次采访“艾滋村”,不仅走进艾滋病人家庭,还曾把几十名艾滋孤儿接到合肥,带着他们免费参观游览,捐赠书包文具;此外,“爱心面对面”栏目还在全省的8个监狱建起了“青年爱心图书室”,捐赠图书一万多册,让服刑人员也感受到来自大墙外的帮扶和温暖,帮助他们改过自新……
每一朵浪花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在爱心面对面栏目报道过的众多人物中,最著名的要算王香君了。就在刚刚结束的2015年高考里,她是我省第一位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考生,也是今年全国唯一一位参加普通高考的应届盲人考生,7月里,她圆梦高考,手捧着天津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真诚地感谢“爱心面对面”栏目及所有帮助过她的人为她的音乐梦想插上彩色的翅膀。
因为患有先天性视神经萎缩,小香君的残疾等级达到视力(盲)一级,遗憾的从未亲眼见过这个世界的模样。幸运的是,当过小学音乐老师的奶奶,在她三四岁时就发现了她的音乐天赋,从那时起,小香君就与音乐为伴。2004年,7岁的小香君来到合肥特殊教育中心上小学,在学校里,动听的钢琴声深深打动了她,“我想学钢琴!”小香君说,当时的她并不知道,昂贵的学琴费让爸爸妈妈犯了愁。也就在那个时候,安徽商报“爱心面对面”栏目与小香君结缘,正是通过栏目的“牵线搭桥”,合肥的一家琴行开始免费教小香君学钢琴。天赋加上勤奋和努力,仅仅用了7年,她就过了钢琴业余十级。
2011年12月,小香君实现了一个音乐梦想。在安徽商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爱的人间——盲童王香君钢琴音乐会”在合肥大剧院音乐厅隆重上演。整场音乐会围绕着香君7年来艰难的音乐路而展开:从先天失明的痛苦到一家人的永不放弃;从学琴的重重困难到很多人的无私相助;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明朗大气,生命在黑暗世界的挤压下反而迸发出无限的热情,现场近千名观众一起为小香君鼓掌、祝福。也正是这场音乐会,让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张云认识了王香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所艺术职业学院为小香君敞开了专业学习音乐的大门,她也成为了学校建校60年来首位盲人学生。让人感动的是,考虑到小香君的实际情况,学校不仅仅为她免除了学费和住宿费,还为她在一楼单设了一间宿舍,方便妈妈陪读。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更是为她配备了校内最最顶尖的钢琴和声乐老师。
从王香君报名参加2015年普通高考的那一天起,爱心面对面栏目全程跟踪报道:报名时遭遇的困难、政策不明了时的担心、专业课考试走上的绿色通道、安徽大学“学霸”们为她组建的“梦幻补习团队”……一直到今年的“残疾人高考新政”出台,省教育厅、省考试院为她量身定制考试方案,盲文试卷、提前进场、延长时间……帮助她顺利完成考试。令人欣喜的是,在安徽省音乐类统考中,香君的总分为180.77分,在全省5000余名考生中排名第14名;在文化课考试中,她的高考成绩超过了省艺术类本科线10分。最终,王香君被天津音乐学院正式录取。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副院长邬平川、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张云等第一时间赶往她家中告诉她这个喜讯,并送去慰问金。王香君参加高考的完整过程,爱心面对面栏目始终如影随形、真实完整地予以记录、报道。
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王香君说,她想通过“爱心面对面”栏目告诉所有关心和帮助过她的人:“虽然我从来没有真正看过这个世界,但一路走来,我感受到的都是温暖和美好,感谢大家为我的音乐梦想插上彩色的翅膀!”这一句话,也让栏目的所有记者感觉心里暖暖的。
点滴付出也能汇成爱的海洋
“点滴付出汇成爱的海洋;扶贫济困共建和谐社会”这是“爱心面对面”栏目的宗旨,也是成功的“秘诀”。
一个赚不来一分钱广告费也不允许与任何经营活动“挂钩”的栏目,十余年来每个星期雷打不动地“强势占领”两个版面,首先是得到了报纸决策层领导的价值认可。这份认可,是对报纸品牌形象的巩固及社会责任的担当,十年如一日。
其次,“爱心面对面”栏目从主持人到负责采访、写作的各位兼职记者,十年来始终关注社会的最基层、始终走在最需要帮助的人们身边,报道这些困难群众的真实生活和他们的困难需求。这里面,有像王香君一样后来成为全国各家媒体争相报道的“名人”,但更多的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普通通的需要帮助的人。栏目记者所要做的,是一次一次的倾听、记录、整理、报道、收集反馈、回访。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更是公益的生命。真实地报道困难群体的需求,真实地为爱心读者搭建爱心通道,把米、油、圖书、药品、爱心款送到需要的人手中,并且在下一期的新闻报道中不厌其烦、一一详述“爱心流水账”。这意味着,栏目的记者不仅仅是新闻事件的旁观者、记录者,还成为了公益事业的参与者、组织者、倡导者。
在这个基础上,每一份爱心的“缘起”与“落脚”都因为脚踏实地而真实可信,越来越多的爱心读者养成了关注“爱心面对面”栏目的阅读习惯,并从“普通读者”变为参与其中的“爱心人士”,真正实现了“点滴付出汇成爱的海洋”。
给“爱心面对面”注入新动力
成就毕竟属于过去,一份都市报的爱心之路要走下去,除了坚持,还需要适当的调整,尤其是不能忽视“新媒体”的作用,这也是“爱心面对面”栏目目前需要积极应对的。
如今的微博与微信上,“微公益”越来越演化成一种生活方式,不仅推动了平民公益事业的发展,更传递着“人人公益”的理念。要让公益活动更大众、更草根、传播更迅速、交流更便捷、捐赠通道更通畅,不能放弃“微领地”,这是现在奇缺人手的“爱心面对面”栏目所欠缺的:仅仅在报纸上“求助”与“反馈”,仅仅靠读者自发地完成微博、微信传播,显然跟不上新媒体时代的“刷新”节奏。
这个品牌栏目需要坚持自己的信念、风格与运行模式,同时注入新动力,才能更好地“让爱心继续”。
(作者单位:安徽商报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