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小提琴课程教学中美学思想的融入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hydromu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教育一直在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追求也开始不仅仅限于知识和能力。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升,他们对于音乐和美术等艺术教育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此,音乐美学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过去,高校音乐教学中更多的是重视纯声乐,而现在,器乐专业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小提琴作为高校音乐教学中器乐专业的一部分,它的成长速度越来越快。小提琴演奏是一种艺术,是人们对美的追求。目前,高校小提琴专业发展潜力巨大,但发展实力不足,为帮助高校学生提升美学修养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本文就如何将美学思想融入到高校小提琴课程教学中进行阐述,让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
  关键词:小提琴  高校课程教学  美学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3-0120-03
   音乐美学,顾名思义就是把音乐和美术融为一体的一门综合学科,它是一门既需要大量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实践能力的学科。音乐美学教育的发展,对于提升学生音乐综合素养十分重要。因此,在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应该让学生在小提琴的学习中塑造自己对于美的欣赏和提高对美的追求。
  一、高校小提琴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小提琴课程教学的存在问题
   进入高校的学生对于小提琴的认识程度不同,基础能力也不尽相同。这就意味着,在小提琴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所面临的学生,其水平和专业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工作时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教学也就往往无法具备针对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压力会增加,教师的授课效果也不好。此外,高校小提琴教学的教材不够创新,比较单一化。课程教学中,教材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小提琴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般都是一些固定的练习曲目,比较枯燥无味。长期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会有所降低,甚至丧失热情和喜爱。
   (二)高校小提琴课程教学的改革必要性
   小提琴是从西方引入到我们国家的,因其外形优美、音色动人心弦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自从小提琴成为高校音乐课程专业之后,它的发展一直呈上升趋势,潜力无限,很多的教育学者和教师都意识到了这点,一直在努力研究高校小提琴课程的教学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以前只有一部分音乐学院开设了这类课程,而现在很多的院校都开设了小提琴专业课程。小提琴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可以培养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这也符合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理念。但是,时代的进步远远超出我们想象。我国的小提琴教育事业虽然一直在发展,但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仍然不够完善。例如,传统的小提琴课堂教学中,老师会对学生有硬性规定。大量反复的练习,学生可能会掌握其中的技巧,教师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这种教学模式是不好的,也达不到长期良好的效果。学生要能够把在课堂中学习到的小提琴知识运用到社会和生活上,从而真正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这才是小提琴课程专业应该有的方向。因此,高校小提琴课程教学改革是很有必要的,我們的老师也应该思考探索,为小提琴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
  二、高校小提琴教学中美学思想的研究价值
   小提琴被称为是乐器王后,又是所有乐器中最像人声演唱的一种乐器。因为其优美的音色与丰富的表现力以及古今繁多的作品,成为乐器中广受垂青的“明星”。小提琴是情感充沛的代表,它拥有高昂清亮的的音色,人们常用它表达出内心情感的波动。小提琴是西洋乐器,从巴洛克华丽时代到摩登的20世纪,从气势磅礴的协奏曲到优美可亲的安可小品,无数的国外音乐家为之付出辛苦努力。随着社会发展多样化,西方思想和东方思想产生激烈的碰撞,文化交流也愈来愈多。小提琴作为一种西方艺术文化,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对于小提琴教学模式的探索,我国从最开始的依照西方小提琴演奏技巧到现在能够在演奏技巧上拥有较为成熟的教学系统,这一切离不开很多学校和教师的辛苦付出。例如,以前学生学习专业的小提琴知识只能单独请老师,或者就读音乐学院,而现在,随着我国小提琴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很多综合大学都开始开设小提琴专业课程,高校小提琴教学在推动我国小提琴教育事业上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小提琴发展仍然后劲不足。教师仅重视学生的演奏技巧,对于学生的创作方面和思想感情方面要求不够。音乐也是一种语言,能够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情感。我们的学生对于音乐方面的理论知识理解不够,认为是枯燥无味的,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去深入,他们甚至对于音乐领域的很多综合知识都不清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重新思考教学方向。自古以来,我国的文化思想一直讲究追求真善美。“美”这种东西,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曾经有一位大师这样阐述美的概念,他说:“我们都认为王昭君是美丽的女子,自古便有成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誉,但是在动物眼里,王昭君真的很美吗?我想未必是这样,或许是因为她太丑了,自然界的万物才避之不及吧”。这种诙谐幽默的说法让人很自然地明白和理解美的概念。正如浪漫主义的原则所言: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美学,从实用性角度来看,它是没用的,但是它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审美角度。为加强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和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将音乐美学思想融入到小提琴课程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音乐美学不仅包括美学的本质方面,也具备思想启迪等作用。只有学生认识到音乐美学中音乐的价值和功能以及美学中丰富的思想内涵,才能够更好地表达乐曲其中的意境。小提琴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不仅是乐者高超的技巧,还需要他们能够融入其中,探究其本质。
  三、高校小提琴课程教学中美学思想的融入表现
   音乐美学是十分有意义的一门学科,它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提升自己的美学素养,从而对自己演奏的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诠释。而且,一个好的小提琴作品应该不仅能够体现高难度的演奏技巧,也要能够展示出传统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谈到: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所共赏的。例如,我国优秀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它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其美学角度来看,它之所以能够流传,和其中能够产生的审美观念是有一定联系的。音乐和情感总是共融的,优秀的音乐,它的情感体验和审美需求也是很重要的。《梁祝》的演奏让人可以感受到崇高的爱情和对生命的崇敬。它拥有动人心弦的旋律和曲调,强烈抒发了情感。人们在聆听时,不免产生共鸣,也会受到其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而且,在演奏中,听者所感知到的不只是声音实体,也会产生某种审美意象,音乐作品就被赋予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是一种情感共融,是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被人们所感知。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小提琴教育成果累累,人们也在努力探索,期望创作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音乐作品。可以看出,在小提琴课程教学中,已经有很多教师意识到音乐美学的价值,并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渗透美学思想。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音乐美学开始作为重要的理论,在日常学习或者研究小提琴演奏实践中出现。这都表明,音乐美学,这一具备音乐和美术,结合知识与实践的学科已经开始慢慢渗透到高校小提琴课程教学中。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自古就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说法,民歌历来是人民生活的艺术概括和缩写,是人们思想观念、文化心理和习俗方式多方面的真实反映。南乡田歌既有吴地细腻灵秀之美,又有楚地山歌粗犷朴素之风,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色,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较为完整地继承了我国民间艺术的优良传统,值得进一步挖掘和研究、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南乡田歌 功能 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5
摘要:舞台表现力是声乐演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影响整场舞台效果的关键因素,演唱者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往往是登台演出,在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具有良好的舞台表现力,能够为演唱增益,渲染现场气氛,从而打动观众,使之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达到揭示、再现作品情感内涵的境界。因此,对于舞台表现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声乐演唱中舞台表现力的内涵入手,探讨声乐演唱中舞台表现力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声乐演唱中
摘要:陕西红色主题民间舞蹈诞生于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浪潮之中,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处理,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具有鼓舞斗志、激励奋进等重要的社会功能。在新世纪的今天,这一优秀的民间舞蹈题材应当以“活态化”的方式被革新重塑,通过理论研讨、改编创作、拓展宣传的方式,使之得到更好的承载,在审美层面与时俱进,将主旋律文化精神传播与弘扬。  关键词:陕西民间舞蹈 红色主题 “活态化”发展机制 與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
摘要:谭盾的《纸乐》是具有创新性的艺术形式,将纸作为重要元素置于舞台演奏,配合交响乐队,这样的作品是否属于音乐存在一些争议,但值得肯定的是《纸乐》的诞生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人与自然共处观念的传播。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纸乐》进行思考,包括《纸乐》是否属于音乐、纸在创作中的特殊性以及人们对《纸乐》的审美差异等。  关键词:《纸乐》 音乐现象 综合经验 审美差异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摘要:以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与日本学校音乐教育概况为研究背景,通过案例叙事研究的方法对人音版小学六年级音乐课《DO RE MI》和日本小学六年级音乐课《家乡》进行对比研究,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提出教学评价与教学问题的同时总结出相应的教学改进措施。从两国不同模式的教学案例中进行总结,对比研究后再对中国音乐教育教材改革的未来提出思考与方向。  关键词:音乐教育 日本中小学音乐教学 中国中小学音乐教学 叙事研究
摘要:关注艺术教育和重视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教育一直都是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不能忽视的组成内容。戏曲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进行艺术教学模式的推进,能够进一步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我国的文化精髓。本文从戏剧艺术专业的设置及当前戏剧艺术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高校 戏曲艺术 教学模式 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摘要:“动作表象”是舞蹈创作思维下重要的物质材料,通过舞蹈编导这一中介的“神来之笔”,舞蹈动作不再是简单的为肢体服务,而是具有意识的通过舞蹈动作这一思维下的创作进行表达,使现实生活中仅有的物质基础有了审美艺术化的高度凝练,从而触及人们的心灵,促使舞蹈不再是肢体的舞蹈,而是有意识有生命的内心诉求和精神向往,使舞蹈编创者成为了连接这一关系的重要纽扣,创作出具有贴切生活和高度精神内容的舞蹈。  关键词:
摘要:创意性思维在舞蹈编导工作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但在专业教学中对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未给予必要的重视度,且培养力度不足。为此,在舞蹈编导教学期间,应不断优化教学措施,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基于此,本文将舞蹈编导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阐述培养策略,希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舞蹈编导 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
摘要:现代钢琴创作目前正处于进一步探索和初步繁荣时期,2013年由赵晓生提出的“百年钢琴梦”让中国的钢琴音乐发展进入了新的篇章,著名作家張朝汲取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和老一辈的钢琴创作梦想,将其创作的中国钢琴作品搬上世界舞台,肩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让梦想世代传承下去。本文从他所创作的中国钢琴曲《音诗》为出发点,探索张朝民族音乐的创作实践,并且不断奠定着自己独特成熟的音乐风格。  关键词:民族音乐
摘要:多元化线上音乐课堂对于疫情期间的各种音乐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各种多媒体线上平台的普及及其广泛应用,线上教学变得更普及更方便。自媒体时代下,各种自媒体平台为音乐的传播、交流、学习等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更加广阔的空间,微信公众号、各大视频平台、学习平台在线上音乐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举以部分熟悉度较高、影响力广泛的平台进行研究,并对其后台数据、大众反馈等方向进行整理研究。本文从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