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动作表象”是舞蹈创作思维下重要的物质材料,通过舞蹈编导这一中介的“神来之笔”,舞蹈动作不再是简单的为肢体服务,而是具有意识的通过舞蹈动作这一思维下的创作进行表达,使现实生活中仅有的物质基础有了审美艺术化的高度凝练,从而触及人们的心灵,促使舞蹈不再是肢体的舞蹈,而是有意识有生命的内心诉求和精神向往,使舞蹈编创者成为了连接这一关系的重要纽扣,创作出具有贴切生活和高度精神内容的舞蹈。
关键词:动作表象 舞蹈编创 舞蹈审美 创作情感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3-0052-05
在舞蹈编导工作当中,胡尔岩老师可谓称得上是舞蹈编创理论研究领域中影响较大的舞蹈工作者之一。她在舞蹈教学以及舞蹈编创当中具有许多独到的编创见解和新奇思路,笔者深受启发,其中她编著的《舞蹈创作心理学》就为当下舞蹈创作者开辟了全新的思考路径。就书中提到的舞蹈思维的物质材料之一的动作表象就极具创作可行性,仅就动作表象展开论断,如若有所欠缺,便结合编著《中国舞蹈美学》的袁禾老师一书中提到的关于舞蹈美学命题的相关内容,以编导思维看动作看舞蹈内容,就更有意思了。通过编创使形式与内容美结合,笔者认为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践研究价值,以此来展开“动作表象”下舞蹈编创的意境之美的论述。
一、动作表象
“动作表象”是舞蹈创作中舞蹈思维的重要材料,之所以是重要材料,原因在于我们编创时必须从思维这一方面入手,这一关键环节在舞蹈创作思维方面成为了重要的切入点。编创是在有形和无形之间,有形是指我们所创造的舞蹈这一人体的物质材料为基础,无形是指我们所要编创的内在驱动力,既是创新的源泉,也是编者的内在逻辑。所以在创与编之间,我们要把握其内在的驱动力,必须要依赖于外在物质带给我们的视听感官,那么这个有形物质的提取就要作用于我们的肢体,通过我们所看到的思维方式进行捕捉,这样的捕捉就被我们称之为舞蹈动作的表象。
何为“表象”,在新华字典里是这样解释的:“表,是指外部,外貌,表层,显示;象,是指形状,样子,现象,象征;‘表象’意为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在德国作家叔本华著,石冲白译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版本中,提到关于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关于“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一命题,他说:“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他还举例说明:“对于人来说,他并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只是因为眼睛看见太阳,才有太阳的存在,因此围绕着人的世界,只是围绕着人的表象而存在着”。叔本华这一举例说明他从唯心主义的实际出发,继承和发展了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哲学命题。如果说“表象”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然是从人的本体思维所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反映出发,那么在人脑中所留存的记忆形象就可叫做“表象”。
至此“动作表象”就与舞蹈相关了,动作作为舞蹈当中最小的结构单位,它是由多个因素所构成的,也可以是情感,也可以是动律、动态或者是动力、节奏等。动作与舞蹈相关,因此他所展现的就是以肢体为能动的物质载体,在这里可以说动作是舞蹈的灵魂,没有动作的支撑,舞蹈便无法得以诠释。“动作表象”可以说是舞蹈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通过以变化莫测的舞蹈动作,用储存于舞蹈艺术家脑海中的形象记忆的反映,以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就突出在舞蹈艺术创作中动作表象和舞蹈创作活动的密切关联与不可分割,以下可分为两种“动作表象”手段:
(一)生活动作表象
艺术家们都说:“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通过此番言论,我们所有的艺术家们都积极扎根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汲取素材,为艺术创作,舞蹈艺术家们也不例外。但对于现实生活的现象,舞蹈艺术家们其实并不能直接作用于舞蹈编创的直接材料,而是要经过舞蹈编导这一主体的内在结构吸收、记忆储存等方式印记下来,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感受过的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会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
生活中的积累,使得舞蹈艺术家与客观现实生活相撞击产生了“火花”,这种火花就是舞蹈编导的主观能动性。所谓在舞蹈编导者眼中的“日久生情”,也就是当生活中的某个情景或某个行为动作与舞蹈编导内心的主体结构发生碰撞,被舞蹈编导所接受,吸纳。这样的生活动作才能够被编导“表象”或“储存”下来,深深的印刻在脑海当中。在艺术编创之时,舞蹈编导便将这些生活素材重新整理出来进行创作,成为了舞蹈编导题材选择和开掘物质的前提基础,与作品立意的深度与之关联。例如广西大学艺术学院编创的《田间·斗笠》,从生活视角出发,讲述了广西壮族女人们在田里劳作的淳朴与勤恳,突出“斗笠”这一生活道具与播种、插秧等劳动动作结合在一起的舞蹈艺术化作品。这一作品紧密结合了广西本土特色,与农业劳动生活相关联,该编导善于观察、捕捉和加工提炼,通过“生活动作表象”这一系统来编创,这与编导社会生活的实景体验有着密切关系,也突出了编导对客观生活的观察了解是丰富和生动的,进而才能形成这样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对此,在舞蹈编创过程中,生活动作为编导提供了自由翱翔的表象空间。
(二)结构动作表象
“结构”一词大多数用在建筑学里面,但对于舞蹈艺术来说,结构也同样适用。法国高宣扬作家在《结构主义》一书中提到什么是结构,他说:“结构一是指各个事物的构造形式和构成方式;二是指这些构造的组成原料——如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木头等”。结构具有广义的含义,对于舞蹈艺术编创中所汲取的素材原料也是可行的,我们往往只注重第一点,而忽略了第二点。对于舞蹈来说,构造舞蹈组成的原料既是身体,身体所挥发的时空造就了动作,形成我们舞蹈意义上的“结构动作”。
既然是结构动作表象,我们首先就要从何为结构入手,我们常纠結于结构是形式还是内容,在结构动作表象的基础上,结构动作可视为形式,结构动作表象就为内容,两者区分在于我们要以形式促内容为前提,这也就是讲到为何要以“动作表象”的手段。法国编舞家布尔乔亚2020年推出的新作《我想知道我不记得的梦想去哪了》,他将舞蹈与杂技相结合并无缝对接,其实杂技更在于形式表现,较舞蹈之中用舞蹈表象或许会更容易些,因为舞蹈是情感的艺术,该作品主要内容是六名舞者在方形木托盘上奔跑,摇摆,不断失衡,不断调整,试图用细腻而又诗意的方式描绘一个群体共存状态下的脆弱凝聚力。通过舞台上不断变换的木板,打破固定舞台空间,用木板道具摆弄,作用下呈几何状,在空间中做出反映,其突出的就是微型社会下人们的真实现状。
关键词:动作表象 舞蹈编创 舞蹈审美 创作情感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3-0052-05
在舞蹈编导工作当中,胡尔岩老师可谓称得上是舞蹈编创理论研究领域中影响较大的舞蹈工作者之一。她在舞蹈教学以及舞蹈编创当中具有许多独到的编创见解和新奇思路,笔者深受启发,其中她编著的《舞蹈创作心理学》就为当下舞蹈创作者开辟了全新的思考路径。就书中提到的舞蹈思维的物质材料之一的动作表象就极具创作可行性,仅就动作表象展开论断,如若有所欠缺,便结合编著《中国舞蹈美学》的袁禾老师一书中提到的关于舞蹈美学命题的相关内容,以编导思维看动作看舞蹈内容,就更有意思了。通过编创使形式与内容美结合,笔者认为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践研究价值,以此来展开“动作表象”下舞蹈编创的意境之美的论述。
一、动作表象
“动作表象”是舞蹈创作中舞蹈思维的重要材料,之所以是重要材料,原因在于我们编创时必须从思维这一方面入手,这一关键环节在舞蹈创作思维方面成为了重要的切入点。编创是在有形和无形之间,有形是指我们所创造的舞蹈这一人体的物质材料为基础,无形是指我们所要编创的内在驱动力,既是创新的源泉,也是编者的内在逻辑。所以在创与编之间,我们要把握其内在的驱动力,必须要依赖于外在物质带给我们的视听感官,那么这个有形物质的提取就要作用于我们的肢体,通过我们所看到的思维方式进行捕捉,这样的捕捉就被我们称之为舞蹈动作的表象。
何为“表象”,在新华字典里是这样解释的:“表,是指外部,外貌,表层,显示;象,是指形状,样子,现象,象征;‘表象’意为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在德国作家叔本华著,石冲白译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版本中,提到关于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关于“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一命题,他说:“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他还举例说明:“对于人来说,他并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只是因为眼睛看见太阳,才有太阳的存在,因此围绕着人的世界,只是围绕着人的表象而存在着”。叔本华这一举例说明他从唯心主义的实际出发,继承和发展了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哲学命题。如果说“表象”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然是从人的本体思维所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反映出发,那么在人脑中所留存的记忆形象就可叫做“表象”。
至此“动作表象”就与舞蹈相关了,动作作为舞蹈当中最小的结构单位,它是由多个因素所构成的,也可以是情感,也可以是动律、动态或者是动力、节奏等。动作与舞蹈相关,因此他所展现的就是以肢体为能动的物质载体,在这里可以说动作是舞蹈的灵魂,没有动作的支撑,舞蹈便无法得以诠释。“动作表象”可以说是舞蹈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通过以变化莫测的舞蹈动作,用储存于舞蹈艺术家脑海中的形象记忆的反映,以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就突出在舞蹈艺术创作中动作表象和舞蹈创作活动的密切关联与不可分割,以下可分为两种“动作表象”手段:
(一)生活动作表象
艺术家们都说:“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通过此番言论,我们所有的艺术家们都积极扎根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汲取素材,为艺术创作,舞蹈艺术家们也不例外。但对于现实生活的现象,舞蹈艺术家们其实并不能直接作用于舞蹈编创的直接材料,而是要经过舞蹈编导这一主体的内在结构吸收、记忆储存等方式印记下来,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感受过的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会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
生活中的积累,使得舞蹈艺术家与客观现实生活相撞击产生了“火花”,这种火花就是舞蹈编导的主观能动性。所谓在舞蹈编导者眼中的“日久生情”,也就是当生活中的某个情景或某个行为动作与舞蹈编导内心的主体结构发生碰撞,被舞蹈编导所接受,吸纳。这样的生活动作才能够被编导“表象”或“储存”下来,深深的印刻在脑海当中。在艺术编创之时,舞蹈编导便将这些生活素材重新整理出来进行创作,成为了舞蹈编导题材选择和开掘物质的前提基础,与作品立意的深度与之关联。例如广西大学艺术学院编创的《田间·斗笠》,从生活视角出发,讲述了广西壮族女人们在田里劳作的淳朴与勤恳,突出“斗笠”这一生活道具与播种、插秧等劳动动作结合在一起的舞蹈艺术化作品。这一作品紧密结合了广西本土特色,与农业劳动生活相关联,该编导善于观察、捕捉和加工提炼,通过“生活动作表象”这一系统来编创,这与编导社会生活的实景体验有着密切关系,也突出了编导对客观生活的观察了解是丰富和生动的,进而才能形成这样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对此,在舞蹈编创过程中,生活动作为编导提供了自由翱翔的表象空间。
(二)结构动作表象
“结构”一词大多数用在建筑学里面,但对于舞蹈艺术来说,结构也同样适用。法国高宣扬作家在《结构主义》一书中提到什么是结构,他说:“结构一是指各个事物的构造形式和构成方式;二是指这些构造的组成原料——如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木头等”。结构具有广义的含义,对于舞蹈艺术编创中所汲取的素材原料也是可行的,我们往往只注重第一点,而忽略了第二点。对于舞蹈来说,构造舞蹈组成的原料既是身体,身体所挥发的时空造就了动作,形成我们舞蹈意义上的“结构动作”。
既然是结构动作表象,我们首先就要从何为结构入手,我们常纠結于结构是形式还是内容,在结构动作表象的基础上,结构动作可视为形式,结构动作表象就为内容,两者区分在于我们要以形式促内容为前提,这也就是讲到为何要以“动作表象”的手段。法国编舞家布尔乔亚2020年推出的新作《我想知道我不记得的梦想去哪了》,他将舞蹈与杂技相结合并无缝对接,其实杂技更在于形式表现,较舞蹈之中用舞蹈表象或许会更容易些,因为舞蹈是情感的艺术,该作品主要内容是六名舞者在方形木托盘上奔跑,摇摆,不断失衡,不断调整,试图用细腻而又诗意的方式描绘一个群体共存状态下的脆弱凝聚力。通过舞台上不断变换的木板,打破固定舞台空间,用木板道具摆弄,作用下呈几何状,在空间中做出反映,其突出的就是微型社会下人们的真实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