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在深山峡谷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81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17日是穆斯林的传统节日开斋节,因此有了3天小长假,本来约了乌鲁木齐一帮机友与摄影爱好者同行独库公路,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同行,最后只能和媳妇两人单独踏上旅程。早闻独库公路之美,一直未能相见,出发前未制定行程,所以一路抱着随遇而安的心态,走走停停,用Phantom3 Pro 拍摄了沿途美景 因为独库公路海拔起伏的原因,也在一天从接近40度的高温到白雪皑皑的冰川雪山,一天经历四季,美得让语言都要苍白。之后我们来到巴音布鲁克草原湿地,最后从巴伦台经216国道返回乌鲁木齐。历时3天。曾经很向往天堂,现在觉得,身为一个新疆人很幸福,因为我们身在天堂。


  独库公路,从独山子到库车的公路。全长561公里、连接南北疆的公路。横亘崇山峻岭、穿越深山峡谷,连接了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它的贯通,使得南北疆路程由原来的1000多公里缩短了近一半,堪称是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为了修建这条公路,数万名官兵奋战10年,其中有168名筑路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独库公路号称新疆最美公路,另一个别名是天山景观大道.
  独库公路沿途可以停车的地点很多,通常是公路旁有一块土石垫起的空地作为临时停车区,比较大的空地周围景色都不错,沿途可拍的点很多,建议选择峡谷地带与山顶高点地带进行航拍,可充分拍摄大场景与穿越镜头,当然了,最好要带着公路一起拍,更显苍茫天山中人的鬼斧神工造就出这样一条天路。
  这同时还是一条英雄之路。当年的筑路官兵,硬生生地在“不通”的达坂上凿通了隧道,在黄羊都望而却步的达坂上修建了通途,跨越了不可逾越的山峰……修建独库公路时牺牲了128人。
  在长达9年的公路建设中,有上百名解放军战士因雪崩、泥石流等原因而长眠于乔尔玛烈士陵园。因此,这是一条英雄之路。他们年龄最大的31岁,最小的16岁。后人在独库公路上修建了乔尔玛纪念碑,这是为了缅怀那些为独库公路建设而献身的有名字的和没有名字的官兵们,这是人们永远不能忘却的纪念!
  曲折壮观的独库公路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沿途穿过天山海拔3700米的“铁里买提达坂”。海拔3390米的哈希勒根达坂隧道,曾经是中国海拔最高的隧道。公路上还修有百米的防雪长廊,可使悬崖上的崩雪翻落到公路旁深沟中去,不失为独特的一景。如再前行70公里,就是水草丰盛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
  7月18日我们遭遇了前所未见的大堵车,双向车道堵了连绵20多公里,站在山顶都望不到头,好在天气凉爽景色宜人,倒也不觉得烦躁,眼看着天要黑了还是到不了乔尔玛,为了不走夜路,我们决定就地扎帐篷,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明智的,半夜我走出帐篷时,看到的堵车景像让人惊叹。
  关于这次堵车我想说两句感想,由于是小长假,出游的人很多,大多是从乌鲁木齐方向去伊犁旅游的,乔尔玛是必经之路,本来对向的双车道通行正常,可有些自私之辈只顾自己的利益,非要从对向车道超车插队,结果堵住了对向来车,进退两难,就造成了严重的堵车,这不是天灾,根本就是人祸,而且是由于人的素质引起的人祸,我想,中国游客在国外的种种不受待见就是这种人造成的,给我国人形象抹黑。
  第二天醒来,继续踏上旅程,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巴音布鲁克大草原,通往草原的路更是风光无限,可惜我在开车,媳妇在睡觉,没人拍照,我的车载逆变器出了点问题,飞机电池充不上电,错过了不少景色。
  巴音布鲁克草原,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西北、天山山脉中部的山间盆地中,四周为雪山环抱,海拔约2500米,面积23835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草原,仅次于内蒙古额尔多斯草原。巴音布鲁克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泉水”,草原地势平坦,水草丰盛,是典型的禾草草甸草原,也是新疆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那里不但有雪山环抱下的世外桃源,有“九曲十八弯”的开都河,更有优雅迷人的天鹅湖。这里是一个保护很好的自然保护区,游客禁止随意进入草原,景区门票加区间车票一人约160元,小贵,我们到时已是6点多,为了不错过著名景观“九曲十八弯”我们路上没有在其他景点下车,一路直奔重点,到地点后,离落日还有一个小时,我用两块电池航拍了巴音布鲁克湿地景观,最后用一块电池航拍了“九曲十八弯”的落日。
  回乌鲁木齐的路上轻信了高德导航指的一条近路,结果换来我无尽的后悔与后怕,216国道巴伦台-乌鲁木齐段是一条坑爹的路,其间有近100公里的石子路,路上凹凸不平布满坑槽与尖锐的石头,为了避免爆胎,因为开的是小车(高尔夫6)我只能保持平均20码时速前行,更甚的是中间有一段极为险峻的盘山路,翻越海拔4280米的胜利达坂九盘道,此路左边是落石,右边是悬崖绝壁,最窄处只能通行一辆车,我光翻此达坂就花了一小时。冰川近在咫尺,我却不能左顾右盼观风景,山下还有大货车跌落的残骸,据说此路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是一条南北疆调集军队用的战备通道,多年来,很多大货车为了躲避过路费,选择走这里,据说有1000多人在这条路上丧生。
  最终有惊无险于7月20日凌晨2点回到乌鲁木齐。
其他文献
在美丽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之上,有着几个地球上自然环境最为纯净的国家。这里远离赤道、靠近极地,常年远离工业环境的污染加上极地寒冷的天气,让一切污秽在这里绝迹。在著名的北欧四国之中,芬兰是最为靠近北极圈的国家,其1/3的土地在北极圈内。每年冬季,这里就变成了一片白色,而西面的波的尼亚湾则会积起厚达数尺的冰层。冬季来到芬兰旅行,在这个坚硬的国度,你将体会到一次真正的“破冰”之旅。  先来看看圣诞老人  
期刊
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精彩发生,随便一个拍摄的动作就能记录一个经典的时刻。普通人眼里它只是简单的瞬间,而摄影者眼里,它是美的体现。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美的摄影者都有一双更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个更善于捕捉的镜头。用眼看世界,用镜头记录世界,用心思考世界,这就是生活的摄影和摄影生活的精彩。  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美的摄影者都有一双更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个更善于捕捉的镜头。
期刊
一  这是翠绿群山间的一个小盆地,盆地中间窝着一个几百户人家的村寨。村寨的房屋全是黑褐色的吊脚楼,此刻正朦胧着灰白色的雾气和炊烟。把雾气和炊烟当作宣纸勾出几笔的,是五座俏拔的钟楼。  钟楼底层开放通透,已经拥挤着很多村民和过路客人,因为在钟楼边的花桥上,另一些村民在唱歌,伴着芦笙。  唱歌的村民一排排站在花桥的石阶上,唱出来的是多声部自然和声,沉着、柔和、悦耳。这些村民有一年被选到法国巴黎的一次国
期刊
1858年12月里的一天,巴黎市民仰望着空气中德意志气球,吊篮里有位摄影师正在拍摄巴黎市的鸟瞰照片,他就是当时法国著名的摄影家纳达尔(Nadir)。他在摄影上富有创新精神,空中摄影就是他的一项伟大尝试,这也是最早的航拍。
期刊
自摄影术发明之后,人们就一直在找寻“彩色的照片”,因为人眼看到的是彩色的景物。英国学者帕梅拉·罗伯茨在《百年彩色摄影》一书的前言中写道:“每一个特殊时代都产生、制造和采用了独特的彩色印像法,它所提供的染料和色素对色彩的品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色彩的品质定义了一种风格,同时也定义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彩色摄影术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欧美各国争夺着摄影史上彩色摄影术发明的年代和代表人物。据
期刊
也门妇女戴面纱不但是保护男人,同时是对妇女的保护。也门大多数女子自12岁开始披戴面纱,以回避男人,女性的一切装饰只为她的丈夫,在大庭广众下打扮得花枝招展,暴露女性的曲线和美貌是一种邪恶的诱惑。稍微让人惊喜的是,只能在也门才能看穆斯林妇女披肩——五颜六色的千姿百态的棉方巾,从也门女子头顶披泻至地面,女子再用一块薄纱细布蒙住脸庞,即使丈夫在街上遇上自己的老婆也未必能认出来。不过服装店里,倒诧异地发现各
期刊
摄影诞生百年,辉煌的摄影史中无数的摄影师们把他们的画面化为符号,铸造着这庞大的体系,于是他们用脚步丈量山河,在行走中思考并拍摄。无数的先驱们前仆后继地加入这场史诗远征,终于有一天,他们走到了尽头。他们不再满足于那些过往,于是解构再重构,尝试着突破既有的摄影语言体系,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航拍飞机的出现,人们拔地而起,冲向天空,希望用另一种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那高耸的山脉,那冰冷的江河,那喷涌着地狱
期刊
作为欧洲第二大岛,它并不为太多人了解,甚至于,许多简易地图上都会忽略它的存在。它的奇特在于一个面积仅7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上,几乎存在着所有的地貌奇观,从冰川到火山,从地热到苔原,还有温泉和荒漠。它温柔,因为在寒冷的冬季,它能释放永远不枯竭的温暖;它残酷,深入腹地见不到一片绿叶,满眼看到的是狰狞的山岩和荒漠;它神奇,地下涌动的热泉温暖着千家万户;它壮美,声隆震响的瀑布宛若天河决堤。大自然在这里挥洒的力
期刊
深圳蛇口赤湾港,位于深圳西部的南头半岛顶端,背山向海,面对广阔的珠江口伶仃洋矾石水道,与亚太航运中心香港海面一水相连。蛇口赤湾港经过招商局30多年的经营,全港口岸线长达2716.15米,其中有多功能散杂货码头泊位7个,超巴拿马集装箱泊位3个,可同时停靠两艘35000吨级各类货轮或两艘45000吨级巴拿马型散货轮。  这么宽幅的港口岸线,又是背靠树木葱茏的小南山山崖,如果用手持单反摄像机,仅凭一己之
期刊
一直寻找的夏日清凉,上深山下大海,原来竟然在我国的高原。夏日6月,当微信朋友圈中人人都在晒30度高温躲酷暑抱怨热的时候,我在甘南,一路买了两件保暖的冲锋衣来御寒。这里不仅每天的蓝天白云头上飘,还有夏日最不可思议的“凉”。这里的凉,其实是有如初春的冷。此时的甘南,白天温度最高时也仅有十几度。  来到甘南,是因为好奇,因为这里是高原;刚刚来到甘南,是因为惧怕“高反”,所以几十年后我才从一个海拔不足百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