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警察和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作品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苏比,想方设法打通去监狱之路,以谋得食宿,度过即将来临的严冬。他多次作恶,屡犯律条,可警察并不理会,而当他在教堂赞美诗音乐感召下决心重新做人之际,却莫名奇妙地被捕入狱了。
读完这篇小说,它的结构和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谈谈我的见解。
阅读小说,首先要从其三要素的分析入手,而完整的故事情节更是把握小说主旨、理解小说典型意义的首要因素。
《警察和赞美诗》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它的整个故事是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展开的,情节紧凑而又集中。
开端部分,主要是写主人公流浪汉苏比的出场,并介绍他的“冬居计划”。冬天迫在眉睫,苏比面临选择。要么去慈善机构接受布施,要么像往年一样到布莱克威尔监狱里去服刑三个月。苏比选择了后者,因为他“高傲”的灵魂不愿“付出精神上的屈辱来回报”。
发展部分,写苏比为了实施自己的“冬居计划”,想方设法干违法的勾当。这部分情节曲折生动,随着苏比一次又一次地故意为非作歹,故事情节也不断向前发展。
苏比故意为非作歹共有六次,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读者了解主人公苏比的必要环节。随着“冬居计划”的实施,苏比的入狱方案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了调整。最初的一套是“最舒服”的,也是最体面的。“美美的”、“悄悄地”、“安安静静地”等词语显示出,在他的想像里,去“冬宫”的旅途是那样轻松、那样惬意,好比是自己给自己进行一次“饯行”,而且是那样排场,那样体面。紧接着的一套也是挺轻便的,对社会的危害不过就是一块“大玻璃”罢了。第三套应该说是比较实在的。虽然“盘盏和气氛都粗里粗气”,但总算是“消受”了一顿。然而这次也砸了。这对他的“自信心”又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第四套方案就是下策的了,但为了实现其“计划”,还是豁了出去。结果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摆脱那个妓女的纠缠。这次失败使他感到一阵恐惧——担心计划不能实现。第五次是在公共场所大嚷大叫,这简直是有意无意的一种发泄,这种发泄可以说是对现实的一种控诉。然而,这种发泄也不起丝毫作用,于是他真的感到他的“仙岛”可望而不可及。最后一套办法是偷东西,这是他最不情愿的。尽管他是那样的胆大妄为,而且能够“敢作敢为”。但这次,苏比对自己的行为的理解并不那么理直气壮。
随着情节的发展,苏比的自尊一次又一次地丧失,品行变得越来越恶劣。小说让我们看到社会是如何将一个原本有自尊、很“高傲”的青年一步一步推向罪恶的深渊的。
结局部分,更是悬念重重,发人深省。苏比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准备回麦迪生广场露宿。他被教堂里传出的赞美诗悠扬的音乐所感染,幡然醒悟,决定重新做人。可正在这时警察却突然逮捕了他,并判他三个月监禁。小说到此也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故事情节的完整、紧凑、集中、巧设悬念是小说结构最大的特点。而通过情节我们可以看出苏比具有这样的性格特点:
苏比是一个流浪汉,是一个性格比较复杂的人物形象。一方面在穷困潦倒之际,曾经落入泥潭,有过“堕落的时光”,有过“低俗的愿望”,以至于“心灰意懒,才能衰退,动机不良”;另一方面,他的堕落行为又都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故意去干的。然而,作恶并非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的“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因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苏比还有令人怜悯和同情的一面。
苏比的性格有一个变化过程。小说开头着重表现苏比性格的高傲,说明他是被“生存危机”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决定去当“法律的客人”。苏比原本是一个纯洁无瑕的少年,只是后来才沦落为一个浑浑噩噩、游手好闲的流浪汉的。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赞美诗乐音的感化下唤起对纯洁生活的回忆,从而产生弃旧图新的想法。这样的人物命运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所致的。
以上是对于《警察和赞美诗》的结构和人物的一点粗浅的意见。
收稿日期:2008-04-24
读完这篇小说,它的结构和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谈谈我的见解。
阅读小说,首先要从其三要素的分析入手,而完整的故事情节更是把握小说主旨、理解小说典型意义的首要因素。
《警察和赞美诗》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它的整个故事是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展开的,情节紧凑而又集中。
开端部分,主要是写主人公流浪汉苏比的出场,并介绍他的“冬居计划”。冬天迫在眉睫,苏比面临选择。要么去慈善机构接受布施,要么像往年一样到布莱克威尔监狱里去服刑三个月。苏比选择了后者,因为他“高傲”的灵魂不愿“付出精神上的屈辱来回报”。
发展部分,写苏比为了实施自己的“冬居计划”,想方设法干违法的勾当。这部分情节曲折生动,随着苏比一次又一次地故意为非作歹,故事情节也不断向前发展。
苏比故意为非作歹共有六次,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读者了解主人公苏比的必要环节。随着“冬居计划”的实施,苏比的入狱方案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了调整。最初的一套是“最舒服”的,也是最体面的。“美美的”、“悄悄地”、“安安静静地”等词语显示出,在他的想像里,去“冬宫”的旅途是那样轻松、那样惬意,好比是自己给自己进行一次“饯行”,而且是那样排场,那样体面。紧接着的一套也是挺轻便的,对社会的危害不过就是一块“大玻璃”罢了。第三套应该说是比较实在的。虽然“盘盏和气氛都粗里粗气”,但总算是“消受”了一顿。然而这次也砸了。这对他的“自信心”又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第四套方案就是下策的了,但为了实现其“计划”,还是豁了出去。结果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摆脱那个妓女的纠缠。这次失败使他感到一阵恐惧——担心计划不能实现。第五次是在公共场所大嚷大叫,这简直是有意无意的一种发泄,这种发泄可以说是对现实的一种控诉。然而,这种发泄也不起丝毫作用,于是他真的感到他的“仙岛”可望而不可及。最后一套办法是偷东西,这是他最不情愿的。尽管他是那样的胆大妄为,而且能够“敢作敢为”。但这次,苏比对自己的行为的理解并不那么理直气壮。
随着情节的发展,苏比的自尊一次又一次地丧失,品行变得越来越恶劣。小说让我们看到社会是如何将一个原本有自尊、很“高傲”的青年一步一步推向罪恶的深渊的。
结局部分,更是悬念重重,发人深省。苏比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准备回麦迪生广场露宿。他被教堂里传出的赞美诗悠扬的音乐所感染,幡然醒悟,决定重新做人。可正在这时警察却突然逮捕了他,并判他三个月监禁。小说到此也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故事情节的完整、紧凑、集中、巧设悬念是小说结构最大的特点。而通过情节我们可以看出苏比具有这样的性格特点:
苏比是一个流浪汉,是一个性格比较复杂的人物形象。一方面在穷困潦倒之际,曾经落入泥潭,有过“堕落的时光”,有过“低俗的愿望”,以至于“心灰意懒,才能衰退,动机不良”;另一方面,他的堕落行为又都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故意去干的。然而,作恶并非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的“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因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苏比还有令人怜悯和同情的一面。
苏比的性格有一个变化过程。小说开头着重表现苏比性格的高傲,说明他是被“生存危机”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决定去当“法律的客人”。苏比原本是一个纯洁无瑕的少年,只是后来才沦落为一个浑浑噩噩、游手好闲的流浪汉的。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赞美诗乐音的感化下唤起对纯洁生活的回忆,从而产生弃旧图新的想法。这样的人物命运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所致的。
以上是对于《警察和赞美诗》的结构和人物的一点粗浅的意见。
收稿日期:2008-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