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关于民族问题的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u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国的指导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基础,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其中如何使得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宗教、民族风俗、民族传统相结合,找到其中的契合点很关键。本文探讨主要依靠非政府组织的自发形成与民间力量的广泛传播与诱导,使得民族问题的政治化倾向被弱化,民族问题的走向服从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可以被探寻。
  【关键词】民族问题;裕固族;马克思主义;契合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一、社会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交融与冲突
  由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她总是与某种宗教信仰相结合,形成较为稳定的、游离于社会主流文化之外的独特的文化表征。以甘肃省张掖市祁连山下聚居的游牧民族裕固族为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一)民族地区主流文化中排异现象的普遍存在
  本人花了大约两年时间来到民族地区生活和工作,一方面感受到裕固族人民的性格豪爽与淳朴,另一方面也能体会到他们出于自我的保护,认为汉民族统一各族,执掌国家权力,有着天然的民族心理优势,表面上少数民族显得平和而谦逊,但民族心理中普遍有大民族主义,排异现象较为普遍。
  (二)以宗教教义与精神为主的民族文化特征明显
  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与宗教相紧密联系,宗教场所与宗教活动成为民族文化的主要承载方式,这些也成为了少数民族的民族品格、民族习惯养成的重要部分。很多信仰宗教的少数民族都以能在较大或较有声望的寺院中接受宗教正统教育为荣耀,而不太愿意接受公立学校的正规教育,这使得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与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中显得力量不足。
  (三)少数民族身份认定分歧存在差异
  他们在自己的区域范围内,依仗自然地理条件,凭借自然资源禀赋,形成了一整套有序的社会组织体系和人文社会景观,独享其中,自得其乐,甚或并不想得到太多的干预与侵扰。从少数民族内部看,他们并不认同这种“少数”身份的区别。
  (四)各民族在同生共长的推进中的博弈
  各民族实质上在历史悠长的慢慢演化进程中,有着深刻的包容与冲突,但这是常态化的,这就需要我们淡化民族身份划定,更多地从人类社会发展学的角度去研究该问题。
  (五)民族文化的渗透中文化流向不对等问题
  笔者考察了比较多的少数民族,发现在民族聚居区中,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渗透较多地存在于少数民族中,但汉族文化中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较少,文化流向不对等。这样使得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汉族实质上感觉到被边缘与排异。而且这样的文化流向不对等也会导致一系列民族隔阂,甚或使敏感民族问题呈现不稳定趋势。
  (六)民族生活习惯的交融呈现新的特点
  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與服饰特征已经越来越“汉化”。比如很多民族食物越来越“现代化”,人文烙印也越来越少。一些传统的手工艺艺术、饮食制作流程和古老的纺织手法都已渐渐消失,大民族的地理概念正在形成。与此同时,在少数民族的汉族聚居过程中,汉族的饮食、文化特征也被打上深深的民族烙印。
  二、如何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交融,淡化、弱化它们之间的冲突
  (一)民族问题去政治化
  在推进民族地区发展的过程中,我认为主要应该从民族文化、民族现实需求、地理资源条件、生态资源禀赋、文化地理景观等方面多下功夫研究与考虑,主要依靠非政府组织的自发形成与民间力量的广泛传播与引导,才会使得民族问题的政治化倾向被弱化。
  (二)民族问题去敏感化
  这些年,少数民族地区人文、自然、社会普查工作一直还是比较滞后,还有很多盲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研究,民族问题积攒的还是比较多的,这种“无为”的表象实质上对民族问题的解决并无根本性的好处。有些汉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集中区域城市规划与当地市政规划不同步、不配合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民族地区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当前社会形态下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在民族地区的作用比较微弱。从根本上说,少数民族的人民总希望当前社会形态的主流价值观能服从并向他们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靠拢。但在实际中这并不可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地位与作用是显见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作用也是惯常的,这种冲突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
  (四)生活习惯的融合会使得文化冲突的化解更加有效与持久
  在“去民族化”问题上,无论是汉族还是各少数民族,对生活的需求,对资源的利用,对生存的关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本质上都是一致的,甚至在表现形式上都很接近。实质上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会有渗透与被接受的基本文化土壤和政治前提。生活上的不拘一格,文化上的多元与灵活,构成了现实生活中民族地区文化场景的常规形态。
  三、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与裕固族民族文化找到契合点,真正有效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与裕固族民族思维习惯的契合点找寻
  我们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的专业学科性弱化,只将其中的对自然世界与人文社会领域的思维方法与辩证思想能与民族教义的传播与认知结合起来,这需要我们做,不能等着宗教界人士做,做出来自然会流转和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裕固族民族教义中对未来社会构建的契合点找寻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与所有宗教信仰中对于人类未来社会美好形态的描述在思想渊源上是一致的,并且有很多构架是吻合的,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宗教教义的契合点的寻找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三)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与裕固族民族教义的契合点找寻
  比如在裕固族民族教义中崇尚神灵、倡导民族团结、慈悲为怀的教义与理念普遍存在,这与马克思主义中提倡的英雄人物在人类历史中的较大影响作用、全世界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构建美好世界等思想本质完全吻合。   四、怎样使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扩大的路径探索
  (一)加强对民族历史的研究
  有针对性地创设民族文化历史情境,为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发挥创设前提条件。
  加强对民历史文化的研究,在新形势下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旅游资源、人文环境来实际的创设文化历史情景,比如用博物馆、历史文化陈列展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演示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与裕固族民族文化的契合点加以放大与投射,强化其宣传效应,为进一步地在新形势下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的指导作用创设前提。
  (二)用多样的、高科技的手段使民族历史重现
  在重现的过程中导入马克思主义,为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发挥创设可能。如立体雕塑、3D等高科技影像技术,从视听多维立体角度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在新时代下得到更多展现。
  (三)习惯式、常态化、生活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形式
  為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提供契机。我们如何找到一条习惯式、常态化、生活化的途径来穿传播与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区域内的指导作用很关键。我们在这一点上要注意的就是弱化学科界限,在很平常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交流即可。
  (四)与民族地区宗教领袖的交流与融合
  对尽可能大地发挥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正向意义起到关键性作用。民族地区宗教领袖的地位非常显见,宗教领袖推崇与倡导的价值走向、意识形态内容在民族地区的传播作用很大,如何能在政府行政手段和政治战略意义的层面上使民族宗教领袖接纳与推崇马克思主义,这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到关键作用。这一点可以参考案例:“新疆哈密回王的历史重现与政治走向参考”。
  (五)教育平台与机构内的课程设置与育人环境对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指导作用的持久发挥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以裕固族为例,在公立院校中生源较少,双语教育实现很不乐观,教学质量提高较慢,课程设置中通识学科设置普通,地方民族特色彰显也很不到位,民族结合度很低,少数民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中感受学习民族历史与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契合很少。
  总之,本人希望在今后的社会调查与研究中,更加凸显对地方民族的关怀与思考,也希望能在我本人的这些思考与探究中为地方民族发展起到哪怕很微弱的建设性意见建议的作用,为自己家乡的发展与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钟进文.国外裕固族研究集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2]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社会历史调查[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7.
  [3]贺卫光,钟福祖.裕固族民俗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4]甘肃省民委、甘肃省民族研究所编.甘肃少数民族[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5]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区志编委会、康乐区志[Z].甘出准059字总1080(2006)14号,2006.
  作者简介:牛杰(1982-),女,汉,甘肃张掖人,硕士研究生(在职),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其他文献
语感,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指出:“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的地位。  一、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准确地领会语言丰富的意义、情味  首先,语文课文绝大部分属于文艺性较强的文章,作者在写这些文章的时候,运用了形象思维的方法,因此
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如何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呢?  一、激发情感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学生在乐学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任何一名学生总有可爱之处,总希望被同学被老师发现,作为
一、理念先行,树立阳光体育大课间意识  从狭义上讲,“健康第一”不仅是一种教育观, 更是人一切发展的基础。因此,学校首先树立“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并以此作为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指导思想,从而在全体师生中形成大健康观和阳光体育大课间意识。  我校创办体育学校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我校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阳光体育与德育结合
粤港两地为促进教育教学的交流,经常都有社会公益团体组织两地的学校进行“手拉手,一起走”的交流活动。我校与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的“真道书院”是长期结盟的“兄弟学校”,每年两校都会定期组织师生进行学术交流。“道贯中西,涵盖天地”是“真道书院”的治校方向,意为集中西教育之精华,办具世界各地优秀学府水平的学校。笔者有幸到香港参加该校的教学交流活动,亲身体验香港一所新校富有特色的“晨会”、别开生面的“宗教”课
如今,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师迫切地需要转变角色,把课堂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施高效课堂。  一、设计合适学生需求的话题活动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发展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分析、研究、总结,是对教学质量的自我评价。它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以细化如下:教学设计是否精彩,师生互动是否和谐,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策略是否正确,作业布置是否合理,检测手段是否有效,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等等。  1. 教学反思记录成功的教学经验及教学亮点,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材料,避免教学工作总是在零的基础上重建。例
现代文阅读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现代文阅读教学质量不高是语文教学的顽症。究其根源,我认为是由教师以讲代读的阅读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品味作品的权利和机会使学生丧失了阅读主体性造成的。那么如何突破现代文阅读教学困境呢?  一、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阅读能力的初级层次训练,是阅读训练最基本的要求。整体感知主要是通过对文章的“粗读”来实现的。“粗读”是相对于“细读”而言的
《2011版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为了贯彻这个理念,教师除传授物理知识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重任。同时,任何大的科学研究试验、工程建设都需要集体的智慧与合作,因此,应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非常必要。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物理教学构建起合作学习小
情感教育的内涵,笔者认为就应当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丰富细腻的情感。我们所能想到的一些人类永恒的情感,诸如理解、尊重、感激、同情、敬畏、羞耻、亲情、友谊和爱恋,进而诸如美感、道德感、安全感、信任感、自豪感、崇高感、神圣感、责任感都是教育所应该给予学生的,尤其是对后进生。  一、渗透情感教育沟通技巧,创造良好时机,选择适当而有效的教育方式  德育实践告诉我们:通过情感的作用,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将会产生一定
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教学反思转变观念,改进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增强反思能力  教育教学理论来源于教学实践,同时又能指导教学实践。教师反思的对象是自己的教学实践,而反思的参照物就是先进的教育理论。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又怎能进行反思性教学呢?我曾经参与一位青年教师的中学语文教学观摩课设计,这是一节七年级的语文教学课。当时,这位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