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100-0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所以现代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出发点,钻研教材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出发点钻研教材,就是着眼于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分析、有所创造,心中装着学生对教材进行分析。教师钻研教材时,在理清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学生:“这个规律自己能发现吗?”“这个公式自己能推导吗?”……对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剖析思考,将告诉的范围尽可能缩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材料支持。
二、创设情境,引发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给学生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例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我采用学生出题,老师答的方法,在几乎不用思考的情况下,就迅速地答出学生说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学生对我的快速判断十分惊讶,急于探求其中的奥秘,注意力十分集中,此时正是教学的最佳时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疑问和惊奇也最容易诱发积极的思维活动。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要看物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如果物体是由若干个体积单位拼成的,我们通过计算体积单位的个数就能得到它的体积。可是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比如这座教学楼、旗台等这些不便于或不能用体积单位来拼摆的物体,它们的体积又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听后,急着想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主动承担起学习的任务,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三、实践操作,启迪思维
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鲜明的实践材料,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地重现出来。
例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课前布置学生每人用硬纸分别做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准备适量的细沙。上课时,我让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装沙子,演示后,学生对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所盛物体的倍数关系一目了然。
四、独立思考,独立探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調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则应把自己的主导作用真正放在导航之处。
五、重视合作与讨论
学生自学以后,由于知识水平不同,认识能力各异。有的学生能把问题深刻理解,有的却只是一知半解,有许多疑问等待解答。研究一番,说说各自的心得或疑惑,互相启发,发挥互补作用,使信息产生效应。
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主体学生获取更多自我表现机会,使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这种方式,还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敢提一些以往不敢提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探索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七、优化练习与作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优化练习设计。
旧教材中的习题几乎都具备完整的条件和问题,解题的任务是寻找唯一的答案,这样的练习,容易使学生满足于得到正确答案,对于解题思路的多样性,问题的内在因素缺乏进下步地研究和探讨。长此以往,便造成了学生思维单一、呆板,思路狭窄。创新萌芽被扼制,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所以要求老师在备课时,创造性设计具有独立思考,有一定难度的、发散型的、开放型的练习题。
①条件开放。
如在教学“倍的认知”时,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在动物园里有猴子6只,熊猫2只,梅花鹿8只,天鹅3只,大象1头,要求学生用学到的知识,任选其中两种动物说说它们的倍数关系。这样的设计容易使学生在两个量都变化的情况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从中获得自己(或同班同学)不曾有的思维方式。
②问题的开放性。
即它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主体必须搜集其他必要的信息才能着手解题。如在复习时可设计这样的题目:“鸡36只,鸭比鸡少18只,鸡比鹅少7只,你能提哪些问题?
③思路和开放性。
即题目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知识,不同的策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索、探索。如有教学“除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一年(1)班24名同学参加广播何操比赛,请你帮助设计一下,可以怎样排队?”学生可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式,做出不同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意识。
由于开放题本身的综合性、多向性、新奇性、条件的我余性,因此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自然的处于主动参与的位置,积极的思维、探索,思能力也从中得到充分地训练,思维更具有深刻性、灵活性、缜密性、创造性和批判性。长此以往,才能鼓励学生不断求异,勇于向问题挑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改革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续。当前数学教学的弊端在于学生对书面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测试成绩也较高,但要真正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多学生常常是无所适从,成了真正的“书呆子”。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巩固的作业布置方式,而应设计一些思考性、实践性、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本着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放于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作业,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更能提高创新技能。
总之,要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使他们愉快、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担负起培育具有创新型人才的伟大使命。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100-0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所以现代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出发点,钻研教材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出发点钻研教材,就是着眼于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分析、有所创造,心中装着学生对教材进行分析。教师钻研教材时,在理清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学生:“这个规律自己能发现吗?”“这个公式自己能推导吗?”……对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剖析思考,将告诉的范围尽可能缩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材料支持。
二、创设情境,引发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给学生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例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我采用学生出题,老师答的方法,在几乎不用思考的情况下,就迅速地答出学生说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学生对我的快速判断十分惊讶,急于探求其中的奥秘,注意力十分集中,此时正是教学的最佳时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疑问和惊奇也最容易诱发积极的思维活动。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要看物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如果物体是由若干个体积单位拼成的,我们通过计算体积单位的个数就能得到它的体积。可是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比如这座教学楼、旗台等这些不便于或不能用体积单位来拼摆的物体,它们的体积又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听后,急着想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主动承担起学习的任务,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三、实践操作,启迪思维
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鲜明的实践材料,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地重现出来。
例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课前布置学生每人用硬纸分别做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准备适量的细沙。上课时,我让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装沙子,演示后,学生对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所盛物体的倍数关系一目了然。
四、独立思考,独立探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調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则应把自己的主导作用真正放在导航之处。
五、重视合作与讨论
学生自学以后,由于知识水平不同,认识能力各异。有的学生能把问题深刻理解,有的却只是一知半解,有许多疑问等待解答。研究一番,说说各自的心得或疑惑,互相启发,发挥互补作用,使信息产生效应。
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主体学生获取更多自我表现机会,使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这种方式,还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敢提一些以往不敢提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探索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七、优化练习与作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优化练习设计。
旧教材中的习题几乎都具备完整的条件和问题,解题的任务是寻找唯一的答案,这样的练习,容易使学生满足于得到正确答案,对于解题思路的多样性,问题的内在因素缺乏进下步地研究和探讨。长此以往,便造成了学生思维单一、呆板,思路狭窄。创新萌芽被扼制,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所以要求老师在备课时,创造性设计具有独立思考,有一定难度的、发散型的、开放型的练习题。
①条件开放。
如在教学“倍的认知”时,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在动物园里有猴子6只,熊猫2只,梅花鹿8只,天鹅3只,大象1头,要求学生用学到的知识,任选其中两种动物说说它们的倍数关系。这样的设计容易使学生在两个量都变化的情况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从中获得自己(或同班同学)不曾有的思维方式。
②问题的开放性。
即它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主体必须搜集其他必要的信息才能着手解题。如在复习时可设计这样的题目:“鸡36只,鸭比鸡少18只,鸡比鹅少7只,你能提哪些问题?
③思路和开放性。
即题目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知识,不同的策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索、探索。如有教学“除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一年(1)班24名同学参加广播何操比赛,请你帮助设计一下,可以怎样排队?”学生可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式,做出不同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意识。
由于开放题本身的综合性、多向性、新奇性、条件的我余性,因此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自然的处于主动参与的位置,积极的思维、探索,思能力也从中得到充分地训练,思维更具有深刻性、灵活性、缜密性、创造性和批判性。长此以往,才能鼓励学生不断求异,勇于向问题挑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改革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续。当前数学教学的弊端在于学生对书面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测试成绩也较高,但要真正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多学生常常是无所适从,成了真正的“书呆子”。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巩固的作业布置方式,而应设计一些思考性、实践性、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本着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放于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作业,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更能提高创新技能。
总之,要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使他们愉快、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担负起培育具有创新型人才的伟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