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郁达夫是中国五四文坛上的著名作家,由于其留学日本的经历,他的文学创作活动深受日本文学,尤其是私小说的影响。其自叙传小说大多取材于他自身留日期间的经验和归国后的生活经历,表现了在当时社会现实下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性的苦闷和生的苦闷这两个主题,这些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具有一定积极意义。这些与日本私小说的主体思想是一致的,但与日本私小说相比,在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下,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站在更高的高度、更宽的广度、更深的深度上关注着社会和人生,因而,其自叙传小说的社会意义具有更广的层面和更深的层次。
关键词: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私小说;异同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132-03
中国五四文学是在外国文学的深刻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日本文学在其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郁达夫曾于1913年9月至1922年7月的十年间在日本留学、生活,故其文学创作受到日本文学思潮,特别是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和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莫大影响,无可否认,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带着鲜明的艺术个性与独特的创作风格走进了现代文学殿堂,在吸收和借鉴日本文学,尤其是私小说的基础上,郁达夫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在群星灿烂的五四文学的天空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辉。因此,郁达夫创作的自叙传小说与日本私小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迥异之点。
一、郁达夫自叙传小说与日本私小说的相同点
日本私小说注重描写作者的身边琐事和其真实的心理活动,把自我的现实状况和心理状态直截了当的暴露出来,而且在作品中表达了被当时社会所压抑的年轻人的性的苦闷和生的苦闷的现实。在这些方面,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与日本私小说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以身边琐事为素材
以身边琐事为素材进行创作是日本私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以开日本私小说创作先河的作家——田山花袋的作品《棉被》为例来看,小说描写了一个中年文学家——竹中时雄收留了对自己仰慕不已的19岁女孩——横山芳子,跟随自己学习文学,时雄为女弟子美丽的容貌、温柔的声音所倾倒,对女弟子产生了爱慕之情,但被其妻子嫉妒,并且遭到芳子父亲的反对,时雄只好把自己的爱慕之情强压在心头,终日郁郁寡欢。等芳子被其父带回家之后,时雄独自走进芳子的卧室,盖上她曾用过的棉被躺下,一边闻着棉被上芳子留下的体香,一边抽泣。这是田山花袋本人的一段实际生活的真实记录。田山花袋在这部作品中以真实的笔触描写了自己生活中种种琐碎的事情,把它们展示给世人。哪怕是些丑陋的事情,也将它们赤裸裸的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任由世人评价。继《棉被》之后,田山花袋又创作了《生》《妻》《缘》三部曲,这一系列作品以自己家族为中心,描写了母亲卧床半年期间所产生的母子之间、婆媳之间、姑嫂之间、兄弟之间的关系,揭露了自己家族内部所存在的诸多矛盾,这些作品同样都是以田山花袋亲身经历的诸多琐事为素材创作的。这与其所提倡的“即使是对客观事物的事象,也不介入其内部,同样也不介入人物的内部精神世界,只是把自己所历所见所听的现象如实地描写出来。”①这一主张是一致的。正如田山花袋自己所言,他正是把自己亲历亲感的诸多身边琐事当作素材,用于其文学创作之中,自此之后,其他的私小说作家大都遵从田山花袋的这一文学主张,效仿其文学作品中描写自己身边琐事这一写作手法,进行各自的文学创作,这其中就有日本著名文学家—岛崎藤村,岛崎藤村以其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家》、《春》、《新生》等小说无一例外的体现了田山花袋的上述主张。这也奠定了田山花袋在私小说领域的鼻祖地位。
纵观郁达夫的作品,特别是其自叙传小说,可以从他的作品里对许多事情的描写中想象、推断出郁达夫本人当时的生活状况,感受到他本人的心理和情绪。郁达夫曾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一文中谈到过自己有关文学创作的问题:“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客观的态度,客观的描写,无论你客观到怎么样一个地步,若真的纯客观的态度,纯客观的描写是可能的话,那艺术家的才气可以不要,艺术家存在的理由也就消失了。所以我说,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②郁达夫在此主张,文学创作活动应该以作家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的事情为素材进行,并且要对自己亲历亲感的事情采取一种客观的态度进行观察和描写。但是,同时又指出以客观的态度进行客观的描写时,也应该有适当的虚构成分。即是说,把自己亲历亲感的事实,以客观描写的态度巧妙地贯穿连接起来,以便行文更加流畅。比如,把自己在不同年月经历的事情,安排在作品中主人公身上,让其在同一天内便感受自己一年或几年所经历的事情。我认为这便是郁达夫所主张的应该有适当的虚构成分在内这一主张的内在涵义。
在郁达夫的成名小说《沉沦》第三部分中有以下的描写:“他的故乡,在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市,去杭州水程不过八九十里。……他三岁的时候就丧了父亲,那时候他家里困苦的不堪。……那时候他已在县立小学堂卒了业,正在那里换来换去的换中学堂。”[1]这是郁达夫少年时代的事情。此外还有在第六部分中写到:“他同他的北京的长兄为了一些儿细事,竟生起龌龊来。他发了一封长长的的信,寄到北京,同他的长兄绝了交。”[2]这是1916年郁达夫与长兄郁曼陀关系的真实写照。
此外,郁达夫在《沉沦》《银灰色的死》等篇中关于主人公去找女孩子喝酒的描写,也是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沉沦》各篇的时候,我已在东京的帝大经济学部里了。那时候生活程度很低,学校的功课很宽,每天于读小说之暇,大半就在咖啡馆里找女孩子喝酒。”[3]郁达夫根据自己在日本留学的这一段经历,先后创作了《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等诸篇小说,这一系列小说以其大胆的露骨描写,给当时沉闷的文坛带来一股新风,这也奠定了其在五四新文学乃至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纵观郁达夫的小说,几乎都是直接取材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验,写本人的经历、遭遇和见闻。把郁达夫的小说连起来读的话,基本上可以看出其一生的生活轨迹。这种写法明显和20世纪初日本流行的私小说的写法相同,都是以个人的生活为素材,写身边琐事,或者是对身边事物的某些感想。
(二)性的苦闷
田山花袋在《棉被》的结尾处写到:“性欲、悲哀、绝望,猛地向时雄袭来。他铺上那床褥子,把棉被盖在身上,用既凉又脏的天鹅绒被口捂着脸,哭了起来。”[4]田山花袋在此赤裸裸的表达了自己露骨的情欲,因为他一直压抑着自己对女弟子的爱慕之情,迫于家庭、伦理的压力,无法表达,只能放在心底。在芳子被其父带回家之后,他只好盖上芳子曾用过的被子,以此宣泄自己内心的性欲、悲哀和绝望之情。
郁达夫在其自叙传小说中也描写了青年的性的苦闷这一主题。像《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风铃》、《茫茫夜》等作品,都是描写青年们性的苦闷的作品,把青年因性的苦闷所产生的病态的心理,变态的动作,都栩栩如生的刻画了出来。例如,《沉沦》中的“伊人”偷看少女洗澡,偷听山坡上男女的动作等,以及《茫茫夜》中“于质夫”为了宣泄性的苦闷,便到一家小杂货店,向一个二十五六的女人买了一根经常用的针和一条妇人们用的旧手帕,回家后,闻旧手帕上残留的香气。在此,郁达夫通过这些描写,淋漓尽致的表现了青年们的性的苦闷这一主题。郁达夫在日本留学的10年正是其18岁到27岁的青年时期,对于这一时期自己的生活,郁达夫曾在《茑萝行》中提到:“那两年中间的我的生活!红灯绿酒的沉湎,荒妄的邪游,不义的淫乐。……魂灵丧失了的那一群妩媚的游女,和她们的娇艳动人的佯啼假笑,终究把我的天良迷住了。”[5]
郁达夫基于自己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经验进行创作的郁达夫,在其作品作品中不得不触及性的苦闷这一主题,且在日留学时的红灯绿酒的荒妄的生活终于让郁达夫沉迷、陷于这种生活中不能自拔,过着丧失灵魂的行尸走肉般的生活。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和日本私小说在表现性的苦闷方面极为相似,通过对主人公的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表达了被封建道德所抑的年轻人的性的苦闷。
(三)生的苦闷
郁达夫在其自叙传小说中除描写性的苦闷之外,对于生的苦闷的描写也占很大比重。郁达夫从日本回国后,一时间很难找到工作,生活常常陷于穷困潦倒的境地。《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便是表现生的苦闷的一系列自叙传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描写了“我”和陈二妹两个住在贫民窟里的人的故事。陈二妹在工厂长时间劳动,但所得薪水扣掉房租(而且是贫民窟的房子)后也只够糊口,“我”靠写作维持生计,但也是经常食不果腹,靠典当物品来度日,其生活之艰辛可见一斑。《薄奠》中对人力车夫的艰难生活的描写等都是生的苦闷这一主题的表现。郁达夫对自己这一时期的生活状况有如下的记录:“……碰壁,碰壁,再碰壁,刚从流放地点遇赦回来的一位旅客,却永远地踏入了一个并无铁窗的故国的囚牢,……愁来无路,拿起笔来写写,只好写些愤世嫉邪,怨天骂地的牢骚,放几句破坏一切,打倒一切的狂呓。越是这样,越是找不到出路。越找不到出路,越想破坏,越想反抗。这一期中间的作品,大半都是在这种心情之下写成的。”[6]
郁达夫在表达生的苦闷这一主题上与日本私小说作家葛西善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郁达夫非常钦佩日本私小说作家葛西善藏,“看葛西善藏小说二短篇,仍复是好作品,感佩得了不得。昨天午后从街上古物商处买来旧杂志十册,中有小说二三十篇。我以为葛西的小说终是这二三十篇中的上乘之作。”葛西善藏一生困苦,经历坎坷,先后做过列车乘务员、淘金人的挑夫等,后来为了谋生又去了东京,因生活窘迫到处迁居、流浪,最终因贫困、抑郁而死。葛西善藏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描写自己的穷苦生活经历,表现了生的苦闷这一主题。如《带着孩子》中生活的艰辛拮据,《湖畔手记》中主人公痛苦的内心世界等都是这一主题的反映。郁达夫留学归国后,工作处处碰壁、生活拮据,常处于食不果腹的窘迫境地。故,郁达夫在这一时期的心境与葛西善藏相通,所创作的作品也大都反映生的苦闷这一主题。
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在题材和主题思想方面,与日本私小说有着相通之处,即都以作者亲生经历的事情为素材,表达了在当时社会会环境下人们的性的苦闷和生的苦闷这两个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但两者也存在不同之处。
二、郁达夫自叙传小说与日本私小说的不同点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与日本私小说相比,具有更深层的意蕴和更深远的思想。日本私小说作家只是客观真实的描写自己身边的琐事和自己的心理。田山花袋通过《棉被》抒写对人生、对世界的绝望,通过《生》、《妻》、《缘》三部曲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内部矛盾。但是都缺乏深广的社会内容,而且对社会的批判作用也不大。即使是像葛西善藏这样描写自身穷苦生活的作品,也没有起到批判社会、引人深思的作用。作品只是如实刻画了穷苦的处境和艰难的生活,没有揭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以及解决方法,没有起到批判作用,因而缺乏深远的社会意义。
与日本私小说相比,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郁达夫作品中关于性的苦闷的描写,目的是以此来反对当时笼罩中国大地的封建旧道德、旧传统,打破当时压抑正常人性的封建旧道德,给年轻人以希望,引导他们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寻求新的光明,为中国寻求新的道路,希望中国能够富强起来,让在海外饱受歧视和耻辱的同胞能够扬眉吐气,不再受人欺凌和蔑视,不再因不堪耻辱而“沉沦”下来。因而,郁达夫在《沉沦》结尾处“呐喊”到:“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快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郭沫若曾在《论郁达夫》中对郁达夫作品中关于性的苦闷的描写给予极高的评价,“在创造社的初期达夫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象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因而,郁达夫的作品中关于性的苦闷的描写,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反抗当时黑暗社会的一种利器,给青年们以鼓舞和引导。 其次,郁达夫在其作品中关于生的苦闷的描写,更是体现了他作为五四文学代表作家的思想深度。他通过对当时生活艰辛状况的描写,表达了反抗当时黑暗社会制度,希望祖国走上更加光明、更有有前途的道路的理想,给年轻人以思想上启迪和引导。像《春风沉醉的晚上》写了“我”和陈二妹的艰辛的生活,文章结尾写到,“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的盖在那里。云层破处也能看得出一点两点星来,但星的近处,黝黝看得出来的天色,好像有无限的哀愁蕴藏着的样子。”虽然生活艰难异常,但对未来还是抱有希望的。
与只注重客观描写,不揭露社会矛盾的日本私小说家不同,郁达夫秉承了对社会、对国家抱有强烈的责任感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性的苦闷的描写,反映出年轻人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要求,以及反抗压抑人性的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假道学的决心;通过对生的苦闷的描写,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面,希望能够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寻求更光明的未来。因而,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虽然在素材与主题上与日本私小说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其对国家、对社会所抱有的强烈责任感,使其作品形成了不同于日本私小说的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特点。
综上所述,郁达夫自叙传小说与日本私小说都是以作者身边琐事为素材进行创作的,且通过对亲身经历的事情的客观描写,表现被当时社会环境所压抑的人们的性的苦闷和生的苦闷这两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主题;但与日本私小说相比,郁达夫因其自身的经历和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其文学作品在更广的层面和更深的层次上关注着社会和人生,通过其一系列文学作品表达了新青年应该反抗压抑人性的封建旧道德和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思想,启迪年轻人寻求可以使祖国富强起来的道路和方法。
注 释:
①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58.
②本文关于郁达夫作品的引文都出自郁达夫著、吴秀明主编.《郁达夫全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12.
参考文献:
〔1〕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57-258.
〔2〕郁达夫,吴秀明.郁达夫全集(第1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47-288.
〔3〕陈子善,王自立.郁达夫研究资料[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76-77.
〔4〕郁达夫著,吴秀明.郁达夫全集(第10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11-500.
〔5〕田山花袋.棉被[M].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61-62.
〔6〕胡经从.郁达夫日记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39-40.
(责任编辑 赛汉)
关键词: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私小说;异同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132-03
中国五四文学是在外国文学的深刻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日本文学在其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郁达夫曾于1913年9月至1922年7月的十年间在日本留学、生活,故其文学创作受到日本文学思潮,特别是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和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莫大影响,无可否认,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带着鲜明的艺术个性与独特的创作风格走进了现代文学殿堂,在吸收和借鉴日本文学,尤其是私小说的基础上,郁达夫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在群星灿烂的五四文学的天空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辉。因此,郁达夫创作的自叙传小说与日本私小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迥异之点。
一、郁达夫自叙传小说与日本私小说的相同点
日本私小说注重描写作者的身边琐事和其真实的心理活动,把自我的现实状况和心理状态直截了当的暴露出来,而且在作品中表达了被当时社会所压抑的年轻人的性的苦闷和生的苦闷的现实。在这些方面,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与日本私小说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以身边琐事为素材
以身边琐事为素材进行创作是日本私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以开日本私小说创作先河的作家——田山花袋的作品《棉被》为例来看,小说描写了一个中年文学家——竹中时雄收留了对自己仰慕不已的19岁女孩——横山芳子,跟随自己学习文学,时雄为女弟子美丽的容貌、温柔的声音所倾倒,对女弟子产生了爱慕之情,但被其妻子嫉妒,并且遭到芳子父亲的反对,时雄只好把自己的爱慕之情强压在心头,终日郁郁寡欢。等芳子被其父带回家之后,时雄独自走进芳子的卧室,盖上她曾用过的棉被躺下,一边闻着棉被上芳子留下的体香,一边抽泣。这是田山花袋本人的一段实际生活的真实记录。田山花袋在这部作品中以真实的笔触描写了自己生活中种种琐碎的事情,把它们展示给世人。哪怕是些丑陋的事情,也将它们赤裸裸的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任由世人评价。继《棉被》之后,田山花袋又创作了《生》《妻》《缘》三部曲,这一系列作品以自己家族为中心,描写了母亲卧床半年期间所产生的母子之间、婆媳之间、姑嫂之间、兄弟之间的关系,揭露了自己家族内部所存在的诸多矛盾,这些作品同样都是以田山花袋亲身经历的诸多琐事为素材创作的。这与其所提倡的“即使是对客观事物的事象,也不介入其内部,同样也不介入人物的内部精神世界,只是把自己所历所见所听的现象如实地描写出来。”①这一主张是一致的。正如田山花袋自己所言,他正是把自己亲历亲感的诸多身边琐事当作素材,用于其文学创作之中,自此之后,其他的私小说作家大都遵从田山花袋的这一文学主张,效仿其文学作品中描写自己身边琐事这一写作手法,进行各自的文学创作,这其中就有日本著名文学家—岛崎藤村,岛崎藤村以其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家》、《春》、《新生》等小说无一例外的体现了田山花袋的上述主张。这也奠定了田山花袋在私小说领域的鼻祖地位。
纵观郁达夫的作品,特别是其自叙传小说,可以从他的作品里对许多事情的描写中想象、推断出郁达夫本人当时的生活状况,感受到他本人的心理和情绪。郁达夫曾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一文中谈到过自己有关文学创作的问题:“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客观的态度,客观的描写,无论你客观到怎么样一个地步,若真的纯客观的态度,纯客观的描写是可能的话,那艺术家的才气可以不要,艺术家存在的理由也就消失了。所以我说,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②郁达夫在此主张,文学创作活动应该以作家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的事情为素材进行,并且要对自己亲历亲感的事情采取一种客观的态度进行观察和描写。但是,同时又指出以客观的态度进行客观的描写时,也应该有适当的虚构成分。即是说,把自己亲历亲感的事实,以客观描写的态度巧妙地贯穿连接起来,以便行文更加流畅。比如,把自己在不同年月经历的事情,安排在作品中主人公身上,让其在同一天内便感受自己一年或几年所经历的事情。我认为这便是郁达夫所主张的应该有适当的虚构成分在内这一主张的内在涵义。
在郁达夫的成名小说《沉沦》第三部分中有以下的描写:“他的故乡,在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市,去杭州水程不过八九十里。……他三岁的时候就丧了父亲,那时候他家里困苦的不堪。……那时候他已在县立小学堂卒了业,正在那里换来换去的换中学堂。”[1]这是郁达夫少年时代的事情。此外还有在第六部分中写到:“他同他的北京的长兄为了一些儿细事,竟生起龌龊来。他发了一封长长的的信,寄到北京,同他的长兄绝了交。”[2]这是1916年郁达夫与长兄郁曼陀关系的真实写照。
此外,郁达夫在《沉沦》《银灰色的死》等篇中关于主人公去找女孩子喝酒的描写,也是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沉沦》各篇的时候,我已在东京的帝大经济学部里了。那时候生活程度很低,学校的功课很宽,每天于读小说之暇,大半就在咖啡馆里找女孩子喝酒。”[3]郁达夫根据自己在日本留学的这一段经历,先后创作了《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等诸篇小说,这一系列小说以其大胆的露骨描写,给当时沉闷的文坛带来一股新风,这也奠定了其在五四新文学乃至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纵观郁达夫的小说,几乎都是直接取材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验,写本人的经历、遭遇和见闻。把郁达夫的小说连起来读的话,基本上可以看出其一生的生活轨迹。这种写法明显和20世纪初日本流行的私小说的写法相同,都是以个人的生活为素材,写身边琐事,或者是对身边事物的某些感想。
(二)性的苦闷
田山花袋在《棉被》的结尾处写到:“性欲、悲哀、绝望,猛地向时雄袭来。他铺上那床褥子,把棉被盖在身上,用既凉又脏的天鹅绒被口捂着脸,哭了起来。”[4]田山花袋在此赤裸裸的表达了自己露骨的情欲,因为他一直压抑着自己对女弟子的爱慕之情,迫于家庭、伦理的压力,无法表达,只能放在心底。在芳子被其父带回家之后,他只好盖上芳子曾用过的被子,以此宣泄自己内心的性欲、悲哀和绝望之情。
郁达夫在其自叙传小说中也描写了青年的性的苦闷这一主题。像《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风铃》、《茫茫夜》等作品,都是描写青年们性的苦闷的作品,把青年因性的苦闷所产生的病态的心理,变态的动作,都栩栩如生的刻画了出来。例如,《沉沦》中的“伊人”偷看少女洗澡,偷听山坡上男女的动作等,以及《茫茫夜》中“于质夫”为了宣泄性的苦闷,便到一家小杂货店,向一个二十五六的女人买了一根经常用的针和一条妇人们用的旧手帕,回家后,闻旧手帕上残留的香气。在此,郁达夫通过这些描写,淋漓尽致的表现了青年们的性的苦闷这一主题。郁达夫在日本留学的10年正是其18岁到27岁的青年时期,对于这一时期自己的生活,郁达夫曾在《茑萝行》中提到:“那两年中间的我的生活!红灯绿酒的沉湎,荒妄的邪游,不义的淫乐。……魂灵丧失了的那一群妩媚的游女,和她们的娇艳动人的佯啼假笑,终究把我的天良迷住了。”[5]
郁达夫基于自己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经验进行创作的郁达夫,在其作品作品中不得不触及性的苦闷这一主题,且在日留学时的红灯绿酒的荒妄的生活终于让郁达夫沉迷、陷于这种生活中不能自拔,过着丧失灵魂的行尸走肉般的生活。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和日本私小说在表现性的苦闷方面极为相似,通过对主人公的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表达了被封建道德所抑的年轻人的性的苦闷。
(三)生的苦闷
郁达夫在其自叙传小说中除描写性的苦闷之外,对于生的苦闷的描写也占很大比重。郁达夫从日本回国后,一时间很难找到工作,生活常常陷于穷困潦倒的境地。《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便是表现生的苦闷的一系列自叙传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描写了“我”和陈二妹两个住在贫民窟里的人的故事。陈二妹在工厂长时间劳动,但所得薪水扣掉房租(而且是贫民窟的房子)后也只够糊口,“我”靠写作维持生计,但也是经常食不果腹,靠典当物品来度日,其生活之艰辛可见一斑。《薄奠》中对人力车夫的艰难生活的描写等都是生的苦闷这一主题的表现。郁达夫对自己这一时期的生活状况有如下的记录:“……碰壁,碰壁,再碰壁,刚从流放地点遇赦回来的一位旅客,却永远地踏入了一个并无铁窗的故国的囚牢,……愁来无路,拿起笔来写写,只好写些愤世嫉邪,怨天骂地的牢骚,放几句破坏一切,打倒一切的狂呓。越是这样,越是找不到出路。越找不到出路,越想破坏,越想反抗。这一期中间的作品,大半都是在这种心情之下写成的。”[6]
郁达夫在表达生的苦闷这一主题上与日本私小说作家葛西善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郁达夫非常钦佩日本私小说作家葛西善藏,“看葛西善藏小说二短篇,仍复是好作品,感佩得了不得。昨天午后从街上古物商处买来旧杂志十册,中有小说二三十篇。我以为葛西的小说终是这二三十篇中的上乘之作。”葛西善藏一生困苦,经历坎坷,先后做过列车乘务员、淘金人的挑夫等,后来为了谋生又去了东京,因生活窘迫到处迁居、流浪,最终因贫困、抑郁而死。葛西善藏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描写自己的穷苦生活经历,表现了生的苦闷这一主题。如《带着孩子》中生活的艰辛拮据,《湖畔手记》中主人公痛苦的内心世界等都是这一主题的反映。郁达夫留学归国后,工作处处碰壁、生活拮据,常处于食不果腹的窘迫境地。故,郁达夫在这一时期的心境与葛西善藏相通,所创作的作品也大都反映生的苦闷这一主题。
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在题材和主题思想方面,与日本私小说有着相通之处,即都以作者亲生经历的事情为素材,表达了在当时社会会环境下人们的性的苦闷和生的苦闷这两个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但两者也存在不同之处。
二、郁达夫自叙传小说与日本私小说的不同点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与日本私小说相比,具有更深层的意蕴和更深远的思想。日本私小说作家只是客观真实的描写自己身边的琐事和自己的心理。田山花袋通过《棉被》抒写对人生、对世界的绝望,通过《生》、《妻》、《缘》三部曲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内部矛盾。但是都缺乏深广的社会内容,而且对社会的批判作用也不大。即使是像葛西善藏这样描写自身穷苦生活的作品,也没有起到批判社会、引人深思的作用。作品只是如实刻画了穷苦的处境和艰难的生活,没有揭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以及解决方法,没有起到批判作用,因而缺乏深远的社会意义。
与日本私小说相比,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郁达夫作品中关于性的苦闷的描写,目的是以此来反对当时笼罩中国大地的封建旧道德、旧传统,打破当时压抑正常人性的封建旧道德,给年轻人以希望,引导他们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寻求新的光明,为中国寻求新的道路,希望中国能够富强起来,让在海外饱受歧视和耻辱的同胞能够扬眉吐气,不再受人欺凌和蔑视,不再因不堪耻辱而“沉沦”下来。因而,郁达夫在《沉沦》结尾处“呐喊”到:“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快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郭沫若曾在《论郁达夫》中对郁达夫作品中关于性的苦闷的描写给予极高的评价,“在创造社的初期达夫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象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因而,郁达夫的作品中关于性的苦闷的描写,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反抗当时黑暗社会的一种利器,给青年们以鼓舞和引导。 其次,郁达夫在其作品中关于生的苦闷的描写,更是体现了他作为五四文学代表作家的思想深度。他通过对当时生活艰辛状况的描写,表达了反抗当时黑暗社会制度,希望祖国走上更加光明、更有有前途的道路的理想,给年轻人以思想上启迪和引导。像《春风沉醉的晚上》写了“我”和陈二妹的艰辛的生活,文章结尾写到,“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的盖在那里。云层破处也能看得出一点两点星来,但星的近处,黝黝看得出来的天色,好像有无限的哀愁蕴藏着的样子。”虽然生活艰难异常,但对未来还是抱有希望的。
与只注重客观描写,不揭露社会矛盾的日本私小说家不同,郁达夫秉承了对社会、对国家抱有强烈的责任感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性的苦闷的描写,反映出年轻人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要求,以及反抗压抑人性的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假道学的决心;通过对生的苦闷的描写,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面,希望能够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寻求更光明的未来。因而,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虽然在素材与主题上与日本私小说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其对国家、对社会所抱有的强烈责任感,使其作品形成了不同于日本私小说的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特点。
综上所述,郁达夫自叙传小说与日本私小说都是以作者身边琐事为素材进行创作的,且通过对亲身经历的事情的客观描写,表现被当时社会环境所压抑的人们的性的苦闷和生的苦闷这两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主题;但与日本私小说相比,郁达夫因其自身的经历和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其文学作品在更广的层面和更深的层次上关注着社会和人生,通过其一系列文学作品表达了新青年应该反抗压抑人性的封建旧道德和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思想,启迪年轻人寻求可以使祖国富强起来的道路和方法。
注 释:
①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58.
②本文关于郁达夫作品的引文都出自郁达夫著、吴秀明主编.《郁达夫全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12.
参考文献:
〔1〕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57-258.
〔2〕郁达夫,吴秀明.郁达夫全集(第1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47-288.
〔3〕陈子善,王自立.郁达夫研究资料[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76-77.
〔4〕郁达夫著,吴秀明.郁达夫全集(第10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11-500.
〔5〕田山花袋.棉被[M].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61-62.
〔6〕胡经从.郁达夫日记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39-40.
(责任编辑 赛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