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赤峰地区的音乐发展及类型进行了梳理,在对艺术的民族性继承现状分析中提出应进一步扩展传统文化脉息并从现代性高度发展赤峰音乐的观点,包括对宁国涛作词的歌曲及其启示的考察,以期为当下民族音乐努力实现既“有高原”又有“高峰”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赤峰音乐;民族性;现代性;宁国涛歌词
中图分类号:J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13-04
赤峰地区在中国古文明的悠久历史及其发展演进中占据重要地位已成为共识。“红山文化”是中华北方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其后又有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元文化交相辉映,这些标志性文化符号在人文发展史上如烙印深刻而永远。
在漫长的历史中,赤峰行政归属多变,且不说在古代曾是商族、东胡族、匈奴族、乌桓族、鲜卑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单就中华民国之后而言,即屡次在热河省、辽宁省、内蒙古之间几经更迭转换;赤峰南部与北部在几度不同隶属中,文化风景也特色各异。由此可见,纷杂错落、交织影响是赤峰人文的主要特征,这些会影响到各种艺术,音乐当然也不例外。
一、赤峰的传统音乐梳理
赤峰的传统音乐大体包括雅乐、民歌等,建国后现代民族歌曲、地方戏等比较突出。
雅乐是一种古老的宫廷音乐,曾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以及在朝贺、宴庆等隆重大典时的演奏形式,起源可追溯到西周,传承到元代,有宫廷乐师散落民间,故而宫廷雅乐也流入民间。据说赤峰地区雅乐演奏者大都是社会中上层有学识、有地位的举子、秀才、绅士之类的人。其中,始于清朝光绪年间在赤峰地区流传的“十番”最初是以10种乐器轮番演奏各种曲牌,曾一度失传,1983年,有关部门成立赤峰雅乐抢救小组,对流传在赤峰地区的进行挖掘整理,并被正式命名为“赤峰雅乐”。还有对清代喀喇沁王府蒙古族宫廷乐队曲目的整理。如雅乐中的《庆寿》、《北正宫》、《水龙吟》、《春来》、《雁旋》、《龙尾》、《鹧鸪地》等24首曲雅乐目,都是工尺谱,分为正宫调、小宫调和尺宫调三类。①
不过,雅乐既然长期在民间流行,就难免与民间习俗及民间风格相互渗透。如“十番会”几乎成了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在具体区域经过长期流传亦各有特色,在词曲风格、演奏形式、演奏成员、使用乐器等方面均应该是民间对宫廷音乐改造的结果。
赤峰民歌到现代歌曲是本土音乐的又一个亮点。学术界习惯于将内蒙民歌按地区划分为五大风格区,如赤峰地区民歌在北部旗县被划为锡林郭勒风格区,南部旗县被划为科尔沁风格区等,南北风格显然有别,它们在各自民歌圈里虽然个性还很难说多么鲜明突出,但优秀作品确也不乏。
在情歌、牧歌中,如《牧歌》从1947年安波整理开始,瞿希贤1954年根据安波记录并填词的东蒙民歌;1953年沙汉昆采用内蒙民歌呼伦贝尔盟的长调民歌《乌和日图和灰腾》的素材创作成小提琴独奏曲《牧歌》,已经有世界性影响。赤峰籍作曲家斯琴朝克图作曲的《蓝色的蒙古高原》和《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这两首作品在全国很有影响;无伴奏童声合唱《星星的暑假》,获得香港儿童合唱团在全球华人中征集童声合唱歌曲唯一的一等奖歌曲,已成为该团的保留曲目。《云青马》是内蒙古经典长调民歌,短调情歌《乌兰哥哥》是赤峰难得的欢快民歌,还有曾被改编为无伴奏合唱、独唱的《大雁》等均是优秀。1984年问世《草原上有一座美丽的城》、《神奇壮美的赤峰》等等均可圈可点。②
从2009年起,赤峰市已成功开展了两届面向全国的“赤峰原创歌曲征歌评选”,征集到了300多首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优秀歌曲作品。2013年出版了《放歌赤峰》一书,收集入选了287首原创歌曲,大多表达爱国之情和故乡之恋。③
2013年10月底到11月初,由赤峰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文广电局主办,市音乐家协会、民族歌舞剧院、市广播电视台承办的两场“《放歌赤峰》——赤峰原创歌曲音乐会” 配乐演出的30多首歌,反响很大。原创性是这两场音乐会的亮点,即赤峰人作词,赤峰人谱曲,赤峰人演唱,可以说民族性突出、时代感很强等都已成为共识。从作词到作曲都很讲究、很精致,比如现场演出了《心中的蓝哈达》、《父母(亲)》、《永远的红山》、《阿鲁科尔沁之恋》等歌曲,主要是爱国之情和故乡之恋的表达,主题鲜明、风格多样。尤其是蒙古族特性、地方特点明显,包括级进、小跳为主,大跳较少,形成了平稳、舒展、深沉、委婉的特点,特别是大跳。长调民歌的旋律线既有锡林郭勒盟以大二度、小三度进行和它们的转位为主的特点,也有东部盟得以四、五度进行和它们的转位为主的特点。
赤峰地区的地方戏没能如东北二人转、河北梆子、西北二人台等那样生成赤峰独有的剧种,这应该也与其所处的方言交汇区有关。因为地方戏曲在中国遍地开花,其主要原因是语言(方言)决定了唱腔,说到底是方言决定其根本特质,当然对方言又不能简单理解。方言是长期封闭的结果,也恰恰由此形成了特定文化心理与人文景观。从赤峰方言亦可见其文化心理的非单一特征。譬如,赤峰的地方戏是在夹缝中发展的,同时又杂交了多种文艺,如评剧、山东快书等。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汉族戏曲剧种。
二、对赤峰音乐地域性与现代性的思考
以上可见,赤峰音乐的民族性特征已经很鲜明,现代歌曲基于此也显示出时代感,这些都是必要的,也是赤峰音乐下一步发展的前提与依托。不过,我认为,其中的民族性还有进一步思考与扩充的空间,更不能忽视地域性如何在方言与语言大融合中寻找到有效出口,特别是在民族性、地域性与现代感之间如何整合、探索,在更广阔的艺术视野感悟赤峰音乐的走势,推进赤峰音乐迈向新台阶,这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不仅有民族性,还应有丰富的地域符号。
到目前,对赤峰音乐所共识的民族性明显是指狭义上的蒙古族特征,而这还远远不够。的确,蒙古族歌曲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甚至上世纪50年代伊始的胜利歌、革命歌曲、“民歌合唱”等歌曲中几乎都融入了政治元素,但蒙古族歌曲如《敖包相会》等却依然原汁原味地流行;瞿希贤根据民歌《牧歌》所改编的无伴奏合唱也家喻户晓。1980年代以来,可以说从蒙古族歌曲到歌手的影响一浪高过一浪,如鄂尔多斯前有腾格尔,后有凤凰传奇,锡林郭勒有斯琴格日乐、呼和浩特有齐峰、巴彦淖尔有呼斯楞,呼伦贝尔有乌兰托娅、通辽有乌兰图雅接棒《套马杆》、阿拉善有哈琳等等,在这方面赤峰还没有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至少在短时间内似乎很难超越现有的蒙古族歌曲。 民族地区打民族牌是必要的,而民族牌说到底是独特的地域文化之一。就此而言,赤峰的文化既然是更丰富多彩,至少,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元文化是赤峰的四大文化品牌,而蒙古族特征只是蒙元文化的脉息之一,那么,是否可以还有其它脉息选择?回答是必然的(包括蒙元文化的继续势头)。因此赤峰歌曲完全据此条件进一步有计划、有重点地四面出击。
我以为,赤峰地区的“民族牌”应该基于现有进而向更广泛的地域文化辐射,首先是红山文化,其次是契丹辽文化。这两种文化都有各自的一段历史辉煌,甚至人类辉煌。前者作为华夏民族之一,他们后来哪儿去了?譬如有一堆远古的灰烬,那究竟是先民们愉快的帕蒂,还是一次残不忍睹的意外劫难留下的记忆?艺术家应该致力于根据现有的文献史料、考古新发现及其蛛丝马迹,去捕捉先民的生活方式、生命状态,这也是大有可为的。其实,每一个民族都有他的喜怒哀乐、苦辣酸甜。昭乌达本意是百柳之城,这与草原相比,亦有无法取代的独特品格。况且,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至今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中国学术界理解也不尽一致。斯大林给民族所下的定义——“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显然封闭、呆板。有时,例如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如沈从文、老舍、萧乾等都是少数民族作家,但他们却都不是以少数民族作家身份显示自己成就的;再如当代文学中,如张承志、扎西达娃,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非常高,但民族性却是第二位的。就是说我们既然有好几块品牌,那么赤峰音乐也应该多向度选择、整合,使之风格多样、色彩纷呈。
如:包括赞歌、宴歌、酒歌等类型在内,从歌曲、民族器乐作品到舞蹈音乐,从挖掘整理的赤峰雅乐到契丹乐舞钩沉,从蒙古剧《沙格德尔》独立完成的音乐唱腔设计体系到舞蹈诗剧《太阳契丹》的大胆尝试。还有,在没有一个音符可供参考的情况下,由赤峰音乐人创作的独一无二的音乐风格的契丹音乐,都是有意义的探索,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其次,必须基于传统继承,又顺应现代趋向。
传统文化无疑也是宝贵的文艺创作资源,不过,传统文化本身无不瑕瑜互见,继承的前提是正确辨别,辨别的标准则是从现代高度去考察其人文价值,确认其中有持续生命力的质素。例如蒙古族文化传统中本身就包含着与现代观念高度一致的基因,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现代生态的关系,游牧生活方式与后现代“在路上”无家可归的心理也有某种高度的契合点。这些都可以被纳入进当前的音乐内容,那么势必会强化其现代感。例如近年来在北京文化中,汪峰的歌《北京北京》包括他早期的《春天里》为什么是经典?就是因为他感悟到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再如《我的楼兰》(苏柳作词、刀郎作曲、云朵演唱)那种从西北文化古迹中挖掘对千年的生命与死亡的感怀,无不涉及到一些的永恒的话题。
人类有史以来,无论在什么年代都会时时刻刻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感。我们就应该从中去挖掘有效的元素,融入当下的音乐中,这是其他民族不能取代的,这就是个性,是优势。如《放歌赤峰》原创歌曲音乐会上的歌都令人感动,如《相识最美》等歌曲特别值得一提,其时代感与现代气息已显示出可喜的端倪。当然,例如从红山文化中想获得音乐的历史元素,需要独特体悟,而契丹文化中,例如宫廷雅乐、民间歌谣等应该还是有迹可寻的。这些元素的补充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我们面对赤峰作家如何走向全国都有一种焦虑,油然而生的一种想法。说到底就是我们必须自行把标准定得高一些。
近年来,与“红山女神”相关的外埠艺术应该给我们启迪。“红山女神”指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牛河梁红山文化考古区域发现了一座女神庙,并在庙中出土了一尊完整的与真人一样大的陶制女人头像,此外还有带有肢骨的塑件、圆锥形积石冢群等。由此触发人们的多种联想:她是不是5500年前祖先的形象?是否与传说中的“女娲氏”有关?那座“金字塔”式建筑物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塔顶的红铜是否就是女娲炼的五色石?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牛河梁女神像是仿真人塑造,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基于此,2009年,辽宁金王子原创动漫制作有限公司开始策划动画片《红山女神》(魏泽先等编剧、蒋书社导演);2013年,沈阳玉之龙文化公司与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联合打造首部演绎红山文化主题的大型原创中国舞剧《红山女神》,并请著名舞蹈家黄豆豆担任导演。此外还有作家就此创作了章回体小说《红山女神》,以及许多围绕此主题的歌曲等等,这就是现代人以红山文化为资源的艺术展开。应当说,在赤峰的红山文化考古,每一次新发现都能引发人们的现象,如1971年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的“中华第一龙”,2012年在敖汉旗兴隆沟发掘的整身、戴冠、口呼状、表情生动的红陶人像以及今约8000年的骨笛……均可在艺术家的想象中创作出有个性、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
三、宁国涛的歌(词)网上升温的启示
2015年4月间,一首由哥奴(尹庆全)作曲、宁国涛作词的《在那静静的山岗》在网上,人气指数在几天内即达几万,④之后被多家网站与个人主页转载。
宁国涛的许多歌词已被谱曲传唱,如《今晚月色很好》(李昊朗作曲)通过抒情主人公在异乡的夜晚,伴着柔柔的风在月光中冲浪,在夜的怀抱,凉爽怡人,月色美好,由此表达思念亲人、心系故乡的游子情怀,自然月夜宽广温馨与北方汉子豪爽又柔情彼此情景交融,意境优美。“想起了故乡的月亮/想起了妈妈/想起了你”,水到渠成。
《辙迹》展现的是蒙古族特有的生活场景,无论是白云、绿草、鲜花、雄鹰等自然景观,还是毡房、勒勒车等社会风貌,抑或篝火、奶茶、哈达、马头琴、安代舞等人文习俗,民族元素可谓十足。“牧马人的情怀抚慰苍茫”、“摘一朵白云披在肩上/采一束鲜花装点向往/燃起篝火点亮星光/跳起安代激情奔放/白云漂泊的地方/那是我可爱的家乡/江河奔流的琴声/那是我动情的歌唱”,意象灵动,诗意盎然。 以上两首词,经谱曲,特别是在蒙古族歌手豪图那宽广音域、磁性醉人的演唱中,情感浓烈、粗犷豪放,唯美动人。
相比之下,这首《在那静静的山岗》不仅是宁国涛转而关注普通人性、表现爱情主题的歌词,在风格上也与此前豪放、乐观明显有别。全词如下:
一个恋人的忧伤
在那静静的山岗
萨日朗花开花谢
在那失之交臂的地方
山坡上的山花又开
心上的人却没再来
往事不堪不堪回首
空留无尽的迷茫
心上人你在何方
你可知有人为你忧伤
你可听到我的呼唤
春归的大雁成行
该词起步直接破题展现“一个恋人的忧伤”,“在那静静的山岗/萨日朗花开花谢/在那失之交臂的地方”,以此确立场景,蓄势基调。
第二节,以“山坡上的山花又开/心上的人却没再来”引发“往事不堪回首”的迷茫心境。这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物是人非的民族表达相得益彰。
接下来追问“心上人你在何方”自然顺畅,“你可听到我的呼唤/春归的大雁成行”,以简约、平易的语言与反复咏叹营造出韵味深长的意境。
歌词中“萨日朗”是蒙古语,即山丹花,别名红百合,在中国北部居多,生命力极强,幼时和杂草无差别,一旦绽放,水灵、漂亮,于漫草丛中鲜艳夺目。在草原,萨日朗代表团结、早生贵子。
陕北民歌中早有“山丹丹开花背洼洼红,你看见哥哥哪达亲”等比兴;1930年代,这种红遍黄土高原的花,又被赋予了歌颂红军的涵义,如“山丹丹开花背洼洼红,我送哥哥当红军”;40年代,李季诗中“山丹丹开花红娇娇/香香人才长得好”即对民歌的借鉴;70年代,一首表达“毛主席领导咱们打江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曾作为红色歌曲唱响全国,家喻户晓;80年代,与大陆的乔羽、香港的黄沾并称“词坛三杰”的台湾词作家庄奴有一首《又见柳叶青》,是影响内地的“港台流行歌曲”之一,该词是表达期待与离人相逢但经年无果的怅惘。柳绿花又红,春来人不归,可谓情景交融。
《在那静静的山岗》的风格自觉不自觉与《又见柳叶青》关联。同样是一首伤感歌曲,更低回婉转,在表达“我”对“心上人”的思念、渴望中迷茫、不堪,但与之不同的是,在伤感中亦不失执著与期待,而且民族性更为突出。同时,哥奴(尹庆全)在为其谱曲时,将当下流行音乐与多个民族音乐韵味交织融会,尤其是灌入了鲜明的藏族歌曲元素,更使之别具一格。
蒙古族歌曲与藏族歌曲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语言体系、乐器系统等,使这两种文化、艺术亦各具特色。如:蒙古族民歌“长调”和“短调”各有节奏,嘹亮、悠长、婉转、细腻、亲切,装饰音多,或咏叹或宣叙,沁人心脾,或至于呼麦的神奇。相对而言,藏族民歌在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旋律多变、崇尚旨归等方面与蒙古族风格明显不同。
当然,他们都是草原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都有感情充沛,悠长的音调,自由的旋律,一唱三叹,宽广的境界等共同特点。近年来,蒙古族歌手如乌兰托娅也演唱《高原蓝》等藏族歌曲,而藏族歌手如降央卓玛也演唱《呼伦贝尔大草原》等蒙古族歌;说到底,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歌手都会在交叉演唱多民族包括外国歌曲,籍此拓展风格。
如:《在那静静的山岗》与昂旺文章2004年创作的《遇上你是我的缘》(央金兰泽演唱)均书写爱情,但两者基调相对,她倒是与2009年杨望填词的《走天涯》(老猫谱曲)的古典韵味更有一致性。不过,《走天涯》最初以流行音乐风格发行,虽亦有蒙古乐器马头琴穿插伴奏,而现代打击乐器加Rap(说唱)部分无疑显示出现代元素占主导;歌手叶贝文也是流行风演唱,加之南方方言,这些与其歌词自身风格似有抵牾。因此,后来降央卓玛演唱中在强化了清澈、空灵古典意境美,包括如“爱的路太长”、“你的脚步流浪在天涯……来世化蝶……”、“花鬓已如霜”等细节的语调拿捏都十分到位,才使这支歌进一步火起来。
宁国涛的歌词作品与中国古代诗词有关联。首先,他创作了大量的古体诗,在他更多地书写塞外景观、巴林工艺,以及吟咏时代生活、酬答感悟中,已经体会到古代诗词的精要气质,特别是古诗意蕴的特有表达。而且,他的古体诗总是关涉时代,有向良性的旷达、洒脱,有“爷们儿”风范。这些无疑与他的歌词均有内在因缘。
可以概括地说,《在那静静的山岗》实现了古典诗词意境、藏族乐曲风格、现代乐器的和谐匹配,加上汉族歌手熊七梅在演唱中对其情境体验切肤及入境、深切、幽婉及富有感染的传达,就使这首歌与听众身处当下、投怀古韵、情悦民族风等的期待视野适度契合,从而被人们所喜欢。
音乐艺术必然在各个民族之间的空间坐标与传统、现代的时间坐标上交叉错络运行,如何在保持、发展各民族自身特色中,在彼此贯通、融会中有效形成新意,依然是歌坛面临的挑战,包括面对未来。
鉴于此,需要注意三点:一是长期以来,音乐被认为是听觉艺术。不过,与一般创作如独来独往的文学创作相比,它应该接近于戏剧、影视艺术的综合特质。就是说,除了个别人能独自完成并实现音乐作品效果(如阿炳的《二泉映月》)之外,大多类型的音乐必须协作完成,如现代的一首歌往往是作词、谱曲、演唱、配乐、服装、指挥、制作等多方面参与主体合成的,作词当然是其中的关键前提。二,对中国古代的许多经典音乐曲谱,特别是失传的如《韶》、《广陵散》等,我们难以还原其本真,只能趋近其风格,而歌词则以诗的形式传承下来,所以,歌词创作在古今中外的视域,探索、创新之路相对更广阔也更艰难。三,判断一首歌曲是不是有独创性,是不是经典,也不能简单地依据某个方面,而应具体、综合考察,即从创词、作曲、演唱、配乐等综合恒定。曾经被认为“不入流”的流行音乐中亦不乏经典,如邓丽君、迈克尔·杰克逊等。雅与俗在漫长的博弈中,总是十年河东或河西,在变数中被选择、共赏。如2005年由何沐阳作词作曲的《月亮之上》是“凤凰传奇”组合的成名曲,2007年发行、张超作词谱曲的《自由飞翔》等逐渐成就了“凤凰传奇”,其中基于民族元素的现代感是重要原因。这样的实例太多,在此勿需赘述。
总之我相信,在全方位碰撞、吐纳中,挑战与际遇也同在,这也是宁国涛歌词创作及其影响给我们的启示。
每个时代都有他自己的歌者,每一类歌声的最强音都可能成为符号,经典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积淀而成的。对赤峰音乐的未来,我们期待着。
注 释:
①赤峰雅乐有传承[N].内蒙古日报,2007-7-16.
②呼格吉夫.赤峰地区民歌及音乐创作概况.赤峰文化网2012-4-12 9:24:35,http://www.cfwhw.gov.cn/news/News_View.asp?NewsID=9354.
③据《赤峰日报》,2013-11-04.
④在那静静的山岗.中国原创音乐基地:http://5sing.kugou.com/yc/2789866.html.
(责任编辑 赛汉)
关键词:赤峰音乐;民族性;现代性;宁国涛歌词
中图分类号:J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13-04
赤峰地区在中国古文明的悠久历史及其发展演进中占据重要地位已成为共识。“红山文化”是中华北方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其后又有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元文化交相辉映,这些标志性文化符号在人文发展史上如烙印深刻而永远。
在漫长的历史中,赤峰行政归属多变,且不说在古代曾是商族、东胡族、匈奴族、乌桓族、鲜卑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单就中华民国之后而言,即屡次在热河省、辽宁省、内蒙古之间几经更迭转换;赤峰南部与北部在几度不同隶属中,文化风景也特色各异。由此可见,纷杂错落、交织影响是赤峰人文的主要特征,这些会影响到各种艺术,音乐当然也不例外。
一、赤峰的传统音乐梳理
赤峰的传统音乐大体包括雅乐、民歌等,建国后现代民族歌曲、地方戏等比较突出。
雅乐是一种古老的宫廷音乐,曾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以及在朝贺、宴庆等隆重大典时的演奏形式,起源可追溯到西周,传承到元代,有宫廷乐师散落民间,故而宫廷雅乐也流入民间。据说赤峰地区雅乐演奏者大都是社会中上层有学识、有地位的举子、秀才、绅士之类的人。其中,始于清朝光绪年间在赤峰地区流传的“十番”最初是以10种乐器轮番演奏各种曲牌,曾一度失传,1983年,有关部门成立赤峰雅乐抢救小组,对流传在赤峰地区的进行挖掘整理,并被正式命名为“赤峰雅乐”。还有对清代喀喇沁王府蒙古族宫廷乐队曲目的整理。如雅乐中的《庆寿》、《北正宫》、《水龙吟》、《春来》、《雁旋》、《龙尾》、《鹧鸪地》等24首曲雅乐目,都是工尺谱,分为正宫调、小宫调和尺宫调三类。①
不过,雅乐既然长期在民间流行,就难免与民间习俗及民间风格相互渗透。如“十番会”几乎成了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在具体区域经过长期流传亦各有特色,在词曲风格、演奏形式、演奏成员、使用乐器等方面均应该是民间对宫廷音乐改造的结果。
赤峰民歌到现代歌曲是本土音乐的又一个亮点。学术界习惯于将内蒙民歌按地区划分为五大风格区,如赤峰地区民歌在北部旗县被划为锡林郭勒风格区,南部旗县被划为科尔沁风格区等,南北风格显然有别,它们在各自民歌圈里虽然个性还很难说多么鲜明突出,但优秀作品确也不乏。
在情歌、牧歌中,如《牧歌》从1947年安波整理开始,瞿希贤1954年根据安波记录并填词的东蒙民歌;1953年沙汉昆采用内蒙民歌呼伦贝尔盟的长调民歌《乌和日图和灰腾》的素材创作成小提琴独奏曲《牧歌》,已经有世界性影响。赤峰籍作曲家斯琴朝克图作曲的《蓝色的蒙古高原》和《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这两首作品在全国很有影响;无伴奏童声合唱《星星的暑假》,获得香港儿童合唱团在全球华人中征集童声合唱歌曲唯一的一等奖歌曲,已成为该团的保留曲目。《云青马》是内蒙古经典长调民歌,短调情歌《乌兰哥哥》是赤峰难得的欢快民歌,还有曾被改编为无伴奏合唱、独唱的《大雁》等均是优秀。1984年问世《草原上有一座美丽的城》、《神奇壮美的赤峰》等等均可圈可点。②
从2009年起,赤峰市已成功开展了两届面向全国的“赤峰原创歌曲征歌评选”,征集到了300多首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优秀歌曲作品。2013年出版了《放歌赤峰》一书,收集入选了287首原创歌曲,大多表达爱国之情和故乡之恋。③
2013年10月底到11月初,由赤峰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文广电局主办,市音乐家协会、民族歌舞剧院、市广播电视台承办的两场“《放歌赤峰》——赤峰原创歌曲音乐会” 配乐演出的30多首歌,反响很大。原创性是这两场音乐会的亮点,即赤峰人作词,赤峰人谱曲,赤峰人演唱,可以说民族性突出、时代感很强等都已成为共识。从作词到作曲都很讲究、很精致,比如现场演出了《心中的蓝哈达》、《父母(亲)》、《永远的红山》、《阿鲁科尔沁之恋》等歌曲,主要是爱国之情和故乡之恋的表达,主题鲜明、风格多样。尤其是蒙古族特性、地方特点明显,包括级进、小跳为主,大跳较少,形成了平稳、舒展、深沉、委婉的特点,特别是大跳。长调民歌的旋律线既有锡林郭勒盟以大二度、小三度进行和它们的转位为主的特点,也有东部盟得以四、五度进行和它们的转位为主的特点。
赤峰地区的地方戏没能如东北二人转、河北梆子、西北二人台等那样生成赤峰独有的剧种,这应该也与其所处的方言交汇区有关。因为地方戏曲在中国遍地开花,其主要原因是语言(方言)决定了唱腔,说到底是方言决定其根本特质,当然对方言又不能简单理解。方言是长期封闭的结果,也恰恰由此形成了特定文化心理与人文景观。从赤峰方言亦可见其文化心理的非单一特征。譬如,赤峰的地方戏是在夹缝中发展的,同时又杂交了多种文艺,如评剧、山东快书等。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汉族戏曲剧种。
二、对赤峰音乐地域性与现代性的思考
以上可见,赤峰音乐的民族性特征已经很鲜明,现代歌曲基于此也显示出时代感,这些都是必要的,也是赤峰音乐下一步发展的前提与依托。不过,我认为,其中的民族性还有进一步思考与扩充的空间,更不能忽视地域性如何在方言与语言大融合中寻找到有效出口,特别是在民族性、地域性与现代感之间如何整合、探索,在更广阔的艺术视野感悟赤峰音乐的走势,推进赤峰音乐迈向新台阶,这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不仅有民族性,还应有丰富的地域符号。
到目前,对赤峰音乐所共识的民族性明显是指狭义上的蒙古族特征,而这还远远不够。的确,蒙古族歌曲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甚至上世纪50年代伊始的胜利歌、革命歌曲、“民歌合唱”等歌曲中几乎都融入了政治元素,但蒙古族歌曲如《敖包相会》等却依然原汁原味地流行;瞿希贤根据民歌《牧歌》所改编的无伴奏合唱也家喻户晓。1980年代以来,可以说从蒙古族歌曲到歌手的影响一浪高过一浪,如鄂尔多斯前有腾格尔,后有凤凰传奇,锡林郭勒有斯琴格日乐、呼和浩特有齐峰、巴彦淖尔有呼斯楞,呼伦贝尔有乌兰托娅、通辽有乌兰图雅接棒《套马杆》、阿拉善有哈琳等等,在这方面赤峰还没有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至少在短时间内似乎很难超越现有的蒙古族歌曲。 民族地区打民族牌是必要的,而民族牌说到底是独特的地域文化之一。就此而言,赤峰的文化既然是更丰富多彩,至少,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元文化是赤峰的四大文化品牌,而蒙古族特征只是蒙元文化的脉息之一,那么,是否可以还有其它脉息选择?回答是必然的(包括蒙元文化的继续势头)。因此赤峰歌曲完全据此条件进一步有计划、有重点地四面出击。
我以为,赤峰地区的“民族牌”应该基于现有进而向更广泛的地域文化辐射,首先是红山文化,其次是契丹辽文化。这两种文化都有各自的一段历史辉煌,甚至人类辉煌。前者作为华夏民族之一,他们后来哪儿去了?譬如有一堆远古的灰烬,那究竟是先民们愉快的帕蒂,还是一次残不忍睹的意外劫难留下的记忆?艺术家应该致力于根据现有的文献史料、考古新发现及其蛛丝马迹,去捕捉先民的生活方式、生命状态,这也是大有可为的。其实,每一个民族都有他的喜怒哀乐、苦辣酸甜。昭乌达本意是百柳之城,这与草原相比,亦有无法取代的独特品格。况且,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至今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中国学术界理解也不尽一致。斯大林给民族所下的定义——“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显然封闭、呆板。有时,例如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如沈从文、老舍、萧乾等都是少数民族作家,但他们却都不是以少数民族作家身份显示自己成就的;再如当代文学中,如张承志、扎西达娃,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非常高,但民族性却是第二位的。就是说我们既然有好几块品牌,那么赤峰音乐也应该多向度选择、整合,使之风格多样、色彩纷呈。
如:包括赞歌、宴歌、酒歌等类型在内,从歌曲、民族器乐作品到舞蹈音乐,从挖掘整理的赤峰雅乐到契丹乐舞钩沉,从蒙古剧《沙格德尔》独立完成的音乐唱腔设计体系到舞蹈诗剧《太阳契丹》的大胆尝试。还有,在没有一个音符可供参考的情况下,由赤峰音乐人创作的独一无二的音乐风格的契丹音乐,都是有意义的探索,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其次,必须基于传统继承,又顺应现代趋向。
传统文化无疑也是宝贵的文艺创作资源,不过,传统文化本身无不瑕瑜互见,继承的前提是正确辨别,辨别的标准则是从现代高度去考察其人文价值,确认其中有持续生命力的质素。例如蒙古族文化传统中本身就包含着与现代观念高度一致的基因,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现代生态的关系,游牧生活方式与后现代“在路上”无家可归的心理也有某种高度的契合点。这些都可以被纳入进当前的音乐内容,那么势必会强化其现代感。例如近年来在北京文化中,汪峰的歌《北京北京》包括他早期的《春天里》为什么是经典?就是因为他感悟到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再如《我的楼兰》(苏柳作词、刀郎作曲、云朵演唱)那种从西北文化古迹中挖掘对千年的生命与死亡的感怀,无不涉及到一些的永恒的话题。
人类有史以来,无论在什么年代都会时时刻刻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感。我们就应该从中去挖掘有效的元素,融入当下的音乐中,这是其他民族不能取代的,这就是个性,是优势。如《放歌赤峰》原创歌曲音乐会上的歌都令人感动,如《相识最美》等歌曲特别值得一提,其时代感与现代气息已显示出可喜的端倪。当然,例如从红山文化中想获得音乐的历史元素,需要独特体悟,而契丹文化中,例如宫廷雅乐、民间歌谣等应该还是有迹可寻的。这些元素的补充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我们面对赤峰作家如何走向全国都有一种焦虑,油然而生的一种想法。说到底就是我们必须自行把标准定得高一些。
近年来,与“红山女神”相关的外埠艺术应该给我们启迪。“红山女神”指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牛河梁红山文化考古区域发现了一座女神庙,并在庙中出土了一尊完整的与真人一样大的陶制女人头像,此外还有带有肢骨的塑件、圆锥形积石冢群等。由此触发人们的多种联想:她是不是5500年前祖先的形象?是否与传说中的“女娲氏”有关?那座“金字塔”式建筑物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塔顶的红铜是否就是女娲炼的五色石?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牛河梁女神像是仿真人塑造,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基于此,2009年,辽宁金王子原创动漫制作有限公司开始策划动画片《红山女神》(魏泽先等编剧、蒋书社导演);2013年,沈阳玉之龙文化公司与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联合打造首部演绎红山文化主题的大型原创中国舞剧《红山女神》,并请著名舞蹈家黄豆豆担任导演。此外还有作家就此创作了章回体小说《红山女神》,以及许多围绕此主题的歌曲等等,这就是现代人以红山文化为资源的艺术展开。应当说,在赤峰的红山文化考古,每一次新发现都能引发人们的现象,如1971年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的“中华第一龙”,2012年在敖汉旗兴隆沟发掘的整身、戴冠、口呼状、表情生动的红陶人像以及今约8000年的骨笛……均可在艺术家的想象中创作出有个性、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
三、宁国涛的歌(词)网上升温的启示
2015年4月间,一首由哥奴(尹庆全)作曲、宁国涛作词的《在那静静的山岗》在网上,人气指数在几天内即达几万,④之后被多家网站与个人主页转载。
宁国涛的许多歌词已被谱曲传唱,如《今晚月色很好》(李昊朗作曲)通过抒情主人公在异乡的夜晚,伴着柔柔的风在月光中冲浪,在夜的怀抱,凉爽怡人,月色美好,由此表达思念亲人、心系故乡的游子情怀,自然月夜宽广温馨与北方汉子豪爽又柔情彼此情景交融,意境优美。“想起了故乡的月亮/想起了妈妈/想起了你”,水到渠成。
《辙迹》展现的是蒙古族特有的生活场景,无论是白云、绿草、鲜花、雄鹰等自然景观,还是毡房、勒勒车等社会风貌,抑或篝火、奶茶、哈达、马头琴、安代舞等人文习俗,民族元素可谓十足。“牧马人的情怀抚慰苍茫”、“摘一朵白云披在肩上/采一束鲜花装点向往/燃起篝火点亮星光/跳起安代激情奔放/白云漂泊的地方/那是我可爱的家乡/江河奔流的琴声/那是我动情的歌唱”,意象灵动,诗意盎然。 以上两首词,经谱曲,特别是在蒙古族歌手豪图那宽广音域、磁性醉人的演唱中,情感浓烈、粗犷豪放,唯美动人。
相比之下,这首《在那静静的山岗》不仅是宁国涛转而关注普通人性、表现爱情主题的歌词,在风格上也与此前豪放、乐观明显有别。全词如下:
一个恋人的忧伤
在那静静的山岗
萨日朗花开花谢
在那失之交臂的地方
山坡上的山花又开
心上的人却没再来
往事不堪不堪回首
空留无尽的迷茫
心上人你在何方
你可知有人为你忧伤
你可听到我的呼唤
春归的大雁成行
该词起步直接破题展现“一个恋人的忧伤”,“在那静静的山岗/萨日朗花开花谢/在那失之交臂的地方”,以此确立场景,蓄势基调。
第二节,以“山坡上的山花又开/心上的人却没再来”引发“往事不堪回首”的迷茫心境。这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物是人非的民族表达相得益彰。
接下来追问“心上人你在何方”自然顺畅,“你可听到我的呼唤/春归的大雁成行”,以简约、平易的语言与反复咏叹营造出韵味深长的意境。
歌词中“萨日朗”是蒙古语,即山丹花,别名红百合,在中国北部居多,生命力极强,幼时和杂草无差别,一旦绽放,水灵、漂亮,于漫草丛中鲜艳夺目。在草原,萨日朗代表团结、早生贵子。
陕北民歌中早有“山丹丹开花背洼洼红,你看见哥哥哪达亲”等比兴;1930年代,这种红遍黄土高原的花,又被赋予了歌颂红军的涵义,如“山丹丹开花背洼洼红,我送哥哥当红军”;40年代,李季诗中“山丹丹开花红娇娇/香香人才长得好”即对民歌的借鉴;70年代,一首表达“毛主席领导咱们打江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曾作为红色歌曲唱响全国,家喻户晓;80年代,与大陆的乔羽、香港的黄沾并称“词坛三杰”的台湾词作家庄奴有一首《又见柳叶青》,是影响内地的“港台流行歌曲”之一,该词是表达期待与离人相逢但经年无果的怅惘。柳绿花又红,春来人不归,可谓情景交融。
《在那静静的山岗》的风格自觉不自觉与《又见柳叶青》关联。同样是一首伤感歌曲,更低回婉转,在表达“我”对“心上人”的思念、渴望中迷茫、不堪,但与之不同的是,在伤感中亦不失执著与期待,而且民族性更为突出。同时,哥奴(尹庆全)在为其谱曲时,将当下流行音乐与多个民族音乐韵味交织融会,尤其是灌入了鲜明的藏族歌曲元素,更使之别具一格。
蒙古族歌曲与藏族歌曲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语言体系、乐器系统等,使这两种文化、艺术亦各具特色。如:蒙古族民歌“长调”和“短调”各有节奏,嘹亮、悠长、婉转、细腻、亲切,装饰音多,或咏叹或宣叙,沁人心脾,或至于呼麦的神奇。相对而言,藏族民歌在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旋律多变、崇尚旨归等方面与蒙古族风格明显不同。
当然,他们都是草原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都有感情充沛,悠长的音调,自由的旋律,一唱三叹,宽广的境界等共同特点。近年来,蒙古族歌手如乌兰托娅也演唱《高原蓝》等藏族歌曲,而藏族歌手如降央卓玛也演唱《呼伦贝尔大草原》等蒙古族歌;说到底,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歌手都会在交叉演唱多民族包括外国歌曲,籍此拓展风格。
如:《在那静静的山岗》与昂旺文章2004年创作的《遇上你是我的缘》(央金兰泽演唱)均书写爱情,但两者基调相对,她倒是与2009年杨望填词的《走天涯》(老猫谱曲)的古典韵味更有一致性。不过,《走天涯》最初以流行音乐风格发行,虽亦有蒙古乐器马头琴穿插伴奏,而现代打击乐器加Rap(说唱)部分无疑显示出现代元素占主导;歌手叶贝文也是流行风演唱,加之南方方言,这些与其歌词自身风格似有抵牾。因此,后来降央卓玛演唱中在强化了清澈、空灵古典意境美,包括如“爱的路太长”、“你的脚步流浪在天涯……来世化蝶……”、“花鬓已如霜”等细节的语调拿捏都十分到位,才使这支歌进一步火起来。
宁国涛的歌词作品与中国古代诗词有关联。首先,他创作了大量的古体诗,在他更多地书写塞外景观、巴林工艺,以及吟咏时代生活、酬答感悟中,已经体会到古代诗词的精要气质,特别是古诗意蕴的特有表达。而且,他的古体诗总是关涉时代,有向良性的旷达、洒脱,有“爷们儿”风范。这些无疑与他的歌词均有内在因缘。
可以概括地说,《在那静静的山岗》实现了古典诗词意境、藏族乐曲风格、现代乐器的和谐匹配,加上汉族歌手熊七梅在演唱中对其情境体验切肤及入境、深切、幽婉及富有感染的传达,就使这首歌与听众身处当下、投怀古韵、情悦民族风等的期待视野适度契合,从而被人们所喜欢。
音乐艺术必然在各个民族之间的空间坐标与传统、现代的时间坐标上交叉错络运行,如何在保持、发展各民族自身特色中,在彼此贯通、融会中有效形成新意,依然是歌坛面临的挑战,包括面对未来。
鉴于此,需要注意三点:一是长期以来,音乐被认为是听觉艺术。不过,与一般创作如独来独往的文学创作相比,它应该接近于戏剧、影视艺术的综合特质。就是说,除了个别人能独自完成并实现音乐作品效果(如阿炳的《二泉映月》)之外,大多类型的音乐必须协作完成,如现代的一首歌往往是作词、谱曲、演唱、配乐、服装、指挥、制作等多方面参与主体合成的,作词当然是其中的关键前提。二,对中国古代的许多经典音乐曲谱,特别是失传的如《韶》、《广陵散》等,我们难以还原其本真,只能趋近其风格,而歌词则以诗的形式传承下来,所以,歌词创作在古今中外的视域,探索、创新之路相对更广阔也更艰难。三,判断一首歌曲是不是有独创性,是不是经典,也不能简单地依据某个方面,而应具体、综合考察,即从创词、作曲、演唱、配乐等综合恒定。曾经被认为“不入流”的流行音乐中亦不乏经典,如邓丽君、迈克尔·杰克逊等。雅与俗在漫长的博弈中,总是十年河东或河西,在变数中被选择、共赏。如2005年由何沐阳作词作曲的《月亮之上》是“凤凰传奇”组合的成名曲,2007年发行、张超作词谱曲的《自由飞翔》等逐渐成就了“凤凰传奇”,其中基于民族元素的现代感是重要原因。这样的实例太多,在此勿需赘述。
总之我相信,在全方位碰撞、吐纳中,挑战与际遇也同在,这也是宁国涛歌词创作及其影响给我们的启示。
每个时代都有他自己的歌者,每一类歌声的最强音都可能成为符号,经典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积淀而成的。对赤峰音乐的未来,我们期待着。
注 释:
①赤峰雅乐有传承[N].内蒙古日报,2007-7-16.
②呼格吉夫.赤峰地区民歌及音乐创作概况.赤峰文化网2012-4-12 9:24:35,http://www.cfwhw.gov.cn/news/News_View.asp?NewsID=9354.
③据《赤峰日报》,2013-11-04.
④在那静静的山岗.中国原创音乐基地:http://5sing.kugou.com/yc/2789866.html.
(责任编辑 赛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