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6月10日,是我国的首个“文物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从今年起,我国有了自己的“文化遗产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代表青岛泰之说,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和文化变革与发展。现代化技术的进步和通信手段的完善,使得拥有千百年悠久历史渊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严重的威胁。
目前,我国现有30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还有103座国家历史名城,127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珍贵历史遗存物。同时文物也是人类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历史以质感,并成为历史形象的载体。
在这第一个“文物遗产日”里,我感到了作为一个文物工作者的神圣与光荣,但同时也更加明白文物保護工作的艰难与责任。现在,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还比较滞后的地区,文物保护工作还存在着诸如文物保护“四有”和 “五纳入”工作不完善;文物违法和犯罪活动还屡有发生;文物队伍建设不适应当前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要求;文物保护资金不足;文物开发利用还比较薄弱等等问题。基层文物单位在现有条件下将如何改进和完善我们这些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呢?所思之下,不禁也有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
一、 建立原始基础档案
首先我们应从文物基础工作入手,尽早建立和完善本地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的落实,尤其是要加强地处偏远地方的文物大遗址和古墓葬群的管护工作。对于所有市内市外、近郊远郊的文物一律进行原始记录的登记造册,将所有文物进行登记、录像、拍照、造册,建立一整套个体文物的档案系统。利用电子网络,将已建档的文物做成一个完善的数据库,以使我们对本地区所有文物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此建立一套完整的本地区文物原始档案体系,并不断更新。对其以后的保护、宣传、维护起到一个更好的作用,也为将来的具体工作提供依据。
二、 加大文物宣传和法制力度
要唤起全社会对文物保护的关注,提高全民的参与意识,让每一位公民都认识到文物真正的价值,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文物保护的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我们尤其要加强对本地区文物现状及价值的宣传工作,激发人们保护身边文物的积极性和热情,吸引更多的人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对身边文物的保护中来。在社会各界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与宣传,将本地的文物做成各类宣传册和电视录象,直接在人们生活里产生影响,扩大当地群众对文物的重视。在网络及各种旅游景点上散发以本地文物为背景的纪念册,强化社会各界保护文物的意识。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地方文物执法队伍的建设和文物执法的力度。
目前,随着文物市场的逐步放开和文物收藏热的不断升温,文物犯罪活动也趋向专业化、集团化和高科技化。仅仅依靠我们地方文物行政执法队伍的力量来保护我们本地所有的文物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还必须密切与本地各级公安、工商、海关、建设规划、土地资源、环保等有关执法部门的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共同维护文物管理秩序。对于各类文物违法事件,也可以通过媒体曝光,依靠群众监督等方式强化执法监督,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同时,要尽可能为文物执法部门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摄像、摄影等执法设备以加大文物执法工作的力度,以使本地区文物有一个相对安全的保护环境。
三、 建设与培养文物保护队伍
加强地方文物执法队伍的建设和文物执法工作是目前最基础的工作。加大文物执法的力度也是首当其冲的任务之一。文物执法队伍要严格实行文物行政执法岗位考核和持证上岗制度。同时还必须不断加强对文物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业务强、作风正的执法队伍。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及优化现有工作人员结构来进一步提升本地区的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的水平。
从我国基层文物单位来看,人员队伍的建设普遍存在着人员缺乏,年龄及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而要在短时期内彻底改变这种现象也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现在只有通过做好人才培养及优化人员结构来进一步提高本地区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的水平。
1. 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我们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实施开放式培养。在内,可以通过“老人带新人,请专家进来讲课、送专业人员出去学习”等方式;在外,可以和各类文物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相互交流、沟通、学习,了解和掌握各种专业技能。接受世界先进的文物鉴定和文物保护的知识。这样可以为本单位现有业务人员创造多种机会,提供多种渠道,尽快形成本地文物保护和研究方面的人才梯队,不断地提高本地文物保护及研究工作的水平。其次我们还要加强对本地所聘请的临时文物管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培训工作,建立定时、定期、定人的培训辅导讲座,在基层培养一批业余的文物保护队伍。
2. 在合理配置现有工作人员方面,我们要真正按照工作实际需要,确实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做到有事、有岗、有责。还要建立健全竞争和激励机制,搞活用人和分配制度,逐步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人才结构合理,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应建立健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事管理机制;充分调动文物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文物单位人员的科学化配置。
四、 文物保护经费的多元化体系
文物保护经费的巨大缺口在中国已是一个普遍现象。考虑到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当地政府应在文物保护过程中应该发挥其积极作用。但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文物保护资金全部由政府安排已经和投入与产出的经营理念相矛盾,重视投入而不考虑产出使得文物保护的模式单一化,不利于文物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以政府的专项资金投入为主导
不断加大本地政府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投资力度是当地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基础。文物保护工作既是维护国家利益,又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政府行为应起主导作用。首先地方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积极督促对文物保护“五纳入”的落实工作,加强地方各级领导对本地区现存文物现状的了解,尤其是对其价值的了解。其次还要经常性地组织对文物保护相关的公约和法律内容的学习宣传活动,使各级领导同志对我们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重要意义能有切实和深刻的理解,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大对本地文物保护工作在资金方面的支持。
2. 引入文物保护发展基金的理念
利用本地文物的宣传效应,广泛开拓各种有效途径,争取社会闲散资金对本地区文物保护工作的投入。据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的消息报道,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古建筑保护工程18日在京启动。启动仪式上,民营企业广州力迅投资有限公司向基金会认捐了首笔义款100万元。通过这一最新理念,我们可以看到,以社会行为来为保护文物筹资也不失为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一条新路。邓小平同志讲:“发展是硬道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只要是实现了文物修复,达到了保护的目的就是正确的。而我们文物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上有社会责任感的、也愿意为社会公益事业捐资的成功人士和企业对本地文物保护事业的投资或捐赠。这样,既扩大了本地文物的知名度,又为认捐的企业和个人做了广告宣传。双赢效应,何乐而不为呢?
3. 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旅游业是全球性的朝阳工业,它以无污染、文化含量高、投资回报快而日益受到国际商业界的高度重视。文物古迹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在我们这些有丰富文物资源的地方,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来发展旅游增加收入也可以促进我们本地文物事业发展。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借鉴一些国外文物单位的做法。但主辅关系有待于明确系统,以保护为主,以发展为辅。需要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以文物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以旅游发展促进文物保护。相辅相成,和谐并进。
在当代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历史时期,文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已经到了一个最佳发展状态。国家、地方和人民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也是与日俱增。至此时期,我们文物工作者都要抱着“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强化管理、合理利用”这四点原则来考虑和处理。我上述的浅见,也只不过是在基层工作中的一点思索而已,欢迎批评指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代表青岛泰之说,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和文化变革与发展。现代化技术的进步和通信手段的完善,使得拥有千百年悠久历史渊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严重的威胁。
目前,我国现有30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还有103座国家历史名城,127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珍贵历史遗存物。同时文物也是人类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历史以质感,并成为历史形象的载体。
在这第一个“文物遗产日”里,我感到了作为一个文物工作者的神圣与光荣,但同时也更加明白文物保護工作的艰难与责任。现在,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还比较滞后的地区,文物保护工作还存在着诸如文物保护“四有”和 “五纳入”工作不完善;文物违法和犯罪活动还屡有发生;文物队伍建设不适应当前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要求;文物保护资金不足;文物开发利用还比较薄弱等等问题。基层文物单位在现有条件下将如何改进和完善我们这些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呢?所思之下,不禁也有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
一、 建立原始基础档案
首先我们应从文物基础工作入手,尽早建立和完善本地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的落实,尤其是要加强地处偏远地方的文物大遗址和古墓葬群的管护工作。对于所有市内市外、近郊远郊的文物一律进行原始记录的登记造册,将所有文物进行登记、录像、拍照、造册,建立一整套个体文物的档案系统。利用电子网络,将已建档的文物做成一个完善的数据库,以使我们对本地区所有文物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此建立一套完整的本地区文物原始档案体系,并不断更新。对其以后的保护、宣传、维护起到一个更好的作用,也为将来的具体工作提供依据。
二、 加大文物宣传和法制力度
要唤起全社会对文物保护的关注,提高全民的参与意识,让每一位公民都认识到文物真正的价值,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文物保护的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我们尤其要加强对本地区文物现状及价值的宣传工作,激发人们保护身边文物的积极性和热情,吸引更多的人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对身边文物的保护中来。在社会各界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与宣传,将本地的文物做成各类宣传册和电视录象,直接在人们生活里产生影响,扩大当地群众对文物的重视。在网络及各种旅游景点上散发以本地文物为背景的纪念册,强化社会各界保护文物的意识。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地方文物执法队伍的建设和文物执法的力度。
目前,随着文物市场的逐步放开和文物收藏热的不断升温,文物犯罪活动也趋向专业化、集团化和高科技化。仅仅依靠我们地方文物行政执法队伍的力量来保护我们本地所有的文物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还必须密切与本地各级公安、工商、海关、建设规划、土地资源、环保等有关执法部门的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共同维护文物管理秩序。对于各类文物违法事件,也可以通过媒体曝光,依靠群众监督等方式强化执法监督,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同时,要尽可能为文物执法部门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摄像、摄影等执法设备以加大文物执法工作的力度,以使本地区文物有一个相对安全的保护环境。
三、 建设与培养文物保护队伍
加强地方文物执法队伍的建设和文物执法工作是目前最基础的工作。加大文物执法的力度也是首当其冲的任务之一。文物执法队伍要严格实行文物行政执法岗位考核和持证上岗制度。同时还必须不断加强对文物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业务强、作风正的执法队伍。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及优化现有工作人员结构来进一步提升本地区的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的水平。
从我国基层文物单位来看,人员队伍的建设普遍存在着人员缺乏,年龄及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而要在短时期内彻底改变这种现象也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现在只有通过做好人才培养及优化人员结构来进一步提高本地区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的水平。
1. 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我们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实施开放式培养。在内,可以通过“老人带新人,请专家进来讲课、送专业人员出去学习”等方式;在外,可以和各类文物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相互交流、沟通、学习,了解和掌握各种专业技能。接受世界先进的文物鉴定和文物保护的知识。这样可以为本单位现有业务人员创造多种机会,提供多种渠道,尽快形成本地文物保护和研究方面的人才梯队,不断地提高本地文物保护及研究工作的水平。其次我们还要加强对本地所聘请的临时文物管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培训工作,建立定时、定期、定人的培训辅导讲座,在基层培养一批业余的文物保护队伍。
2. 在合理配置现有工作人员方面,我们要真正按照工作实际需要,确实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做到有事、有岗、有责。还要建立健全竞争和激励机制,搞活用人和分配制度,逐步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人才结构合理,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应建立健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事管理机制;充分调动文物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文物单位人员的科学化配置。
四、 文物保护经费的多元化体系
文物保护经费的巨大缺口在中国已是一个普遍现象。考虑到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当地政府应在文物保护过程中应该发挥其积极作用。但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文物保护资金全部由政府安排已经和投入与产出的经营理念相矛盾,重视投入而不考虑产出使得文物保护的模式单一化,不利于文物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以政府的专项资金投入为主导
不断加大本地政府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投资力度是当地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基础。文物保护工作既是维护国家利益,又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政府行为应起主导作用。首先地方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积极督促对文物保护“五纳入”的落实工作,加强地方各级领导对本地区现存文物现状的了解,尤其是对其价值的了解。其次还要经常性地组织对文物保护相关的公约和法律内容的学习宣传活动,使各级领导同志对我们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重要意义能有切实和深刻的理解,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大对本地文物保护工作在资金方面的支持。
2. 引入文物保护发展基金的理念
利用本地文物的宣传效应,广泛开拓各种有效途径,争取社会闲散资金对本地区文物保护工作的投入。据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的消息报道,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古建筑保护工程18日在京启动。启动仪式上,民营企业广州力迅投资有限公司向基金会认捐了首笔义款100万元。通过这一最新理念,我们可以看到,以社会行为来为保护文物筹资也不失为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一条新路。邓小平同志讲:“发展是硬道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只要是实现了文物修复,达到了保护的目的就是正确的。而我们文物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上有社会责任感的、也愿意为社会公益事业捐资的成功人士和企业对本地文物保护事业的投资或捐赠。这样,既扩大了本地文物的知名度,又为认捐的企业和个人做了广告宣传。双赢效应,何乐而不为呢?
3. 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旅游业是全球性的朝阳工业,它以无污染、文化含量高、投资回报快而日益受到国际商业界的高度重视。文物古迹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在我们这些有丰富文物资源的地方,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来发展旅游增加收入也可以促进我们本地文物事业发展。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借鉴一些国外文物单位的做法。但主辅关系有待于明确系统,以保护为主,以发展为辅。需要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以文物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以旅游发展促进文物保护。相辅相成,和谐并进。
在当代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历史时期,文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已经到了一个最佳发展状态。国家、地方和人民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也是与日俱增。至此时期,我们文物工作者都要抱着“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强化管理、合理利用”这四点原则来考虑和处理。我上述的浅见,也只不过是在基层工作中的一点思索而已,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