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河南工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基金项目——“ 《红楼梦》译介研究 ”,项目编号:2015SBS015]
摘要:中医是中国特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及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方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医药语言一般都言简意赅,文化内涵丰富。要想西方译语读者理解《红楼梦》所写的有关医药方面的内容,实非易事。霍克思在翻译这部分文化内容时,对有关中医药的内容展开全方位的深入探究,通过细节化的补偿增译等途径,细致地解说其中相关的原理与功效,翻译时不仅实现了语言维的转换,并且将其中蕴含的文化维内涵准确完整地传递给了译语读者,藉此达到译介宣传中国中医药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中医药翻译;《红楼梦》霍译本
世界上各国的传统社会文化背景都是独特且不同的,所以源语生态中的社会文化内容几乎很难在译语文化中找到相似的对应文化,中医是中国国粹,是一门总结、归纳、辨证的科学,如易经一般,重视调整人身的能量动态使之归于平衡的常态,根据李良松、郭洪涛(1990:218)的统计,《红楼梦》中涉及医学的描写,共计有291处,约5万余字,近占全书的十八分之一,书中使用的各种医学术语161条,涉及病症114种,方剂45首(含膏丹丸散方),药物127种;提及太医、御医、民间医生等各类医疗人员14人,记有完整地医案13个。内容非常地丰富庞杂。而西医是现代实验科学,讲究事实与实验结果。如何将如此繁杂的文化内容成功译介到译语读者那里是本文的研究内容。
一、《红楼梦》中医药内容翻译策略研究
(一)增译
原著第十回中提到张先生替秦可卿把脉时,写到他先“调息了至数”。霍译本的翻译如下:“regulated his own breathing in order to be able to count the rate”(调增了他自己的呼吸以便去数脉搏跳动的速率)。二者比对后可知,原著中在写到“调息了至数”时并没有写这样做的目的,此句是当时的医学术语,直译的话,对于一般的西方译语读者来说,如果没有对古代中医有所研究的话,是难以明白其所蕴含的意义的。正是考虑到此,霍克思在翻译这句短语时,采用增译的策略,在译文中增加了说明解释性文字,从而让译语读者更好地明白此短语内在涵义的同时,也了解到中医的一些治病诊断的方式。
(二)释译
原著第五十三回写到晴雯替宝玉勇补雀裘,积劳成疾,宝玉请了王太医来替晴雯诊脉,太医便开了相关的药方,于是有了如下的一段描写:“宝玉看时,已将疏散驱邪诸药减去,倒添了获荃、地黄、当归等益神养血之剂。”霍克思将其译为:“Bao-yu noticed that the sudorifics and decongestants of the earlier prescription had been omitted and restorative drugs to increase the vitality and nourish the blood,such as lycoperdon,nipplewort and angelica,had been substituted.”霍克思把原文药方中涉及到的药物名称逐一译出,同时还简单地解释了此味中药的疗效,即病人服用“获荃、地黄、当归”这些中药之后,能够达到提神补血的功能(increase the vitality and nourish the blood)。事实上,即使源语读者对于中国古代医学方面的知识也不甚了解,很多读者在阅读到《红楼梦》的这一段文字时,基本上关注情节,很少去研究中医药方。因此,即便霍克思在译文中仅译出中药名称,译语读者也不会太在意这些艰涩的医药名称,因为译语读者阅读的文本是小说而不是医学专著。但霍克思却态度严谨,广泛查阅相关医学著作,深入研究这些药物的功效,然后在译文中对药效做了准确的阐释,从而让译语读者对原著中这些中医学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同时填补了原著中中医学上的文化空白,传播了中医学的文化内容,霍克思在文化空白移植过程中成功地维系了源语以及译语的生态平衡,使源语中的中医药文化被译语读者接受,由此得以在译语生态环境中生存并长存。
(三)意译
原著中第三回,林黛玉在贾府吃过饭后有丫鬟随即端上茶水,黛玉想起自己在家时父母教自己“……以惜福养身,每饭后必过片时方吃茶,不伤脾胃”。霍克思译为:“……good health was founded on careful habits,and in pursuance of this principle,had always insisted that after a meal one should allow a certain interval to elapse before taking tea in order to avoid indigestion.”“伤脾胃”是中医里的一种观点,中医认为一些不好的饮食习惯如进食寒凉、辛辣之物或如林黛玉父母教诲的那样饭后立刻饮茶都会伤及脾胃,只有脾胃健旺,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而这些中医药方面的观点对于西方译语读者来说是完全不解的,如若翻译时按字面意思进行,会让译语读者误认为有钝器或摔伤之类使内脏的脾和胃有了外伤,因此此处霍克思采取了意译,以译语读者能接受的“indigestion”(消化不良)来替代原文内容,完全依归于译语生态环境,既让读者了解了黛玉父母注意养生而又传达了原著作者此处强调黛玉初入贾府时的处处小心,即便遇到与家里规矩种种不符的地方、也一一改过来的细心之处。然而貌似成功地翻译却损失了中国中医文化对外宣传的机会。
二、从译例解析传统文化译介策略
在霍译本的翻译中可以看出,源语文化内容没有损耗,同时译语读者接受度高,更易于源语文化空白在译语环境中生存并产生影响。此处也可见“译者责任”的发挥,霍克思对于源语细节文化的专注与钻研,以及译语读者的考虑与负责,决定了他这样生命力强大的译品的产生。除了上述的译法之外,霍克思有些译文还采取的“取义舍形”或“舍形取义”的方法,即在面对一些比较抽象化的中医药词汇时,并没有完全地受制于字面的意思,而抓住了自认为最为核心的文化信息,删除了其他的信息。
三、结语
可见,要把专业性极强的古典中医学术语及文化成功地移植到译语中去的难度很大,译者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译者中心作用,在仔细地搜索并查证医学资料的基础上,真正地明白药方中每个字词准确涵义所在,在能做到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对中医药文化在译语生态环境中进行传播。只有当源语传统文化翻译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说明,才能跟其相应的文化内容进行融合,才能对译语读者产生相似的联想效果,最终保证译语文化生态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郭洪涛.《红楼梦》英译与东西方文化、语言[J].红楼梦学刊,2001(04):29l-306.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李良松、郭洪涛.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4]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
摘要:中医是中国特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及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方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医药语言一般都言简意赅,文化内涵丰富。要想西方译语读者理解《红楼梦》所写的有关医药方面的内容,实非易事。霍克思在翻译这部分文化内容时,对有关中医药的内容展开全方位的深入探究,通过细节化的补偿增译等途径,细致地解说其中相关的原理与功效,翻译时不仅实现了语言维的转换,并且将其中蕴含的文化维内涵准确完整地传递给了译语读者,藉此达到译介宣传中国中医药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中医药翻译;《红楼梦》霍译本
世界上各国的传统社会文化背景都是独特且不同的,所以源语生态中的社会文化内容几乎很难在译语文化中找到相似的对应文化,中医是中国国粹,是一门总结、归纳、辨证的科学,如易经一般,重视调整人身的能量动态使之归于平衡的常态,根据李良松、郭洪涛(1990:218)的统计,《红楼梦》中涉及医学的描写,共计有291处,约5万余字,近占全书的十八分之一,书中使用的各种医学术语161条,涉及病症114种,方剂45首(含膏丹丸散方),药物127种;提及太医、御医、民间医生等各类医疗人员14人,记有完整地医案13个。内容非常地丰富庞杂。而西医是现代实验科学,讲究事实与实验结果。如何将如此繁杂的文化内容成功译介到译语读者那里是本文的研究内容。
一、《红楼梦》中医药内容翻译策略研究
(一)增译
原著第十回中提到张先生替秦可卿把脉时,写到他先“调息了至数”。霍译本的翻译如下:“regulated his own breathing in order to be able to count the rate”(调增了他自己的呼吸以便去数脉搏跳动的速率)。二者比对后可知,原著中在写到“调息了至数”时并没有写这样做的目的,此句是当时的医学术语,直译的话,对于一般的西方译语读者来说,如果没有对古代中医有所研究的话,是难以明白其所蕴含的意义的。正是考虑到此,霍克思在翻译这句短语时,采用增译的策略,在译文中增加了说明解释性文字,从而让译语读者更好地明白此短语内在涵义的同时,也了解到中医的一些治病诊断的方式。
(二)释译
原著第五十三回写到晴雯替宝玉勇补雀裘,积劳成疾,宝玉请了王太医来替晴雯诊脉,太医便开了相关的药方,于是有了如下的一段描写:“宝玉看时,已将疏散驱邪诸药减去,倒添了获荃、地黄、当归等益神养血之剂。”霍克思将其译为:“Bao-yu noticed that the sudorifics and decongestants of the earlier prescription had been omitted and restorative drugs to increase the vitality and nourish the blood,such as lycoperdon,nipplewort and angelica,had been substituted.”霍克思把原文药方中涉及到的药物名称逐一译出,同时还简单地解释了此味中药的疗效,即病人服用“获荃、地黄、当归”这些中药之后,能够达到提神补血的功能(increase the vitality and nourish the blood)。事实上,即使源语读者对于中国古代医学方面的知识也不甚了解,很多读者在阅读到《红楼梦》的这一段文字时,基本上关注情节,很少去研究中医药方。因此,即便霍克思在译文中仅译出中药名称,译语读者也不会太在意这些艰涩的医药名称,因为译语读者阅读的文本是小说而不是医学专著。但霍克思却态度严谨,广泛查阅相关医学著作,深入研究这些药物的功效,然后在译文中对药效做了准确的阐释,从而让译语读者对原著中这些中医学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同时填补了原著中中医学上的文化空白,传播了中医学的文化内容,霍克思在文化空白移植过程中成功地维系了源语以及译语的生态平衡,使源语中的中医药文化被译语读者接受,由此得以在译语生态环境中生存并长存。
(三)意译
原著中第三回,林黛玉在贾府吃过饭后有丫鬟随即端上茶水,黛玉想起自己在家时父母教自己“……以惜福养身,每饭后必过片时方吃茶,不伤脾胃”。霍克思译为:“……good health was founded on careful habits,and in pursuance of this principle,had always insisted that after a meal one should allow a certain interval to elapse before taking tea in order to avoid indigestion.”“伤脾胃”是中医里的一种观点,中医认为一些不好的饮食习惯如进食寒凉、辛辣之物或如林黛玉父母教诲的那样饭后立刻饮茶都会伤及脾胃,只有脾胃健旺,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而这些中医药方面的观点对于西方译语读者来说是完全不解的,如若翻译时按字面意思进行,会让译语读者误认为有钝器或摔伤之类使内脏的脾和胃有了外伤,因此此处霍克思采取了意译,以译语读者能接受的“indigestion”(消化不良)来替代原文内容,完全依归于译语生态环境,既让读者了解了黛玉父母注意养生而又传达了原著作者此处强调黛玉初入贾府时的处处小心,即便遇到与家里规矩种种不符的地方、也一一改过来的细心之处。然而貌似成功地翻译却损失了中国中医文化对外宣传的机会。
二、从译例解析传统文化译介策略
在霍译本的翻译中可以看出,源语文化内容没有损耗,同时译语读者接受度高,更易于源语文化空白在译语环境中生存并产生影响。此处也可见“译者责任”的发挥,霍克思对于源语细节文化的专注与钻研,以及译语读者的考虑与负责,决定了他这样生命力强大的译品的产生。除了上述的译法之外,霍克思有些译文还采取的“取义舍形”或“舍形取义”的方法,即在面对一些比较抽象化的中医药词汇时,并没有完全地受制于字面的意思,而抓住了自认为最为核心的文化信息,删除了其他的信息。
三、结语
可见,要把专业性极强的古典中医学术语及文化成功地移植到译语中去的难度很大,译者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译者中心作用,在仔细地搜索并查证医学资料的基础上,真正地明白药方中每个字词准确涵义所在,在能做到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对中医药文化在译语生态环境中进行传播。只有当源语传统文化翻译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说明,才能跟其相应的文化内容进行融合,才能对译语读者产生相似的联想效果,最终保证译语文化生态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郭洪涛.《红楼梦》英译与东西方文化、语言[J].红楼梦学刊,2001(04):29l-306.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李良松、郭洪涛.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4]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