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香港产业结构的演变为出发点,采用产业细化分析思路, 对制造业、批发零售酒店餐饮业、交通仓储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四个行业从内部部门结构演变,就业人数,就业人数年平均变化率三个指标进行了数据分析论证了香港产业结构跨越式发展及其未来发展态势。
关键词:产业结构;香港;数据分析;跨越式发展
一、1970-2004年香港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资料来源:《本地生产总值2005》,香港政府统计处,《香港统计年鉴2006》
从表1.1可以看出,1970—2004年香港产业结构是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呈现出比较稳定的趋势,第二产业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而第三产业不断上升的趋势。以1985年为观察点,1985年产业结构为0.5:30:69.5,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由1970年37.3%下降了7.3%,而第三产业由1970年的60.7%上升了8.8%,第三产业成长速度快于第二产业,而在1985年以后,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值所占的比重一路飙升,2004年以90%高居榜首,增长率为20.5%,而第一产业只占了0.1%,第二产业也只有9.9%,较1985年下降了20.1%。
通过数据描述可知:香港产业结构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阶段: 1970—1985工業化阶段和1985-至今第三产业阶段。其工业化阶段只有短短的15年的发展历程,香港产业结构演变的文献认为:香港的工业化并没有走高级化之路,而是呈现出工业虚拟化以及产业空洞化,这是与一些发达的经济体的发展历程是不同的。并且,产业结构的理论也强调: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级服务业发展是建立在高级工业化的基础之上的。但是,香港产业结构的发展并没有象理论上和其他发达的经济体那样完成在高级工业化基础上建立的高级服务化,这就是笔者认为香港产业结构的跨越式的发展,也就是说它跨越了高级工业化后,直接进入高级服务业,于是笔者将从香港产业发展历程来剖析香港产业结构的跨越式的发展。
二、香港产业结构跨越式发展历程
做几点说明:第一, 第一产业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因为它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太低了;第二,在研究对象上,选取制造业,批发、零售、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 运输、仓库业及通讯业, 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四个行业;第三,选定行业将从产业结构演变,就业人数,就业年平均变化率三个指标来对香港产业结构跨越发展的历程进行动态分析。
(一)选定行业的数据
注:1—制造业,2—零售批发进出口及酒店餐饮业, 3—运输仓库业及通讯业, 4—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
资料来源:1950 - 1960 年数据来自1961 年《香港经济年鉴》;1970 - 1985 年数据来自港澳研究所编(1990):香港经济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 - 2000 年数据来自《香港经济年鉴》。2002 年数据来自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电子版资料:2004年的数据来自《香港统计年鉴2006》电子版
(二)数据分析
从表2.1来看,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不断下降,而零售批发进出口酒店餐饮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越来越高,第二位的是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而运输仓库业及通讯业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 具体而言,1961 年选定行业产业结构为23.6:21.9:9.6:17.4, 而1980年选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制造业的地位正在受到来自零售批发进出口酒店餐饮业的威胁,两个行业的比重只差了2.3%,到1985年零售批发进出口酒店餐饮业以高出制造业0.8%.这就是一个分水岭,这也是香港产业向高级化迈进的开端。1998年,香港制造业规模出现负增长且速度越来越快,标志着制造业绝对规模开始萎缩,1998 年对GDP的贡献度只占6 %。而同期其它三个行业占GDP 比重都有所上升,最为突出的是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比重上升到24. 6 %。2000 年选定行业产业结构比重为5.8:26.4:10.2:23.7,零售批发进出口及酒店餐饮业和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在国民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也说明香港产业结构高级化已经形成。
从表2.2,2.3可以看到,1975-2004年选定的行业就业人数的变化是同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一致的.香港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于第三产业中的零售批发进出口酒店餐饮,其次是, 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但是, 运输仓库业及通讯业和制造业的人气就没有那么旺.由此可见,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移,公众对于职业的选择也同样具有趋利性的.与此同时,制造业也是在1985年以后就呈现出负增长, 零售批发进出口酒店餐饮业和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增长量比较快,这又一次论证了1985年是香港迈入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开端之年.在1985年以后,零售批发进出口酒店餐饮业和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中就业人数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8%,8%.而运输仓库业及通讯业就业增长人数相对平稳.这也从另一方面论证了香港产业结构呈现出跨越式发展.
三、香港产业结构前景讨论
上述主要论证了香港产业结构跨越式发展的历程,但是对于这个特殊的发展模式,未来的香港产业结构又将如何呢?
认同香港产业结构高级服务化的文献认为: 香港虽然没有自己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但现代服务业高度发展,并拥有广大的经济腹地,周边的制造业产业基地承认其作为总部城市地位,接受其提供的服务。由于香港当年没有抓住机遇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产业,成为在第二产业高度化之后发展起来的经济服务化的可能性已较小。(刘国芬,2006)。此外香港是一个独立、自由、外向性的小型城市经济体,如纽约和伦敦也主要是从事金融服务业那样,要求其产业结构完整不太现实,况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讯和交通便利,各地的交流频繁,完全可以依靠与其它经济体的整合,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它只需在CEPA框架下,尽量排除与内地市场,尤其与珠三角市场往来的障碍,把服务业腹地伸展到内地,即可为经济找到增长动力。
主张香港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文献认为:过度单一化的产业结构特征和严重依赖于服务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却面临着重大的危机。金融服务业归根到底是一个为制造业服务的产业, 没有制造业, 服务业便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毛艳华,2007)。香港的确可以朝产业高级化发展,深化与珠三角目前的产业分工模式,强化作为珠三角,以至整个内地金融服务中心的功能。但是,现阶段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与香港要扮演内地的纽约或伦敦的角色有很大的距离。香港在主权回归中国后仍然维持相对独立的法律制度,货币金融制度,独立的关税区,与内地往来仍有边境阻挡,从经济意义上,仍然是内地一个离岸经济体及离岸金融中心(谢国梁,2006)。
缺乏产业结构合理化为依托的香港产业结构的确在一段时间出现了空洞化的现象.如1997 年之后香港金融服务业的服务量开始逐渐收缩, 显露出“产业空洞化”引起的结构性问题。因而,香港产业结构跨越式发展会引发产业虚拟化,这是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但是我们又必须意识到:香港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是发展高级服务业,而非制造业。因此,笔者认为走一条循环产业模式的路线,也就是说,在产业的发展路径上,继续走高级服务业之路,尤其应朝着知识型,创意型及服务型的方向发展,这是市场发展的源动力又是其优势,但是,政府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扮演协调各产业之间的比例重要角色。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有目的地扶植本土的高科技制造业。用高级服务业所创造的GDP来反哺高科技的制造业,而后高科技的制造业继续支撑高级服务业的循环发展,每一次的循环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又是新的一波经济推力与拉力的有机结合,这对香港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滕光进,区和坚,刘兴政.香港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竞争力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2):120-125
[2]毛艳华.CEPA与香港经济结构转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6):106-111
[3]毛艳华.香港经济转型的三大难题探析[J].学术研究.2007,(4):38-42.
[4]刘国芬.香港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出路[J].特区经济,2006,(3):65-67
[5]谢国梁.香港新经济特征及其发展前景[OB/EL].http://www.redlib.cn/html
[6]王兴化,王小敏.香港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方式与障爱[J].区域合作.2006,(6):32-36
[7]陈毅松,王玉江,董新保.香港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J].清华大学学报,1997,(12):65-69
[8]杨春.香港与内地经济一体化:CEPA对两岸经贸合作的启示[J].经济地理,2005,(1):38-43
关键词:产业结构;香港;数据分析;跨越式发展
一、1970-2004年香港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资料来源:《本地生产总值2005》,香港政府统计处,《香港统计年鉴2006》
从表1.1可以看出,1970—2004年香港产业结构是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呈现出比较稳定的趋势,第二产业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而第三产业不断上升的趋势。以1985年为观察点,1985年产业结构为0.5:30:69.5,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由1970年37.3%下降了7.3%,而第三产业由1970年的60.7%上升了8.8%,第三产业成长速度快于第二产业,而在1985年以后,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值所占的比重一路飙升,2004年以90%高居榜首,增长率为20.5%,而第一产业只占了0.1%,第二产业也只有9.9%,较1985年下降了20.1%。
通过数据描述可知:香港产业结构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阶段: 1970—1985工業化阶段和1985-至今第三产业阶段。其工业化阶段只有短短的15年的发展历程,香港产业结构演变的文献认为:香港的工业化并没有走高级化之路,而是呈现出工业虚拟化以及产业空洞化,这是与一些发达的经济体的发展历程是不同的。并且,产业结构的理论也强调: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级服务业发展是建立在高级工业化的基础之上的。但是,香港产业结构的发展并没有象理论上和其他发达的经济体那样完成在高级工业化基础上建立的高级服务化,这就是笔者认为香港产业结构的跨越式的发展,也就是说它跨越了高级工业化后,直接进入高级服务业,于是笔者将从香港产业发展历程来剖析香港产业结构的跨越式的发展。
二、香港产业结构跨越式发展历程
做几点说明:第一, 第一产业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因为它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太低了;第二,在研究对象上,选取制造业,批发、零售、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 运输、仓库业及通讯业, 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四个行业;第三,选定行业将从产业结构演变,就业人数,就业年平均变化率三个指标来对香港产业结构跨越发展的历程进行动态分析。
(一)选定行业的数据
注:1—制造业,2—零售批发进出口及酒店餐饮业, 3—运输仓库业及通讯业, 4—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
资料来源:1950 - 1960 年数据来自1961 年《香港经济年鉴》;1970 - 1985 年数据来自港澳研究所编(1990):香港经济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 - 2000 年数据来自《香港经济年鉴》。2002 年数据来自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电子版资料:2004年的数据来自《香港统计年鉴2006》电子版
(二)数据分析
从表2.1来看,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不断下降,而零售批发进出口酒店餐饮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越来越高,第二位的是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而运输仓库业及通讯业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 具体而言,1961 年选定行业产业结构为23.6:21.9:9.6:17.4, 而1980年选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制造业的地位正在受到来自零售批发进出口酒店餐饮业的威胁,两个行业的比重只差了2.3%,到1985年零售批发进出口酒店餐饮业以高出制造业0.8%.这就是一个分水岭,这也是香港产业向高级化迈进的开端。1998年,香港制造业规模出现负增长且速度越来越快,标志着制造业绝对规模开始萎缩,1998 年对GDP的贡献度只占6 %。而同期其它三个行业占GDP 比重都有所上升,最为突出的是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比重上升到24. 6 %。2000 年选定行业产业结构比重为5.8:26.4:10.2:23.7,零售批发进出口及酒店餐饮业和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在国民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也说明香港产业结构高级化已经形成。
从表2.2,2.3可以看到,1975-2004年选定的行业就业人数的变化是同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一致的.香港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于第三产业中的零售批发进出口酒店餐饮,其次是, 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但是, 运输仓库业及通讯业和制造业的人气就没有那么旺.由此可见,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移,公众对于职业的选择也同样具有趋利性的.与此同时,制造业也是在1985年以后就呈现出负增长, 零售批发进出口酒店餐饮业和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增长量比较快,这又一次论证了1985年是香港迈入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开端之年.在1985年以后,零售批发进出口酒店餐饮业和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中就业人数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8%,8%.而运输仓库业及通讯业就业增长人数相对平稳.这也从另一方面论证了香港产业结构呈现出跨越式发展.
三、香港产业结构前景讨论
上述主要论证了香港产业结构跨越式发展的历程,但是对于这个特殊的发展模式,未来的香港产业结构又将如何呢?
认同香港产业结构高级服务化的文献认为: 香港虽然没有自己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但现代服务业高度发展,并拥有广大的经济腹地,周边的制造业产业基地承认其作为总部城市地位,接受其提供的服务。由于香港当年没有抓住机遇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产业,成为在第二产业高度化之后发展起来的经济服务化的可能性已较小。(刘国芬,2006)。此外香港是一个独立、自由、外向性的小型城市经济体,如纽约和伦敦也主要是从事金融服务业那样,要求其产业结构完整不太现实,况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讯和交通便利,各地的交流频繁,完全可以依靠与其它经济体的整合,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它只需在CEPA框架下,尽量排除与内地市场,尤其与珠三角市场往来的障碍,把服务业腹地伸展到内地,即可为经济找到增长动力。
主张香港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文献认为:过度单一化的产业结构特征和严重依赖于服务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却面临着重大的危机。金融服务业归根到底是一个为制造业服务的产业, 没有制造业, 服务业便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毛艳华,2007)。香港的确可以朝产业高级化发展,深化与珠三角目前的产业分工模式,强化作为珠三角,以至整个内地金融服务中心的功能。但是,现阶段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与香港要扮演内地的纽约或伦敦的角色有很大的距离。香港在主权回归中国后仍然维持相对独立的法律制度,货币金融制度,独立的关税区,与内地往来仍有边境阻挡,从经济意义上,仍然是内地一个离岸经济体及离岸金融中心(谢国梁,2006)。
缺乏产业结构合理化为依托的香港产业结构的确在一段时间出现了空洞化的现象.如1997 年之后香港金融服务业的服务量开始逐渐收缩, 显露出“产业空洞化”引起的结构性问题。因而,香港产业结构跨越式发展会引发产业虚拟化,这是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但是我们又必须意识到:香港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是发展高级服务业,而非制造业。因此,笔者认为走一条循环产业模式的路线,也就是说,在产业的发展路径上,继续走高级服务业之路,尤其应朝着知识型,创意型及服务型的方向发展,这是市场发展的源动力又是其优势,但是,政府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扮演协调各产业之间的比例重要角色。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有目的地扶植本土的高科技制造业。用高级服务业所创造的GDP来反哺高科技的制造业,而后高科技的制造业继续支撑高级服务业的循环发展,每一次的循环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又是新的一波经济推力与拉力的有机结合,这对香港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滕光进,区和坚,刘兴政.香港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竞争力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2):120-125
[2]毛艳华.CEPA与香港经济结构转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6):106-111
[3]毛艳华.香港经济转型的三大难题探析[J].学术研究.2007,(4):38-42.
[4]刘国芬.香港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出路[J].特区经济,2006,(3):65-67
[5]谢国梁.香港新经济特征及其发展前景[OB/EL].http://www.redlib.cn/html
[6]王兴化,王小敏.香港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方式与障爱[J].区域合作.2006,(6):32-36
[7]陈毅松,王玉江,董新保.香港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J].清华大学学报,1997,(12):65-69
[8]杨春.香港与内地经济一体化:CEPA对两岸经贸合作的启示[J].经济地理,2005,(1):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