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的有过课外阅读。有的孩子可能读的多些,有的孩子可能读的少些。说它“陌生”,是因为虽然孩子有过课外阅读,但并不一定就“会”阅读,能有效阅读。通过对我们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现在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内容主要是小卖部里卖的各类小人书、漫画书、袖珍类笑话书、游戏秘籍等。也有一些同学有自己的课外书,但在阅读时大多是走马观花,只注重书的故事情节,看过就算了,收获的也仅仅是头脑中多了一个故事而已。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让学生能从课外阅读中体会到乐趣,掌握阅读的方法,从而读有所获呢?通过实践,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读前指导——书籍的选择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并不是什么书都可以拿来读。读一本好书,可以受益终身;读一本坏书,则可能受害无穷。
那么书海浩瀚,怎样从各类课外书籍中遴选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身边常见的书籍开始,从孩子手里的小人书、游戏秘籍开始,把课外书籍大概地分分类。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可以大致进行如下指导。
1.对自己有益的与对自己无益的,甚至有害的
哪些书对自己有益,对健康成长有益,对学习有益,自己能从中学有所得,并且学有所用,觉得自己受益了。如读了百科类图书,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百科知识,这些知识包罗万象,有关大自然现象的,有关动物的,有关植物的,有关社会的,也有关我们自己身体的……可以大大地开阔我们的眼界,让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从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读了名著、童话,或是各类优秀的小说,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主人公的品质,既能让自己的心灵受到触动,思想上有所感动,又能欣赏到优美的语句,以及场景描写等等 。有的孩子会说,我看了游戏秘籍,我在游戏中的角色就能很快地从低等级上升到高等级。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分辨一下,这种说法、想法正确与否,为什么不正确。首先从结果上去分辨行为的对否,再从过程上去判断,让学生思考把有限的时间花在这些上面值不值。然后,逐步帮助学生对身边的课外书进行甄别,抛弃那些在学生中流行的,却与己无益的书。
2.与学校教材紧密联系的
比如我们课文里学了《三顾茅庐》,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那么我们就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这本书,里面一定还有更多精彩的故事、精彩的片断。学了《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两篇神话故事后,我们就可以去找些中国的神话故事书、外国的神话故事书来看看,这些书里一定还有更多优美的神话故事。
3.按书籍主要内容分类
比如有“神话故事”“成语故事”“童话故事”“人物故事”等,故事一类的书;有专门讲百科知识类的,如《一万个为什么》《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综合性的书籍;有专门讲历史发展的“历史”类书籍;也有专门讲地理知识的“地理类”书籍;还有“智力游戏”类的;以及专门教我们写作文的《作文选》《作文大全》等等。
二、读中指导——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为什么有的同学一个学期能读好多本书,有的同学却只读了一本两本?为什么同样一本书,有的同学读完了,只会讲几个故事,而有的同学读完了,不仅了解了故事情节,还从中感悟到了一些道理,受到了一些教育,学到了一些作文的方法呢?这就是因为在读书的过程当中,读者的方法不同。方法不同,效果也就相差很大了。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让学生花同样的时间能多读些书,能从书中获益更多呢?
1.从详略上把握
读书有精读、略读之分。拿到一本书,首先看看序和内容简介,再看看大概的章节分布,每个章节里有哪些内容,从整体上大致了解这本书。接下来就进入到读书的环节了。在读的过程中,并不是要逐字、逐句的去读,也不是一定要把一本书的内容全部细细地去读一遍。对一些故事性的过程描述,可以适当的速读,泛泛而过,大概了解故事过程就可以了。但对一些描述好的地方,则可以精读,比如书中有一段优美的景色描写,不妨细细地去品读,去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优美景色表现出来的。书中还有一些人物的对话描写,你读了以后,书中的人物形象好像就在眼前,那么不妨再细细地去读读这段对话,学习一下作者对话描写的方法。详略结合,学有所得的同时又兼顾速度,这样才不至于一本书读了好长时间都没有读完,而且最后收获也不大。
2.边读边思考
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就是学和思的统一。比如在书中有一个场景,作者开头花很多笔墨来描写景色,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人物在出现时,作者着重描写了他的外貌和穿着,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读了这段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好像感同身受,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么写?从某一部分内容,我感受到了什么,我看出某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在阅读中试着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改变课堂上只有老师提问题的状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来提,自己来想,自己来答。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这样做到一点点,就会从这个起点开始,以后会做到的越来越多,收获也会越来越多。
3.不动笔墨不读书
对书中的知识点,好的字词、句子、段落描写、心理描写、话描写等等,不妨摘抄下来。自己觉得很是喜欢的,也可以背一背。对书中不理解的地方,用铅笔作个记号(自己的书不一定用铅笔,但是借的书就要注意了,向学生渗透爱护书籍的思想),然后自己查阅书籍资料去理解,或是去请教别人。
4.要写读书笔记
在阅读过程中,无论是瞬间的感悟,还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都可以随时地记录下来。可以将阅读时产生的思考、疑问随手写下来做成疑问笔记;把阅读中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做成摘录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做提纲笔记;通过续写、改写、写读后感等进行再创作,做成创作笔记等等。
三、读后指导——温故而知新
教材上的知识学过后,需要及时复习和巩固。那么当我们读过一本书后,也需要温习、回想。把自己读过的书名专门记在一个本子上。同时记下内容梗概,书中的主角等等。这样,过段时间,可以把这部分内容翻翻,再看看相关的读书笔记、读后感,相信这本书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子里,不会轻易遗忘。
学贵有方。没有正确的方法引导,光是去读一读,那么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千差万别。读了好多书,没有多少是有用的,甚至教坏了学生;读了好多书,感觉没有多少收获,也就是能记得个故事大概;读了好多书,却读的没有忘的多,一点积累都没有,最后回头想一想,就像老熊掰棒子,手中永远只有一个。而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有效阅读,高效阅读,则必将会读的越多,积累越多,感悟越多,收获也越多。
(责编 张亚莎)
一、读前指导——书籍的选择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并不是什么书都可以拿来读。读一本好书,可以受益终身;读一本坏书,则可能受害无穷。
那么书海浩瀚,怎样从各类课外书籍中遴选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身边常见的书籍开始,从孩子手里的小人书、游戏秘籍开始,把课外书籍大概地分分类。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可以大致进行如下指导。
1.对自己有益的与对自己无益的,甚至有害的
哪些书对自己有益,对健康成长有益,对学习有益,自己能从中学有所得,并且学有所用,觉得自己受益了。如读了百科类图书,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百科知识,这些知识包罗万象,有关大自然现象的,有关动物的,有关植物的,有关社会的,也有关我们自己身体的……可以大大地开阔我们的眼界,让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从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读了名著、童话,或是各类优秀的小说,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主人公的品质,既能让自己的心灵受到触动,思想上有所感动,又能欣赏到优美的语句,以及场景描写等等 。有的孩子会说,我看了游戏秘籍,我在游戏中的角色就能很快地从低等级上升到高等级。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分辨一下,这种说法、想法正确与否,为什么不正确。首先从结果上去分辨行为的对否,再从过程上去判断,让学生思考把有限的时间花在这些上面值不值。然后,逐步帮助学生对身边的课外书进行甄别,抛弃那些在学生中流行的,却与己无益的书。
2.与学校教材紧密联系的
比如我们课文里学了《三顾茅庐》,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那么我们就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这本书,里面一定还有更多精彩的故事、精彩的片断。学了《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两篇神话故事后,我们就可以去找些中国的神话故事书、外国的神话故事书来看看,这些书里一定还有更多优美的神话故事。
3.按书籍主要内容分类
比如有“神话故事”“成语故事”“童话故事”“人物故事”等,故事一类的书;有专门讲百科知识类的,如《一万个为什么》《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综合性的书籍;有专门讲历史发展的“历史”类书籍;也有专门讲地理知识的“地理类”书籍;还有“智力游戏”类的;以及专门教我们写作文的《作文选》《作文大全》等等。
二、读中指导——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为什么有的同学一个学期能读好多本书,有的同学却只读了一本两本?为什么同样一本书,有的同学读完了,只会讲几个故事,而有的同学读完了,不仅了解了故事情节,还从中感悟到了一些道理,受到了一些教育,学到了一些作文的方法呢?这就是因为在读书的过程当中,读者的方法不同。方法不同,效果也就相差很大了。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让学生花同样的时间能多读些书,能从书中获益更多呢?
1.从详略上把握
读书有精读、略读之分。拿到一本书,首先看看序和内容简介,再看看大概的章节分布,每个章节里有哪些内容,从整体上大致了解这本书。接下来就进入到读书的环节了。在读的过程中,并不是要逐字、逐句的去读,也不是一定要把一本书的内容全部细细地去读一遍。对一些故事性的过程描述,可以适当的速读,泛泛而过,大概了解故事过程就可以了。但对一些描述好的地方,则可以精读,比如书中有一段优美的景色描写,不妨细细地去品读,去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优美景色表现出来的。书中还有一些人物的对话描写,你读了以后,书中的人物形象好像就在眼前,那么不妨再细细地去读读这段对话,学习一下作者对话描写的方法。详略结合,学有所得的同时又兼顾速度,这样才不至于一本书读了好长时间都没有读完,而且最后收获也不大。
2.边读边思考
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就是学和思的统一。比如在书中有一个场景,作者开头花很多笔墨来描写景色,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人物在出现时,作者着重描写了他的外貌和穿着,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读了这段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好像感同身受,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么写?从某一部分内容,我感受到了什么,我看出某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在阅读中试着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改变课堂上只有老师提问题的状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来提,自己来想,自己来答。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这样做到一点点,就会从这个起点开始,以后会做到的越来越多,收获也会越来越多。
3.不动笔墨不读书
对书中的知识点,好的字词、句子、段落描写、心理描写、话描写等等,不妨摘抄下来。自己觉得很是喜欢的,也可以背一背。对书中不理解的地方,用铅笔作个记号(自己的书不一定用铅笔,但是借的书就要注意了,向学生渗透爱护书籍的思想),然后自己查阅书籍资料去理解,或是去请教别人。
4.要写读书笔记
在阅读过程中,无论是瞬间的感悟,还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都可以随时地记录下来。可以将阅读时产生的思考、疑问随手写下来做成疑问笔记;把阅读中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做成摘录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做提纲笔记;通过续写、改写、写读后感等进行再创作,做成创作笔记等等。
三、读后指导——温故而知新
教材上的知识学过后,需要及时复习和巩固。那么当我们读过一本书后,也需要温习、回想。把自己读过的书名专门记在一个本子上。同时记下内容梗概,书中的主角等等。这样,过段时间,可以把这部分内容翻翻,再看看相关的读书笔记、读后感,相信这本书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子里,不会轻易遗忘。
学贵有方。没有正确的方法引导,光是去读一读,那么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千差万别。读了好多书,没有多少是有用的,甚至教坏了学生;读了好多书,感觉没有多少收获,也就是能记得个故事大概;读了好多书,却读的没有忘的多,一点积累都没有,最后回头想一想,就像老熊掰棒子,手中永远只有一个。而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有效阅读,高效阅读,则必将会读的越多,积累越多,感悟越多,收获也越多。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