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身毒道,古城黑砂耀千年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砂器的历史溯源
  史前陶器的出现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为生活而冶炼、为生存而制作。在众多的陶器之中,有一种虽然历经数千年的变迁,却一直伴随着百姓的日常生活,那就是砂器。说到砂器,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光鲜靓丽,它没有陶瓷的光洁,也不像铁锅、锡壶那样轻便,但是在中国古代,砂陶在人们的生活中却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的中医学十分发达,煎药用的就是砂陶罐,除此之外还有盛水的陶缸、甑饭的陶甑子、栽种盆景的陶花盆等等,不胜枚举。
  中国拥有悠久的制陶史,发明了很多种类的陶瓷器,砂陶就是其中之一。砂器的历史悠久,著名的砂器产地有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山西平定、河北邯郸、贵州织金,还有四川荥经,这几个分布在我国的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产地,生产的砂器虽然形态各异,但是在形制、配料和烧成方法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荥经的砂陶产自成都平原西南角上,它的出现与古代青衣羌族有着密切的关系,青衣羌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民族。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早在秦献公时代,青衣羌族的其中一支由黄河上游甘青地区“附落而南”进入川藏高原,沿江而居,著名的青衣江也由此而得名。作为一种特定的群族称号,“羌”第一次出现有文字记载是在商代的甲骨文上(约公元前13世纪),据卜辞地理研究,那个时候的羌人大致分布于豫西、晋南或陕西东部。秦朝年间从陕西甘肃的上郡地区往西南迁徙的严允部落,带来了发达的中原农耕文明,其中就可能包含了砂器的制作工艺。他们与当地土著居民一同修通了严道(从临邛到荥经),当地后来发展成为了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荥经县志》载:“唐武德三年,始改严道为荥经。”在移民与当地少数民族漫长的融合过程中,砂器的冶炼方式也落地生根,并改良、开创出丰富多彩的冶炼工艺。
  2 荥经与今天的砂器
  日月如梭,荥经砂器的烧制技艺犹如四川人坚韧的性格一般,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一直流传了下来,那质地坚硬,敲之声音浑厚而响亮,好似在诉说千年沧海桑田的流转。烧炼砂器的荥经砂器一条街(见图1)位于该县城西的古城村,国道108从这里经过,公路的两侧为店铺,沿着这条1 200多米的长廊,可以看见每家每户门前都摆摞着一排排砂器(见图2),大大小小,形态各异,都泛着亚银色的光泽,有敞口砂锅、坦砂锅、水缸、炉具、药罐、茶具、电炉盘、节煤炉、蜂窝煤炉、花盆,甚至还有家畜用的食槽等,产品多达40余种。当地人说这里的砂锅抗腐蚀、耐酸碱,储藏食物长时间也不会变质,可以煨、炖、煮、烧等。又由于砂锅原料成分一半为煤灰,里面的碳微粒使食物在烹煮过程中可以保持原味,与现在的铁锅、锡锅、铝锅有明显区别,用它烹饪食物有着独特醇厚的香味。
  就在六年前,全村还有一百多家砂器作坊,由于烧制砂锅的煤一定要是黝黑发亮的原煤,但随着煤矿开采的难度增大,煤炭的价格逐渐上涨,劳动力价格也不断增长,然而砂锅的价格却没有随之大幅上涨,这使得很多生产砂锅的厂家被迫倒闭。现在这条街大大小小的作坊和厂子(见图3)加起来仅仅只有十来家了,并且会做砂锅的也只剩下三十多岁以上的中年人。
  荥经砂器目前的生产模式主要采用分工合作。每一个作坊都有特定的工种,每一个工种采用计件的方式进行,与景德镇不同的是,这里的陶工并不是只做一道工序,工种之间可以来回调动,生产灵活,这样对陶工的要求也提高了不少。
  地方传统手工艺最大的特点在于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制作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也是最吸引人的,荥经也不例外。荥经县盛产原煤,加之六合乡古城村第四系牛轭湖的沉积陶土,经勘查储量达18万吨之多,这种黄白色的泥土,土质极为细腻,黏性很强,当地称为“白善泥”(见图4),将其晒干碾细,再以1:1的比例加入煤灰,制成砂器成型的主要原料,拌好的泥料经过10天左右的陈腐方能使用。
  3 砂器的成型方式
  荥经砂器的成型方法主要是泥条盘筑与快轮拉坯结合,目前作坊采用的快轮是靠手带动的传统转轮,电动拉坯机很少见。从成型手段可分为手工成型和模具辅助成型(见图5)。手工成型是传统的成型方式,为了提高生产率,模具滚压辅助成型进入生产环节,但模具滚压成型适用于制作圆形器物的形体,器身的装饰依然采用手工捏制。
  荥经砂器的烧成方法采用“锅盖窑”(见图6)的烧成方式,与贵州织金的“钟罩窑”相似,但烧成温度在1 000℃~1 200℃。窑室一般在作坊旁边就地挖三个土坑,一个用于烧制,两个用于轮流“上釉”和冷却。烧制时间并不长,从生坯到烧成结束约2h。窑工把坯体码放在窑室中央,利用杠杆原理将“锅盖”移动到窑室上方,罩住需要烧制的坯体,在窑室的另一侧用鼓风机助燃,使煤炭迅速燃烧,不到0.5h,就火苗四蹿。约1h左右,烧制完成,窑工先在另一土坑中倒入锯末,在上釉坑的底部和口沿部位撒上水,以便更快降温。然后用铁钎和长铁钩将通红的陶坯钩至另一土坑,一层一层码放好,再倒入含油的杉木锯末,陶坯放入的瞬间火苗腾空而起,场面热烈而壮观。为了使色泽黑亮,陶工还会加入废弃的塑料制品,然后迅速盖上盖子,并用掺有水的煤炭渣将口沿封住,坑内由于缺少氧气产生大量烟气与碳素,碳素渗入坯体,使之呈现为黑色或者银色,坯体在熏烧坑里1h后便可出窑。同时,在窑室继续撒上一层煤,继续码放生坯烧下一窑,当地人称这个过程叫做“淬火”或者“上釉”。
  4 发展与保护
  今天的荥经,尽管古老的窑火依旧通明,然而现代化经济收益却让人们屈服。砂器烧炼这种古老的技艺已经有了衰败的表现,勤奋的窑工们起早贪黑并未换来富裕的生活。纵观整条砂器街,虽然产品琳琅满目,但是做得精致的却没有几家。他们大多以器型简单、产量高的药罐、花盆来样加工为主,大批量的生产和追求效率使得他们忽略了传统的装饰,产品的美观与精致程度也受到一定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应尝试使用新的方法制做砂器,引进先进的设备、尝试研制釉水、设计新的器型等等。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当地政府应鼓励商户建立多样化的产业链和销售渠道,同时在技术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发展更适应人们生活需要、更符合社会市场要求的荥经特色砂器。
  今天的中国,市场经济犹如脱缰的野马,由它催生的现代化进程中,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文化是显得那孱弱无力,也就逐渐走入绝境,这是历史的选择。当我们的生活慢慢远离过去的那种农耕文明时,当工业化、现代化呼啸而至之时,古老的手工艺文化也就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环境,它的渐行渐远是历史的必然与现代化生活的代价。然而,现代历史也留给我们一个空间,一个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每个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活化的工艺文化的遗存,也可以是过去文明的影像,只有我们保存了这些和我们昔日生活息息相关的见证,才能保存我们自己生命的记忆,它将为我们的子孙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还能为后世各个领域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材料,在拥有众多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段的今天,历史把这个留住手艺的任务交给了我们,明天的历史也会记住我们今天的选择。
  参 考 文 献
  [1]方李莉著.遗产:实践与经验[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
  [2]高富华,王永.荥经砂器的千年孤独[J].自然与科技.2009(04):46-52.
其他文献
中国的吉祥文化是历史悠久且普遍存在的传统文化内容之一,吉祥的精神元素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粹。吉祥文化是一个宽泛的大概念,它的覆盖面很广,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人们不仅将其挂在口上,并且体现在日常行动中,同时又通过艺术的形式予以具体呈现,可以说,艺术是吉祥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勤劳的先人们将吉祥文化渗透到各种艺术形式中,使之延续并绽放出独特的光彩,玉制品、陶瓷器物等就
期刊
宜兴紫砂壶器,造型上分为三大类:光素器、花器、筋纹器。这三大类别的紫砂壶各有各的面貌和艺术特征,而光素器紫砂壶艺造型简洁明了,内涵别具韵味,从古至今一直被文人墨客推崇为紫砂艺术的最高境界。  1 光器之美  紫砂壶光素器不加任何装饰,以线条和点、面结合设计制作而成的适宜泡茶的茶壶,属不施釉、不加彩、素面素心的无釉细陶,它以几何形为设计主体,有圆、半圆、高圆、扁圆,也有方形、长方、四方、六方、八方、
期刊
紫砂壶创作源于茶文化的发展和推广,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宝贵财富,它自始至终贯穿着艺术和人文双管齐下的主线,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盛况。紫砂壶之精妙冠绝于世,它不仅具有“方匪一式、圆不一相”的丰富的造型语言,更充分融入诗词、书法、绘画、雕刻等其它门类艺术的特征,兼容并蓄,震撼人心,从而真正实现壶与人的强烈共鸣。紫砂壶“独占鳌头”(见图1)的创作便是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的创新之作,该壶以独占鳌
期刊
摘 要 以四氯化钛和无水乙醇为前驱体原料,按C/Ti摩尔比为12:1引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分子量为1 300 000)作为碳源,采用非水解溶胶-凝胶碳热还原氮化技术,在流量为30ml/min高纯N2中,经1300℃碳热还原氮化5h,在石英基片上制备出具有金黄色光泽的TiN薄膜。利用XRD、RAMAN和FE-SEM表征TiN薄膜物相组成及显微结构,结果表明:薄膜为具有NaCl型面心立方结构的δ
期刊
摘 要 艺术来源于生活,陶艺家常常以生活题材作为陶艺创作的主题。在宜兴紫砂壶的艺术园地里,只有融进生活题材的壶型,才能真正抓住人的灵魂;只有具有了灵动的紫砂壶艺作品,才能引起人们的思想共鸣,吸引人们的目光。本篇以紫砂“百胜牛壶”为例,谈谈中国紫砂壶器里的精神寄托  关键词 紫砂壶;精神寄托;百胜牛壶  陶艺家为了体现一把紫砂壶的主题,首先要进行必要的构思。在构思过程中,择取的造型以及装饰是突出壶的
期刊
紫砂艺术是一种利用造型、线条、色彩、装饰等不同手段构成形象实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它又不仅仅只是单调的作品,它往往承载着人们在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意识、情感、审美、思想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所谓“器为茶之父”,无器则茶与水均无处着落,宜兴紫砂壶的诞生是顺应人们饮茶所需而起的,但其作为紫砂艺术最优秀的载体,无疑又是传统文化的精美结晶。因而,涉及紫砂壶的创作和探讨理应从实用性和内涵性
期刊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神话传说、民俗民风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内容,这些内容丰富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生活,更是人们延续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在这一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传统艺术形式对其进行的转化和表现功不可没,具象有形的艺术形式将抽象无形的文化内容完美地定格在时间的胶片里,使人们在有意或无意的欣赏、触摸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真正领悟到其内在的意义和神韵。  传统艺术形式本身便极为丰富,而紫砂壶
期刊
摘 要 紫砂陶艺的创作是创作者心灵轨迹、自然情感的流露表达,创作必须追求造型的特色与个 性化,设计观念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利用现代手法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品。  关键词 创新;个性;抽象;造型;情感;舞动青春  紫砂陶艺的创作是创作者心灵轨迹、自然情感的流露表达,是一种完全释怀内心情绪世界和偶尔性思维情感宣泄的创作过程。只有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揉合到作品设计中,作品才会有生命。紫砂陶艺的创作还必
期刊
3月18日,由中国收藏家协会、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营口市文联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营口望儿山母亲节紫砂“母亲壶”设计与评选启动仪式在宜兴市陶协会场举行。宜兴市陶协副会长程同德、营口市文联主席韩瑞祥、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主任、营口市紫砂文化研究会会长李成等有关方面的领导和国大师顾绍培、曹亚麟,省大师张振中、陈建平等宜兴紫砂陶艺家、新闻媒体记者60余人出席。  中国营口望儿山母亲节创立于1995年,是以“爱母
期刊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与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相比的中国,文明传承与文化发展未曾断绝,而又绵延至今。华夏文明以岩画、甲骨文、竹简、绢纸、纸张承载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艺术辉煌与劫难,用笔墨纸砚记载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的文化艺术表现史今文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又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竹文化不仅在书法、绘画、诗词中表现出了韵美意清,而且在以陶瓷文化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