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小衔接做为热门话题,一直被众多家庭,学校和教育机构关注着。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们心理能力各有不同,通过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案,是提高幼儿心理能力,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关键,也是为孩子未来社会能力不断提高积累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幼小衔接 心理能力 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7
幼小衔接,是幼儿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前为其能适应以后的学习环境进行的特殊教育,从年龄上来说,一般认为是3-6岁。这一时期的孩子,不能像成年人一样独立专注地去坚持做一件事情,需要家长老师帮助孩子提高这种心理能力,因此怎样科学、有效地帮助孩子,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下面介绍一些孩子在幼儿时期特殊的心理问题以及训练方法。
一、幼儿意志行动的发展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博士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被试的是4至5岁的小朋友,实验者给每个孩子一颗好吃的棉花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待20分钟后再吃,就能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有的孩子则耐住了性子,闭上眼睛或是头枕双臂假装睡觉,也有的孩子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力抵抗住了诱惑。很多年后,米歇尔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当年那些能够抵制诱惑的孩子,有更好的人生表现,事业表现更加出色,身体素质也更好。
以上这个实验说明意志力对于我们人生成就的影响。人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坚持力,意志力是对每个人的考验,孩子的意志力很差,所以这方面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
类似的案例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如华东师大新基础教育,曾在课题研究与教学工作中出现过这么一个案例:小伟的奶奶退休在家, 每天下午把小伟从幼儿园接回来,总要拿着邻居家孩子用过的语文课本读给小伟听。小伟倒也乖巧,跟着奶奶把课文读个几遍,就能背诵了,奶奶逢人就夸自己的孙子聪明。后来奶奶还教他写字,每天写一页。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小伟很认真,一回家就嚷着要写字。可是没过多久就不是很乐意了。奶奶没有办法,连哄带骗,要求小伟只要写完一页,就可以出去玩了。小偉写字的时候,奶奶不会一直盯着,所以小伟写字的笔画顺序,还有握笔的姿势都不对,养成了不少坏习惯。入学后,老师花了很长时间跟气力才把这些毛病强行纠正过来。
有些家长认为,算数快的孩子一定数学学的好,这样的认识过于片面。家长的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会给孩子培养出错误的学习方法。每当这时,任教老师总会感叹,家长的错误培养方法,导致了孩子早早地对数学失去了兴趣。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在学前教育时期,应该以趣味性教育为主,家长和老师应该辅助孩子做意志力行动的训练。比如1、通过一些游戏,套入简单的数学;2、通过一定的奖励,诱导孩子的自制力;3、通过《龟兔赛跑》等有趣的故事帮助孩子建立认知和主动意志力行动;4、通过如登山、远足、野营等体育锻炼,增强孩子的体魄与意志力;5、通过家庭成员的一致性,家长的以身作则来培养孩子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吃完饭要主动收拾碗筷等。
二、幼儿独立性的培养
小明是个独生子,爸爸妈妈对他很是溺爱,他在家中真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刚上幼儿园时,妈妈带他去的学校,面对新的环境,他看上去很是胆小怯懦,显然一副不喜欢这里的样子,躲在妈妈的后面。果然,在幼儿园里,吃饭还是需要老师喂,玩过的玩具也不放回原来的地方。几天后,老师在教室里的一个角落,设立了一个供大家玩耍的地方,玩耍的内容是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手工制作。很多小朋友非常感兴趣并且参与了这个游戏,小明自然也是如此,回家后还到处找瓶子罐子。
很快,在老师的示范,帮助下,很多小朋友都做出了自己的小玩具,尤其是小明做的小火车,小娃娃,深得大家喜爱,大家都跟着他学手工制作,有时候他还帮助其他小朋友制作。很快他就变成班里的焦点,很多小朋友觉得他懂得很多,很喜欢问他问题,也喜欢跟他一起玩,他自己也非常开心,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里。并且还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吃饭也自己动手,玩具也不随手乱扔,而是把它们摆放的整整齐齐的,他也是班里的其他小朋友学
以上案例一看便知道小明是家里的宝贝,独立性很差,而要想改变小明这种意识里的依赖心理,就要让他融进幼儿园的新环境。老师简简单单一个方法就让小明不知不觉融入了新环境,而他也学会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己动手的习惯,同时也能和其他小朋友搞好关系。其实,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也应该用兴趣来引导,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手工制作,体育锻炼等,让孩子在玩耍中充分锻炼独立能力。
总之,幼小衔接阶段,是孩子进入正式化,系统性教育的基础,对于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灵、情绪、举动等变化,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格外关注,通过科学的方法,培养出幼儿良好的习惯,为将来长期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丽敏. 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教育对策[D].鲁东大学,2016.
关键词:幼小衔接 心理能力 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7
幼小衔接,是幼儿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前为其能适应以后的学习环境进行的特殊教育,从年龄上来说,一般认为是3-6岁。这一时期的孩子,不能像成年人一样独立专注地去坚持做一件事情,需要家长老师帮助孩子提高这种心理能力,因此怎样科学、有效地帮助孩子,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下面介绍一些孩子在幼儿时期特殊的心理问题以及训练方法。
一、幼儿意志行动的发展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博士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被试的是4至5岁的小朋友,实验者给每个孩子一颗好吃的棉花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待20分钟后再吃,就能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有的孩子则耐住了性子,闭上眼睛或是头枕双臂假装睡觉,也有的孩子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力抵抗住了诱惑。很多年后,米歇尔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当年那些能够抵制诱惑的孩子,有更好的人生表现,事业表现更加出色,身体素质也更好。
以上这个实验说明意志力对于我们人生成就的影响。人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坚持力,意志力是对每个人的考验,孩子的意志力很差,所以这方面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
类似的案例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如华东师大新基础教育,曾在课题研究与教学工作中出现过这么一个案例:小伟的奶奶退休在家, 每天下午把小伟从幼儿园接回来,总要拿着邻居家孩子用过的语文课本读给小伟听。小伟倒也乖巧,跟着奶奶把课文读个几遍,就能背诵了,奶奶逢人就夸自己的孙子聪明。后来奶奶还教他写字,每天写一页。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小伟很认真,一回家就嚷着要写字。可是没过多久就不是很乐意了。奶奶没有办法,连哄带骗,要求小伟只要写完一页,就可以出去玩了。小偉写字的时候,奶奶不会一直盯着,所以小伟写字的笔画顺序,还有握笔的姿势都不对,养成了不少坏习惯。入学后,老师花了很长时间跟气力才把这些毛病强行纠正过来。
有些家长认为,算数快的孩子一定数学学的好,这样的认识过于片面。家长的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会给孩子培养出错误的学习方法。每当这时,任教老师总会感叹,家长的错误培养方法,导致了孩子早早地对数学失去了兴趣。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在学前教育时期,应该以趣味性教育为主,家长和老师应该辅助孩子做意志力行动的训练。比如1、通过一些游戏,套入简单的数学;2、通过一定的奖励,诱导孩子的自制力;3、通过《龟兔赛跑》等有趣的故事帮助孩子建立认知和主动意志力行动;4、通过如登山、远足、野营等体育锻炼,增强孩子的体魄与意志力;5、通过家庭成员的一致性,家长的以身作则来培养孩子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吃完饭要主动收拾碗筷等。
二、幼儿独立性的培养
小明是个独生子,爸爸妈妈对他很是溺爱,他在家中真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刚上幼儿园时,妈妈带他去的学校,面对新的环境,他看上去很是胆小怯懦,显然一副不喜欢这里的样子,躲在妈妈的后面。果然,在幼儿园里,吃饭还是需要老师喂,玩过的玩具也不放回原来的地方。几天后,老师在教室里的一个角落,设立了一个供大家玩耍的地方,玩耍的内容是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手工制作。很多小朋友非常感兴趣并且参与了这个游戏,小明自然也是如此,回家后还到处找瓶子罐子。
很快,在老师的示范,帮助下,很多小朋友都做出了自己的小玩具,尤其是小明做的小火车,小娃娃,深得大家喜爱,大家都跟着他学手工制作,有时候他还帮助其他小朋友制作。很快他就变成班里的焦点,很多小朋友觉得他懂得很多,很喜欢问他问题,也喜欢跟他一起玩,他自己也非常开心,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里。并且还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吃饭也自己动手,玩具也不随手乱扔,而是把它们摆放的整整齐齐的,他也是班里的其他小朋友学
以上案例一看便知道小明是家里的宝贝,独立性很差,而要想改变小明这种意识里的依赖心理,就要让他融进幼儿园的新环境。老师简简单单一个方法就让小明不知不觉融入了新环境,而他也学会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己动手的习惯,同时也能和其他小朋友搞好关系。其实,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也应该用兴趣来引导,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手工制作,体育锻炼等,让孩子在玩耍中充分锻炼独立能力。
总之,幼小衔接阶段,是孩子进入正式化,系统性教育的基础,对于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灵、情绪、举动等变化,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格外关注,通过科学的方法,培养出幼儿良好的习惯,为将来长期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丽敏. 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教育对策[D].鲁东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