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盲目追求教育指标化的思想观念下,人文教育对青少年成长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被忽略了,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的不良思想趁虚而入,削弱了国家未来建设必需的精神动力,因此,强调人文教育,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势在必行。
人文教育是关于人何以为人的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的教育,它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是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下最缺乏的教育。它坚持以下的理念:既有知识和技能,又有人文关怀的人,才是人格健全的人、和谐的人;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
然而在崇尚物质至上、片面重视技术教育的今天,人文教育却被显著地忽略了。主要表现为,在中学阶段,学校难以突破以升学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除了与升学有关的课程,很少关心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兴趣,学生被迫埋头于习题堆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考试机器”。以至于有些大学老师发现,踩过“独木桥”的学生基本上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课堂上比较“老实”,不敢发言,和老师关系也较为淡漠。同时,在大学里,学生又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仅专注于和就业有关的课程,而文史哲、语言以及艺术类等人文学科却少有涉及,学校也通常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根本不开设。这样,在青少年思想品德与价值观念形成的最关键时期,赋有重要使命的人文教育却备受冷遇。由此导致的结果是,青少年学到了技能却“没有文化”,成为不懂历史、不懂审美、缺乏道德、缺乏信仰和合作精神的一代人。
有一个故事,一位中学教师在上课时问学生:“一天下大雨,一位女士在一个屋檐下焦急地避雨,过来一位打着伞的男士,他们交谈几句后就一起打着伞离开了,请问这位男士这样做的原因有几种可能?”学生们纷纷发言说,“他们是夫妻”,“他俩刚好同路”,“他想要追求她”,“他是推销伞的”,甚至还有人说,“他想骗她的钱”。老师问,“难道不可能他只想帮助一位有困难的陌生人吗?”学生们很不屑,“现在哪还会有这么傻的人”。老师沉思了一下说:“那个人就是我,在我年轻的时代,人人都会这样做”。可以看出,“雷锋精神”对于现在的青少年,不仅仅是陌生,甚至成为“傻”的代名词了,“舍己为人”、“甘于奉献”、“乐善好施”的人经常被称为“脑子有病”。试看,现在还有几个孩子能做到“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呢?
青少年求新求异的心理也导致他们对越是宣扬的东西就越是摒弃,传统教育中越是赞美的,他们越是怀疑。我们灌输“努力学习,服务社会”,他们却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们教育“书中自有黄金屋”,他们却认为“网中更有颜如玉”;我们常唱“学习雷锋好榜样”,他们却称“超女才是我偶像”。旧的价值观被抛弃,新的价值观却尚未形成。社会上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想观念通过现代媒体的传播侵占着青少年尚未成熟的心灵,造成目前乃至未来整个社会精神力量的弱化。这种现状是由于当前片面看重技术教育,忽视人文教育所导致,当然,这也和我们落后的教育方法有关系,在强大的网络媒体的影响下,我们训导式的教育方式显得那么苍白而单薄。
传统的未必是糟粕,现代的也未必都是良玉。我们有必要帮助青少年建立起正确的信仰,采取易于接受的方法,让他们对社会上的各种思想意识加以鉴别。首先,我们应当坚持正确的传统观念。中国几千年来的“忠、孝、仁、义、礼、信、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基石,决不能舍弃,这也是人文教育要实现的目标,虽然其中的字眼已不同于过去,而被赋予了时代的含义。其次,要为当代青少年树立新的榜样。张海迪、雷锋、董存瑞、保尔、盲女海伦等英雄人物与杰出青年曾经激励过一代人,虽然现在的青少年对他们已不再熟悉,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自强不息、勇于奉献的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做的只是为这种精神寻找新的更具时代特点的载体。
体现这种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方法可以有如下两种:
一、课堂教育。应当将人文教育作为中学以至大学的基础任务,不应将它作为一种装饰或点缀,附庸于所谓的专业教育上;通过建立起完备、科学的课程体系,将人类思想的精华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形成系统的认识。同时保证课时,适当增加人文课程的学分和学习时间,做到一学期至少学习一到两门人文课程;上课的形式不应局限在单纯的讲授,而应当和个别发言、集体讨论、写读书笔记、鼓励个人创作等形式结合起来。
二、阅读书籍。读书是接受知识、陶冶情操的最好方式,应当使青少年培养起读书的习惯。如果自觉地阅读很难实施,可以通过布置阅读作业来帮助他们克服惰性。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可以使学生与历史建立起亲切对话,从人类以往的思考那里获取生活的灵感。关于这一点,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模式值得借鉴。比如,哥伦比亚大学的“人文经典”课包括了从柏拉图到尼采、马克思等由古至今的经典著作。斯坦福大学的“文学与艺术”课则规定阅读以下著作:荷马史诗《奥德赛》、古希腊悲剧一种、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作品选读、《基督教圣经》、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维吉尔的《罗马史诗》、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诗歌、中世纪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但丁的《神曲》,另外还有“孔子选读”和“中国道家哲学”等。我们国家优秀的青少年读物也出版了很多,可以给学生列出读书清单,让他们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
关注人文教育就是关注青少年的未来,要相信人文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遭遇困境并不是历史的必然,它的出路是可以选择的。只要将人文教育提到首席课程的位置,并且从课程设计、学分分配、考核方式等教学制度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人文教育必将取得成功,从而反馈给社会德艺双馨、素质优良的一代新人。
人文教育是关于人何以为人的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的教育,它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是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下最缺乏的教育。它坚持以下的理念:既有知识和技能,又有人文关怀的人,才是人格健全的人、和谐的人;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
然而在崇尚物质至上、片面重视技术教育的今天,人文教育却被显著地忽略了。主要表现为,在中学阶段,学校难以突破以升学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除了与升学有关的课程,很少关心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兴趣,学生被迫埋头于习题堆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考试机器”。以至于有些大学老师发现,踩过“独木桥”的学生基本上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课堂上比较“老实”,不敢发言,和老师关系也较为淡漠。同时,在大学里,学生又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仅专注于和就业有关的课程,而文史哲、语言以及艺术类等人文学科却少有涉及,学校也通常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根本不开设。这样,在青少年思想品德与价值观念形成的最关键时期,赋有重要使命的人文教育却备受冷遇。由此导致的结果是,青少年学到了技能却“没有文化”,成为不懂历史、不懂审美、缺乏道德、缺乏信仰和合作精神的一代人。
有一个故事,一位中学教师在上课时问学生:“一天下大雨,一位女士在一个屋檐下焦急地避雨,过来一位打着伞的男士,他们交谈几句后就一起打着伞离开了,请问这位男士这样做的原因有几种可能?”学生们纷纷发言说,“他们是夫妻”,“他俩刚好同路”,“他想要追求她”,“他是推销伞的”,甚至还有人说,“他想骗她的钱”。老师问,“难道不可能他只想帮助一位有困难的陌生人吗?”学生们很不屑,“现在哪还会有这么傻的人”。老师沉思了一下说:“那个人就是我,在我年轻的时代,人人都会这样做”。可以看出,“雷锋精神”对于现在的青少年,不仅仅是陌生,甚至成为“傻”的代名词了,“舍己为人”、“甘于奉献”、“乐善好施”的人经常被称为“脑子有病”。试看,现在还有几个孩子能做到“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呢?
青少年求新求异的心理也导致他们对越是宣扬的东西就越是摒弃,传统教育中越是赞美的,他们越是怀疑。我们灌输“努力学习,服务社会”,他们却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们教育“书中自有黄金屋”,他们却认为“网中更有颜如玉”;我们常唱“学习雷锋好榜样”,他们却称“超女才是我偶像”。旧的价值观被抛弃,新的价值观却尚未形成。社会上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想观念通过现代媒体的传播侵占着青少年尚未成熟的心灵,造成目前乃至未来整个社会精神力量的弱化。这种现状是由于当前片面看重技术教育,忽视人文教育所导致,当然,这也和我们落后的教育方法有关系,在强大的网络媒体的影响下,我们训导式的教育方式显得那么苍白而单薄。
传统的未必是糟粕,现代的也未必都是良玉。我们有必要帮助青少年建立起正确的信仰,采取易于接受的方法,让他们对社会上的各种思想意识加以鉴别。首先,我们应当坚持正确的传统观念。中国几千年来的“忠、孝、仁、义、礼、信、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基石,决不能舍弃,这也是人文教育要实现的目标,虽然其中的字眼已不同于过去,而被赋予了时代的含义。其次,要为当代青少年树立新的榜样。张海迪、雷锋、董存瑞、保尔、盲女海伦等英雄人物与杰出青年曾经激励过一代人,虽然现在的青少年对他们已不再熟悉,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自强不息、勇于奉献的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做的只是为这种精神寻找新的更具时代特点的载体。
体现这种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方法可以有如下两种:
一、课堂教育。应当将人文教育作为中学以至大学的基础任务,不应将它作为一种装饰或点缀,附庸于所谓的专业教育上;通过建立起完备、科学的课程体系,将人类思想的精华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形成系统的认识。同时保证课时,适当增加人文课程的学分和学习时间,做到一学期至少学习一到两门人文课程;上课的形式不应局限在单纯的讲授,而应当和个别发言、集体讨论、写读书笔记、鼓励个人创作等形式结合起来。
二、阅读书籍。读书是接受知识、陶冶情操的最好方式,应当使青少年培养起读书的习惯。如果自觉地阅读很难实施,可以通过布置阅读作业来帮助他们克服惰性。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可以使学生与历史建立起亲切对话,从人类以往的思考那里获取生活的灵感。关于这一点,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模式值得借鉴。比如,哥伦比亚大学的“人文经典”课包括了从柏拉图到尼采、马克思等由古至今的经典著作。斯坦福大学的“文学与艺术”课则规定阅读以下著作:荷马史诗《奥德赛》、古希腊悲剧一种、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作品选读、《基督教圣经》、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维吉尔的《罗马史诗》、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诗歌、中世纪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但丁的《神曲》,另外还有“孔子选读”和“中国道家哲学”等。我们国家优秀的青少年读物也出版了很多,可以给学生列出读书清单,让他们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
关注人文教育就是关注青少年的未来,要相信人文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遭遇困境并不是历史的必然,它的出路是可以选择的。只要将人文教育提到首席课程的位置,并且从课程设计、学分分配、考核方式等教学制度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人文教育必将取得成功,从而反馈给社会德艺双馨、素质优良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