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功课,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能力的过程中,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学习美术,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美、认识美,进而创造美。但由于中学生有升学压力,他们常常把重心放在考试科目上而忽略美术课;家长评价一个学生往往只看考试成绩,更让学生觉得只要学好考试科目就好了,而忽略兴趣爱好。怎样提高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成了一个难题。通过几年的美术教学亲身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绘画学习是走入美术鉴赏世界的敲门砖
“绘画美学思想”是高中美术鉴赏的突破口。绘画实践能帮助学生认识造型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过程,提高表现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绘画实践,能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表现形式的分析和理解,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高中阶段的绘画有别于专业学习,强调的是主观思想和情感表达,是随意的、自我表现的。因此我以漫画创作为课题,选择几米的漫画作品为范例启发学生思维。几米的创作思维非常超脱、大胆、浪漫,很富时代感,构图和色彩非常生动,选择其作品让学生赏析,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启发他们的艺术创作思维。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由学生主持课堂。我先召集了几位美术成绩优秀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并帮助他们备好这一课。整节课的程序是这样的:第一位学生讲解漫画的概念,比较各种不同类型的漫画。第二位学生介绍几米的漫画和他的人生背景,引出漫画与心理的联系。第三位学生组织同学欣赏并讨论几米的作品。第四位学生组织一次心理测试,让大家亲身体会画和人的心理的密切关系,并要求同学们创作一幅以自己的形象为题材的漫画,像几米那样把自己的希望、寄托、梦幻、欢乐、惆怅、疑惑、愤慨、某种潜意识表达出来,并让同学们互相评价。这项实践活动给了学生一次畅所欲言、尽情发挥的机会,使学生在兴奋之余体验到美术创作幽雅的忘我境界。最后,我把学生的作业编成一本《高中同学日记》,并存放到他们课室的计算机里,让他们常常打开观看,感受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今后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后来好些学生还满怀兴致地把任课教师也画到《高中同学日记》里,充分体现了“以情带技”。
二、运用“发现法”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这种需要在儿童内心世界更为强烈。”过去一味以“讲授—接受”方式为主的填鸭式早已露出弊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自己发现知识,凡是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自己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想,自己思考、探索”。提倡教学的实践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质疑问题,动手操作实践,在实践中求发现、求创造,又如“做中学、玩中学,情景交融的原则”,提倡解放学生的脑手,在做中学,在游戏中学,在教学的趣味化、情景式中体验。体现出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是以“探索和尝试”为核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真正在“做做、学学、玩玩”中体验“学”的乐趣,体验“玩”的艺术。正如我在校内执教公开课《变幻无穷的线条》这一节造型表现课时,首先让学生在玩各种软硬、粗细各异绳子、吸管、小木棒等线材中充分体验,并发现这些线材有什么特点,如何拼摆不同的造型等问题。例如:“我的吸管应该怎样排列最好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与伙伴的比较,发现自己的线材特点,并得出结论:“线材粗细、曲直的变化,图形表现更有节奏,更富有艺术表现力。”同时,引导学生把硬的线材与软的线材有机结合,使之变成更富有创意的造型。一系列制作过程让学生自己尝试,在尝试中找出缺点,再修改,从而达到更好更完美的效果。教师由讲解者变为引导者,学生则由听讲者变为主动操作者。并尝试教师做学生,让学生做小先生教、讲。再如《蜻蜓飞飞》一课“我以谜语导入新课,在重点描述翅膀特征的环节上,采用课前寻找蜻蜓,并在课堂上‘看看、摸摸、玩玩’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如诗中生动形象地说明动手动脑与创造的内在关系:“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三、开设课堂画廊,促进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效的时间内营造学生绘画的氛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而开设课堂画廊,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画廊中,先让创作者谈自己的感想,然后让学生欣赏、评估。在评估中,各抒己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课堂画廊激发了学生的绘画动机,在创作中,他们全神贯注,大胆尝试,并不时地传出学生的呼叫、哼曲、自言自语、咕哝。这样的创作环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都熔铸于画面中,使整个创作过程充满激情、愉快、满足。
四、以教师的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赏识是为人之道,也是为师之道。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而且随着年岁的增加,“渴望”会变得更加深沉和炽烈。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因而教师要赏识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有所作为。教师应该为他们创造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被同学、老师、班集体接纳,感到老师、同学在关注自己,使其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尤其后进生,他们在求学道路上极少获得成功,挫折使他们心理产生障碍,产生厌学心理,成绩落后,但应发现他们身上同样有许多闪光之处,在一定场合给予阳光、雨露,他们同样会灿烂。事实上,学生被教师赏识之时也是学生向教师敞开心扉之时,学生会随时向教师道出真心话,教师抓住机会适时引导点拨,往往教学效果奇佳。
当前的教育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美术教师的要求同样如此。美术教师除了需要掌握必需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强化专业外,还需要多渠道、多角度、多学科丰富自己的知识层面,扩大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需要教师提高对学生心理的掌握及辨析能力,不断研究如何使学生学会创造具有美感和表现力的作品。
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能力的过程中,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学习美术,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美、认识美,进而创造美。但由于中学生有升学压力,他们常常把重心放在考试科目上而忽略美术课;家长评价一个学生往往只看考试成绩,更让学生觉得只要学好考试科目就好了,而忽略兴趣爱好。怎样提高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成了一个难题。通过几年的美术教学亲身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绘画学习是走入美术鉴赏世界的敲门砖
“绘画美学思想”是高中美术鉴赏的突破口。绘画实践能帮助学生认识造型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过程,提高表现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绘画实践,能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表现形式的分析和理解,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高中阶段的绘画有别于专业学习,强调的是主观思想和情感表达,是随意的、自我表现的。因此我以漫画创作为课题,选择几米的漫画作品为范例启发学生思维。几米的创作思维非常超脱、大胆、浪漫,很富时代感,构图和色彩非常生动,选择其作品让学生赏析,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启发他们的艺术创作思维。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由学生主持课堂。我先召集了几位美术成绩优秀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并帮助他们备好这一课。整节课的程序是这样的:第一位学生讲解漫画的概念,比较各种不同类型的漫画。第二位学生介绍几米的漫画和他的人生背景,引出漫画与心理的联系。第三位学生组织同学欣赏并讨论几米的作品。第四位学生组织一次心理测试,让大家亲身体会画和人的心理的密切关系,并要求同学们创作一幅以自己的形象为题材的漫画,像几米那样把自己的希望、寄托、梦幻、欢乐、惆怅、疑惑、愤慨、某种潜意识表达出来,并让同学们互相评价。这项实践活动给了学生一次畅所欲言、尽情发挥的机会,使学生在兴奋之余体验到美术创作幽雅的忘我境界。最后,我把学生的作业编成一本《高中同学日记》,并存放到他们课室的计算机里,让他们常常打开观看,感受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今后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后来好些学生还满怀兴致地把任课教师也画到《高中同学日记》里,充分体现了“以情带技”。
二、运用“发现法”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这种需要在儿童内心世界更为强烈。”过去一味以“讲授—接受”方式为主的填鸭式早已露出弊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自己发现知识,凡是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自己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想,自己思考、探索”。提倡教学的实践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质疑问题,动手操作实践,在实践中求发现、求创造,又如“做中学、玩中学,情景交融的原则”,提倡解放学生的脑手,在做中学,在游戏中学,在教学的趣味化、情景式中体验。体现出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是以“探索和尝试”为核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真正在“做做、学学、玩玩”中体验“学”的乐趣,体验“玩”的艺术。正如我在校内执教公开课《变幻无穷的线条》这一节造型表现课时,首先让学生在玩各种软硬、粗细各异绳子、吸管、小木棒等线材中充分体验,并发现这些线材有什么特点,如何拼摆不同的造型等问题。例如:“我的吸管应该怎样排列最好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与伙伴的比较,发现自己的线材特点,并得出结论:“线材粗细、曲直的变化,图形表现更有节奏,更富有艺术表现力。”同时,引导学生把硬的线材与软的线材有机结合,使之变成更富有创意的造型。一系列制作过程让学生自己尝试,在尝试中找出缺点,再修改,从而达到更好更完美的效果。教师由讲解者变为引导者,学生则由听讲者变为主动操作者。并尝试教师做学生,让学生做小先生教、讲。再如《蜻蜓飞飞》一课“我以谜语导入新课,在重点描述翅膀特征的环节上,采用课前寻找蜻蜓,并在课堂上‘看看、摸摸、玩玩’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如诗中生动形象地说明动手动脑与创造的内在关系:“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三、开设课堂画廊,促进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效的时间内营造学生绘画的氛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而开设课堂画廊,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画廊中,先让创作者谈自己的感想,然后让学生欣赏、评估。在评估中,各抒己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课堂画廊激发了学生的绘画动机,在创作中,他们全神贯注,大胆尝试,并不时地传出学生的呼叫、哼曲、自言自语、咕哝。这样的创作环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都熔铸于画面中,使整个创作过程充满激情、愉快、满足。
四、以教师的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赏识是为人之道,也是为师之道。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而且随着年岁的增加,“渴望”会变得更加深沉和炽烈。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因而教师要赏识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有所作为。教师应该为他们创造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被同学、老师、班集体接纳,感到老师、同学在关注自己,使其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尤其后进生,他们在求学道路上极少获得成功,挫折使他们心理产生障碍,产生厌学心理,成绩落后,但应发现他们身上同样有许多闪光之处,在一定场合给予阳光、雨露,他们同样会灿烂。事实上,学生被教师赏识之时也是学生向教师敞开心扉之时,学生会随时向教师道出真心话,教师抓住机会适时引导点拨,往往教学效果奇佳。
当前的教育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美术教师的要求同样如此。美术教师除了需要掌握必需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强化专业外,还需要多渠道、多角度、多学科丰富自己的知识层面,扩大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需要教师提高对学生心理的掌握及辨析能力,不断研究如何使学生学会创造具有美感和表现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