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国家的血脉和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受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也越来越突出。
8月20日,本刊记者在河北省北戴河中国作家协会创作之家,就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和文化成就的相关问题,专访了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
中国报道:文化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同的人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您是如何理解和定义“文化”的?
王蒙:我个人认为,文化是人类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自身的提升,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各种行为的成果的积淀总和。
大的范围上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尤其是偏重精神方面的。具体点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或人群的历史、人文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范式、价值观念等。
中国报道:从《青春万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到《老子的帮助》,再到《中国天机》,您的写作似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可否看作是您经历和心理变化的反映?回归到一个普通人、作家,您的心理,尤其是近十年,有什么变化?
王蒙:从我个人的写作来说,变化比较多。《青春万岁》是1953年写的,《中国天机》今年出版,这跨度近60年的时间,反映的是我从青少年到老年的心理历程,是一个从理想化、激情化到相对理性化、经验化的过程,也反映了我们国家从革命、革命胜利,到新中国成立、摸索前进,再到现在的快速发展的过程。
最近这十年,我写了一批非小说作品,包括个人回忆录,也包括老庄方面的研究,人们似乎很关注我这方面的写作。但是我要说明,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小说的创作。2002年有《青狐》的写作和出版,此后中短篇方面有《秋之雾》、《岑寂的花园》、《悬疑的荒芜》、《尴尬风流》等,马上还有《小胡子爱情变奏曲》要出版。今年夏天,我正在重新整理我在差不多40年前写的、反映新疆生活的一部近60万字的小说。
我们无法把自己和社会、和国家分隔开来,个人和国家总是紧密相连的。想想我们的国家有了多大变化吧,谁能不变呢?
中国报道: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受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也越来越突出。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些宏观的词句可能还是有些陌生。就您的理解,政治生活中的“文化”一词,是如何在普通公民的生活中体现出来的?
王蒙:十六大以来,文化走向更大的发展和繁荣,文化惠民政策得到落实,有几个方面给我的印象很深。
一是国家在文化建设中的角色更加积极,对文化建设更加重视。文化建设被列入党和国家发展战略之中,被充分重视。比如,文化设施建设,大剧院、鸟巢、国博引人入胜。我去过许多个省的博物馆,都建设得非常好,这就让群众能方便地享受更高档的文化生活。
二是中国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更加重视。这几年国家对文化传统加以维护,针对民族节日设立了假期,对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各地对自己的文化资源都加以前所未有的开发和提升;一批学者、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研究与弘扬,从先秦诸子到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这方面的成果也比过去更明显。这些不仅给人们带来实惠,也更能提升精神食粮的品质与凝聚人心。
三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手段有了更大的发展。报刊、书籍、网络以及数据化文化资讯的生产和复制、传播,包括国家文化信息的共享,都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更加大众化和平民化,向更多的人开放。
四是人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前所未有的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观念也越来越开放。我在北京远郊区有个住处,在那里见到电视、电脑的发展对农村的影响很大,文化的发展对人们的观念、行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在这方面越来越与全球融为一体,文化走向更大的开放和包容。
中国报道:文化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我们现在常说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十六大以来的这十年间,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否有一些变化?
王蒙: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首先是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是一种观念自觉与自信,包含着对于长期积淀下来的优秀民族传统的熟悉与热爱,也包含着对于传统的创造性弘扬发展,将传统引导到现代。
越是自觉自信,就越能胸有成竹、珍惜自身,同时越能改革开放,兼收并蓄。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批判传统文化推崇对西方文化;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思想界在改革开放前后又出现了文化的集体反思;现在,中国人正把自己特有的面貌展示给世界。
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或者说“文化爱国主义”,是非常珍贵的。1994年我在纽约讲演的时候,有个美国人提问说,中国人与欧美人相比非常爱国,是什么原因。我半开玩笑地说,原因很简单,中国人喜欢吃中餐,喜欢读唐诗宋词,中餐使他们有中国腹,读唐诗宋词使他们有一颗中国心。
其实,我个人不太喜欢“文化是软实力”这种说法。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瑰宝,它最大的好处不在于它是不是能够成为力量,而在于它能改善人的精神品质,改善人本身的品质。文化是用来滋养人们精神的,不应该和军事、经济之类的东西混在一起说成是“power”层面的“国力”。文化首先是Quality(品质、品位、质量),其次是Style(风格、个性、特色),第三或更靠后才是Power(实力)。
中国报道:如果让您选择过去十年中文化领域的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您的答案是什么?
王蒙:我印象中影响大的事很多,但它们本身在文化上的创意和意义现在还不敢说。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的建设,电影《集结号》、《唐山大地震》,这些给我的印象都很深。
在政策方面,我认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文化服务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等都很有意义。例如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人民群众不用花钱就能去参观,这就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社会效益。
中国报道: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全面部署,您认为在未来文化建设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处理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关系?
王蒙:文化上要有一个平衡,它是一个产业,但是它的价值不在于产业。精神层面的东西很难用产业来表达。在中国来说,那些最高端的文化成果,先秦诸子、唐诗宋词、《红楼梦》等,它们的意义比产业的意义重要一千倍,是不可替代的。
所谓文化产业、文化事业都是从国家或财政的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文化本身来说的。从文化本身来说,不在产业,也不在事业,而在于它在精神上对人产生的影响,这些都不是用产业、事业能说明的。
在文化建设中,要防止那种急功近利的文化山寨化、伪劣化。比如各地都在争老子故里、李白故里,甚至争到西门庆故里、潘金莲故里;有的地方拆掉了真正的文物,制造一些伪文物;还有一些人打着文化的旗号去圈地、贷款,抢滩,但实际上以赚钱为目的;网络的发达,使阅读浏览化、快餐化,真正认真读书和思考的人越来越少了。
另外,还要注意,在文化的建设当中,国家是活跃的,媒体是活跃的,网民是活跃的,但是我们还缺少文化的高端人才和高端成果。我们不能不看到,文化的最高成果需要文化精英的天才、创意与艰难攀登,我们有《诗经》这样人民创造的文化精品,同时也需要孔子的整理编纂。我们谈中国的诗歌,没法离开屈原、李白、苏东坡……
现在我国文化领域专家的阵容与作用影响并不能让人满意,虽然数量日增,然而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我们缺少一个以专家为骨干的具有公信力的评估力量,只剩下了领导、市场、媒体在那里主导一切,领导不可能涵盖所有文化领域,市场和媒体则容易搞得浅薄浮躁。
中国报道:和您谈“文化”,就不能不说说文学。您觉得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处于怎样的状态?
王蒙:文学的处境受到几方面的影响:一是市场化的出版事业,使得文学领域缺少一个有公信的评估体系;二是受到媒体宣传的影响;三是现在缺少权威的文学家和权威的评论家。这些因素可能会造成一些优秀的作品没有被发现和认可。
现在文学作品的产量非常高,市场也很繁荣。我年纪大了,没有精力去读那么多的作品,但我相信有优秀的作品尚未被发现,优秀的作家有足够的能力来实现自己文学的追求和使命。
8月20日,本刊记者在河北省北戴河中国作家协会创作之家,就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和文化成就的相关问题,专访了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
中国报道:文化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同的人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您是如何理解和定义“文化”的?
王蒙:我个人认为,文化是人类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自身的提升,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各种行为的成果的积淀总和。
大的范围上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尤其是偏重精神方面的。具体点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或人群的历史、人文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范式、价值观念等。
中国报道:从《青春万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到《老子的帮助》,再到《中国天机》,您的写作似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可否看作是您经历和心理变化的反映?回归到一个普通人、作家,您的心理,尤其是近十年,有什么变化?
王蒙:从我个人的写作来说,变化比较多。《青春万岁》是1953年写的,《中国天机》今年出版,这跨度近60年的时间,反映的是我从青少年到老年的心理历程,是一个从理想化、激情化到相对理性化、经验化的过程,也反映了我们国家从革命、革命胜利,到新中国成立、摸索前进,再到现在的快速发展的过程。
最近这十年,我写了一批非小说作品,包括个人回忆录,也包括老庄方面的研究,人们似乎很关注我这方面的写作。但是我要说明,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小说的创作。2002年有《青狐》的写作和出版,此后中短篇方面有《秋之雾》、《岑寂的花园》、《悬疑的荒芜》、《尴尬风流》等,马上还有《小胡子爱情变奏曲》要出版。今年夏天,我正在重新整理我在差不多40年前写的、反映新疆生活的一部近60万字的小说。
我们无法把自己和社会、和国家分隔开来,个人和国家总是紧密相连的。想想我们的国家有了多大变化吧,谁能不变呢?
中国报道: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受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也越来越突出。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些宏观的词句可能还是有些陌生。就您的理解,政治生活中的“文化”一词,是如何在普通公民的生活中体现出来的?
王蒙:十六大以来,文化走向更大的发展和繁荣,文化惠民政策得到落实,有几个方面给我的印象很深。
一是国家在文化建设中的角色更加积极,对文化建设更加重视。文化建设被列入党和国家发展战略之中,被充分重视。比如,文化设施建设,大剧院、鸟巢、国博引人入胜。我去过许多个省的博物馆,都建设得非常好,这就让群众能方便地享受更高档的文化生活。
二是中国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更加重视。这几年国家对文化传统加以维护,针对民族节日设立了假期,对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各地对自己的文化资源都加以前所未有的开发和提升;一批学者、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研究与弘扬,从先秦诸子到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这方面的成果也比过去更明显。这些不仅给人们带来实惠,也更能提升精神食粮的品质与凝聚人心。
三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手段有了更大的发展。报刊、书籍、网络以及数据化文化资讯的生产和复制、传播,包括国家文化信息的共享,都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更加大众化和平民化,向更多的人开放。
四是人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前所未有的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观念也越来越开放。我在北京远郊区有个住处,在那里见到电视、电脑的发展对农村的影响很大,文化的发展对人们的观念、行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在这方面越来越与全球融为一体,文化走向更大的开放和包容。
中国报道:文化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我们现在常说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十六大以来的这十年间,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否有一些变化?
王蒙: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首先是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是一种观念自觉与自信,包含着对于长期积淀下来的优秀民族传统的熟悉与热爱,也包含着对于传统的创造性弘扬发展,将传统引导到现代。
越是自觉自信,就越能胸有成竹、珍惜自身,同时越能改革开放,兼收并蓄。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批判传统文化推崇对西方文化;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思想界在改革开放前后又出现了文化的集体反思;现在,中国人正把自己特有的面貌展示给世界。
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或者说“文化爱国主义”,是非常珍贵的。1994年我在纽约讲演的时候,有个美国人提问说,中国人与欧美人相比非常爱国,是什么原因。我半开玩笑地说,原因很简单,中国人喜欢吃中餐,喜欢读唐诗宋词,中餐使他们有中国腹,读唐诗宋词使他们有一颗中国心。
其实,我个人不太喜欢“文化是软实力”这种说法。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瑰宝,它最大的好处不在于它是不是能够成为力量,而在于它能改善人的精神品质,改善人本身的品质。文化是用来滋养人们精神的,不应该和军事、经济之类的东西混在一起说成是“power”层面的“国力”。文化首先是Quality(品质、品位、质量),其次是Style(风格、个性、特色),第三或更靠后才是Power(实力)。
中国报道:如果让您选择过去十年中文化领域的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您的答案是什么?
王蒙:我印象中影响大的事很多,但它们本身在文化上的创意和意义现在还不敢说。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的建设,电影《集结号》、《唐山大地震》,这些给我的印象都很深。
在政策方面,我认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文化服务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等都很有意义。例如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人民群众不用花钱就能去参观,这就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社会效益。
中国报道: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全面部署,您认为在未来文化建设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处理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关系?
王蒙:文化上要有一个平衡,它是一个产业,但是它的价值不在于产业。精神层面的东西很难用产业来表达。在中国来说,那些最高端的文化成果,先秦诸子、唐诗宋词、《红楼梦》等,它们的意义比产业的意义重要一千倍,是不可替代的。
所谓文化产业、文化事业都是从国家或财政的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文化本身来说的。从文化本身来说,不在产业,也不在事业,而在于它在精神上对人产生的影响,这些都不是用产业、事业能说明的。
在文化建设中,要防止那种急功近利的文化山寨化、伪劣化。比如各地都在争老子故里、李白故里,甚至争到西门庆故里、潘金莲故里;有的地方拆掉了真正的文物,制造一些伪文物;还有一些人打着文化的旗号去圈地、贷款,抢滩,但实际上以赚钱为目的;网络的发达,使阅读浏览化、快餐化,真正认真读书和思考的人越来越少了。
另外,还要注意,在文化的建设当中,国家是活跃的,媒体是活跃的,网民是活跃的,但是我们还缺少文化的高端人才和高端成果。我们不能不看到,文化的最高成果需要文化精英的天才、创意与艰难攀登,我们有《诗经》这样人民创造的文化精品,同时也需要孔子的整理编纂。我们谈中国的诗歌,没法离开屈原、李白、苏东坡……
现在我国文化领域专家的阵容与作用影响并不能让人满意,虽然数量日增,然而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我们缺少一个以专家为骨干的具有公信力的评估力量,只剩下了领导、市场、媒体在那里主导一切,领导不可能涵盖所有文化领域,市场和媒体则容易搞得浅薄浮躁。
中国报道:和您谈“文化”,就不能不说说文学。您觉得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处于怎样的状态?
王蒙:文学的处境受到几方面的影响:一是市场化的出版事业,使得文学领域缺少一个有公信的评估体系;二是受到媒体宣传的影响;三是现在缺少权威的文学家和权威的评论家。这些因素可能会造成一些优秀的作品没有被发现和认可。
现在文学作品的产量非常高,市场也很繁荣。我年纪大了,没有精力去读那么多的作品,但我相信有优秀的作品尚未被发现,优秀的作家有足够的能力来实现自己文学的追求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