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之精神家园建设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9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响应党中央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号召,不仅对482名同学的强迫症平均分、人际关系敏感平均分、抑郁平均分、焦虑平均分、敌对平均分、恐怖平均分和偏执平均分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同时也从家庭经济角度对482名同学进行了贫困生界定,发现在482名同学中有20名同学属于“双困”学生,从家庭软环境的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和父母的婚姻状况对其进行了探寻,并针对以上原因制定了建立“家庭—学校—家庭”教育机制、通过教师引导和感化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提高“心灵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和加强人际交往,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来逐步改善“双困”学生的现状。
  关键词:双困学生;心理健康;家庭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226-02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要以人为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了贯彻党中央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号召,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和谐校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家园氛围,这其中我们必须,也是我们最应该关心的群体就是“双困”学生的精神家园建设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结果
  1.调查对象。在被调查的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482名同学中,男生407人,占总样本的84.44%,女生75人,占15.56%,男女比例约为5∶1,基本符合我院男女配比的总体情况;参与调查的学生干部144人,占总样本的23.65%,非学生干部338人,占总样本的76.35%,比例约为1∶3;共青团员475人,占98.55%,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7人,占1.45%。
  2.调查结论。本文通过对482名同学从强迫症状态平均分、人际关系敏感平均分、抑郁平均分、焦虑平均分、敌对平均分、恐怖平均分和偏执平均分共7项指标进行了心理调查,结果显示,在总共482名同学中,超越正常指标因素项目在4项以上(具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同学总共有26名同学,占到调查对象同学比列的5.39%。
  根据我院对284名同学贫困程度的界定,我院属于贫困学生程度的同学共有218人,在这218名同学中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同学有20名,所占比例为8%,其余198名贫困同学并未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下。
  从以上研究数据和结论可以看出,调查的482名同学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同学只占到总调查人数的5.39%,同时这其中只有20名同学属于家庭贫困的界定范围之内,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导致同学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原因并非完全是由于这些同学家庭经济贫困所致。
  二、“双困”学生家庭软环境探寻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与子女成长密切相关,这其中家庭软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家庭软环境中的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和父母的婚姻状况对此问题进行了剖析。
  1.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是影响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诱因。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文化程度是贫困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直接诱因。贫困生的父母多数文化程度不高,整天为生计奔忙,无法满足子女精神和心理上不同年龄时期的不同需求。同时,家庭把未来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几乎全部寄托在这个贫困生的身上,从而出现只看重分数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人格的培养,这无疑给贫困生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贫困生心理素质脆弱、自我调适能力差、自我意识水平不高、对待事物消极防御情况的发生。
  2.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关键。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对待子女的教育方式上往往都采取一种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子女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对父母的依赖性强,难以养成良好的意志和个性品质。到了大学以后,贫困生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差,从而表现出强迫性、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心理症状。父母教养方式从子女出生开始伴随着子女的整个成长过程,因而贫困生在青少年时期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的影响在其读大学期间同样存在,只是影响的程度与青少年时期相比有一些差异。
  3.父母婚姻状况是制约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抓手。在父母婚姻状态不良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贫困学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其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阻碍了其人格的健康发展,缺少自信,怀疑他人。这类同学在大学的生活中,还经常为父母的关系等问题忧虑,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使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加重或产生新的心理障碍。此时,他们若不能较好地自我调整,自然地就会处于消极状态。
  三、“双困”学生家庭软环境提升机制
  通过我们研究分析发现,引起“双困”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来源主要是从家庭软环境中所产生,因此,为了能有效地帮助这些“双困”学生尽快的走出心理“陷阱”,我们应该从建立“家庭—学校—家庭”教育机制、通过教师引导和感化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提高“心灵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和加强人际交往,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来逐步改善“双困”学生的现状。
  1.构建“家庭—学校—家庭”双边教育机制。学校要加强与贫困生父母的联系与沟通,针对性地引导家长改变家庭软环境,将贫困生在校情况及时向家长通报,与家长沟通,共同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教育是配合学校、社会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就要求家长与学校加强沟通与理解,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贫困生父母要努力营造一种家庭成员间互相帮助和支持、直接充分表达情感、避免或化解家庭成员尤其是贫困生父母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多接受现代先进思想、灵活安排家庭生活。
  2.通过教师引导和感化学生。教师用以身作则的行为来感化学生,使他们树立科学的劳动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人生观。一方面,老师通过自己在业务上刻苦攻关与敬业的精神、言传身教的优良作风来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辅导员通过与贫困生鱼水情般的接触、谈心交友般的坦诚胸怀来感染学生;同时,我们也应通过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引导人才的成长,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消除原有的不必要的自卑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加强“双困”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尽力帮助他们减轻心理重负,帮助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情绪状态,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贫困生心理素质提高。在年级、班级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互助小组,鼓励贫困生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并对贫困生中普遍性的问题开设系列专题讲座,举办心理沙龙等活动,积极主动自觉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第二,心理素质教育要尽可能消除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防止出现对贫困生不公平的现象。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努力营造对贫困大学生理解、尊重和关怀的校园文化,建设高雅健康、求真求善、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营造互助互利、充满爱心的寝室文化。
  4.加强人际交往,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对贫困生而言,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其他问题。因此,学校要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多开展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辩论赛、体育竞赛、小型晚会等,让同学们能理解贫困生的难处,主动与贫困生接近,把他们容纳到大集体中。(2)引导贫困生勇于尝试,敞开心扉去接纳别人。同时,注意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和开朗的性格,豁达的心胸。
  “双困”学生是现在校园里不可忽视的群体,为了响应党中央提出的要求,一方面我们希望能从家庭教育、学校与家庭互动机制等途径来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另一方面希望能通过这些措施切实为同学们服务,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Rutter and Hersov: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2nded) London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sher,1985.
  [2]Banaji,M. R.,&Prentice, D. A, The self in social context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4.
  [3]Cooper C. L. Cooper R. Stress and life event methodology. Stress Med, 1985.
  [4]侯杰.大学生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和对策探析[J].高教管理,2008,(2).
  [5]李志.大学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及干预策略[J].教育探索,2008,(2).
  [6]邓志军.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4,(12).
  [7]唐国胜,刘国普.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探究[J].职业圈,2007,(10).
  [8]冯海评,张露.育人为本 科学管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0).
  [9]高文革,薛瑜.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0).
  [10]朱湘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管理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0).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保障问题受到社会关注。纵观全国,在农村养老保障方式上,社会各界将关注点聚焦在社会养老上,而忽略了土地养老的重要性,土地养老的保障功能逐渐弱化。然而,上海市松江区实行的土地流转政策下,集体承包土地的形式,使得土地重新具有了较高的保障功能,从而不仅有效减轻由农村养老保险所造成的社会养老财政压力,也提高农民养老保障水平,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关键词:土地养老;土地流
期刊
摘要:云南省昭通市是边远贫困山区,农民年人均收入仅2 000元左右,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利用地方独特资源发展经济,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苦丁茶作为昭通特色产品之一,具有投资少,生产管理技术简单,产品产值高、效益好,在改变贫困山区面貌,增加农民收入上将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关健词:地方特色经济;农民收入;苦丁茶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
期刊
摘要:保护耕地对中国经济发展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国以来,河南省耕地总体呈下降趋势,其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国家、乡镇基建占地、农民建房占地等。耕地流失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从国家方面看,危及粮食安全,威胁社会稳定;从农村、农民方面来讲,导致农村土地纠纷增加,农民关系和谐度下降,农村不稳定因素增加。抑制耕地流失的基本对策为合理规划农民建房;提高农民对耕地的保护意识;严厉整治“开天窗”的乱占耕地行为
期刊
摘要:医疗侵权纠纷中因果关系的认定是医疗侵权案件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从代理的一起医疗侵权案例谈起,分析了医疗侵权纠纷的因果关系的特点,并结合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的因果关系理论,试图对中国医疗侵权案件中的因果关系的认定提出一管之见。  关键词:医疗侵权;因果关系;错失机会原则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069-02    案情回放:  2003年
期刊
摘要:律师法庭辩论豁免权是指律师代理刑事、行政和民事案件过程中,在法庭上发表的代理、辩护意见不受法律追究的权利。2008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律师法》首次对律师法庭辩论豁免权作出了明确规定。从中国律师法庭豁免权的概念、立法及其内涵入手,继而从法理、法经济学以及比较法的视角论证其理论基础,进而对该权利的适用作出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律师;豁免权;法庭;辩论  中图分类号:D9
期刊
摘要:自2005年6月,上海市委、市政府确定松江区作为全市三医联动综合卫生改革试点区以来,松江区将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启动了卫生综合改革,紧紧围绕“降低费用、提高水平、规范功能、加强管理”的目标,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通过四年的改革、实践,上海松江区在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在社区卫生改革中借鉴。  关键词:三医联动;社区卫生;医疗改革;上海市松江区  中
期刊
摘要:基于Moran’s I指数的空间自相关性测度可以作为经济活动空间关联性的统计分析方法。运用省级、地级的经济增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省级市区经济增长指标的Moran’s I指数表现了明显的变化阶段性。在加入WTO过渡期,中国地级市区经济增长指标的Moran’s I指数既表现了一定的纵向变化,又表现了明显的横向差异。  关键词:经济增长;空间关联性;Moran’s
期刊
摘要:从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珠海具体空间情景的实证观察,提出了关于当代珠海移民文化心态的解释框架,总结了珠海移民文化心态中的若干突出特点,分析了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珠海;移民文化心态;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0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137-02    以色列学者裘德·马特拉斯曾指出,都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移民现象。珠海的现代化
期刊
摘要: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融资难更加成为关乎中小企业生存的“瓶颈”。在经济刺激政策的引导下,这一问题反而更加突出。建行总行2008年6月初在镇江市试推“建行—淡马锡”中小企业融资镇江模式,是建行引进淡马锡/富登小企业业务先进的理念、方法,结合建行实际,自主创新而形成的具有镇江建行自身特色的小企业业务经营模式。但中小企业融资仍面临较大的困难。要不断提升和改进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尽快出台扶持中小企业
期刊
摘要:实证主义法学坚持法律与道德相分离的命题,这个命题已经成为实证主义法学的代表命题。法实证主义的大师哈特在其经典论文《实证主义与法律和道德的分离》中,既提出了实证主义法学先驱者阐述分离命题的不足之处,也对其他学者对分离命题展开的批评进行了回应,因而巩固了分离命题的地位,为实证主义法学的理论展开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分离命题;哈特理论;法律概念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