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通常所说的评价往往是教学评价,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价值有意无意地忽视,导致我们的教学不接地气,缺少责任。基于此,我们把课堂评价研究定位在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上,让课堂评价为学习服务。
课堂评价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根据观察、收集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的检查与评定。作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堂评价应贯穿课堂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常态与成长细节。高质量的课堂评价不仅能验收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而且能
通过收集证据,反馈信息,改进教学。
本文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农业区位》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设计、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
一、课堂评价方案的规划
课堂评价设计要先于课堂教学设计。我们知道,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科教学的政策性要求,课程目标的实现是基于每一节课时目标的准确实现来达成的,而课时目标是课堂评价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课堂评价设计的基本依据。
课堂评价的项目包括地学科素养表现的评价、学习行为表现的评价、学习情绪情感的评价、学习方式的评价、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自主学习情况的验收性评价、课堂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标性评价)、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的反馈性评价、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评价等。课堂评价的基本形式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数字化评价等。
在课堂评价方案的制订上,教师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课堂评价方案要体现纲要化,重在明确、清晰地列出不同学习环节课堂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方式与评价策略,不用面面俱到;二是课堂评价要全面,课堂评价应涵盖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维度评价学生生命个体的学习与发展情况。
从实践情况看,将课堂评价方案纲要式、表格化更有利于操作。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农业区位》一课的课堂评价方案如表1。
我们认为,课堂评价方案的制订要在备课的初始阶段与解读课程标准、研制学习目标同步进行。一方面,学习目标制订要突出适切性,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特点,而且要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对学生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课堂评价要忠实反映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课时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课堂评价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为此,我们提出在教学设计中有效嵌入课堂评价的观点。课堂评价方案不能孤立于教学设计,教师也没有这么多时间完成繁杂的文案。把目标叙写、课堂评价、教学设计三者有效衔接与相互渗透,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设计的效率与质量,提高课堂评价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图1是我们借鉴有关研究成果改进形成的“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流程”图。
二、课堂评价的实施
有效的课堂评价,其评价维度往往超出课堂的时空范围,促使学生从地理视角思考、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且用所学的地理技能、地理方法、地理思想为持续发展与自主创业做好智力准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课堂评价不能偏离地域性、综合性这两个突出的学科特征,不能偏离可持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课堂评价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参与;课堂评价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评价相结合。
1.制定评价标准(量表、方法)和评价策略
以“农业区位”为例,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这里的行为动词是“分析”,行为条件是以某种农业类型为例,核心概念是农业区位。要求学生知道影响农业生产的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并能利用上述知识对某一地区的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进而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这样,我们依据农业区位课堂评价方案,确定了课时目标:通过观看天价茶视频,分析影响茶叶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依据茶树生长特性和部分自然地理要素专题地图,推测、勾画我国茶的主要分布区域,理解农业生产对自然地理因素的依赖性;结合区域地理所学知识,通过分析具体区域的优势自然因素,能够解释说明区域得以发展优势农业、特色农业的原因;通过分析“南茶北引”案例,理解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指出某地区种茶业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合理化建议,探讨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观看茶文化微课,初步认识茶在消渴健身、沟通情感、怡情明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了解茶文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时目标是对课堂评价方案的细化和具体化,它指导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突出教学对目标的扎实落实,使整个课堂的教学更有可操作性。
2.明确评价的重点
“农业的区位因素”是一种概念性知识,学习结束之后,我们需要确认学生是否能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等方面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这个认知过程便是记忆。但是,仅仅知道这些影响因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需要结合实际,对这些影响因素加以说明,掌握它们的发展变化,这便是更深一步的认知过程——理解。同时,我们还期望学生能够利用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分析方法,对某一指定区域的农业生产因素进行评价,这里涉及的认知过程是运用。如果我们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某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谋划策”,这种学习便是学生在理解概念性知识、执行程序性知识基础上的一种创造,这里的评价重点应是学生能否按照各种知识综合某一种或几种认知过程。当然,还有一点值得延伸,如果我们提供一定的地域文化知识,让学生浸润在文化的熏陶中,从而感知农业生产活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这种学习过程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文化认同、价值取向影响的过程。 3.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设置指向明确且有梯度的问题
问题驱动是激发学生掌握无定式的复杂思维方式的重要手段。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聚焦思维生长节点,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农业区位》一课设计了如下问题情境。
为了加深学生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这一概念性知识的印象,我在课上播放了《谁制造了天价茶》视频片段。学生看完后,我提出问题:是谁制造了天价茶叶?通过学生的回答,对第一项学习目标进行反馈评价。
为了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我采用了在推测的基础上实现知识自主建构的评价方式。我给学生找来了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资料,并提供给学生中国1月份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土壤酸碱度分布图。查看地图后,我给学生出了个题目:推测茶树的生长习性,勾画我国茶叶产区分布图。这样,通过问题的转换,就把学生从机械地探讨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转变为探讨茶树分布的特征,从而使问题解决过程变为地理信息的提取、整合、应用过程,提高了课堂探究的实际意义。
为了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的发展变化,我采用了案例分析的评价方式。借助海青茶“南茶北移”这一典型案例,先引导学生分析种茶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提取该区域可利用的优势自然条件,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造限制性因素,让学生为海青茶的可持续发展“出谋
划策”。
整个学习过程围绕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层层展开,落点在对具体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发挥了问题在激发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的驱动作用,实现了理解层面上的深度认知。
4.鼓励、引导学生再现、复述、联系和反省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实践力是地理学科致力于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知识再现的最好形式。“农业区位”教学设计以迁移应用的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以“高山出好茶”对学习目标一一再现:以分析高山出好茶的自然地理原因检验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掌握,以说明坡度对乌龙茶生长的影响检验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以解释茶树喷水防冻检验对农业区位限制性因素的改造。以拓展演练进行形成性评价,以英国茶叶的进口与出口为背景资料,一是让学生思考茶叶作为一种商品成为中英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媒介作用,二是让学生分析英国从茶叶进口国成为茶叶出口国的原因,深刻思考这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也为后面工业区位的学习提前做好铺垫。由此,提醒学生生活处处皆学问,引导学生主动再现、联系所学知识,使他们养成热爱劳动、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育是一个抵达学生心灵的过程,真实、有价值的教育应该是帮助学生获取更高品质的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把抽象的“茶文化”通过微课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微课有丰富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和超越时空的茶文化语言。虽然只有短短的4分钟,却集中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以及茶文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给学生以极大的震撼,促使学生反省自己的成长目标:怎样过一种有品位的生活?这样的教育是有生命力的,它留给学生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并且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
三、课堂评价的思考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实施课堂评价。我们将一节课的课堂评价分为四类:一是诊断性评价,二是过程性评价,三是形成性评价,四是表现性评价。不同的学习阶段,课堂评价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评价方式也有所不同。但不管是哪一个环节的评价,都是课堂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彼此联结,相互印证,不可或缺。在课题研究与教学实验过程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课堂评价的重要性。
1.评价贯穿整个课堂学习过程
上课之初,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预习情况进行评价,比如说谁巩固得好、预习得到位;课中,在进行问题探究时,教师会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反馈,评价哪个小组表现最好,哪个同学的发言最有独创性;课尾,在对学生进行检测后,教师会指出哪些同学还存在问题等。
2.评价需要统整所有课堂学习要素
课堂评价不能游离于某一个环节、某一个方面、某一个学生。比如,在讲热力环流作用时,从理想状态下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引申到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学习的内容逐渐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这个学生有这样的理解,那个学生有那样的回答,学生在表达自己看法时,其实课堂评价就已经发生了,并不自觉地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
3.评价可以反映学生的具体学习行为
教师在教室门口等候上课时,不经意地对某位同学说,“你今天的精神状态不错啊!”那名学生这一节课就可能会全神贯注地听讲,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教师由衷地赞许:“你的见解真独到,很有思想!”这个学生的积极性就可能被激发出来,从而使自己表现得更出色。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发现某个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并参与进去,这对这个小组的学生来讲就是一种积极的肯定性评价。如果有学生游离于学习之外,教师轻轻拍拍他的肩,询问他“有结果了吗?”这种针对个体的表现性评价对学生来讲也是一种鼓励,会帮助学生有意识地调整学习状态。
教学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我们将课堂评价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教学的理性回归。课堂评价给予学生鼓励、表扬、纠正甚至是批评,这种真切的感受就是教育的力量。因此,课堂评价使教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教学准备方案,而是课程纲要落实到教学实施层面的课时实施方案。课堂评价可以让课程实施更加关注学生生命个体内在成长,帮助教师对教学及时进行盘点、调整与改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为山东省教研重点课题“基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课堂评价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5ZD0054)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赵彩侠
[email protected]
课堂评价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根据观察、收集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的检查与评定。作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堂评价应贯穿课堂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常态与成长细节。高质量的课堂评价不仅能验收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而且能
通过收集证据,反馈信息,改进教学。
本文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农业区位》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设计、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
一、课堂评价方案的规划
课堂评价设计要先于课堂教学设计。我们知道,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科教学的政策性要求,课程目标的实现是基于每一节课时目标的准确实现来达成的,而课时目标是课堂评价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课堂评价设计的基本依据。
课堂评价的项目包括地学科素养表现的评价、学习行为表现的评价、学习情绪情感的评价、学习方式的评价、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自主学习情况的验收性评价、课堂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标性评价)、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的反馈性评价、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评价等。课堂评价的基本形式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数字化评价等。
在课堂评价方案的制订上,教师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课堂评价方案要体现纲要化,重在明确、清晰地列出不同学习环节课堂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方式与评价策略,不用面面俱到;二是课堂评价要全面,课堂评价应涵盖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维度评价学生生命个体的学习与发展情况。
从实践情况看,将课堂评价方案纲要式、表格化更有利于操作。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农业区位》一课的课堂评价方案如表1。
我们认为,课堂评价方案的制订要在备课的初始阶段与解读课程标准、研制学习目标同步进行。一方面,学习目标制订要突出适切性,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特点,而且要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对学生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课堂评价要忠实反映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课时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课堂评价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为此,我们提出在教学设计中有效嵌入课堂评价的观点。课堂评价方案不能孤立于教学设计,教师也没有这么多时间完成繁杂的文案。把目标叙写、课堂评价、教学设计三者有效衔接与相互渗透,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设计的效率与质量,提高课堂评价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图1是我们借鉴有关研究成果改进形成的“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流程”图。
二、课堂评价的实施
有效的课堂评价,其评价维度往往超出课堂的时空范围,促使学生从地理视角思考、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且用所学的地理技能、地理方法、地理思想为持续发展与自主创业做好智力准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课堂评价不能偏离地域性、综合性这两个突出的学科特征,不能偏离可持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课堂评价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参与;课堂评价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评价相结合。
1.制定评价标准(量表、方法)和评价策略
以“农业区位”为例,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这里的行为动词是“分析”,行为条件是以某种农业类型为例,核心概念是农业区位。要求学生知道影响农业生产的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并能利用上述知识对某一地区的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进而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这样,我们依据农业区位课堂评价方案,确定了课时目标:通过观看天价茶视频,分析影响茶叶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依据茶树生长特性和部分自然地理要素专题地图,推测、勾画我国茶的主要分布区域,理解农业生产对自然地理因素的依赖性;结合区域地理所学知识,通过分析具体区域的优势自然因素,能够解释说明区域得以发展优势农业、特色农业的原因;通过分析“南茶北引”案例,理解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指出某地区种茶业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合理化建议,探讨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观看茶文化微课,初步认识茶在消渴健身、沟通情感、怡情明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了解茶文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时目标是对课堂评价方案的细化和具体化,它指导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突出教学对目标的扎实落实,使整个课堂的教学更有可操作性。
2.明确评价的重点
“农业的区位因素”是一种概念性知识,学习结束之后,我们需要确认学生是否能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等方面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这个认知过程便是记忆。但是,仅仅知道这些影响因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需要结合实际,对这些影响因素加以说明,掌握它们的发展变化,这便是更深一步的认知过程——理解。同时,我们还期望学生能够利用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分析方法,对某一指定区域的农业生产因素进行评价,这里涉及的认知过程是运用。如果我们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某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谋划策”,这种学习便是学生在理解概念性知识、执行程序性知识基础上的一种创造,这里的评价重点应是学生能否按照各种知识综合某一种或几种认知过程。当然,还有一点值得延伸,如果我们提供一定的地域文化知识,让学生浸润在文化的熏陶中,从而感知农业生产活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这种学习过程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文化认同、价值取向影响的过程。 3.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设置指向明确且有梯度的问题
问题驱动是激发学生掌握无定式的复杂思维方式的重要手段。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聚焦思维生长节点,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农业区位》一课设计了如下问题情境。
为了加深学生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这一概念性知识的印象,我在课上播放了《谁制造了天价茶》视频片段。学生看完后,我提出问题:是谁制造了天价茶叶?通过学生的回答,对第一项学习目标进行反馈评价。
为了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我采用了在推测的基础上实现知识自主建构的评价方式。我给学生找来了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资料,并提供给学生中国1月份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土壤酸碱度分布图。查看地图后,我给学生出了个题目:推测茶树的生长习性,勾画我国茶叶产区分布图。这样,通过问题的转换,就把学生从机械地探讨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转变为探讨茶树分布的特征,从而使问题解决过程变为地理信息的提取、整合、应用过程,提高了课堂探究的实际意义。
为了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的发展变化,我采用了案例分析的评价方式。借助海青茶“南茶北移”这一典型案例,先引导学生分析种茶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提取该区域可利用的优势自然条件,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造限制性因素,让学生为海青茶的可持续发展“出谋
划策”。
整个学习过程围绕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层层展开,落点在对具体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发挥了问题在激发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的驱动作用,实现了理解层面上的深度认知。
4.鼓励、引导学生再现、复述、联系和反省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实践力是地理学科致力于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知识再现的最好形式。“农业区位”教学设计以迁移应用的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以“高山出好茶”对学习目标一一再现:以分析高山出好茶的自然地理原因检验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掌握,以说明坡度对乌龙茶生长的影响检验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以解释茶树喷水防冻检验对农业区位限制性因素的改造。以拓展演练进行形成性评价,以英国茶叶的进口与出口为背景资料,一是让学生思考茶叶作为一种商品成为中英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媒介作用,二是让学生分析英国从茶叶进口国成为茶叶出口国的原因,深刻思考这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也为后面工业区位的学习提前做好铺垫。由此,提醒学生生活处处皆学问,引导学生主动再现、联系所学知识,使他们养成热爱劳动、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育是一个抵达学生心灵的过程,真实、有价值的教育应该是帮助学生获取更高品质的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把抽象的“茶文化”通过微课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微课有丰富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和超越时空的茶文化语言。虽然只有短短的4分钟,却集中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以及茶文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给学生以极大的震撼,促使学生反省自己的成长目标:怎样过一种有品位的生活?这样的教育是有生命力的,它留给学生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并且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
三、课堂评价的思考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实施课堂评价。我们将一节课的课堂评价分为四类:一是诊断性评价,二是过程性评价,三是形成性评价,四是表现性评价。不同的学习阶段,课堂评价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评价方式也有所不同。但不管是哪一个环节的评价,都是课堂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彼此联结,相互印证,不可或缺。在课题研究与教学实验过程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课堂评价的重要性。
1.评价贯穿整个课堂学习过程
上课之初,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预习情况进行评价,比如说谁巩固得好、预习得到位;课中,在进行问题探究时,教师会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反馈,评价哪个小组表现最好,哪个同学的发言最有独创性;课尾,在对学生进行检测后,教师会指出哪些同学还存在问题等。
2.评价需要统整所有课堂学习要素
课堂评价不能游离于某一个环节、某一个方面、某一个学生。比如,在讲热力环流作用时,从理想状态下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引申到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学习的内容逐渐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这个学生有这样的理解,那个学生有那样的回答,学生在表达自己看法时,其实课堂评价就已经发生了,并不自觉地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
3.评价可以反映学生的具体学习行为
教师在教室门口等候上课时,不经意地对某位同学说,“你今天的精神状态不错啊!”那名学生这一节课就可能会全神贯注地听讲,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教师由衷地赞许:“你的见解真独到,很有思想!”这个学生的积极性就可能被激发出来,从而使自己表现得更出色。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发现某个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并参与进去,这对这个小组的学生来讲就是一种积极的肯定性评价。如果有学生游离于学习之外,教师轻轻拍拍他的肩,询问他“有结果了吗?”这种针对个体的表现性评价对学生来讲也是一种鼓励,会帮助学生有意识地调整学习状态。
教学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我们将课堂评价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教学的理性回归。课堂评价给予学生鼓励、表扬、纠正甚至是批评,这种真切的感受就是教育的力量。因此,课堂评价使教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教学准备方案,而是课程纲要落实到教学实施层面的课时实施方案。课堂评价可以让课程实施更加关注学生生命个体内在成长,帮助教师对教学及时进行盘点、调整与改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为山东省教研重点课题“基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课堂评价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5ZD0054)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赵彩侠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