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fyh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个令人费解甚至于很笼统含糊的概念,这已是不争的既成事实。学了多年语文的中学生冷不丁被问及“语文是什么?”,“学语文学了些什么?”之类的话题,或惶惑,或惊讶,或目瞪口呆。学生如此,语文教师谁又不有口难言。“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抑或语言文化?专家学者们尚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很尴尬,也很悲哀,千千万万个老师各自摸着石头过河,要把学生们带到哪里去?语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已不是在教材教法上的修修补补,而是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学科任务、培养目标等根本性问题需要一个学术性的权威性的清晰明朗的构架,语文学科的原点性问题不解决好将永远是困扰语文教学的根源。
  “徐特立同志曾说,语文教学的问题,近百年来未能很好地解决,叶圣陶同志也曾说,半个世纪未能很好地解决,可以看出它的复杂程度。”(提倡科学态度,反对危言耸听,刘国正——《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事实上,语文自命名之初即界定不甚明确、规范、严肃,让人难以形成明确、稳固的理解。即使是叶圣陶和吕叔湘两位命名当事人,语文学界权威的理解也都有些微分歧。
  叶圣陶先生在《答孙文才》一信中,对“语文”一词作了简要的说明:
  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文谓文字,似指一个个的字,不甚恰当。文谓文学,又不能包容文学以外之文章。(着重号为笔者加)
  叶圣陶先生后来又在《答滕万林》一信中,再次对语文作了更为详细的说明:
  “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此前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唯“文”字含义较“文学”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两段引言均根据《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一书中刘颖《语文教学:世纪末的尴尬》)
  据吕叔湘回忆“……这就碰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语文这门课,是老办法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好呢?还是想法统一起来?当时有一位在里头工作的同志提议说,我们叫它语文行不行?语也在里头,文也在里头。后来就决定用语文这个名称了。但是,语文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来讲,可以有两个讲法,一种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字,也就是口头的语言和书面的语言;另一种也可理解为语文和文学,那就不一样了。中小学这个课程的名字叫语文,原来的意思可能是语言文字,但是很多人把他理解为语言文学,因此,在小学里且不说,中学里头就有很多老师把这门课当作文学来教了。”(吕叔湘《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江苏师范学院学报》1978年第2期)(着重号为笔者加)
  以上两个材料至少可以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1、以叶老与吕老之语文学界权威,尚且存在对“语文”解释上的分歧,难怪普通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语文学科在命名及至语文学科性质,学科任务理解上的偏差、分歧甚至困惑,以至才有叶老《答孙文才》、《答滕万林》两封信。“语文”自命名之初,即已让人迷惑。
  2、名不正则言不顺,作为一门学科的命名应是一件极富学术深度,严肃而又权威性的事。叶老与吕老两位命名当事人在事后对命名的解释竟然存在分歧,说明“语文”命名是一种缺乏学术的科学深度与规范而较草率的一种行为。或者说这种命名本就不是一种学术行为。
  3、语文命名缺乏学术的严肃性与权威性,以致让人难以形成对所谓之“语文”这门学科一种界定明确而印象深刻的稳固的概念,这是人们对“语文”的理解众说纷纷的一个重大原因。
  4、语文的问题由来已久,语文的命名没有成为一种开源发韧的学术行为,叶老、吕老他们并未借语文的命名解决(或无法也无意解决)语文学科性质界定等根本问题。而这么多年来,我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总被局限在“语文”这两个字眼上,是不是蒙敝了我们审视语文这门学科的学术视野?我们总是在为“语文”这两个字作何解释而争论不休是不是太机械了?我们是否应该抛开陈见,了解语文的过去和现在,重新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思考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就这样,以一个界定含糊有些笼统的概念——语文,一门学科给命名了。命名的随意性背后掩藏着更根本的事实则是从来(自古以来?)我们就对我们谓之“语文”的这门学科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建构起一门规范、科学、完整的学科门类。
  这门学科被命名为“语文”,不仅未解决这种缺陷,反而给日后语文界带来了更多的不便,加深了这门学科的含混笼统。名不正,言不顺,“语文”给人以多义而又含混的理解,对语文是一种伤害。当然,语文学界对语文性质缺乏学术性权威的界定,是语文界一片混乱的根源。
  
  单位:武汉市新洲区城关高中
其他文献
对话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一起“以世界为中介”而进行的教育活动。这种理论虽然是针对所有学科的,但对语文似乎更有实践意义,在把对话理论引入语文教学时,要将其“语文化”。下面是笔者在语文  对话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对话的基础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新课标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
在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中,学生正处于英语知识学习的启蒙阶段,具有极强的模仿力,所以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营造出一种活跃、积极性强的英语口语教学氛围,引导
期刊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理论化,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导致无法培养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这门学科不像我们学汉语一样有良好的语言环境,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们的英语听、说、读、
期刊
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我认为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对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反思、总结。从中也获得了一点浅薄的心得体会。    一、关注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在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刚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学生马上聚在一起探讨、交流、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以致对问题了解不深,浮于表面;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想法,沉默不语;有的脱离主要内容探讨,天马
在人类活动全球化日趋明显,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依赖关系日益加深的时代背景下,国际理解教育备受关注.英语教育不仅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最直接媒介之一,也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最重要
期刊
电视民生新闻和老百姓的利益紧密相连,如何进一步拉近和老百姓的距离并获得老百姓的信赖,是电视民生新闻从业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以《都市零距离》为例,分析了电视民生
语文最基本的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促进德性养成。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发展思维,培育人格,涵养精神。在现代文教学中,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一、深入分析学情,精选教学内容  教师要站在学生立场审视自己的教学,分析、关注学生需要。必须深入研读文本,探寻要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内容,这些
现在,许多的教育刊物都在探讨创新,各级各类的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地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研讨活动,不断地推出各种所谓“创新教学优质课”,与此相关的音像制品也不少。这充分说明“创新”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高度的重视。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和容量等发生显著变化的时候,我们为每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的数量并未发生显著的变化。仍旧包含有提高道德品质、加强思想修养、培养读、写、听、说
美国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发端于1968年唐.休伊特的《60分钟》,本文以《60分钟》为例,探寻了美国新闻杂志型节目在当时社会背景中产生的原因。技术的革新及剧烈的社会变革在电
探究式教学,就是在对学生进行概念理论等基础知识教学时,教师只是给他们讲授一些事例和问题,主要依靠学生通过阅读和观察思考,以及讨论实验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