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明确福建省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的种类、分布情况及群体遗传特性,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法对分离自福建省各马铃薯产区的90株黑胫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利用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
【机 构】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南方薯类科学观测实验站,福建省特色旱作物品种选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州35001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明确福建省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的种类、分布情况及群体遗传特性,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法对分离自福建省各马铃薯产区的90株黑胫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利用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repetitive sequence-PCR,Rep-PCR)方法分析福建省不同地区的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 表明,经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引起福建省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原菌包括黑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胡萝卜果胶杆菌巴西亚种P.carotovorum subsp,brasil-iense、胡萝卜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carotovorumsubsp.carotovorum、帕曼蒂氏果胶杆菌P.parmen-tieri、P.polaris和达旦提狄基氏菌Dickeya dadantii.对90株菌株的Rep-PCR检测得到47多态性条带条,多态性比率为100.00%.按采集地区将菌株划分为8个群体,其等位基因数平均为1.48,有效等位基数平均为1.3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17,Shannon信息指数平均为0.26,多态性位点数平均为22.75,多态性位点百分率平均为48.40%.供试90株菌株之间的相似系数为0.584~1.000,遗传距离为0.149~0.602,群体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相似系数为0.605时,可将90株菌株分为4个类群,其中93.33%的菌株分布在Ⅰ和Ⅱ类群中,当相似系数为0.646时,第Ⅰ类群可分为2个亚群,第Ⅱ类群可分为3个亚群.表明福建省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ep-PCR技术可用于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其他文献
阐述了湖南稻渔生态种养产业现状,指出在稻渔生态种养过程中存在轻稻重渔、稻田工程不规范、养殖技术较滞后、种养面积欠规模、产业开发未形成等问题。提出了制定规范,推进稻渔生态种养的标准化;集中连片,推进稻渔生态种养的规模化;综合开发,推进稻渔生态种养的产业化等发展对策。
为明确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效应蛋白MiV901在其寄生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通过构建Mi V901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利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
为明确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利用2017-2018年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及2019年的大田试验,在作物生长期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东方黏
为优化长江流域棉区油后直播棉栽培模式,以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JX0010为供试材料,设置播期、播种深度和覆盖物3因素再裂区试验,分析不同栽培方式对棉花生理特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为6月.初时,棉花吐絮期的株高显著提高,而苗期NR(硝酸还原酶)和吐絮期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降低;与4cm的播种深度相比较,播种深度为2cm时,苗期和吐絮期的可溶性糖含量、花铃期NR含量以及蕾期的株高显著提高;采用混合土覆种处理能显著提高苗期和花铃期可溶性糖含量、苗期NR含量蕾期可溶性蛋白含量、蕾期株高和花铃期
近年来,转基因植物和RNA农药作为绿色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基因工程元件和RNA农药递送策略往往会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干扰,造成效率偏低甚
为探究玉米能否作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过渡寄主,采用刺吸电位图谱技术对白背飞虱在玉米上的取食行为进行监测,并测定其取食玉米后的营养物质和繁殖力变化.结果
为明确广东省甘薯疮痂病病原菌种类及当前国内主要菜用甘薯种质对疮痂病的抗性,结合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通过病圃诱发结合人工喷雾接种法对来自
生物防治在害虫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捕食性天敌对害虫猎物的捕食作用作为生物防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捕食效果评价不可或缺.定性或定量评价捕食性天敌的控害作用是生物防治
地被菊枯萎病由镰孢菌引起,是一种土传性病害,严重威胁地被菊生产.本试验用2个强致病力镰孢菌菌株,即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茄镰孢菌(F.solani)接种5个地被菊品种
为筛选防治番茄青枯病的优良生防菌株,本研究以弱化指数、胞外多糖含量和盆栽苗番茄发病率为指标确定20株经形态初步判定为无致病力的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