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筛选防治番茄青枯病的优良生防菌株,本研究以弱化指数、胞外多糖含量和盆栽苗番茄发病率为指标确定20株经形态初步判定为无致病力的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Tn
【机 构】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福州35000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筛选防治番茄青枯病的优良生防菌株,本研究以弱化指数、胞外多糖含量和盆栽苗番茄发病率为指标确定20株经形态初步判定为无致病力的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Tn5突变菌株的致病性,测定其在番茄根部的定殖数量,并于显微镜下观察其定殖特性.结果 表明,供试的20株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突变菌株的弱化指数均大于0.75,胞外多糖含量介于1.59~16.68 μg/mL之间,显著低于强致病力菌株FJAT-91,接种40 d番茄植株未出现青枯病症状;20株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突变菌株均能在番茄根部定殖,定殖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菌株T659的定殖数量最大,定殖时间最长,分别为2.86× 106 CFU/g和35 d;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突变菌株T659从番茄植株根部表皮细胞中侵入,然后进入维管束厚壁细胞,并在维管束细胞中大量繁殖和定殖,但未引起番茄根部细胞结构病理变化.表明供试的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突变菌株T659的定殖能力最强,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
其他文献
为探讨烘烤过程中水分调控对伏旱烟叶生化指标的影响,通过设置烘烤变黄期不同湿球温度,分析伏旱条件下中部烟叶烘烤过程中主要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随着干湿差逐渐加大,烟叶失水量在变黄期逐渐增加,而定色期和干筋期相应减少,但失水量最多的仍然是定色期,为46.5%~55.5%;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降解率与失水量变化呈相似趋势,但降解主要发生在变黄期,分别为89.0%~91.7%、58.0%~68.4%。(2)PPO酶活性的变化在烘烤过程呈双峰曲线,第1次峰值出现在变黄中期,第2次峰值出现在变黄后期且低
阐述了湖南稻渔生态种养产业现状,指出在稻渔生态种养过程中存在轻稻重渔、稻田工程不规范、养殖技术较滞后、种养面积欠规模、产业开发未形成等问题。提出了制定规范,推进稻渔生态种养的标准化;集中连片,推进稻渔生态种养的规模化;综合开发,推进稻渔生态种养的产业化等发展对策。
为明确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效应蛋白MiV901在其寄生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通过构建Mi V901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利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
为明确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利用2017-2018年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及2019年的大田试验,在作物生长期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东方黏
为优化长江流域棉区油后直播棉栽培模式,以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JX0010为供试材料,设置播期、播种深度和覆盖物3因素再裂区试验,分析不同栽培方式对棉花生理特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为6月.初时,棉花吐絮期的株高显著提高,而苗期NR(硝酸还原酶)和吐絮期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降低;与4cm的播种深度相比较,播种深度为2cm时,苗期和吐絮期的可溶性糖含量、花铃期NR含量以及蕾期的株高显著提高;采用混合土覆种处理能显著提高苗期和花铃期可溶性糖含量、苗期NR含量蕾期可溶性蛋白含量、蕾期株高和花铃期
近年来,转基因植物和RNA农药作为绿色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基因工程元件和RNA农药递送策略往往会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干扰,造成效率偏低甚
为探究玉米能否作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过渡寄主,采用刺吸电位图谱技术对白背飞虱在玉米上的取食行为进行监测,并测定其取食玉米后的营养物质和繁殖力变化.结果
为明确广东省甘薯疮痂病病原菌种类及当前国内主要菜用甘薯种质对疮痂病的抗性,结合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通过病圃诱发结合人工喷雾接种法对来自
生物防治在害虫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捕食性天敌对害虫猎物的捕食作用作为生物防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捕食效果评价不可或缺.定性或定量评价捕食性天敌的控害作用是生物防治
地被菊枯萎病由镰孢菌引起,是一种土传性病害,严重威胁地被菊生产.本试验用2个强致病力镰孢菌菌株,即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茄镰孢菌(F.solani)接种5个地被菊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