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过窄的专业教育、过薄弱的人文教育和明显的功利主义,使得我国工商管理地方高校长期以来在人才素质的培养上“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在教学过程出现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独立和完备、忽视相邻学科的兼容和渗透的现象,导致部分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失去信心和厌烦感。因此,构建以职业经理人培养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避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隐性失控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专科院校;工商管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校企合作
以职业经理人培养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动态、柔性、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企业和地方高校为满足各自的需要,通过协作的方式,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整合地方高校教育与企业人力资源,使地方高校和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互补递进的合作方式。其实质就是高校教育和企业人力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是将企业与学校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用人与培养人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一边在企业中实践,一边在学校的课堂里学习。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高教特色。那么,如何结合国外相关研究,规划和建设好工商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工商管理实习监控管理模式,保障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作用,已成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必须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以职业经理人培养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要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以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绝不是仅仅通过课堂的描述就能让学习者客观理解并接受信息,而必须提供与“现实生产场景”交互作用的经历,学习者经过“工学交替”的学习过程,才能通过“判断、理解” 完成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建构。所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导向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包括科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推进内涵式生产性实训、形成多元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要素。但目前不少地方高校在这些要素构成都存在不足,特别是缺少了老师的专业指导,学生对自己实习过程中服务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学习也会觉得无所适从,实践教学难以取得预期实效。
1.工商管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结构不合理。随着我国工商管理业的迅猛发展,工商管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将工商管理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和扶持,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许多高校看准这个形势,纷纷开设工商管理管理专业,使得工商管理管理专业学生数量猛增。工商管理管理专业学生数量的增长,虽然极大地缓解了工商管理企事业对人才的需求,但“一窝蜂”地开设此专业,并且高校一味地追求上层次,纷纷将专业“本科化”,使得许多地区工商管理管理人才供大于求。而且本科教学偏理论,轻实践,服务和管理的基本功不足,而学生在求职方面眼光却更高,在实习上也就“挑三拣四”,不能在岗位上安心工作,成为“眼高手低”的跛足人才。这使得真正符合工商管理企事业单位需求的高端和基础人才却很稀缺。
2.工商管理专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在下降,工商管理管理专业学生整体素质滑坡。工商管理产业门槛较低,随着工商管理业的发展,许多资本纷纷涉足工商管理业,使我国工商管理企业数量得到极大增长,竞争十分激烈,利润也越来越微薄,工商管理从业人员除了少量高层管理人员外,都告别了相对高薪的时代。社会上对服务业存在的某种偏见,觉得工商管理从业人员职业地位较低,而且许多人认为工商管理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都比较辛苦,这导致工商管理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这种形势也影响到高校工商管理管理专业的招生和就业。许多高校工商管理管理专业招不到高素质的学生,招生计划往往要吃大量“服从”志愿的考生才能完成。这些考生进校后,往往专业思想不稳定,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功底当然就不够扎实,在实习时,也不安分,工商管理企业对这样的实习生则敬而远之。
3.地方高校实习指导和管理力不从心。长期以来,由于工商管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时间短,缺乏系统规划,课程设置不科学,不能适应工商管理企事业对人才的需求。许多工商管理管理专业是从老专业更新或衍化而来,带有浓重的“母”专业色彩,加之工商管理管理专业师资大多是半路出家,许多教师自身都没有在工商管理企业任职的经历,对工商管理企业的经营管理实况了解甚少,在实习指导上力不从心。而高校扩招、师资紧张、实习单位分散,使得实习管理形同虚设。这导致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管理专业教育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视课堂教育轻视社会实践教育,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这种教学体系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导致用人单位抱怨地方高校毕业生中看不中用。
4.企业、学校、学生的实习目标不一致,缺乏共同利益面。在当前实习模式下,工商管理企业、高校与学生对实习各有所求,没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使得实习工作开展困难重重。学生与企业存在矛盾:学生想在轻松、“体面”的岗位实习,而许多企业往往将学生看成是“新人”、廉价劳动力,将之派往比较辛苦的部门或岗位;学生想在多个岗位熟悉工作,甚至想到不同企业适应环境,但企业往往要求学生来了,就要“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轻易离开;学生想多学点管理知识,获得更多经验和技能,企业总希望实习生尽快成为一个做实务的“熟练工”;学生想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企业总想降低酬劳,有的企业不发实习补助,更有甚者,一些企业还要实习者缴纳相应实习费用。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实习指导,为他们吸引高层次的实习单位或较好的实习岗位,但学校由于人力、财力限制,无力完全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实习单位希望学校提供德才兼备、理论与操作功底扎实的实习生,并提供相应的实习经费,但许多高校尚不能满足这些需求。高校则希望顺利完成实习工作,不要出什么“乱子”,有些高校甚至希望通过学生的实习,能为本单位带来一定的效益。 5.缺乏稳定的实习单位。许多地方高校与企业单位缺乏应有的沟通与合作,导致工商管理管理专业的实习单位年年都有变化,导致许多实习单位缺乏对实习生的指导经验,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特别是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模式实施后,学生的实习单位类型、层次、大小、业务很不一致,学校的指导也就成为空谈。有些地方高校采取建设实习基地的方法,取得一些成效,但校企合作仍处在初级阶段,实习基地结构不合理、不稳定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构建以职业经理人培养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对策
1.模拟企业环境,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人是环境的产物。学生在学校里感受不到企业的气息,找不到企业的感觉,很难树立起“企业意识”,毕业后也就难以迅速完成由一个学生到一个合格企业职员的转变。为此,必须在校园中最大限度地模拟企业环境,在工商管理服务与企业管理专业努力创造一种“企业文化”,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先进的企业意识和理念。比如,要求工商管理管理专业全体教师和学生统一办公用品、信封等,形成专业标识;微笑待人,培养服务意识;彬彬有礼,养成礼貌习惯;统一出操,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意志品质;开展具有专业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团队精神;设置值勤督察,督促习惯养成;教室、宿舍要有企业文化气息,强化专业意识;等等。
2.根据企业用人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三块”的设置传统,根据企业用人需要,围绕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结合安排课程。基本素质包括:优良的思想品德素质;强烈的事业心、职业道德;牢固的服务意识、组织意识和吃苦意识;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积极的创新意识以及优雅得体的气质风度等。专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写作能力、现代企业管理能力、企业经营与服务能力、产品生产与服务能力、产品销售服务与管理能力、营销活动与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等。课程设置中,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兼顾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兼顾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突出外语、微机和专业课教学。为适应企业行业对知识面的要求,除必修课外还开设《企业文化》、《怎样做好主管》、《如何处理顾客投诉》、《如何进行质量监督》等选修课和讲座。
3.线型教学与模块教学相结合。根据专业特点,采用线型与模块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纯线型教学方式战线长、效率低、学生进入角色难的局面。对操作性强的课程,如前厅、客房、餐饮、酒水调制等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以便集中学习、集中训练,提高教学效率。在技能教学中,采取“我讲给你听,我做给你看,你做给我看,我来纠正你”的“四我”方法,使学生的基本功学得扎实、规范。对培养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课程,如德育、美学、心理学、英语、计算机等课程,采用线型教学法,使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4.建立实践性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是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的突出特征,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针对专业特点,在今后的教学安排中,继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除实习外,使实践性教学占到总课时的44% 。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采取以下措施:(1)课堂操作:在教师精讲之后,学生进入实验室多练,掌握操作技能后,模拟企业服务。(2)观摩考察:结合专业课程,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设施、布局,观摩企业的工作流程,请企业人员给以讲解,增加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3)岗位实习: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锻炼,使学生对企业有更直接的体验,然后再回到课堂,深化理论,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4)强化训练:利用实习前的一周时间,严格按照企业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产品生产与销售服务技能的高强度训练,以使学生尽快进入并适应企业角色,尽快实现由一个学生到一个企业人的转变。(5)毕业实习:学生在学完所有课程之后进入实习阶段。这期间,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企业服务的各个环节,更深入地了解企业服务与管理中碰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深化对企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人做好充分准备。实习期间,学校要与学生保持热线联系,及时给予指导、慰问与鼓励;选好学生实习组长,加强学生实习的自我管理;要求每位学生写好实习周记。实习结束后,每位学生撰写实习论文,谈心得体会,进行全面总结。实习成绩记入学业成绩。
5.组织好技能比武和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定期进行全专业的技能比武和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在竞赛和考核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要求每届学生必须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调查分析师证书、中国市场营销资格证书、中国市场总监与销售经理业务资格证书,鼓励学生考取一级《中国市场总监业务资格证书》及ATA《市场总监业务技能水平证书》或二级《中国销售经理业务资格证书》及ATA《销售经理业务技能水平证书》和英语四六级证书。
6.走出去,请进来,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为使教师能站在工商管理企业发展的前沿,及时获取工商管理企业发展的最新信息,不断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今后每年派出专业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培训,进入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技能、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培养出一大批既精通理论又精通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同时,不断从星级企业中聘用一部分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兼任教师,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教学与企业实际脱节的局面。
7.加大资金投入,搞好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建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将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保证教学的高效性,在原来实验室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现代化多媒体教室,提高教学的形象性、高效性,让学生通过网络、录像、图片了解企业的规范化服务与管理,了解现代国际企业的最新发展;继续扩大实验室面积,投入二十万元完善实验设备,保证实践性教学的高质量。
8.建立产学结合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基地。根据本专业的办学特点,聘请与专业有关的领导、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专家和学者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探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改,进行教学研讨,开设企业管理方面的专题讲座,参与指导实习等。另外,在珠海、长沙、深圳、衡阳等地建立岗位实习和毕业实习基地,与一些信誉高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促进产学结合,提高教学水平,树立专业形象。
9.围绕教学中心,模拟企业管理模式,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管理出人才。为尽快实现由一名学生到一名企业人的转变,在学生管理中模拟企业管理方式,围绕教学中心,以企业需要为标准,突出“从严、深入、到位、爱心”。班主任由熟悉企业产品生产业务、懂得企业管理、擅长学生思想工作的专职人员担任,从根本上克服过去兼职班主任无精力管和不懂业务的班主任不会管的弊端;模拟企业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比如改过去的班长、班委、组长为经理、主管、领班,并佩带职务标志;重点抓好军训、早操、课外活动、自习、卫生、考勤,培养学生先进的理念、良好的作风、过硬的技能、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教会学生“做事先做人”。
参考文献:
[1]何绍勤.本科学院实践“校企合作,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19-21
[2]裴云.普通高校的职业性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2.6:17-19
[3]陈解放,曾令奇.职业导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现实路径选择[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01:36-38
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批文号湘教通[2012]401号,编号515)和2012年湖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一般课题《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XJK012CGD050)终结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讯地址:1.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9;2.湖南工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关键词:专科院校;工商管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校企合作
以职业经理人培养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动态、柔性、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企业和地方高校为满足各自的需要,通过协作的方式,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整合地方高校教育与企业人力资源,使地方高校和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互补递进的合作方式。其实质就是高校教育和企业人力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是将企业与学校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用人与培养人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一边在企业中实践,一边在学校的课堂里学习。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高教特色。那么,如何结合国外相关研究,规划和建设好工商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工商管理实习监控管理模式,保障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作用,已成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必须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以职业经理人培养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要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以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绝不是仅仅通过课堂的描述就能让学习者客观理解并接受信息,而必须提供与“现实生产场景”交互作用的经历,学习者经过“工学交替”的学习过程,才能通过“判断、理解” 完成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建构。所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导向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包括科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推进内涵式生产性实训、形成多元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要素。但目前不少地方高校在这些要素构成都存在不足,特别是缺少了老师的专业指导,学生对自己实习过程中服务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学习也会觉得无所适从,实践教学难以取得预期实效。
1.工商管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结构不合理。随着我国工商管理业的迅猛发展,工商管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将工商管理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和扶持,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许多高校看准这个形势,纷纷开设工商管理管理专业,使得工商管理管理专业学生数量猛增。工商管理管理专业学生数量的增长,虽然极大地缓解了工商管理企事业对人才的需求,但“一窝蜂”地开设此专业,并且高校一味地追求上层次,纷纷将专业“本科化”,使得许多地区工商管理管理人才供大于求。而且本科教学偏理论,轻实践,服务和管理的基本功不足,而学生在求职方面眼光却更高,在实习上也就“挑三拣四”,不能在岗位上安心工作,成为“眼高手低”的跛足人才。这使得真正符合工商管理企事业单位需求的高端和基础人才却很稀缺。
2.工商管理专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在下降,工商管理管理专业学生整体素质滑坡。工商管理产业门槛较低,随着工商管理业的发展,许多资本纷纷涉足工商管理业,使我国工商管理企业数量得到极大增长,竞争十分激烈,利润也越来越微薄,工商管理从业人员除了少量高层管理人员外,都告别了相对高薪的时代。社会上对服务业存在的某种偏见,觉得工商管理从业人员职业地位较低,而且许多人认为工商管理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都比较辛苦,这导致工商管理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这种形势也影响到高校工商管理管理专业的招生和就业。许多高校工商管理管理专业招不到高素质的学生,招生计划往往要吃大量“服从”志愿的考生才能完成。这些考生进校后,往往专业思想不稳定,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功底当然就不够扎实,在实习时,也不安分,工商管理企业对这样的实习生则敬而远之。
3.地方高校实习指导和管理力不从心。长期以来,由于工商管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时间短,缺乏系统规划,课程设置不科学,不能适应工商管理企事业对人才的需求。许多工商管理管理专业是从老专业更新或衍化而来,带有浓重的“母”专业色彩,加之工商管理管理专业师资大多是半路出家,许多教师自身都没有在工商管理企业任职的经历,对工商管理企业的经营管理实况了解甚少,在实习指导上力不从心。而高校扩招、师资紧张、实习单位分散,使得实习管理形同虚设。这导致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管理专业教育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视课堂教育轻视社会实践教育,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这种教学体系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导致用人单位抱怨地方高校毕业生中看不中用。
4.企业、学校、学生的实习目标不一致,缺乏共同利益面。在当前实习模式下,工商管理企业、高校与学生对实习各有所求,没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使得实习工作开展困难重重。学生与企业存在矛盾:学生想在轻松、“体面”的岗位实习,而许多企业往往将学生看成是“新人”、廉价劳动力,将之派往比较辛苦的部门或岗位;学生想在多个岗位熟悉工作,甚至想到不同企业适应环境,但企业往往要求学生来了,就要“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轻易离开;学生想多学点管理知识,获得更多经验和技能,企业总希望实习生尽快成为一个做实务的“熟练工”;学生想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企业总想降低酬劳,有的企业不发实习补助,更有甚者,一些企业还要实习者缴纳相应实习费用。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实习指导,为他们吸引高层次的实习单位或较好的实习岗位,但学校由于人力、财力限制,无力完全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实习单位希望学校提供德才兼备、理论与操作功底扎实的实习生,并提供相应的实习经费,但许多高校尚不能满足这些需求。高校则希望顺利完成实习工作,不要出什么“乱子”,有些高校甚至希望通过学生的实习,能为本单位带来一定的效益。 5.缺乏稳定的实习单位。许多地方高校与企业单位缺乏应有的沟通与合作,导致工商管理管理专业的实习单位年年都有变化,导致许多实习单位缺乏对实习生的指导经验,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特别是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模式实施后,学生的实习单位类型、层次、大小、业务很不一致,学校的指导也就成为空谈。有些地方高校采取建设实习基地的方法,取得一些成效,但校企合作仍处在初级阶段,实习基地结构不合理、不稳定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构建以职业经理人培养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对策
1.模拟企业环境,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人是环境的产物。学生在学校里感受不到企业的气息,找不到企业的感觉,很难树立起“企业意识”,毕业后也就难以迅速完成由一个学生到一个合格企业职员的转变。为此,必须在校园中最大限度地模拟企业环境,在工商管理服务与企业管理专业努力创造一种“企业文化”,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先进的企业意识和理念。比如,要求工商管理管理专业全体教师和学生统一办公用品、信封等,形成专业标识;微笑待人,培养服务意识;彬彬有礼,养成礼貌习惯;统一出操,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意志品质;开展具有专业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团队精神;设置值勤督察,督促习惯养成;教室、宿舍要有企业文化气息,强化专业意识;等等。
2.根据企业用人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三块”的设置传统,根据企业用人需要,围绕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结合安排课程。基本素质包括:优良的思想品德素质;强烈的事业心、职业道德;牢固的服务意识、组织意识和吃苦意识;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积极的创新意识以及优雅得体的气质风度等。专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写作能力、现代企业管理能力、企业经营与服务能力、产品生产与服务能力、产品销售服务与管理能力、营销活动与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等。课程设置中,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兼顾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兼顾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突出外语、微机和专业课教学。为适应企业行业对知识面的要求,除必修课外还开设《企业文化》、《怎样做好主管》、《如何处理顾客投诉》、《如何进行质量监督》等选修课和讲座。
3.线型教学与模块教学相结合。根据专业特点,采用线型与模块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纯线型教学方式战线长、效率低、学生进入角色难的局面。对操作性强的课程,如前厅、客房、餐饮、酒水调制等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以便集中学习、集中训练,提高教学效率。在技能教学中,采取“我讲给你听,我做给你看,你做给我看,我来纠正你”的“四我”方法,使学生的基本功学得扎实、规范。对培养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课程,如德育、美学、心理学、英语、计算机等课程,采用线型教学法,使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4.建立实践性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是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的突出特征,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针对专业特点,在今后的教学安排中,继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除实习外,使实践性教学占到总课时的44% 。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采取以下措施:(1)课堂操作:在教师精讲之后,学生进入实验室多练,掌握操作技能后,模拟企业服务。(2)观摩考察:结合专业课程,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设施、布局,观摩企业的工作流程,请企业人员给以讲解,增加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3)岗位实习: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锻炼,使学生对企业有更直接的体验,然后再回到课堂,深化理论,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4)强化训练:利用实习前的一周时间,严格按照企业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产品生产与销售服务技能的高强度训练,以使学生尽快进入并适应企业角色,尽快实现由一个学生到一个企业人的转变。(5)毕业实习:学生在学完所有课程之后进入实习阶段。这期间,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企业服务的各个环节,更深入地了解企业服务与管理中碰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深化对企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人做好充分准备。实习期间,学校要与学生保持热线联系,及时给予指导、慰问与鼓励;选好学生实习组长,加强学生实习的自我管理;要求每位学生写好实习周记。实习结束后,每位学生撰写实习论文,谈心得体会,进行全面总结。实习成绩记入学业成绩。
5.组织好技能比武和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定期进行全专业的技能比武和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在竞赛和考核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要求每届学生必须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调查分析师证书、中国市场营销资格证书、中国市场总监与销售经理业务资格证书,鼓励学生考取一级《中国市场总监业务资格证书》及ATA《市场总监业务技能水平证书》或二级《中国销售经理业务资格证书》及ATA《销售经理业务技能水平证书》和英语四六级证书。
6.走出去,请进来,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为使教师能站在工商管理企业发展的前沿,及时获取工商管理企业发展的最新信息,不断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今后每年派出专业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培训,进入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技能、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培养出一大批既精通理论又精通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同时,不断从星级企业中聘用一部分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兼任教师,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教学与企业实际脱节的局面。
7.加大资金投入,搞好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建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将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保证教学的高效性,在原来实验室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现代化多媒体教室,提高教学的形象性、高效性,让学生通过网络、录像、图片了解企业的规范化服务与管理,了解现代国际企业的最新发展;继续扩大实验室面积,投入二十万元完善实验设备,保证实践性教学的高质量。
8.建立产学结合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基地。根据本专业的办学特点,聘请与专业有关的领导、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专家和学者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探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改,进行教学研讨,开设企业管理方面的专题讲座,参与指导实习等。另外,在珠海、长沙、深圳、衡阳等地建立岗位实习和毕业实习基地,与一些信誉高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促进产学结合,提高教学水平,树立专业形象。
9.围绕教学中心,模拟企业管理模式,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管理出人才。为尽快实现由一名学生到一名企业人的转变,在学生管理中模拟企业管理方式,围绕教学中心,以企业需要为标准,突出“从严、深入、到位、爱心”。班主任由熟悉企业产品生产业务、懂得企业管理、擅长学生思想工作的专职人员担任,从根本上克服过去兼职班主任无精力管和不懂业务的班主任不会管的弊端;模拟企业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比如改过去的班长、班委、组长为经理、主管、领班,并佩带职务标志;重点抓好军训、早操、课外活动、自习、卫生、考勤,培养学生先进的理念、良好的作风、过硬的技能、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教会学生“做事先做人”。
参考文献:
[1]何绍勤.本科学院实践“校企合作,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19-21
[2]裴云.普通高校的职业性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2.6:17-19
[3]陈解放,曾令奇.职业导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现实路径选择[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01:36-38
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批文号湘教通[2012]401号,编号515)和2012年湖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一般课题《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XJK012CGD050)终结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讯地址:1.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9;2.湖南工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