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行无碍以法自娱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uu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刘知白先生山水泼墨画用水技法的分析,试图管窥先生泼墨山水画人文特点的魅力。
  关键词:刘知白;泼墨;水法;滋润;清透;浑厚;骨气
  “读先生其人,单调又丰富,读先生的画繁丰而简略。”[1]读刘知白先生的泼墨画,最有特色者,水法也,即滋润、清透、浑厚、骨气。
  中国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利用宣纸的润水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
  (刘知白 雾霭林涧 纸本水墨)
  刘知白先生深谙“水法”,创造了自家山水的玉骨,其实还是得益于他过人的传统功力。中国画的高度是讲究形质俱佳。我们可以从写生稿中看到先生对山石树木的精致表现。先生对贵州山形的独特面貌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先生笔下的山,受天光、云雾和生气的滋养,显得瓷样的光洁和秀劲。至于树木杂草亦生动鲜活,各得其所。
  (刘知白 画稿之一 纸本墨笔)
  滋润是万物旺盛的生命状态。滋润更是万物依据自生的需求而适度把握水的分量的结果。树木苍生,在刘知白先生的笔下,已然成为鲜活的精神语言,诉说着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精神。中国山水画,认识到笔法、墨法,还有水法的重要性的黄宾虹先生,前两个他做到了,而对于水法还不够突出,直到刘知白先生的出现。知白先生承接了晚明徐渭的泼墨大写意的水墨花卉,其墨法之精妙,已经超过之后学习徐渭的郑板桥与齐白石,而且还是在山水画的转化上!在徐渭那里,“水法”得到淋漓尽致地自觉表现,知白先生的山水泼墨中精妙的控制笔墨和水分,让植物的形状有着生趣,保持生长蔓延,更为柔和,尤其出现了有着瓷感的“灰色”,超越了传统的墨分五色体系,创造了个体生命视觉张力的极致优雅。
  《庄子·天道》曰:“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余之本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尊,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知白先生的“知白守黑”,是在白与黑之间,契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的标准,知白先生大大加强了灰色在画面中的比例。这种灰色(无色之色),是通过长期细致的审视和选择,大胆进行画面创造的结果。通过水法的奇妙尝试,水的恣意流淌乃是生命的自由倾吐。先生作画,是在一块并不宽阔的墙上,用笔方式的异于常人。因此,对水分的把握精而又精,水在竖幅的纸上受到重力的作用,形成了流淌的痕迹,在流动中与墨色的融合,以及经过那不可预测的包含方向不同的纤维时形成了沟沟壑壑,生命的奇迹产生了。知白先生的泼墨山水画上,则是在墨渍的渍迹处,墨笔勾勒的轮廓山形上,以及隐约透露的树草之间,还有整体丘壑的布局中,都被水的流淌与晕化所覆盖,所模糊,都是通过灰色的精细过渡来调节。这主要是水法的妙用,知白先生在水将干未干之际,层层以墨来罩染,又不同于龚贤的积墨,而是以水再次泼墨渲淡,而伴以散锋用笔的扫抹,以对水之比例以及浓淡的细微控制,以呈现出的“灰色”调节出那种还在晕化的烟云,似乎召唤我们的双手去抚摸,去平息,画面上那种流动的灰色就犹如个体生命呼吸的节奏,是黑白之间的灰色形成了画面的整体灰度,这迷人而带有呼吸感的灰度,一方面减弱了浓墨可能的呆滞;另一方面与画面的空白产生呼应,这是先生名字的密码:“知其白守其黑”!而扩展出一个具有无限微妙变化的中间型的灰度情态,这灰度是现代性的色晕,这一片片的灰色,在晕化渗染之际,酣畅淋漓,宛若一朵朵盛开的花,山已非山,而是一直在盛开,还在生长,在化生,是一股股还在绵延的生气在流动!
  先生面容清癯,“对他的第一印象是瘦弱;对话中,他使用的词汇、他思维的活跃像篝火一样飘动,跟他脸上的皱纹同样清晰。那伤痕累累的皱纹,纵横交错,深浅不一,又笼罩着无可奈何的协调,显示他与坎坷久久较量,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倔强和软弱,似乎暂时处于不战、不和、不降的独立状态,一种平常的守静状态。”[1]知白老人,有着洞察时代的智慧,知白老人淡定、恬逸,细品其画,当参透多少禅机。陈传席先生曾品论:刘知白的泼墨山水,用墨清亮深沉。他的点很有变化,代表了很多内容。它的线条入纸、有骨,有内在的变化。他的画很静,有一种清气。董其昌提出画贵在有“苍茫之感”,他的画就有这种“苍茫之感”。刘知白先生的泼墨作品,最常表现的山石和树木烟云,均能受光照和大气所包裹,这种“光感”即用水使然,此得其清;先生一生绘画近80年,点画精熟,其力透纸背,中骨之强,非朝暮能及,此得其透。
  观先生泼墨画作,多采用竖幅构图和高远视角,使山形大气磅礴,尽得浑穆之境。例如,《夏山欲雨》画面墨色尽黑,面积之大前所未有,然先生却能自出机杼,在画面的左上部分流出空间,把更广阔的视野拓展出去,与画面下部的水面形成对比,让观者的视觉进行流转,最后眼睛定格欣赏群山的云雨任意流淌。又如《丘壑独存》,群山峻岭之间,一条白练当空而下,把山衬托得雄伟、深沉,同时把两边的山拉得很远,时空感顿然。此类还有《静夜幽云》《卷云留美》《烟云筑郊》等,其妙处均得于水与墨的比例调和。
  先生晚年的泼墨作品,大多近于混沌抽象,乍看无石、无水、无树,只有泼洒的团块和点线的笔痕,但细观仍可辨认云、山、坡岸、林木的大致结构。先生这类作品的整体性是浑厚的,虽然灰色是主调,灰白的对比加上少量的墨,画面强烈得让人感觉到空气的流动,也能感觉到生活的节拍、潜流,生生不息。画面虽空灵,却能有如此大的容量,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例如,莲老人,舍弃了所有的具体交代,只给我们一股山的灵气扑面而来,我们感觉到一种满足,那是审美的满足,是我们曾经见过而没有发觉的一种新的、或许是永恒的美感。观先生作画得知先生在泼画这些作品之前,先做必要的形象勾画,然后再泼墨,把具体形象破掉;或者是先做淡墨的泼写,然后再以干墨笔破掉,这种反复出现的肌理效果,这些物象通过先生的破笔散锋或以成群的墨线或以单独的短线,加强物象的外形特征,观者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与真山实水对接,我谓先生的方法是借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运用通感的方法正是先生泼墨的核心价值。也就是说,他的泼写仍以笔写为基础,其无形仍以有形为前提。即他的放纵是有控制、他的自由是有限度,他的随意是有理性背景的。先生的画面结构虽不见一草一木,但分明又见百草百木,这些形块的盘结交错,形成了画面的气骨,在黑黑白白之间,自然生气应运而生,有始有终,坚不可摧。先生的泼写,其画面的物象结构仍然是以线或者团块出现的,就像照相机的焦距没有调准把物象照模糊了,但是物象的位置和形象甚至动感力度却依然能够被我们感知,通过联想达成对作品的理解。或者说,他的纵情泼写,并没有脱离以中和为特色的传统画学的边界。先生的画淋漓混沌,不复辨物象之所在,体现了清和与虚静,达到了真正的“形式美”。先生的画,美在用水,但他用得这么自然、这么美妙!
  (刘知白 夏山欲雨 纸本水墨)(刘知白 雨岫生烟 纸本水墨)
  (刘知白 苍岭浮翠 纸本水墨)
  参考文献:
  [1] 柯文辉.刘知白山水清音 柯文辉观画独白[M].2012.
  [2] 夏可君.现代水墨的起点——知白守黑 如莲化境[Z].2013.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感觉形象和客观对象进行语义联想,来探讨模糊思维视野下的模糊语言的联想方式。  关键词:模糊思维;模糊语言;词类活用;联想方式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词类活用。其中名词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动词和名词活用作状语。形容词的词类活用包括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但是古代汉语里的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出现灵活性的运用,在句子
期刊
摘 要:乾隆朝时,为重建边疆各族与中央的关系,清廷发动了一系列旨在维稳疆域的征战,经过前后多年的努力,清帝国开辟了偌大的版图。为表彰功绩,宫廷画师将这些事件详实地诉诸图像。本文即以此为考证内容,尝试结合历史上之“正统”观念,思索艺术图像与政治权利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关键词:宫廷绘画;武功;正统  清代宫廷绘画较之前朝有了自己的特点。尽管康熙一朝宫廷绘画尚处于起步阶段,绘画创作的数量与质量未形成
期刊
摘 要:马鞍山地方民间民俗舞蹈种类较为丰富,其中以采石跳和合影响流传最广而最具特色,至今仍然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采石跳和合的产生、发展和演进,凸显地域、人文和传承等方面在采石跳和合舞蹈形态发展过程中影响。  关键词:采石跳和合;概况;发展与演进  马鞍山地方舞蹈文化是安徽省舞蹈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鞍山地方流传的民间民俗舞蹈较为丰富,其中有采石跳和合、花鼓灯、采菱船、河蚌、高
期刊
摘 要:从传统大花布入手,研究它的形式色彩,结合现代设计元素,开发出既有民族传统特征又适应当代需求的儿童产品,从而唤起国民的传统文化意识,促进国民现代设计意识的提高。在活化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把握当代社会对视觉文化的重视与追求,使中国设计走向世界。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花布;儿童;设计  近年来我们课题组进行了“新农村、新时尚、新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在该课题中我们开展了“大花布系列”、“蓝印花
期刊
摘 要:黑衣壮以黑为美又有其神秘、独特的民族特点。本文通过深入到广西那坡黑衣壮聚居地调研,发掘黑衣壮文化及民族服饰的特点,对黑衣壮文化服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民俗服饰;饰品;黑衣壮;以黑为美  在中越边境的广西西南部那坡县大石山区,生活着壮族的支系,即黑衣壮,至今保存有相对完整的传统文化习俗,被称为“壮族的活化石”。笔者于2013年8月到那坡县黑衣壮地区吞力屯作有关传
期刊
摘 要:任何民族,如果抛弃民族文化传统,丧失本民族特有的人文环境,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时也会在国际舞台上失去影响力。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大众长期生活积累形成的精神诉求,是人民群众的生活与生产、观念与认知、智慧与审美等多方面集中体现。是人民世代相传存留至今的精神文化财富,是城市发展先进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的精神资源,是城市文化艺术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城市文明史的生动写
期刊
摘 要: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国家正在高等学校大力推进旨在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2011协同创新计划”。高校作为创新主体,应紧抓大好机遇,积极探求高校协同创新路径。新疆师范大学立足校内协同,强化内与外新资源整合,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在推进协调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升级转型,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和服务社会水平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等院校;科技创新  1 协同创新解
期刊
摘 要:总结分析舞台灯光在戏剧艺术中的艺术功能,实用性、再现性、表现性,通过实践分析舞台灯光在戏剧艺术中的造型功能。  关键词:舞台灯光;艺术功能;实用性;再现性;表现性;戏剧空间;演员;空间;绘景  由青岛市话剧院创作排练演出的校园青春剧《向前,向前》在2013年10月中国第十届艺术节暨第十四届文华奖评选中一举囊括六项奖项,其中包括剧目获得文华优秀剧目奖,舞台灯光设计获得文华舞台美术(灯光设计)
期刊
摘 要:无数的小设计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一些好的设计往往是细小的、容易被人忽视的设计,其蕴含的人文关怀是深刻的,它能够贴近人们的需要,能够在不经意间带给人们设计上的关怀和感动。  关键词:小设计;关怀;实用性  0 引言  环视我们的周围,所有的事物都是经过设计的,可以说小到一个杯子,一粒纽扣,大到轮船、飞机、城市建筑,都是经过设计的,设计构成了我们的生活。设计是对生活的一种诠释,设计师直接设计
期刊
鲁迅先生在《呐喊》的《自序》中曾这样写到:“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虽然这只是一段简短的比喻,但我却从中看到了一个悲观、无奈甚至绝望的鲁迅,他似乎对于那个旧中国的现实早已经看得清清楚楚、透透彻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