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思想品德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这种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实践经验,谈谈对政治课教学方法的一些想法。
1 思想品德课要尊重实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我时常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特别是就当今社会发生的大事要事,国际新闻、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结合。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时事》杂志等;二是每天让学生收看《新闻》和《焦点访谈》,并作好摘记;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进行年段评比。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即理论性强、政策性强、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等。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从这意义上说,掌握理论就是掌握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著名的教育家斯卡特金说:“理想的教学主要是讲授基本的、少量的知识,而在这些知识中,支架着科学的联系。”我们认为,他说的“联系”既是知识的内在联系,也是作为知识形态的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而且,后一种联系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等于给学生一把开启生活之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过去的应试教育只满足于学生对观点的死记硬背,以记得牢、会答题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而实际上,这必然出现那种考试完了,脑子里的死记硬背的东西也就随“分”而去,不留任何痕迹了。
2 切实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
人本观念要求在一切管理活动(包括教学管理)中都必须解决好人的问题,即应解决好人的思想、认识、情感以及知识、技能等问题。用人问题是管理活动的根本着眼点,即任何管理都必须以人为本。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把学生看作教学主体,努力唤醒、激励其“主体参与”意识,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主体参与”,是指不仅把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而且要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达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谈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药方”,运用心理品质的有关知识解决学生实际生话中的许多烦恼。诸如:人际关系、考试焦虑、心理障碍等。法律知识也能帮同学们解决日常生中发生的一些纠纷,诸如:消费纠纷等。同学们都说想不到平日以为枯燥无味的思想品德课还真这么有用,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3 结合课改要求,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除了常规方法外,还可运用直观感知的教学法(图片、图画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于教学中去。此外参观法、实际训练法及以探究的方式教学和以情感体验的教学法都值得尝试。
4 在教学中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并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把群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群体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给人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
5 教学中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作为思品教学的最终目的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严格来说,学生除了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懂得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等。坚持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力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思想品德课要尊重实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我时常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特别是就当今社会发生的大事要事,国际新闻、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结合。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时事》杂志等;二是每天让学生收看《新闻》和《焦点访谈》,并作好摘记;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进行年段评比。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即理论性强、政策性强、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等。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从这意义上说,掌握理论就是掌握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著名的教育家斯卡特金说:“理想的教学主要是讲授基本的、少量的知识,而在这些知识中,支架着科学的联系。”我们认为,他说的“联系”既是知识的内在联系,也是作为知识形态的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而且,后一种联系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等于给学生一把开启生活之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过去的应试教育只满足于学生对观点的死记硬背,以记得牢、会答题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而实际上,这必然出现那种考试完了,脑子里的死记硬背的东西也就随“分”而去,不留任何痕迹了。
2 切实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
人本观念要求在一切管理活动(包括教学管理)中都必须解决好人的问题,即应解决好人的思想、认识、情感以及知识、技能等问题。用人问题是管理活动的根本着眼点,即任何管理都必须以人为本。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把学生看作教学主体,努力唤醒、激励其“主体参与”意识,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主体参与”,是指不仅把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而且要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达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谈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药方”,运用心理品质的有关知识解决学生实际生话中的许多烦恼。诸如:人际关系、考试焦虑、心理障碍等。法律知识也能帮同学们解决日常生中发生的一些纠纷,诸如:消费纠纷等。同学们都说想不到平日以为枯燥无味的思想品德课还真这么有用,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3 结合课改要求,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除了常规方法外,还可运用直观感知的教学法(图片、图画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于教学中去。此外参观法、实际训练法及以探究的方式教学和以情感体验的教学法都值得尝试。
4 在教学中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并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把群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群体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给人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
5 教学中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作为思品教学的最终目的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严格来说,学生除了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懂得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等。坚持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力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