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夏天,何伟考取了中国驾照。在仔细琢磨了《中国汽车司机地图册》后,他决定往西走。此后的七年,何伟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之间,最终成就了这本纪实游记——《寻路中国》。
何伟是美国旅游文学作家彼得·海斯勒的中文名,他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美国《国家地理》等媒体的撰稿人。
1996年夏天,作为美中友好志愿者队员,何伟来到中国,眼前的一切都令他感到新鲜。“语言、习俗、历史——这一切都得学习,而这样的学习任务好像超越了我的能力范围。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比我领先了三千多年,所以我急切地想赶上他们。”在一篇文章中,他这样写道。
《寻路中国》主要有三条线索。首先是何伟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则是集中在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进而反映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
本书的副标题中提到了“自驾”,所以整本书自然也没有离开这一关键词。书的封面是中国西部一条荒凉的公路,路边放着一个塑料片做的警察。何伟说他选这张照片是想表达,“在中国很多地方其实是没有权力机构管的,是市场和普通人自己在管”。这并不像很多美国人想象的那样——中国到处都是公安。
在这个美国人的眼中,很多中国人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事物在他的眼中变得非常新奇。例如驾驶培训学校、驾驶员理论考试,甚至是路上的汽车鸣笛声。
“一下短促的‘毕’声,用以引起注意。连续两声‘毕—毕—’表示愤怒。如果是一阵特别悠长的‘毕——’声,那代表着驾驶员遇到交通拥堵了,他已经没有邊缝可钻,正巴不得路上所有的人和车统统消失……”
《寻路中国》是何伟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从1996至2007,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
知名记者柴静曾这样评价:何伟并不是用外国人的眼睛来看中国人,他是以人的眼睛来看人,也看自己。
何伟是美国旅游文学作家彼得·海斯勒的中文名,他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美国《国家地理》等媒体的撰稿人。
1996年夏天,作为美中友好志愿者队员,何伟来到中国,眼前的一切都令他感到新鲜。“语言、习俗、历史——这一切都得学习,而这样的学习任务好像超越了我的能力范围。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比我领先了三千多年,所以我急切地想赶上他们。”在一篇文章中,他这样写道。
《寻路中国》主要有三条线索。首先是何伟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则是集中在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进而反映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
本书的副标题中提到了“自驾”,所以整本书自然也没有离开这一关键词。书的封面是中国西部一条荒凉的公路,路边放着一个塑料片做的警察。何伟说他选这张照片是想表达,“在中国很多地方其实是没有权力机构管的,是市场和普通人自己在管”。这并不像很多美国人想象的那样——中国到处都是公安。
在这个美国人的眼中,很多中国人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事物在他的眼中变得非常新奇。例如驾驶培训学校、驾驶员理论考试,甚至是路上的汽车鸣笛声。
“一下短促的‘毕’声,用以引起注意。连续两声‘毕—毕—’表示愤怒。如果是一阵特别悠长的‘毕——’声,那代表着驾驶员遇到交通拥堵了,他已经没有邊缝可钻,正巴不得路上所有的人和车统统消失……”
《寻路中国》是何伟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从1996至2007,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
知名记者柴静曾这样评价:何伟并不是用外国人的眼睛来看中国人,他是以人的眼睛来看人,也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