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启动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具体地说,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口头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推理来巩固旧知获取新知,并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艺术。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发展智能日益重视,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我就运用好语文课堂提问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梯度,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问题设计,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学记》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设计问题,必须在问题的难易度上下工夫,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讲:“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学生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座高峰,又有另一座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了。”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针对具体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课文并不是由浅入深的构思,而且开头难以理解,后面却峰回路转,这样教师设计提问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新组成容易理解的序列。我们既可以从开头入手,又可以从结尾入手,还可以从课文中间入手,选准突破口,从便于学生理解的角度入手设计问题。如《拿来主义》这一课,开头一部分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学生难以理解。如何教学?可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抓住学生容易理解的中心论点,从中间入手,扣紧“所以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设计提问:“怎样来拿?”并借助“所以”来推断“为什么拿?”学生有了容易理解的“怎样拿”作为自己的知识铺垫,“为什么拿”的部分也就容易理解了。
二、教师提问要能激发兴趣,启动学生思维。
教师的提问要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从而激起感情上的波澜,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事实上,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例如在《鸿门宴》这一课课后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子之度”,试对这两种方法做一些评论。我认为这道题设计得很好,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可以赞成任何一种说法,可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哪怕有点偏激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这样一个学术界一直在讨论都无定论的问题,教师也不应定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思维能力的一个机会。
三、教师提问要掌握好时机,不愤、不悱不问。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课堂上要不要提问,什么时候提问,这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而定。我在听一些公开课时发现有的老师满堂问,搞得学生疲于奔命,结果效果可想而知。因为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那些可以也应该想一想,求得答案的地方,就宜用提问;不用思考就可以知道的地方,就不应该提问。
四、教师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问题的设计既要照顾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又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同时还要符合新课改的要求,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去“索取”知识,而不是“奉送”知识,让学生必须经过自己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揭示出来,开启学生的心扉,使他们独立思维,深入学习,以尝试成功的喜悦。
五、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要善于评析总结。
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宜直截了当告诉其答案就完事,而应该用委婉的口吻告诉他们回答有理的地方在哪里,不足之处何在,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因为中学生还是较稚嫩、欠成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弱,肯定成绩能培养学生的成就功感,委婉指出不足不至于挫伤积极性。所以在总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为辅,要经常用“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还不错,这很好,但是某某地方还有一点小小的不足,总体还是不错的”这类话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六、要解决好教师问和学生问的关系。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强调了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有问题,才能求解答,求解答的过程就是获取新知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发问中求新知,这里就要解决教师问和学生问的关系问题。如果单单是教师提问,课堂气氛会非常沉闷;单单是学生提问,便会导致课堂气氛过分活跃,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一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在有序的轨道上进行。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从小的方面说是服务于教学,从大的方面说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手段。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提问的各个环节处理得当,学生积极思维、积极作答,踊跃提问,配合教师的教学,定会达到极佳的效果。
一、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梯度,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问题设计,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学记》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设计问题,必须在问题的难易度上下工夫,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讲:“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学生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座高峰,又有另一座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了。”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针对具体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课文并不是由浅入深的构思,而且开头难以理解,后面却峰回路转,这样教师设计提问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新组成容易理解的序列。我们既可以从开头入手,又可以从结尾入手,还可以从课文中间入手,选准突破口,从便于学生理解的角度入手设计问题。如《拿来主义》这一课,开头一部分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学生难以理解。如何教学?可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抓住学生容易理解的中心论点,从中间入手,扣紧“所以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设计提问:“怎样来拿?”并借助“所以”来推断“为什么拿?”学生有了容易理解的“怎样拿”作为自己的知识铺垫,“为什么拿”的部分也就容易理解了。
二、教师提问要能激发兴趣,启动学生思维。
教师的提问要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从而激起感情上的波澜,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事实上,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例如在《鸿门宴》这一课课后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子之度”,试对这两种方法做一些评论。我认为这道题设计得很好,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可以赞成任何一种说法,可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哪怕有点偏激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这样一个学术界一直在讨论都无定论的问题,教师也不应定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思维能力的一个机会。
三、教师提问要掌握好时机,不愤、不悱不问。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课堂上要不要提问,什么时候提问,这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而定。我在听一些公开课时发现有的老师满堂问,搞得学生疲于奔命,结果效果可想而知。因为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那些可以也应该想一想,求得答案的地方,就宜用提问;不用思考就可以知道的地方,就不应该提问。
四、教师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问题的设计既要照顾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又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同时还要符合新课改的要求,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去“索取”知识,而不是“奉送”知识,让学生必须经过自己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揭示出来,开启学生的心扉,使他们独立思维,深入学习,以尝试成功的喜悦。
五、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要善于评析总结。
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宜直截了当告诉其答案就完事,而应该用委婉的口吻告诉他们回答有理的地方在哪里,不足之处何在,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因为中学生还是较稚嫩、欠成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弱,肯定成绩能培养学生的成就功感,委婉指出不足不至于挫伤积极性。所以在总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为辅,要经常用“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还不错,这很好,但是某某地方还有一点小小的不足,总体还是不错的”这类话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六、要解决好教师问和学生问的关系。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强调了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有问题,才能求解答,求解答的过程就是获取新知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发问中求新知,这里就要解决教师问和学生问的关系问题。如果单单是教师提问,课堂气氛会非常沉闷;单单是学生提问,便会导致课堂气氛过分活跃,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一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在有序的轨道上进行。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从小的方面说是服务于教学,从大的方面说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手段。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提问的各个环节处理得当,学生积极思维、积极作答,踊跃提问,配合教师的教学,定会达到极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