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在南昌大学北京校友会几位校友的陪同下,笔者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采访了中科院院士陈晔光教授。一见面,他便说自己没有什么值得宣传的,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大家帮助的结果。从他简短的介绍和陪同人员事后提供的材料中,我对他的为人谦虚谨慎、认真做好科研工作和热情培养学生等情况有了一定了解。
农家出身成绩优异
1964年8月,陈晔光出生在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偏远的谷岗乡汤山村,父母都是普通农民。一字不识的陈晔光父母虽然生活清苦,却极力支持儿女读书求学。作为老大的陈晔光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学习成绩尤为突出。他上初中时恰逢“文化大革命”后期,除了学习外还要参加很多劳动。当时,他只是想着读完初中留在农村种田就是了,但那时他的成绩比别人要好一些,所以老师特别鼓励他参加高考。他说:“如果没有高考,我根本就不能上大学,所以我非常感谢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让我得以走出农村。”1979年报考大学时,因为那时懂得不多,他的志愿都是随便填的。当时,他的第一志愿报了抚州师专,后面的志愿也没有上心,只是随便填了几个学校。结果,他被原江西大学(今南昌大学)生物系录取。拿到通知书的时候,他在想:“生物是干什么的啊?我都没有学过啊!”那年江西大学生物系招了90个人,其中30个人是微生物学专业,60个人是生物学专业。他就阴差阳错被调剂到了生物系。虽然是被调剂的,但学了两三年后,他觉得生物学非常有意思,尤其对神经生物学和学习记忆相关内容充满了兴趣,因此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书中的有些内容,他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快毕业时,他觉得自己年纪小,可能不适合直接工作,所以决定报考研究生。因为一直想学神经生物学,所以他报考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虽然成绩上线了,但是没有被录取,最终,他听取了带他做毕业设计的曾小鲁老师的建议,留在江西大学生物系攻读动物学硕士学位,导师是邓宗觉先生。攻读硕士期间,他做的是与生态相关的课题,对鄱阳湖的螺蛳做谱系调查和生物周期的研究,每个月都要去鄱阳湖采集标本,冬天也得下水,很辛苦。1986年,陈晔光硕士毕业后到北京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刘月英教授的小组工作。到北京后,他发现身边的很多年轻人都在准备出國,因此也想出国看看,于是开始准备托福、GRE考试所需的各种材料。1988年9月,他通过公派自费的途径出国,去的是美国的福特汉姆大学,学的是细胞生物学。
留学美国学成归国
到了美国,他克服英语等方面的重重困难,刻苦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大大提高。他说:“回顾所经历的种种,这一路走来我都没有想得太多,比较简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在美国找工作比较容易,有些人从生物专业转到计算机、金融或者其他领域了。可能是我觉得自己数理基础一般,转行也很困难,加上自己还是很喜欢做研究,这也让我一直坚持在生物医学领域。”
2001年,陈晔光和家人一块回国,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从零开始创建分子细胞实验室,专注于细胞信号转导方面的研究。他开设了“细胞生物学”“肿瘤生物学专题讨论”等课程,发表了100多篇论文,与人合作主编了研究生教材《分子细胞生物学》。
在人们问到为什么要回国时,他说:“这个过程我也是很纠结的,虽然当时我所在的大学福利特别好,退休后每年还能拿到10万美元,但我主要想的是美国有那么多人在搞生物研究,不差我一个,而当时国内从事生物研究的人很少,所以就想回国带学生做科研,提升国内的研究水平。我不敢说有多么远大的志向,但确实有一些理想成分在里面。为什么选择清华大学呢?是因为清华大学做事认真、效率高,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清华大学的10余年,这种感受更加深刻。
在科学试验田里辛苦耕耘多年,陈晔光逐渐奠定了在相关科研领域的地位。他在TGF-β信号调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提出了TGF-β信号转导与受体在细胞不同膜区的空间分布有关,并受细胞内吞的调控;发现了细胞自噬抑制Wnt信号现象及其机制。陈晔光的系列研究成果对深入了解胚胎发育、组织稳态、肿瘤发生发展等过程有重要借鉴作用。2001年,身为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的他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名单,并先后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细胞生物学会杰出成就奖、美国“李氏基金杰出成就奖”和国务院特殊津贴,曾担任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
倾心教学关爱学生
陈晔光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并为此作出了出色贡献。截至2017年12月,从他的实验室毕业的博士有30多位。他对学生十分关爱,也得到了学生们的爱戴。2017年11月,学生们祝贺他当选中科院院士并问他当选后的心情时,他说:“首先感谢大家的祝贺,也感谢大家的关注。实际上,当不当选院士对我来讲没有太多的改变,以平常心态处之。11月28日那天上午我参加了院士公布的座谈会,结束上午的会议后,我简单吃了午饭就请假马上赶回来给研究生上课了。说心里话,我就是一个老师,我必须首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另外,我要感谢同行们对我的支持和认可;同时,非常感谢清华大学这15年来对我和我们实验室的支持;最后,要尤其感谢我所有的学生、博士后和技术员,感谢他们始终奋斗在科研前线,不知疲倦地钻研。我的感谢是多方面的,要感谢的当然还有很多。”学生们认为他是良师益友,请他谈谈对学生有什么建议和期望时,他说:“首先要谢谢大家对我的喜爱,良师益友还不敢当啊!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说话直来直去的人,所以经常会有人觉得不顾及别人的面子,我这种作风可能是不讨大家喜欢的。目前你们还都是学生,那么就该做好学生该做的事情,同时我们老师也尽力做好我们该做的事情。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学习。其次,你们现在做什么事情就要好好做。即使你们不喜欢,以后也不打算做学术研究,也应该做好手头的事情,不要说自己不喜欢而放弃手头的事情不做,这样的人是不会成功的。我很喜欢清华人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口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觉得这句话很实在。另外,做科研的过程中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目光放长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失败了也不后悔。总之还是那句话,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好好地努力。” 有的学生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但现在很多家长或学生觉得学生物后就业不好,生物是冷门专业,不建议学生物。问他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陈晔光说:“冷门和热门是说不准的。比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都觉得教师这个职业不被尊重、收入低,但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这个职业挺好的。现在的冷门10年20年以后未必还是冷门,很多事情是难以预料的。人还是要选择自己感兴趣和喜欢的事情做,不要太急功近利。‘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这句话没错,因为生命科学领域有太多的未知亟待人们去发现,而且它和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做科研的好处就是你是主动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不是被别人驱使着去干活。虽然我们很辛苦,但是我们是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还告诫学生既要看到我国与美国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差距,又要相信我们将会迎头赶上。他说:“美国生命科学研究起步早,有历史沉淀,我们国家的生命科学研究起步晚;其次,美国的生命科学研究的經费很多,政府和企业投资都是百亿美元级别的,相比之下,中国科研经费还达不到这样的量级;再者,美国生命科学领域一直占据着自然科学的半壁江山,在这个领域的科学家人数也很多。在中国的话,单看清华大学,全校的教授、副教授近2900人,而生命科学领域的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不到160人,比例仅在5.5%左右,而美国高校生命科学领域的教授比例要远远高于这个数。但是,我们也不要过分担忧,中国现在正处于发展上升期,一切都需要一个过程。随着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投入,相信我们可以在不久的将来比肩甚至赶超美国。我们要做的就是诚心诚意地、踏踏实实地做研究。”他对学生的寄语是:第一,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利用清华大学这个平台提升自己,不论是搞科研还是其他方面;第二,把握好当下,实实在在把事情做好,博士期间的学术训练对今后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第三,希望有所成就,发挥自己的价值。
2017年11月,陈晔光当选中科院院士的消息公布后,受到广泛赞誉和关注。11月30日,抚州市委、市政府给陈晔光发去了贺信。贺信中说:“尊敬的陈晔光院士:欣闻您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谨向您致以最诚挚的祝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科技界、学术界对您多年来不懈探索和杰出成就的高度认可,这不仅是您的光荣,也是400万抚州人民的骄傲!作为抚州籍在外人才的杰出代表,您长期以来为家乡发展提供了大量帮助和支持,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份贺信情真意切,充分表达了家乡人民对陈晔光的祝福。
农家出身成绩优异
1964年8月,陈晔光出生在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偏远的谷岗乡汤山村,父母都是普通农民。一字不识的陈晔光父母虽然生活清苦,却极力支持儿女读书求学。作为老大的陈晔光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学习成绩尤为突出。他上初中时恰逢“文化大革命”后期,除了学习外还要参加很多劳动。当时,他只是想着读完初中留在农村种田就是了,但那时他的成绩比别人要好一些,所以老师特别鼓励他参加高考。他说:“如果没有高考,我根本就不能上大学,所以我非常感谢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让我得以走出农村。”1979年报考大学时,因为那时懂得不多,他的志愿都是随便填的。当时,他的第一志愿报了抚州师专,后面的志愿也没有上心,只是随便填了几个学校。结果,他被原江西大学(今南昌大学)生物系录取。拿到通知书的时候,他在想:“生物是干什么的啊?我都没有学过啊!”那年江西大学生物系招了90个人,其中30个人是微生物学专业,60个人是生物学专业。他就阴差阳错被调剂到了生物系。虽然是被调剂的,但学了两三年后,他觉得生物学非常有意思,尤其对神经生物学和学习记忆相关内容充满了兴趣,因此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书中的有些内容,他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快毕业时,他觉得自己年纪小,可能不适合直接工作,所以决定报考研究生。因为一直想学神经生物学,所以他报考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虽然成绩上线了,但是没有被录取,最终,他听取了带他做毕业设计的曾小鲁老师的建议,留在江西大学生物系攻读动物学硕士学位,导师是邓宗觉先生。攻读硕士期间,他做的是与生态相关的课题,对鄱阳湖的螺蛳做谱系调查和生物周期的研究,每个月都要去鄱阳湖采集标本,冬天也得下水,很辛苦。1986年,陈晔光硕士毕业后到北京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刘月英教授的小组工作。到北京后,他发现身边的很多年轻人都在准备出國,因此也想出国看看,于是开始准备托福、GRE考试所需的各种材料。1988年9月,他通过公派自费的途径出国,去的是美国的福特汉姆大学,学的是细胞生物学。
留学美国学成归国
到了美国,他克服英语等方面的重重困难,刻苦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大大提高。他说:“回顾所经历的种种,这一路走来我都没有想得太多,比较简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在美国找工作比较容易,有些人从生物专业转到计算机、金融或者其他领域了。可能是我觉得自己数理基础一般,转行也很困难,加上自己还是很喜欢做研究,这也让我一直坚持在生物医学领域。”
2001年,陈晔光和家人一块回国,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从零开始创建分子细胞实验室,专注于细胞信号转导方面的研究。他开设了“细胞生物学”“肿瘤生物学专题讨论”等课程,发表了100多篇论文,与人合作主编了研究生教材《分子细胞生物学》。
在人们问到为什么要回国时,他说:“这个过程我也是很纠结的,虽然当时我所在的大学福利特别好,退休后每年还能拿到10万美元,但我主要想的是美国有那么多人在搞生物研究,不差我一个,而当时国内从事生物研究的人很少,所以就想回国带学生做科研,提升国内的研究水平。我不敢说有多么远大的志向,但确实有一些理想成分在里面。为什么选择清华大学呢?是因为清华大学做事认真、效率高,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清华大学的10余年,这种感受更加深刻。
在科学试验田里辛苦耕耘多年,陈晔光逐渐奠定了在相关科研领域的地位。他在TGF-β信号调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提出了TGF-β信号转导与受体在细胞不同膜区的空间分布有关,并受细胞内吞的调控;发现了细胞自噬抑制Wnt信号现象及其机制。陈晔光的系列研究成果对深入了解胚胎发育、组织稳态、肿瘤发生发展等过程有重要借鉴作用。2001年,身为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的他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名单,并先后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细胞生物学会杰出成就奖、美国“李氏基金杰出成就奖”和国务院特殊津贴,曾担任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
倾心教学关爱学生
陈晔光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并为此作出了出色贡献。截至2017年12月,从他的实验室毕业的博士有30多位。他对学生十分关爱,也得到了学生们的爱戴。2017年11月,学生们祝贺他当选中科院院士并问他当选后的心情时,他说:“首先感谢大家的祝贺,也感谢大家的关注。实际上,当不当选院士对我来讲没有太多的改变,以平常心态处之。11月28日那天上午我参加了院士公布的座谈会,结束上午的会议后,我简单吃了午饭就请假马上赶回来给研究生上课了。说心里话,我就是一个老师,我必须首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另外,我要感谢同行们对我的支持和认可;同时,非常感谢清华大学这15年来对我和我们实验室的支持;最后,要尤其感谢我所有的学生、博士后和技术员,感谢他们始终奋斗在科研前线,不知疲倦地钻研。我的感谢是多方面的,要感谢的当然还有很多。”学生们认为他是良师益友,请他谈谈对学生有什么建议和期望时,他说:“首先要谢谢大家对我的喜爱,良师益友还不敢当啊!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说话直来直去的人,所以经常会有人觉得不顾及别人的面子,我这种作风可能是不讨大家喜欢的。目前你们还都是学生,那么就该做好学生该做的事情,同时我们老师也尽力做好我们该做的事情。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学习。其次,你们现在做什么事情就要好好做。即使你们不喜欢,以后也不打算做学术研究,也应该做好手头的事情,不要说自己不喜欢而放弃手头的事情不做,这样的人是不会成功的。我很喜欢清华人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口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觉得这句话很实在。另外,做科研的过程中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目光放长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失败了也不后悔。总之还是那句话,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好好地努力。” 有的学生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但现在很多家长或学生觉得学生物后就业不好,生物是冷门专业,不建议学生物。问他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陈晔光说:“冷门和热门是说不准的。比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都觉得教师这个职业不被尊重、收入低,但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这个职业挺好的。现在的冷门10年20年以后未必还是冷门,很多事情是难以预料的。人还是要选择自己感兴趣和喜欢的事情做,不要太急功近利。‘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这句话没错,因为生命科学领域有太多的未知亟待人们去发现,而且它和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做科研的好处就是你是主动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不是被别人驱使着去干活。虽然我们很辛苦,但是我们是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还告诫学生既要看到我国与美国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差距,又要相信我们将会迎头赶上。他说:“美国生命科学研究起步早,有历史沉淀,我们国家的生命科学研究起步晚;其次,美国的生命科学研究的經费很多,政府和企业投资都是百亿美元级别的,相比之下,中国科研经费还达不到这样的量级;再者,美国生命科学领域一直占据着自然科学的半壁江山,在这个领域的科学家人数也很多。在中国的话,单看清华大学,全校的教授、副教授近2900人,而生命科学领域的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不到160人,比例仅在5.5%左右,而美国高校生命科学领域的教授比例要远远高于这个数。但是,我们也不要过分担忧,中国现在正处于发展上升期,一切都需要一个过程。随着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投入,相信我们可以在不久的将来比肩甚至赶超美国。我们要做的就是诚心诚意地、踏踏实实地做研究。”他对学生的寄语是:第一,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利用清华大学这个平台提升自己,不论是搞科研还是其他方面;第二,把握好当下,实实在在把事情做好,博士期间的学术训练对今后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第三,希望有所成就,发挥自己的价值。
2017年11月,陈晔光当选中科院院士的消息公布后,受到广泛赞誉和关注。11月30日,抚州市委、市政府给陈晔光发去了贺信。贺信中说:“尊敬的陈晔光院士:欣闻您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谨向您致以最诚挚的祝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科技界、学术界对您多年来不懈探索和杰出成就的高度认可,这不仅是您的光荣,也是400万抚州人民的骄傲!作为抚州籍在外人才的杰出代表,您长期以来为家乡发展提供了大量帮助和支持,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份贺信情真意切,充分表达了家乡人民对陈晔光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