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课课练”真的发生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zhi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其他文献
摘要:打造一校一品特色,要依托学校文化内涵,依循国家课程标准,精准定位、精心构思、精细实施。以育人为本,多措并举,品出内涵、品出价值、品出特色、品出健康,多元发展。  关键词:一校一品;三门球,校本课程;多元开发;精准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1-0039-03  2018年11月21-2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
【摘 要】质疑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学为中心”理念指导下,开展“问题导学”的实践研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实践过程中,要明确各学段目标,分层培养学生自主质疑习惯;渗透质疑的学习方法,促进教学衔接;扣准学习的困惑处,以学定教,构建语用场。  【关键词】自主质疑;学段;导学;语用  质疑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创造
这是一堂读写结合的合作课堂案例。在这节“人物外貌描写”的课中,针对学生平时作文“写人物外貌无法抓住关键特征,导致笔下的人物千人一面,毫无个性”的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安排了两次合作。通过合作以及分享,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学生关照、尊重的意识逐渐得到培养,互助、和谐的课堂生态初步呈现。  第一次合作:交流先学,分享碰撞  【案例片段】  1.学生独立完成先学单。  2.出示分享先学的要求。  具体步骤是: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练,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学生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无法一下子领会诗歌中的意境,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教师应该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有效而富有情趣地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观”画——再现古诗情境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共同的审美特性,但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
【摘 要】“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常常流于形式。要真正做到以演促读,就应让学生融入角色、品析角色、延展角色,唤醒他们对文本语言的亲切感,引导他们紧扣关键词和提示语,拓宽言语表现的空间,从而在角色体验中实践语用。  【关键词】以演促读 角色扮演 语文运用  在语文课堂上,经常能够看到教师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角色扮演”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情境扮演不同的角色,进
走近“舞台”,体验神奇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我的舞台》(学生齐读课题)。这是篇略读课文,老师指导大家用学过的方法自己学习课文。  师:读了课题,同学们想了解些什么?  生:这舞台在哪里?  生:这是个什么样的舞台?  生:这个舞台上发生了什么事?  生:“我”是个怎样的人?  师:大家提出的问题,可以归纳成这样几个:“我的舞台”在哪里?“我”在舞台上怎样表演?“我”又是御  (教师边
【摘 要】“用教材”是指依据新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教材为载体,以教者为主,为教者所用。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学会开发教材,有效重组,灵活取舍;又要注重文本,宏观观照,突出重点;同时还要微观细读,聚焦语言,规范训练。只有在使用教材时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材 重组 文本 语言  “用教材”与“教教材”,在语文教学中,一字之差
摘 要:本文介绍了“Show and Go(讲解和实践)”规则,“Show”即告诉学生要做什么,然后马上让他们去实践(Go)。尽量做到这个讲解过程在一分钟之内完成。以及为了让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上,能够持续至少50%的中等到大强度的体育活动,提出了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有效教学;学生;动起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4-003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存在。我们的词语教学应关注语言的精微,用感官与心灵触摸鲜活的语言文字,让孩子在词语的“密林”中徜徉,感受蕴藏在一个字、一个词中灵动的文字魅力。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词语教学可从“趣”“实”“巧”三处着手,破解小学枯燥平面的词语教学密码。  一、 趣,境中表演入乎情  词语教学,不能了无生趣地在字词意思上照搬字典的注解做孤立的识记,而要把词语引领到“语言情境”之中,把一个个词语看成是
我始终认为,读,对于阅读教学来说,要说有多重要就有多重要。为此,笔者曾撰文《阅读教学应该将“读”进行到底》(载《教学月刊》2010年第7~8期),提出阅读教学应该要有“多读”“实读”“细读”“慧读”和“乐读”。时隔数月,在对一些课例的再度关注之下,关于“读”的话题,笔者禁不住又有了想要言说的冲动。  我想说的是,关于阅读教学的“读”,可以用一句“读它千遍也不厌倦”来加以表达。我的理由是: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