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藏,有这样一个村庄。
一栋栋藏式风格的小别墅坐南朝北、整齐划一,还有宽敞平坦的村际公路、功能齐全的运动设施,与周边摇曳生姿的花草一道展示着这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俨然人们心中的“诗与远方”。
这里就是位于318国道旁的西藏林芝八一镇巴吉村。
这个只有101户农牧民的西藏村庄,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到访,并叮嘱“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增加收入,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甜”,为这片土地留下了深深关爱和殷殷嘱托。
如今,巴吉村每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0万元,年人均收入超过4.7万元,是西藏自治区人民生活美满幸福小康村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前的巴吉村,村子里零星地散落着低矮的平房,村前屋后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住房光线不好、通风不好,遇上梅雨季,还要担心房屋漏水的问题。一到夜晚,家家户户的屋里漆黑无光,泥墙根堆着的木板常常划伤路人。那时候,村里的庄稼地种的都是经济附加值极低的农作物,村民们多以种田和放牧为生,收入甚微。
20世纪80年代初,巴吉村意识到必须将村庄交通便利的优势利用起来,以此改变村庄的落后和贫穷面貌。1985年,巴吉村首个运输队和首个预制板厂相继成立,村庄从此一改以农牧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村集体经济也开始起跑。
进入21世纪后,八一镇新城拓展,巴吉村在利好政策下获得一笔补偿款。村委会决定用这笔补偿款购买一块商业用地,助推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个决议,获得了村民大会的投票通过。买下地后,巴吉村建起了建材市场,现该市场每年给村集体带来450万元的收入。
为促进群众实现增收,巴吉村重点从发展车辆运输、劳务输出、大棚蔬菜、旅游业、兴办经济实体等方面入手,激活一切积极因素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在发展劳务输出方面,自筹资金组建农民机械队;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借助世界柏树王景区的品牌效应,建立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商业区,大力支持和鼓励村民参与到旅游业服务当中;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大力发展以大棚蔬菜、饲草和庭院经济为主的特色产业,并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
巴吉村采用“支部 协会 基地 农户”的模式,成立机械运输队、采砂采石联运队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广泛投身于当地市政设施的建设中,成为名副其实的机械化“汽车村”。由于建设成效显著,巴吉村被评为西藏自治区的小康规范化建设示范村。
巴吉村村民格桑旺久,被村民们誉为最幸福的人,因为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走进他的家,仔细察看厨房、储藏室等,同一家人围坐在客厅里聊家常。
这个场景,格桑旺久终生难忘。
2015年国庆前夕,作为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之一,格桑旺久在北京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会见。
再次见到总书记,格桑旺久激动不已,他在日记中写道:“亲爱的总书记,您好,我是林芝巴吉村的格桑旺久,距上次见您已经过去整整四年了,但您的殷殷嘱托我们一直牢牢记在心中,现在我要向您汇报,这些年,我们的村子更漂亮了,百姓的生活更好了……一切都朝着梦想的目标发展。”
时至今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一直深深烙印在巴吉村百姓的心里。全体村民多年来始终坚持不忘初心、团结奋斗,积极建设美丽家乡,为美好的生活更上一层楼不懈奋斗。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升,巴吉村“两委”班子积极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活。
在世界柏树王景区周边,巴吉村办起了土特产一条街,设立72个展销摊位,每年为销售群众带来三四万元收入。为了腾出更多空间发展乡村旅游,巴吉村与企业合作开发投资2.37亿元的巴吉物流仓储园区,企业全资建设,每年为村集体带来278万元实际收入,每5年递增50万元,合作期限20年。这是巴吉村产业发展的一次转型。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思路是对的。
村里82岁的巴桑杰布老人,唯一的儿子在多年前的一场车祸中去世,体弱多病的老两口和两个年幼的孙子相依为命,生活极为困难。2015年开展脱贫攻坚精准识别的时候,像巴桑杰布有这样那样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村里共有6户、16人。
随后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在基层党组织的坚强引领和党员干部的有力帮扶下,16名贫困村民或是结对帮扶,或是参与集体经济,或是自主就業,在2016年底,仅用一年时间,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村民白宗说:“我们家被确认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小孩的医疗费用都由政府报销了,让我的家庭减轻了负担,非常感谢。除了这个以外,还给孩子父亲安排了生态岗位,给了两头犏牛让我们搞养殖,给我们建了小商店。广东援藏的干部还把我的孩子送到广东治疗。现在我们家一年有7万元的收入,和以前相比,家里条件好了很多。”
贫困户仁青顿珠通过学习挖掘机技术,开启了致富之路。当他将家里的房屋从简陋的砖瓦平房升级成为两层楼房时,小伙子说梦想中的生活终于实现了。
现在的巴吉村,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别墅,生活设施齐全,生活环境优美,庭院里瓜果飘香,幸福的生活比蜜还甜。
经济基础的稳固,带来观念的极大转变,村里各项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进步。2018年,巴吉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小学升学率均达到100%。
“村里的小学特别漂亮,孩子在学校吃得好,学得好,玩得好,他们不仅会说藏语,普通话也说得好,将来肯定比我有出息。”村民钱学正由衷地表达了对党的感谢。
“现在我们村每年的大学生一个接着一个,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每次想到还在内地读大学的两个孩子,格桑旺久的心里就美滋滋的。
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巴吉村还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巩固扫盲成果。
2017年以来,巴吉村开展农牧、建筑等各类科技培训班10余次,组织农业技术培训、致富技能培训4期、110余人次,使群众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除了教育,我们村的医疗卫生水平也有了很大进步。”巴吉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周浩高兴地说,现在的村医疗室里,配齐了64种常用药物,体检设备、输液设备齐全,村民可以进行日常体检,实现了小病治疗不出村。目前,全村村民参保率、产前检查覆盖率和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均达到100%,无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全村医疗卫生水平明显提高。
2020年,巴吉村还为37名70岁以上的“寿星老人”发放了每人2000元的生活补贴。拿到钱的巴桑杰布老人说:“感谢党和政府,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昌盛,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巴桑杰布老人边说着边打开珍藏的相册,一页页地翻看:过去的房屋、现在的新家、孩子们的笑脸、巴吉村的新风貌……
富裕起来的巴吉村,始终把提升农牧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放在重要位置,加大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经常组织群众开展锅庄、拔河、抱石头、工布响箭等多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在丰富的文化生活娱乐中健康身心、陶冶情操,不断提升幸福指数。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办实事、办好事、惠民生的有力举措下,巴吉村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美好生活的画卷在山间田地铺展开来。
“总书记,请您放心。”这是巴吉村全体村民的幸福感言。面向未来,接续乡村振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巴吉村的村民们信心满满、脚步铿锵!●
(作者单位:西藏日报社)
(责任编辑:王群星)
一栋栋藏式风格的小别墅坐南朝北、整齐划一,还有宽敞平坦的村际公路、功能齐全的运动设施,与周边摇曳生姿的花草一道展示着这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俨然人们心中的“诗与远方”。
这里就是位于318国道旁的西藏林芝八一镇巴吉村。
这个只有101户农牧民的西藏村庄,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到访,并叮嘱“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增加收入,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甜”,为这片土地留下了深深关爱和殷殷嘱托。
如今,巴吉村每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0万元,年人均收入超过4.7万元,是西藏自治区人民生活美满幸福小康村的一个缩影。
抓住机遇奋发图强
改革开放前的巴吉村,村子里零星地散落着低矮的平房,村前屋后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住房光线不好、通风不好,遇上梅雨季,还要担心房屋漏水的问题。一到夜晚,家家户户的屋里漆黑无光,泥墙根堆着的木板常常划伤路人。那时候,村里的庄稼地种的都是经济附加值极低的农作物,村民们多以种田和放牧为生,收入甚微。
20世纪80年代初,巴吉村意识到必须将村庄交通便利的优势利用起来,以此改变村庄的落后和贫穷面貌。1985年,巴吉村首个运输队和首个预制板厂相继成立,村庄从此一改以农牧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村集体经济也开始起跑。
进入21世纪后,八一镇新城拓展,巴吉村在利好政策下获得一笔补偿款。村委会决定用这笔补偿款购买一块商业用地,助推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个决议,获得了村民大会的投票通过。买下地后,巴吉村建起了建材市场,现该市场每年给村集体带来450万元的收入。
为促进群众实现增收,巴吉村重点从发展车辆运输、劳务输出、大棚蔬菜、旅游业、兴办经济实体等方面入手,激活一切积极因素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在发展劳务输出方面,自筹资金组建农民机械队;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借助世界柏树王景区的品牌效应,建立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商业区,大力支持和鼓励村民参与到旅游业服务当中;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大力发展以大棚蔬菜、饲草和庭院经济为主的特色产业,并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
巴吉村采用“支部 协会 基地 农户”的模式,成立机械运输队、采砂采石联运队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广泛投身于当地市政设施的建设中,成为名副其实的机械化“汽车村”。由于建设成效显著,巴吉村被评为西藏自治区的小康规范化建设示范村。
牢记总书记嘱托团结奋斗
巴吉村村民格桑旺久,被村民们誉为最幸福的人,因为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走进他的家,仔细察看厨房、储藏室等,同一家人围坐在客厅里聊家常。
这个场景,格桑旺久终生难忘。
2015年国庆前夕,作为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之一,格桑旺久在北京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会见。
再次见到总书记,格桑旺久激动不已,他在日记中写道:“亲爱的总书记,您好,我是林芝巴吉村的格桑旺久,距上次见您已经过去整整四年了,但您的殷殷嘱托我们一直牢牢记在心中,现在我要向您汇报,这些年,我们的村子更漂亮了,百姓的生活更好了……一切都朝着梦想的目标发展。”
时至今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一直深深烙印在巴吉村百姓的心里。全体村民多年来始终坚持不忘初心、团结奋斗,积极建设美丽家乡,为美好的生活更上一层楼不懈奋斗。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升,巴吉村“两委”班子积极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活。
在世界柏树王景区周边,巴吉村办起了土特产一条街,设立72个展销摊位,每年为销售群众带来三四万元收入。为了腾出更多空间发展乡村旅游,巴吉村与企业合作开发投资2.37亿元的巴吉物流仓储园区,企业全资建设,每年为村集体带来278万元实际收入,每5年递增50万元,合作期限20年。这是巴吉村产业发展的一次转型。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思路是对的。
村里82岁的巴桑杰布老人,唯一的儿子在多年前的一场车祸中去世,体弱多病的老两口和两个年幼的孙子相依为命,生活极为困难。2015年开展脱贫攻坚精准识别的时候,像巴桑杰布有这样那样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村里共有6户、16人。
随后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在基层党组织的坚强引领和党员干部的有力帮扶下,16名贫困村民或是结对帮扶,或是参与集体经济,或是自主就業,在2016年底,仅用一年时间,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村民白宗说:“我们家被确认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小孩的医疗费用都由政府报销了,让我的家庭减轻了负担,非常感谢。除了这个以外,还给孩子父亲安排了生态岗位,给了两头犏牛让我们搞养殖,给我们建了小商店。广东援藏的干部还把我的孩子送到广东治疗。现在我们家一年有7万元的收入,和以前相比,家里条件好了很多。”
贫困户仁青顿珠通过学习挖掘机技术,开启了致富之路。当他将家里的房屋从简陋的砖瓦平房升级成为两层楼房时,小伙子说梦想中的生活终于实现了。
现在的巴吉村,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别墅,生活设施齐全,生活环境优美,庭院里瓜果飘香,幸福的生活比蜜还甜。
小康日子越过越好
经济基础的稳固,带来观念的极大转变,村里各项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进步。2018年,巴吉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小学升学率均达到100%。
“村里的小学特别漂亮,孩子在学校吃得好,学得好,玩得好,他们不仅会说藏语,普通话也说得好,将来肯定比我有出息。”村民钱学正由衷地表达了对党的感谢。
“现在我们村每年的大学生一个接着一个,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每次想到还在内地读大学的两个孩子,格桑旺久的心里就美滋滋的。
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巴吉村还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巩固扫盲成果。
2017年以来,巴吉村开展农牧、建筑等各类科技培训班10余次,组织农业技术培训、致富技能培训4期、110余人次,使群众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除了教育,我们村的医疗卫生水平也有了很大进步。”巴吉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周浩高兴地说,现在的村医疗室里,配齐了64种常用药物,体检设备、输液设备齐全,村民可以进行日常体检,实现了小病治疗不出村。目前,全村村民参保率、产前检查覆盖率和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均达到100%,无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全村医疗卫生水平明显提高。
2020年,巴吉村还为37名70岁以上的“寿星老人”发放了每人2000元的生活补贴。拿到钱的巴桑杰布老人说:“感谢党和政府,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昌盛,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巴桑杰布老人边说着边打开珍藏的相册,一页页地翻看:过去的房屋、现在的新家、孩子们的笑脸、巴吉村的新风貌……
富裕起来的巴吉村,始终把提升农牧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放在重要位置,加大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经常组织群众开展锅庄、拔河、抱石头、工布响箭等多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在丰富的文化生活娱乐中健康身心、陶冶情操,不断提升幸福指数。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办实事、办好事、惠民生的有力举措下,巴吉村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美好生活的画卷在山间田地铺展开来。
“总书记,请您放心。”这是巴吉村全体村民的幸福感言。面向未来,接续乡村振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巴吉村的村民们信心满满、脚步铿锵!●
(作者单位:西藏日报社)
(责任编辑:王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