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的诗坛前辈

来源 :上海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psky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至花甲,难免怀旧,常念我三十余年来,多有交往的前辈诗人,聆听謦欬,得益匪浅。回首新诗百年,一代代现代诗人为之筚路蓝缕、苦苦探求,留下深深浅浅的足迹。我记忆所及,只是大海之一粟,然亦是诗坛雪泥鸿爪,颇值珍视。

二位上海诗坛元老


  先说任钧先生吧。
  那年他已入住松江老年福利院,因没通地铁,交通不便,一般很少有人去看望他。在那里我见过任老女儿卢莹辉(曾任市府副秘书长)、卢琪辉、儿子卢琮辉,以及女婿著名画家方增先,他是雕塑家卢琪辉的爱人。与任老熟了,他说他儿子在建行工作。这样,我才得识建行信贷部老总卢琮辉,成了无话不谈的哥们。因为平日过于寂寞,每次我去,任老显得特别高兴。
  他是我见到的资历最深的诗人。他九十五岁高龄走完人生之路后,我感慨地想:他悄然离开了诗坛,离开了他所挚爱所钟情的缪斯,这足以让活着的诗人们回首前尘,在唏嘘之中对诗坛做新的省察。
  对于任钧,我们知道得实在太少。然而,历史告诉我们,他是一位老资格的“左联”盟员。在上世纪20年代,任钧就加入了蒋光慈、阿英等人组成的太阳社,成了这个社的骨干。在那凄风苦雨的日子里,当时中共中央负责人瞿秋白冒着生命危险出席了太阳社成立仪式。白色恐怖,阴霾密布,太阳社公然打出无产阶级文学的旗号,这让后人仿佛触摸到这批文学青年的血气方刚和文学胆略。太阳社与创造社一样,成了中国早期新文学运动富有影响的文学社团。1930年代初期,由于形势的需要,太阳社全体成员按党组织的指示,转入新成立的“左联”(左翼作家联盟),开始焕发新的创作激情。任钧以他出色的才能,担任着“左联”的组织部长,与宣传部长胡风一起,协助党组书记周扬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工作。面对民族危亡的日益深重、风云突起的全民抗战,面对当时诗坛上缺乏鼓舞人激励人的现实主义诗歌力作,任钧率先提出成立中国诗歌会设想,这个倡议得到了“左联”的批准,他与穆木天、蒲风、杨骚等一起,“以推动新诗歌运动,致力中国民族解放,保障诗歌权利为宗旨”,投入到建设新诗现实主义诗风和诗歌大众化运动。鲁迅先生知悉后即给予关注,给予有力的支持和指导,时常听取他们的创作汇报。作为这个社团的领军人物,任钧先后创作了《警报》《妇女解放进行曲》《老人素描》等大量反映现实生活、民众苦难的优秀诗作,出版了《战歌》《冷热集》《后方小唱》《为胜利而歌》等七部诗集,在“抗日的烽火遍地燃烧”的特定环境下,为新诗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我知道,作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诗坛一员勇猛的骁将,任钧以诗歌“鼓与呼”,以文学的形式为抗战添柴加火。“抗战的炮火是美丽的/抗战的炮火是可爱的/它是全民族心脏的鼓动/它是全民族如虹的气息!”读着这样的诗句,读者的血会沸腾。为着更多地读到这样的诗行,我竭力搜求任钧的书。翻译家亦是藏书家的吴钧陶先生知我喜欢任钧作品,将任钧《新诗话》一书割爱赠我。在一次次流连于旧书店的辛苦中,终于淘得《任钧诗选》等书籍。这些民国时期的新文学旧平装,是十分珍贵的版本。更为珍贵的是,扉页上都留有任钧老人为我签名的手迹。默视良久,我感到一份温馨,一份关爱。
  在任钧去世前的一个月,我们还有过一次愉快的畅谈。那天谈起二三十年代的创作,他风趣地说,那都是上个世纪的事情,过时了不值得一说。其实,未必过时。“生活,这便是艺术的源泉,一切创造力的根基。没有生活,便没有文学艺术。”半个多世纪前,任钧在他的《新诗话》一书中如是说。那天,他提起毛笔,将这句话书赠予我,说这话仍不过时。我适时拍下了他写这些字时的神态。我想,这条幅,成了他创作生涯的最后笔墨。这照片,也是他留给世界最后的影像。当上海最为年长的诗人离我而去,关于太阳社,关于“左联”,关于中国诗歌社,我还有许多问题要面询任钧,他翻译的高尔基名著《爱的奴隶》还未及请他签名,给他拍的照片还没冲印出来。然而,斯人已逝,时光不再,一切未竟之事都不该成为遗憾。
  这让我想起茨威格在《告别里尔克》一文中所说:“诗人即使在今天也还可能留在我们这个已经疏远诗意的世界上,他就是这个诗人,他直到嘴唇呼出最后一口气时仍然是诗人。我们可以说,我们亲眼见到过他,这就是对于我们的悲伤的唯一的安慰。”
  辛笛先生是另外一种类型的诗人,我们间交谈的话题更多一些。大约二十多年前,那时辛笛先生年届八十高龄,身体已显衰老,走路缓慢,后来腰间挂个尿袋,再后来装了心脏起搏器。如此,与他见面少了,也不好意思多打扰他。归纳起来,话题大致有谈诗歌,谈淘书,还有就是谈他的银行经历。
  关于诗歌的谈话,我记得印象最深的一句是:“新诗易学难工,旧诗难学易工。”在老一辈诗人中,辛笛既写新诗,也写旧诗。晚年他更多写的是旧体诗。旧诗有几千年历史,新诗也就百年历史。对两者,辛笛都有创作实践与体验。旧诗写作看似难,一旦入门,就比较方便了,因为它有一定的规律。新诗正相反,看看自由自在创作容易,入门也方便,但写得好却非常之难。所以说,辛笛的话,语简意赅,堪称名言。
  淘书也是我们的一个有趣话题。我们知道,早期辛笛出版过诗集《手掌集》,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有过一本散文书话集,出版于上海解放前的1949年1月,书名叫《夜读书记》,其中谈的多是他的买书与阅读心得,内容大多是欧美名著,也有对何其芳等诗人的评说。那时,他在银行工作之余,就去四马路上一些旧书店,一会儿与巴金不期而遇,一会儿与譚正璧交谈淘书心得等等。所以,辛笛知道我有淘书的爱好,每次去,他第一句话就是问我:最近淘到什么好书吗?我知道,虽然他年老体衰,已无力去淘旧书了,但仍要分享别人淘书的乐趣。
  常常与辛笛聊起他解放前的经历,这就谈到了他的银行生涯,他很少对外谈起这些鲜为人知的往事。辛笛是我们诗歌爱好者的老前辈。然而,他有过八年时间的银行工作经历。这样说来,在银行这一行当中,辛笛也是老银行,是我的前辈啊。
  1939年,辛笛感于国内抗战的烽火风起云涌,就从英伦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先后任教于上海暨南大学和光华大学。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沦陷,不爱数理化的辛笛,为避免引起日寇的注意,不得已改行,转入银行界工作。是哪家银行呢?听我询问,辛老颇为自豪地说:是金城银行啊。   辛笛谈到,在金城银行,他天天得与数字打交道,从拨打算盘学起。先是担任行里的英文秘书一职,同时兼管银行员工的英文教育和清贫子弟奖学金之类的事务,后任上海分行信托部主任。在此期间,他受到地下党的影响,在银行内帮助工会积极开展员工业余文化活动,如创办图书馆,邀请文化戏剧界著名人士黄佐临、李健吾等,来行里辅导业余话剧队排演进步话剧。在社会上,辛笛尽量运用自己的银行关系,竭力扶持进步的文化事业,他以贷款或集资的形式,先后支持吴朗西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巴金创办平明出版社,帮助臧克家、曹辛之等诗人创办星群出版社,出版《创造诗丛》。他还为郑振铎、徐森玉等抢救、收藏珍贵的古籍善本,张罗筹措资金,很快缓解了他们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
  那时,辛笛还兼任“美国文学丛书”和“中国新诗”编委等银行外职务。他白天在银行工作,晚上笔耕不辍,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个“两栖人物”。
  为了开展银行业务,辛笛常常奔波于上海与香港之间。他完全可以留在香港工作。然而,在上海即将解放前夕,他毅然回到上海,他觉得新的生活在等待着他。可是,金城银行很快就公私合营了。不久,辛笛转入食品工业系统,一直工作到退休。因为远离了文艺界,建国后的历次文艺上的政治运动,辛笛都安然渡过,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当听到文艺界一个个有影响的熟悉人物受到批判,甚至遭难,他的内心也有恐惧,说不定哪次运动会降临到他的头上,因为辛笛的性格属谨小慎微的一路。但他追求进步,认真踏实,有正义感,这对一个文化人来说,已相当难得了。
  每当谈起在银行和企业里的那段难忘岁月,辛老总是津津乐道,认为是他人生中的重要历程。记得有一次,他有点得意地跟我说,幸亏解放前后在银行和食品公司,如果在文艺界,“反胡风”或“反右”等运动,必定难逃一劫。我说:“您有先见之明啊。”他狡黠地一笑,很为自己庆幸。

三位一面之缘的外省老师


  三位外省老诗人昌耀、彭燕郊、蔡其矫,我只与他们见过一面。见面不久,他们就离开人世,没有机会再见了。见面时,我称他们为老师,其实都是我的诗坛前辈。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西宁市,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也有着二千多米高的海拔。不曾想到,我竟能在这座素有“高原古城”之称的城市,拜见心中仰慕的诗人昌耀。
  只是,见面的地点让人感到心情沉重和压抑。媒体早有披露,昌耀因患癌症,正在接受治疗。
  晌午,青海省人民医院干部病房显得十分静穆。进得病房,我怎么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坐在门口椅子上的正是昌耀。这与我过去在照片上见到的西部汉子般的昌耀判若两人。
  昌耀被病魔折磨得只剩下一副骨架了,真是“骨瘦如柴”啊。然而,诗人的头脑依然清醒。当他得知我从上海来,带去上海诗人对他的问候和牵挂时,他连连说“谢谢”。当我递上他的诗集请他签名时,他说湖南有个诗人未央,抗美援朝时我们在一个部队。我说:是的,老未央写过《祖国,我回来了》等许多好诗。
  据陪伴昌耀的亲友介绍,春节前后,昌耀的病情较为稳定,年三十晚还吃了十个水饺,睡觉还行,脸上也有了生气。省委领导、朋友们都来向他拜年。近日病情却反复无常,趋于恶化,明显加大了药剂量。此刻,昌耀端着一碗药汤,欲喝未喝的样子。
  人们对昌耀的了解实在是太迟了。在他获得首届“中国诗人奖”之前,他很少有诗名。我想,这与他不属于主流诗坛,不属于任何流派群体有关。
  昌耀就是昌耀。十四岁到朝鲜战场当文艺兵。负伤回国后,毅然选择了西部青海。因诗罹祸后于高原度过二十年的囚徒生涯。然而,他的创作高度,犹如峻险的青藏高原,令人难以抵达。昌耀曾写过长诗《大山的囚徒》《慈航》《山旅》,都是以青藏高原为基点,对社会对历史对生命做出的反思,并于此建筑自己高原般的诗歌框架。他的语言艰涩、浓稠、古奥、浩瀚,又荡气回肠、引人遐思。以此对西部高原做着隐隐约约的还原,体现出了生命的初始和原创,对诗歌疆域的不断开掘。
  梦系魂绕的高原。昌耀曾囚禁于大山,呕心歌颂过大山,如今大山依旧,他却在孤寂中日渐苍老。
  过多说话会消耗昌耀所剩无几的精力,我想该告辞了。昌耀说感谢上海诗人对他的关心。我原来带了个相机,想给昌耀拍张照,看他化疗后头发已全部脱去,鼻子上插着根输氧管,我理智地打消了这一念头。
  握着昌耀枯槁干燥的手,我想到了“风烛残年”这个成语,我仿佛看到一支摇曳暗淡的蜡烛。可他才六十出头啊。人生道路的坎坷,高原生存环境的窘迫,写作的倾心和玩命,使昌耀的生命过早地透支了。诗,耗尽了他的血液,他的全部热能。对于他所挚爱的诗歌来说,他是自豪的,他无愧于“中国诗人奖”的荣誉。他为中国的诗歌贡献了毕生。
  我回沪不到一个星期,就获悉昌耀以极端方式弃世的噩耗。对他来说,不能不算是一次命运的解脱。
  因多年前为一家刊物编“七月派诗辑”,北京绿原先生嘱我别漏了彭燕郊,并给了彭的地址。我想,对于一个写作者,不被环境左右,始终按自己的意愿来驾驭文字,抒写心灵,其实他已经自觉地选择了一种难度写作。他或许会被主流磁场疏离,甚至进入寂寥的边缘状态。老诗人彭燕郊先生,就是这样一个真诗人、大诗人。
  彭燕郊在福建漳州龍溪师范学校就读时,因与同学宣传抗日思想,受到学校责难。于是,他们得一老师相助,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毅然结伴投奔新四军。正巧部队《抗敌报》创刊,给爱好写作的彭燕郊提供了舞台,该报刊用了他的《春耕山歌》,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诗歌。之后,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组诗《战斗的江南季节》等。在新四军队伍里,他的创作得到了聂绀弩、黄源、东平、辛劳等人的关注与扶掖。1940年代,聂绀弩曾在彭燕郊的诗集《第一次爱》序言中写到:“他参与了战争,战争给了他的生命、意志的才能,给予他的嘹亮的歌喉和歌唱的情绪与欲望。于是他成了战争之子。”是的,彭燕郊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诗人,他的人和他的诗,都呈现出一种斑驳的硬朗、苍劲的诗意,
其他文献
目的 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缺血预处理对在体鼠肺缺血再灌注性肺损伤的保护机制,通过比较预处理组和对照组肺组织总蛋白表达的差异,筛选与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相关的蛋白质。
1月15日,2018年  “卖房子的时候先找好你要搬入的公寓,为了方便买房人来看,也许你应该先搬入公寓,你这些家具,哪些带走,哪些扔掉,看了公寓,你会有更具体的想像。把你俩的照片收起来,不要让房子很私人。你满墙满房子都是画,很美,但是太多了,得拿下来一些放仓库。把存东西的仓库先找好,离你要住的公寓近些,以后你方便拿。”  卖房代理人继续说:“首先,你要决定你回头住在哪里。如果住在城市中心,公寓昂贵
期刊
研究背景 近年来,人们注意到,几乎所有的癌基因、抑癌基因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细胞周期的调控,有的其本身就是细胞周期调控的主要成分,它们的异常表达可导致细胞周期调节失控
摘 要: 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进行有效互动的关键,在启发式课堂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提问的意义,精准地掌握提问存在的误区,并针对这些误区,有针对性地纠正。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误区 提问艺术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
莫斯科:相对的民谣一  伊蕾的微笑再不会回来  伊凡雷帝的灰胡子还在不冻冰的莫斯科河上翘着  一架空荡荡的大钢琴朝空荡荡的暮色演奏  一朵用旧了的雪花用旧了女诗人铸铜的肩头  亡灵们等着带我上路的一天  伊蕾继续微笑她的冷已反客为主了  她的疼紧挤在别人故居的铺绿毯子的床上  卷曲的笔迹一如足迹温暖同一个人形的凹陷  只有这里异姓姐妹能共用一枚断了的结婚戒指  带着断了的手指目光初稿从政治的异乡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