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的下降,是企业单方面的能力不足?还是消费者心存偏见?
自主品牌究竟该如何补强自己?
听着身边同事在讨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在2014年销量的12连降,心里总感觉有那么点别扭,为什么自主汽车品牌的销量这么差?其实在2014年中,也有不少自主汽车品牌展现出了不错的韧性,比如长安汽车,比如比亚迪汽车等等,甚至自主汽车品牌的经销商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但这些依然不能缓解中国自主汽车品牌销量下滑的颓势。也许在大多数人来看,这似乎是再应该不过的情况,各大外来巨头雄霸一方,作为一个仅有不到三十年汽车产业发展的国家地区,如今情况其实已经不错了。但我想,原因可能并非如此简单。
逆向设计,是福是祸?
逆向设计,其实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总说的抄袭。我们可以在几乎所有自主品牌车型身上看到抄袭的影子,甚至是没有影子,只剩下抄袭。虽然很多自主品牌已经开始与海外的设计中心进行合作,但因为品牌的不强势等原因,其斥巨资得到的造型设计,并不一定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所以Copy可能依然是很长一段时间中,自主品牌汽车的主要造型设计路线,只是如此抄袭得到的“认可”,短期内可能会给自己品牌带来相对足够的销量来源,但对于己身品牌而言,“山寨”二字似乎并不是一个褒义词汇。
2014年的广州车展上我们可以看到,最让人咋舌的莫过于来自陆风的X7,也许在这里用抄袭已经不能来诠释,我想1:1的A货,这样来形容可能更符合它的特点。也许在2015年中,最有意思的厂商间的官司可能就是陆风与奇瑞、捷豹路虎之间的太极拳大战了。
说了外形,不得不提到车体设计,这也是自主品牌最熟悉的逆向研发设计。简单来说,一个品牌想设计一款汽车,那么他需要做的事情极多;除了造型以外,车体中所安置的动力、传动、支撑等等各种模块的布局,配重,以及诸如悬挂各种参数设定、传动与动力结合中的数据、车体刚性分布,以及空间布置、各种模块的位置等等,这都是N多年的经验和数据累计作为基础,最后经过几年的研发、设计、路试、调试等等过程,最终才有了我们行驶在公路上的量产汽车。而反观自主品牌,打算设计一款定位于某级别和价位的车型,那么就从市场上买来这个级别的各种竞品车型,当然这些车型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合资品牌车型,然后套上一套开发级的数据收集器,将得到的数据填充在自己的模型车上,试产后路试,数据接近即可。
这样的优点是研发成本极低,举例而言,如果福特新蒙迪欧的研发成本是每台1500美元的话,那么以它作为蓝本的逆向研发车型的单车成本可能不会超过一箱燕京啤酒的费用。所以你可以看到自主品牌的各种新款车型犹如雨后春笋一样亮相在我们面前,而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低研发成本可以让车价变得非常低,甚至更丰富的配置、同样的级别和配置,但却只需要1/2甚至更少的价格即可拥有。而车辆本身的性能,以及可靠程度而言,似乎并没有太多人关心。
技术能力:没有底蕴的拿来主义
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中国的很多自主品牌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去掌握更高级别的技术,通过收购、并购等手段,一些“洋妞儿”也成了中国媳妇儿,而作为消费者,我们很快尝到了中国洋媳妇的甜头,我们自主品牌车型上也出现了缸内直喷发动机、双离合器变速箱等曾经只存在于合资、进口品牌汽车上的技术,似乎这预示着中国自主品牌也跻身于高科技拥有者的市场范畴?但如果你去细看这些所谓高新科技在实际情况下的表现,也许你并不会有太多的友好情绪。
其实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动机一直沿用的是丰田的8A系列,以及三菱的4G系列发动机技术,这些是以技术补偿等形式来到中国的,至少在这些技术刚刚来到中国的时候,它们的性能已经是世界的尖端水平,但因为对于眼前利益执着,我们的自主品牌并没有在这些优异技术身上下太多心思,而是以他们作为一个跳板,推出了无数车型,虽然很多自主品牌已经认识到汽车技术荒漠带给自己的困扰,但近三十年的零底蕴累计,致使他们只能依靠收购、并购外来品牌,作为技术体系上的突破口,但归根结底,这些技术能力并非自己的,仅仅是消化别人家的技术底蕴,这就不是几年时间可以解决的。
没有技术底蕴的结果是什么:你的车只能是一个配角,因为外来品牌拥有更成熟的技术,以及更强大的技术底蕴,所以你只能转战二三线城市,但现在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农村包围城市”的游击战在这个科技时代并不能影响战局。甚至从目前各大外来汽车巨头的动作来看,已经在一二线城市站稳脚跟的他们,已经有充足的精力着手开始踏足二三线,甚至更下线的城市。试想,如果一台高尔夫的价格比一台自主品牌同级别车型还便宜,或者同价位,你会选择谁?
总结:眼前利益重于泰山
其实自主品牌销量的持续降温原因并不难理解,消费者就像待嫁的黄花大闺女,哪个女人不希望找一个有内涵又靠谱的男人,自主品牌汽车看上去形象高大、多金,以及富有内涵,但当有充分的可比较对象的时候,消费者们会发现,虽然国外的月亮不一定就好看,但外来的他们有真才实学。而造成现如今格局的无非就是过于专注于眼前利益:曾经的中国消费者对于汽车处于懵懂期,汽车对于他们而言只是单纯的代步工具。但随时时代的进步,以及信息的开放性,他们逐渐的发现,汽车对于他们而言,还有着更多的意义。
虽然有些自主品牌已经意识到逆向开发所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从而大喊转战正向研发的队列,但对于底蕴为零的他们来说,正向研发一台汽车的难度不亚于打倒“美帝”。退一步说,正向研发的高昂成本是目前自主品牌汽车很难接受的因素之一,中国汽车市场中的自主品牌已经给消费者了一个根深蒂固的定义:自主=便宜=低质。那么当一款正向研发却价格与合资品牌几乎相同的车型问世的时候,失去了价格优势的它,又没有品牌影响力,其结局可想而知。
自主品牌究竟该如何补强自己?
听着身边同事在讨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在2014年销量的12连降,心里总感觉有那么点别扭,为什么自主汽车品牌的销量这么差?其实在2014年中,也有不少自主汽车品牌展现出了不错的韧性,比如长安汽车,比如比亚迪汽车等等,甚至自主汽车品牌的经销商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但这些依然不能缓解中国自主汽车品牌销量下滑的颓势。也许在大多数人来看,这似乎是再应该不过的情况,各大外来巨头雄霸一方,作为一个仅有不到三十年汽车产业发展的国家地区,如今情况其实已经不错了。但我想,原因可能并非如此简单。
逆向设计,是福是祸?
逆向设计,其实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总说的抄袭。我们可以在几乎所有自主品牌车型身上看到抄袭的影子,甚至是没有影子,只剩下抄袭。虽然很多自主品牌已经开始与海外的设计中心进行合作,但因为品牌的不强势等原因,其斥巨资得到的造型设计,并不一定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所以Copy可能依然是很长一段时间中,自主品牌汽车的主要造型设计路线,只是如此抄袭得到的“认可”,短期内可能会给自己品牌带来相对足够的销量来源,但对于己身品牌而言,“山寨”二字似乎并不是一个褒义词汇。
2014年的广州车展上我们可以看到,最让人咋舌的莫过于来自陆风的X7,也许在这里用抄袭已经不能来诠释,我想1:1的A货,这样来形容可能更符合它的特点。也许在2015年中,最有意思的厂商间的官司可能就是陆风与奇瑞、捷豹路虎之间的太极拳大战了。
说了外形,不得不提到车体设计,这也是自主品牌最熟悉的逆向研发设计。简单来说,一个品牌想设计一款汽车,那么他需要做的事情极多;除了造型以外,车体中所安置的动力、传动、支撑等等各种模块的布局,配重,以及诸如悬挂各种参数设定、传动与动力结合中的数据、车体刚性分布,以及空间布置、各种模块的位置等等,这都是N多年的经验和数据累计作为基础,最后经过几年的研发、设计、路试、调试等等过程,最终才有了我们行驶在公路上的量产汽车。而反观自主品牌,打算设计一款定位于某级别和价位的车型,那么就从市场上买来这个级别的各种竞品车型,当然这些车型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合资品牌车型,然后套上一套开发级的数据收集器,将得到的数据填充在自己的模型车上,试产后路试,数据接近即可。
这样的优点是研发成本极低,举例而言,如果福特新蒙迪欧的研发成本是每台1500美元的话,那么以它作为蓝本的逆向研发车型的单车成本可能不会超过一箱燕京啤酒的费用。所以你可以看到自主品牌的各种新款车型犹如雨后春笋一样亮相在我们面前,而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低研发成本可以让车价变得非常低,甚至更丰富的配置、同样的级别和配置,但却只需要1/2甚至更少的价格即可拥有。而车辆本身的性能,以及可靠程度而言,似乎并没有太多人关心。
技术能力:没有底蕴的拿来主义
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中国的很多自主品牌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去掌握更高级别的技术,通过收购、并购等手段,一些“洋妞儿”也成了中国媳妇儿,而作为消费者,我们很快尝到了中国洋媳妇的甜头,我们自主品牌车型上也出现了缸内直喷发动机、双离合器变速箱等曾经只存在于合资、进口品牌汽车上的技术,似乎这预示着中国自主品牌也跻身于高科技拥有者的市场范畴?但如果你去细看这些所谓高新科技在实际情况下的表现,也许你并不会有太多的友好情绪。
其实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动机一直沿用的是丰田的8A系列,以及三菱的4G系列发动机技术,这些是以技术补偿等形式来到中国的,至少在这些技术刚刚来到中国的时候,它们的性能已经是世界的尖端水平,但因为对于眼前利益执着,我们的自主品牌并没有在这些优异技术身上下太多心思,而是以他们作为一个跳板,推出了无数车型,虽然很多自主品牌已经认识到汽车技术荒漠带给自己的困扰,但近三十年的零底蕴累计,致使他们只能依靠收购、并购外来品牌,作为技术体系上的突破口,但归根结底,这些技术能力并非自己的,仅仅是消化别人家的技术底蕴,这就不是几年时间可以解决的。
没有技术底蕴的结果是什么:你的车只能是一个配角,因为外来品牌拥有更成熟的技术,以及更强大的技术底蕴,所以你只能转战二三线城市,但现在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农村包围城市”的游击战在这个科技时代并不能影响战局。甚至从目前各大外来汽车巨头的动作来看,已经在一二线城市站稳脚跟的他们,已经有充足的精力着手开始踏足二三线,甚至更下线的城市。试想,如果一台高尔夫的价格比一台自主品牌同级别车型还便宜,或者同价位,你会选择谁?
总结:眼前利益重于泰山
其实自主品牌销量的持续降温原因并不难理解,消费者就像待嫁的黄花大闺女,哪个女人不希望找一个有内涵又靠谱的男人,自主品牌汽车看上去形象高大、多金,以及富有内涵,但当有充分的可比较对象的时候,消费者们会发现,虽然国外的月亮不一定就好看,但外来的他们有真才实学。而造成现如今格局的无非就是过于专注于眼前利益:曾经的中国消费者对于汽车处于懵懂期,汽车对于他们而言只是单纯的代步工具。但随时时代的进步,以及信息的开放性,他们逐渐的发现,汽车对于他们而言,还有着更多的意义。
虽然有些自主品牌已经意识到逆向开发所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从而大喊转战正向研发的队列,但对于底蕴为零的他们来说,正向研发一台汽车的难度不亚于打倒“美帝”。退一步说,正向研发的高昂成本是目前自主品牌汽车很难接受的因素之一,中国汽车市场中的自主品牌已经给消费者了一个根深蒂固的定义:自主=便宜=低质。那么当一款正向研发却价格与合资品牌几乎相同的车型问世的时候,失去了价格优势的它,又没有品牌影响力,其结局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