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爷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人。
王爷爷坚持用纯天然的植物靛蓝,以传统手法制作蓝印花布。
王爷爷的蓝印花布多次获奖,并远销日本、中国台湾、韩国等地。
王振兴老爷爷,今年75岁,18岁开始印染蓝印花布。
1958年参加工作,先后任二甲印染厂出口产品检验负责人、生产技术科科长、经营科科长。1990年退休后,受南通市旅游工艺品研究所、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聘请开发蓝印花布产品。1995年创办“正兴染坊”。
1980年起草《南通市蓝印花布企业技术标准》(代号为DB/3206W43—88),1988年5月26日发布,1988年6月1日实施。恢复了传统的蓝印花布“小青缸”土靛发酵法染色。
现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人。
传承,凭借家庭作坊的横式
日前,我们去南通二甲镇拜访了王爷爷。到王爷爷家时,王爷爷的大儿子正在刻版,刻这样一张版只能印300米的布,却需要手工仔仔细细地刻20天才可以完成。王爷爷一家人,以家庭作坊的形式传承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大儿子刻版,并全面负责整个流程;二子负责刮花工艺;小儿子有拿手的染布本领,手巧的媳妇儿们负责新产品的研制;老伴儿管好后勤厨房伙食。最大的孙女儿,今年刚刚考上南京的大学。
听王爷爷讲蓝印花布的历史,工艺;探讨可能的新的花型和新的产品;爷爷给我们演示包袱皮的包法。一说起蓝印花布传承的事情,王爷爷和大哥都说没办法。爷爷说:“国家态度上是重视的,但是现在年轻人旧吃苦,怕累,待遇也不高。过去每家每户都用蓝印花布,被面啊,包裹啊,女儿出嫁都要的,现在成了洋货装饰了,用量没那么多。过去日本市场出口也多,现在也少了。儿子这辈都做,孙子辈就很难做了。我们呢,就是在自己有生之年尽量把蓝印花布好好搞。感觉到传下来也是个问题。我18岁做蓝印花布,现在75岁,儿子也喜欢,有感情的。以后肯定失传了。现在假的也太多了,机器刻版,丝网印刷,价格也便宜。”
传统,源于对手法的坚持
王爷爷坚持用纯天然的植物靛蓝,以传统手法制作蓝印花布,对人体无伤害,且对皮肤有消炎作用。在明清传统纹样之外,儿子会研究一些现代花色,他们一起将原有的工艺进行改良,在传统的蓝色、白色之上,让蓝色有深浅的变化,有了更多的层次感。王爷爷的蓝印花布多次获奖,并远销日本、中国台湾、韩国等地。
蓝印花布整个手工制作的过程,需 要1.选坯布 2.脱脂 3.裱纸4.纹样设计 5.画样、替版 6.镂刻花版 7.上桐油 8.刮浆9.染色 10.刮灰 11.清洗、晾晒(至少要晒足4、5个晴天)等11个工序。与南通市场布、乌镇布在胚布、染色方式、质感、花样立体度精细度上都有极大的差别。并且因为用的纯植物染色,整个过程都没有任何有害的固色剂的添加,因此这个布本身是会掉浮色的,请大家一定要单独清洗。王爷爷的布耐洗,色度牢固,颜色鲜艳,花样精细,不生蛀虫,远不同于乌镇布和南通市场布。
珍惜,比得奖更重要
王爷爷家有个大大的院子,墙边随便什么植物都长得很茂盛。王爷爷说不喜欢住楼房,没有这种院子舒服、接地气,邻居都是熟悉的老伙伴儿,一起遛弯、聊天、打牌、逗孙子。我们屋里屋外地串,跟着王爷爷,看他给我们展示他的作品。过去,织布、染布,对于江浙一带的人来说,像吃饭一样平常,家家都会。人们日常所用之物也充满了蓝印花布,窗帘、衣服、帐幔、围裙、头巾、包袱皮、嫁妆、被面、床单等等。现在虽然没有那么普遍,但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一直延续至今,在日本它被称为“蓝染·草木染”。全部过程依靠手纺、手织、手染。简单的要十几道工序,复杂的就更是将剪纸、刻版等艺术形式融于一体。每一件蓝印花作品拿到手中,忍不住都想“压箱底儿”。
这幅大扎染,花博会得了银奖。金奖被内定了,组委会为难地跟王爷爷讲,王爷爷说无所谓的,我们得奖不得奖不在意的。这样一块布,一天14个小时,三四天才可以完成扎的工艺,还不算染和拆。
温度,来自蓝白之美的朴素
一天三顿饭都在王爷爷家吃,我们电话一说快到了,王爷爷就让家人去地里挖新鲜的花生,进了门热乎乎地煮好给我们吃。饭桌上的青菜都是现去菜地里摘的,鲜嫩清甜。王爷爷还亲自下厨给我们炸藕盒,做水发丸子,原来爷爷是家里做饭最好吃的人啊。这两天,我们像在自己的爷爷家一样舒服自在。吃饱了饭,我说,王爷爷啊,我给您泡壶茶喝啊。王爷爷乐呵呵抱拳,然后说你等等,去里屋拿来一块蓝印花布给我铺上了。
临走时在厨房看见个篮子,又想带回店里。王爷爷说大的破了,送了大的还带了个小的新的。篮子里装满了爷爷奶奶给的吃的,回去炖肉的咸菜,路上吃的水果,刚煮好的地里的花生和田里摘的小西红柿,“这么远路过来不容易,路上吃”。
我们也将陆续开发蓝印花布的生活实用品,将它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希望能够为蓝印花布的传承尽微薄之力。同时,我们也在实体店展览王爷爷的蓝印花布和蓝印花艺术作品,欢迎大家来体会蓝白之美的朴素温度。
王爷爷坚持用纯天然的植物靛蓝,以传统手法制作蓝印花布。
王爷爷的蓝印花布多次获奖,并远销日本、中国台湾、韩国等地。
王振兴老爷爷,今年75岁,18岁开始印染蓝印花布。
1958年参加工作,先后任二甲印染厂出口产品检验负责人、生产技术科科长、经营科科长。1990年退休后,受南通市旅游工艺品研究所、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聘请开发蓝印花布产品。1995年创办“正兴染坊”。
1980年起草《南通市蓝印花布企业技术标准》(代号为DB/3206W43—88),1988年5月26日发布,1988年6月1日实施。恢复了传统的蓝印花布“小青缸”土靛发酵法染色。
现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人。
传承,凭借家庭作坊的横式
日前,我们去南通二甲镇拜访了王爷爷。到王爷爷家时,王爷爷的大儿子正在刻版,刻这样一张版只能印300米的布,却需要手工仔仔细细地刻20天才可以完成。王爷爷一家人,以家庭作坊的形式传承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大儿子刻版,并全面负责整个流程;二子负责刮花工艺;小儿子有拿手的染布本领,手巧的媳妇儿们负责新产品的研制;老伴儿管好后勤厨房伙食。最大的孙女儿,今年刚刚考上南京的大学。
听王爷爷讲蓝印花布的历史,工艺;探讨可能的新的花型和新的产品;爷爷给我们演示包袱皮的包法。一说起蓝印花布传承的事情,王爷爷和大哥都说没办法。爷爷说:“国家态度上是重视的,但是现在年轻人旧吃苦,怕累,待遇也不高。过去每家每户都用蓝印花布,被面啊,包裹啊,女儿出嫁都要的,现在成了洋货装饰了,用量没那么多。过去日本市场出口也多,现在也少了。儿子这辈都做,孙子辈就很难做了。我们呢,就是在自己有生之年尽量把蓝印花布好好搞。感觉到传下来也是个问题。我18岁做蓝印花布,现在75岁,儿子也喜欢,有感情的。以后肯定失传了。现在假的也太多了,机器刻版,丝网印刷,价格也便宜。”
传统,源于对手法的坚持
王爷爷坚持用纯天然的植物靛蓝,以传统手法制作蓝印花布,对人体无伤害,且对皮肤有消炎作用。在明清传统纹样之外,儿子会研究一些现代花色,他们一起将原有的工艺进行改良,在传统的蓝色、白色之上,让蓝色有深浅的变化,有了更多的层次感。王爷爷的蓝印花布多次获奖,并远销日本、中国台湾、韩国等地。
蓝印花布整个手工制作的过程,需 要1.选坯布 2.脱脂 3.裱纸4.纹样设计 5.画样、替版 6.镂刻花版 7.上桐油 8.刮浆9.染色 10.刮灰 11.清洗、晾晒(至少要晒足4、5个晴天)等11个工序。与南通市场布、乌镇布在胚布、染色方式、质感、花样立体度精细度上都有极大的差别。并且因为用的纯植物染色,整个过程都没有任何有害的固色剂的添加,因此这个布本身是会掉浮色的,请大家一定要单独清洗。王爷爷的布耐洗,色度牢固,颜色鲜艳,花样精细,不生蛀虫,远不同于乌镇布和南通市场布。
珍惜,比得奖更重要
王爷爷家有个大大的院子,墙边随便什么植物都长得很茂盛。王爷爷说不喜欢住楼房,没有这种院子舒服、接地气,邻居都是熟悉的老伙伴儿,一起遛弯、聊天、打牌、逗孙子。我们屋里屋外地串,跟着王爷爷,看他给我们展示他的作品。过去,织布、染布,对于江浙一带的人来说,像吃饭一样平常,家家都会。人们日常所用之物也充满了蓝印花布,窗帘、衣服、帐幔、围裙、头巾、包袱皮、嫁妆、被面、床单等等。现在虽然没有那么普遍,但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一直延续至今,在日本它被称为“蓝染·草木染”。全部过程依靠手纺、手织、手染。简单的要十几道工序,复杂的就更是将剪纸、刻版等艺术形式融于一体。每一件蓝印花作品拿到手中,忍不住都想“压箱底儿”。
这幅大扎染,花博会得了银奖。金奖被内定了,组委会为难地跟王爷爷讲,王爷爷说无所谓的,我们得奖不得奖不在意的。这样一块布,一天14个小时,三四天才可以完成扎的工艺,还不算染和拆。
温度,来自蓝白之美的朴素
一天三顿饭都在王爷爷家吃,我们电话一说快到了,王爷爷就让家人去地里挖新鲜的花生,进了门热乎乎地煮好给我们吃。饭桌上的青菜都是现去菜地里摘的,鲜嫩清甜。王爷爷还亲自下厨给我们炸藕盒,做水发丸子,原来爷爷是家里做饭最好吃的人啊。这两天,我们像在自己的爷爷家一样舒服自在。吃饱了饭,我说,王爷爷啊,我给您泡壶茶喝啊。王爷爷乐呵呵抱拳,然后说你等等,去里屋拿来一块蓝印花布给我铺上了。
临走时在厨房看见个篮子,又想带回店里。王爷爷说大的破了,送了大的还带了个小的新的。篮子里装满了爷爷奶奶给的吃的,回去炖肉的咸菜,路上吃的水果,刚煮好的地里的花生和田里摘的小西红柿,“这么远路过来不容易,路上吃”。
我们也将陆续开发蓝印花布的生活实用品,将它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希望能够为蓝印花布的传承尽微薄之力。同时,我们也在实体店展览王爷爷的蓝印花布和蓝印花艺术作品,欢迎大家来体会蓝白之美的朴素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