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怕写作文,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可能是因为无东西可写,又可能是因为不会写,还可能是因为不想写。无东西写,表明学生写作素材的匮乏;不会写,折射出学生表达技能的欠缺;不想写,反映了学生对习作缺乏兴趣。怎样才能破解学生习作中无东西写、不会写、不想写的难题呢?笔者在一次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感受颇深,现摘录其中的几组镜头试做简要分析。
镜头一:作文的要求是写一次活动,按理说学生应该对这种记事类型的文章很熟悉,但当我要求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一件事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面露难色,不知从何谈起。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临时决定把学生拉到操场上去进行一次接力赛。当我宣布这一消息时,原本安静的教室立刻变得沸腾起来,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而当我再次提出作文任务及要求的时候,他们都欣然接受,不再视作文为畏途。
反思:生活乃作文的源头活水,活动是学生习作的有效载体。学生之所以对作文不感兴趣,恐怕与作文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关系。本次习作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去,让他们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从而把习作活动变成了学生倾吐的一种内在渴求,让学生不吐不快。
镜头二:第一轮接力赛跑结束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观察所得,学生的回答让我大感意外。他们东一句西一句的竟毫无条理可言。还有几个学生竟一时语色塞,不知从何谈起。
反思:《课标》在阶段目标第三学段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可以说,学会观察是《课标》向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学生习作的“基本功”,它既有对学生观察内容的具体要求(即学生自身的内功),又有教师对学生观察方法和指导方法的具体要求(即外功)。“学会观察”应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去“丰富自己的见闻”,去“积累习作的素材”,去感悟生活的独特,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练就一双慧眼,从而不断让自己的观察所得逐渐变得丰满、灵动起来。
镜头三:活动后学生对习作产生了较浓的兴趣,经过老师的引导,也获得了较为丰富的观察素材。但收上来的习作却令我大失所望,大多平铺直叙,语言干瘪。按理说在经历了具体的活动后学生应该有东西可写的,可为什么写出的语句却显得味同嚼蜡呢?
反思:学生在拥有了丰富的习作素材,有了亲身经历的体验后应该是可以写出一篇篇各具个性的习作的。但学生的习作却大多雷同,且语言贫乏。深究之,教师恐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这里的“表达”也要尊重学生的原有基础,循序渐进,重视引领。
本次接力比赛的场面可谓紧张刺激,热闹非凡,学生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尤其是每组冲刺时的场景更是让学生经久难忘。此时,教师若能抓住这样的典型画面,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激动人心的场面,相信很多学生都能够从记忆的仓库中挑出为数不少的佳词来的。
为了把学生的感受引向深入,此时我顺势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描述冲刺时的场景,接着要求学生再用一句话来记叙这样的画面。经过这样步步深入的引导,学生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写出来的片段也会更加丰满、生动。
当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场上队员和场下观众的情绪,从而烘托出比赛的气氛,使文章的语句变得更加灵动,富有条理。这样,通过对比赛细节的挖掘和回放,学生也逐步把握了表达的重点,作文对学生来说也就更加容易了。
作文是一门表达的学问,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求真、求实是小学生习作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实现语文的人文性的一个有力措施,是在潜移默化中教学生做真人,做诚实的人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要从学生第一次写话开始就鼓励他们说真话,吐真情。总的来说,淡化文体,提倡自由,培养兴趣,注重个人体验,加强语文实践,促进成功体验,激发内心情感是小学习作求真求实的努力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灌云县同兴中心小学)
镜头一:作文的要求是写一次活动,按理说学生应该对这种记事类型的文章很熟悉,但当我要求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一件事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面露难色,不知从何谈起。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临时决定把学生拉到操场上去进行一次接力赛。当我宣布这一消息时,原本安静的教室立刻变得沸腾起来,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而当我再次提出作文任务及要求的时候,他们都欣然接受,不再视作文为畏途。
反思:生活乃作文的源头活水,活动是学生习作的有效载体。学生之所以对作文不感兴趣,恐怕与作文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关系。本次习作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去,让他们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从而把习作活动变成了学生倾吐的一种内在渴求,让学生不吐不快。
镜头二:第一轮接力赛跑结束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观察所得,学生的回答让我大感意外。他们东一句西一句的竟毫无条理可言。还有几个学生竟一时语色塞,不知从何谈起。
反思:《课标》在阶段目标第三学段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可以说,学会观察是《课标》向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学生习作的“基本功”,它既有对学生观察内容的具体要求(即学生自身的内功),又有教师对学生观察方法和指导方法的具体要求(即外功)。“学会观察”应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去“丰富自己的见闻”,去“积累习作的素材”,去感悟生活的独特,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练就一双慧眼,从而不断让自己的观察所得逐渐变得丰满、灵动起来。
镜头三:活动后学生对习作产生了较浓的兴趣,经过老师的引导,也获得了较为丰富的观察素材。但收上来的习作却令我大失所望,大多平铺直叙,语言干瘪。按理说在经历了具体的活动后学生应该有东西可写的,可为什么写出的语句却显得味同嚼蜡呢?
反思:学生在拥有了丰富的习作素材,有了亲身经历的体验后应该是可以写出一篇篇各具个性的习作的。但学生的习作却大多雷同,且语言贫乏。深究之,教师恐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这里的“表达”也要尊重学生的原有基础,循序渐进,重视引领。
本次接力比赛的场面可谓紧张刺激,热闹非凡,学生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尤其是每组冲刺时的场景更是让学生经久难忘。此时,教师若能抓住这样的典型画面,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激动人心的场面,相信很多学生都能够从记忆的仓库中挑出为数不少的佳词来的。
为了把学生的感受引向深入,此时我顺势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描述冲刺时的场景,接着要求学生再用一句话来记叙这样的画面。经过这样步步深入的引导,学生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写出来的片段也会更加丰满、生动。
当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场上队员和场下观众的情绪,从而烘托出比赛的气氛,使文章的语句变得更加灵动,富有条理。这样,通过对比赛细节的挖掘和回放,学生也逐步把握了表达的重点,作文对学生来说也就更加容易了。
作文是一门表达的学问,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求真、求实是小学生习作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实现语文的人文性的一个有力措施,是在潜移默化中教学生做真人,做诚实的人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要从学生第一次写话开始就鼓励他们说真话,吐真情。总的来说,淡化文体,提倡自由,培养兴趣,注重个人体验,加强语文实践,促进成功体验,激发内心情感是小学习作求真求实的努力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灌云县同兴中心小学)